百家姓里为什么没有隋

2024-05-16

1. 百家姓里为什么没有隋

隋姓在百姓家里没有,但是现今比较常见的姓氏。汉族、满族、蒙古族等皆有此姓。

来源有三:
一、汉代已有隋姓,东汉光武帝时五原太守隋昱,绥远大原人,于王莽末起兵,后归光武,拜五原太守,为隋姓之始。
二、为随姓所改。隋本作“随”,是春秋时的侯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姓。又有杜伯之玄孙为晋大夫,食邑于随,子孙以邑为氏。
三、主剁姓所改。明宣德中,王骥征麓川,土司乞姓,被赐以以怕、刀、剁为三酋之姓,后改剁姓为隋姓。

分布: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景县、乐亭、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江西之崇仁等地均有分布。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隋姓人口的73%。

百家姓里为什么没有隋

2. 隋姓的来源

出自姬姓,为周代时有诸侯随国,其后人以国名为氏。周代有随国(今湖北省随县),是周同姓诸侯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成为楚附庸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出自祁姓,为春秋时晋国大夫士会之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士会,字季,辅左晋文公、襄公、成公、景公。             
                  出自姬姓,为周代时有诸侯随国,其后人以国名为氏。周代有随国(今湖北省随县),是周同姓诸侯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成为楚附庸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
  出自祁姓,为春秋时晋国大夫士会之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士会,字季,辅左晋文公、襄公、成公、景公。

3. 中国隋姓的由来?

1、出自姬姓,为周代时有诸侯随国,其后人以国名为氏。周代有随国(今湖北省随县),是周同姓诸侯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成为楚附庸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
2、出自祁姓,为春秋时晋国大夫士会之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士会,字季,辅左晋文公、襄公、成公、景公。
于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率师攻灭赤狄,晋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修订法规。士会食邑于随(今山西省介休)。
后又食邑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其子孙以邑名为氏,是为随氏和范氏。随姓,在隋代时,去掉走之字,是为隋姓,从此又分为随姓和隋姓,随、隋两姓源流相同。

扩展资料

“隋”姓是由“随”姓改来的,在山东的胶东、鲁南一带,隋氏为大姓,整个山东隋氏占了全国隋氏人口的一半以上。隋姓本为"随",隋文帝杨坚第二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长达286年的大分裂时代,并建立大隋王朝,定都大兴城。
国号初为随,文帝因忌"随"有走之意,改随字去走之为隋("隋"字是隋文帝独创的字,古无"隋"字,隋字是繁体"随"字去了走之而形成今天的"隋"字)。周王朝时有同姓贵族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立随国,侯爵;为周八百诸侯国之一。
周代末期,随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原随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即随氏。另一支为陶唐氏之后杜伯的后裔士会,因在晋为大臣,封邑为随,称随会,子孙姓随。
所有的随姓族人都姓随至隋初,因隋王朝国号"隋"改为隋姓,并延用至今。隋姓在中国姓氏文化中有一个特出,就是随姓族人和隋朝皇族没有任何血源关联。
也没有任何史书、谱牒记载隋朝皇族的后裔有改以国号隋为姓氏的,但随姓却因隋朝国号"随"字易为隋而改"随"为"隋",这在中国姓氏文化史上也算是一个特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隋姓

中国隋姓的由来?

4. 隋作姓氏怎么读

隋作姓氏读作 Suí
隋 Suí
详细字义
〈名〉
1. 周代诸侯国名 [Sui state]
2. 又如:隋珍(隋珠);隋珠(隋侯之珠)隋珠弹雀(隋侯的明月珠是无价之宝,用它弹麻雀,得不偿失)
3. 隋朝 [the Sui Dynasty (581-618)]。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581年至618年。如:隋苑(隋炀帝时建造的上林苑,又名西苑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
4. 姓

5. 隋和随同样是姓氏,有什么不同的么

隋姓是由随姓分化而来的姓氏,姓氏原作“随”,后改为隋。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诸侯国之一。周未,并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  
除从随姓分化而来外,隋姓还有自己的血统本源。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名为隋昱的人名载史籍,于东汉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来源显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将军王骥远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腾冲一带),后又在当地任职。原土著居民请求他赐给像汉人一样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于。后来,以怕为姓的人因姓氏读音不雅,改为与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从而成为隋姓中的一员。至于在当代,除汉族以外,满、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为姓。  
隋姓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今属河北)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隋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宝、元代人隋业昌、明巢县丞隋(上斌下贝)、主簿隋翥等人,籍贯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隋姓的起源:隋姓最早发源于春秋随国(当今湖北随州市)和春秋随邑(当今山西介休),应当是以国、以邑为姓两支。据史料记载:随国为周朝本姓诸侯国即姬姓,国君随侯是炎帝后裔,当今隋姓据传说是其后代。经多年考证和依据《定海郡隋氏族谱》及其他隋姓祖谱资料来分析,目前大多隋姓都来自于山东,与我同为一宗,未发现与山东隋姓无关的同姓姓氏(或许未考证到),山东隋姓是宋朝后期(约十世纪中叶)由河南固始县迁徙到山东栖霞县蛇窝泊的,居今八百余年(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隋姓共三支,两支落户山东,余下一支留在固始)。如果从地理角度来假设,固始与随州相距四百余里,说隋姓由随州迁徙而来也是可信的。另一源隋姓就是随邑的随会:史书讲“杜伯之玄孙范会是晋国大夫,食采于随,人称随会,其子孙以随为姓。”在隋姓传说中,称其来自于随国,也就是说其是隋姓的祖先。从其受封于随邑而言,可以排除其与随国隋姓的关联,由于就其一家,要与随国隋姓的数量比较也相差甚远,是否有传人,无法考证,称其为隋姓的远祖,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了。隋姓本姓“随”,隋字是由繁体字“随“去走之而来的。当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是引用其称帝前的封号“随国公”而来,因其忌讳“随”字的本意,而去走之取“隋”字为其国名,之前并无  
隋”字,自此隋姓以“隋”为姓,延续千余年

隋和随同样是姓氏,有什么不同的么

6. 隋姓的宗族相关

1.隋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2.隋姓历史名人鲜少。3.当今隋姓名人以体育界为多。如铅球运动员隋新梅,辽宁足球队员、大连人隋明云、隋波以及八一足球队员隋东亮等。4.隋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0.9%,A型占28.1%,B型占31.2%,AB型占9.8%。 5.目前山东荣城县县志办收藏隋姓族谱1部。隋氏是当今中国不是很常见的姓氏。关于隋氏的来源,古今已有记载。据传,女娲时有一名乐师名随,他并是笙乐器的发明家。其后代以随为姓。并以此名为随的人为始祖。隋氏在当今姓氏中排行第17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5%。根据记载隋氏渊源可以总结为:一、出自祁姓,为帝尧陶唐氏后裔。得姓始祖为随会。即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上卿。其先为帝尧裔孙刘累,刘累之裔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罪被杀,其子隰叔逃亡于晋。隰叔有曾孙名士会,因食邑在随、范(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故又称随会、范会、随季。晋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为晋所拒,羁留秦国。后归晋,仍将上军。邲(今河南荥阳北)战役中,因预有戒备,得以不败。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屡攻赤狄,论功升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其后有随姓。北周时期杨坚被封为随国公,后来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并以随为国号,因其忌讳“随”的含义,而去其走之改为“隋”字,自此后“随”姓皆以“隋”为姓。随会后人此时大多也将随改为隋,为后世隋姓人之主体,故后世隋氏大多尊随会为隋姓始祖。二、出自他族改姓。据《通雅》所载,明宣德中,王骥征麓川(故治今云南腾冲),土司乞姓,王骥赐以怕、刀、剁为三酋之姓,后改剁为隋姓。据胶东隋氏家谱记载“当今隋姓大多来源于山东。而山东隋姓是宋末自河南固始迁徙而来。有传说当时共有三支:长支留在固始;二、三支迁往山东的兖州和栖霞蛇窝泊”。当然每一个姓氏的起源都不是简简单单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姓氏来源一般是指一个姓氏中占有主导地位或者是人数较多的姓氏形成方式。一般情况下,隋氏后人都会认为随会一系为隋氏的主要来源。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的记载,隋姓郡望在河北清河。

7. 隋家家谱共多少世?

吉林二十八世隋广彬收集隋氏传世字辈:  
隋氏行辈歌现整理如下:  
1、光绪十八年(1892年)山东昌邑遵祖公议二十字由三十一世始以此命字: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修 德 传 先 祖 功 臣 衍 泽 长 忠 清 连  
44 45 46 47 48 49 50  
盛 业 海 岱 永 书 香  
2、莱阳二十五世孙隋文礼修谱制定行辈歌(民国九年1920年) 
允 国 中 文 士 安 家 福 寿 崇  
千 秋 遵 祖 德 万 世 继 宗 功  
3、吉林省农安县万金塔乡苇子沟支系十字行辈歌:  
本十字含泰来、依安、肇东、扶余二龙、木兰大贵镇、农安好来宝、杨树林赵万禄等众多支系,共议定时间暂无考证,据推测,1892年隋同文等作序证明,居栖霞支族先祖为三支九世(隋志仁、隋志义)与八支(隋志孝)三人,其后裔北迁之后在关东议定行辈,计十字:  
修 世 天 连 福  
广 成 吉 利 兴  
4、吉林省德惠市天台乡崔家堡子支系十字辈歌  
栖霞县石角夼支系,雍正四年迁辽宁金州北三岛湾 
廷 长 振 春 景  
国 兴 永 殿 元  
5、海阳县大阎家迁吉林省农安县新农乡蒿子站村三门刘家支系行辈歌  
长 殿 永 树 德  
万 世 庆 宏 志  
6、木兰县东兴镇东北村隋文彬口传行辈歌(1964年)  
学 彦 永 元 福,文 明 世 援 兴,  
国 政 仁 德 志,民 泽 金 秀 春。

隋家家谱共多少世?

8. 有人知道隋姓来源吗?

隋姓 姓氏由来:姓氏考略:本作随,隋文帝改隋,遂分二姓。元史有隋世昌,又剁姓后改隋,见通雅。 

郡望堂号:清河郡 

姓氏家谱:隋氏族谱 

历史名人:隋世昌, 隋同文, 隋玉清 

隋姓是由随姓分化而来的姓氏,姓氏原作“随”,后改为隋。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诸侯国之一。周末,并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 

除从随姓分化而来外,隋姓还有自己的血统本源。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名为隋昱的人名载史籍,于东汉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来源显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将军王骥远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腾冲一带),后又在当地任职。原土著居民请求他赐给像汉人一样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于。后来,以怕为姓的人因姓氏读音不雅,改为与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从而成为隋姓中的一员。至于在当代,除汉族以外,满、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为姓。 

隋姓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今属河北)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隋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宝、元代人隋业昌、明巢县丞隋(上斌下贝)、主簿隋翥等人,籍贯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隋姓的起源:隋姓最早发源于春秋随国(当今湖北随州市)和春秋随邑(当今山西介休),应当是以国、以邑为姓两支。据史料记载:随国为周朝本姓诸侯国即姬姓,国君随侯是炎帝后裔,当今隋姓据传说是其后代。经多年考证和依据《定海郡隋氏族谱》及其他隋姓祖谱资料来分析,目前大多隋姓都来自于山东,与我同为一宗,未发现与山东隋姓无关的同姓姓氏(或许未考证到),山东隋姓是宋朝后期(约十世纪中叶)由河南固始县迁徙到山东栖霞县蛇窝泊的,居今八百余年(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隋姓共三支,两支落户山东,余下一支留在固始)。如果从地理角度来假设,固始与随州相距四百余里,说隋姓由随州迁徙而来也是可信的。另一源隋姓就是随邑的随会:史书讲“杜伯之玄孙范会是晋国大夫,食采于随,人称随会,其子孙以随为姓。”在隋姓传说中,称其来自于随国,也就是说其是隋姓的祖先。从其受封于随邑而言,可以排除其与随国隋姓的关联,由于就其一家,要与随国隋姓的数量比较也相差甚远,是否有传人,无法考证,称其为隋姓的远祖,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了。隋姓本姓“随”,隋字是由繁体字“随“去走之而来的。当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是引用其称帝前的封号“随国公”而来,因其忌讳“随”字的本意,而去走之取“隋”字为其国名,之前并无 

隋”字,自此隋姓以“隋”为姓,延续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