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货币制度问题

2024-05-15

1. 宏观经济学货币制度问题

货币乘数:k=(Rc+1)/(Rd+Re+Rc)。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
k=(0.4+1)/(0.3+0.4)
  =2  选D

宏观经济学货币制度问题

2. 宏观经济学 货币问题

题目想表达的意思是,银行在法定准备金之外还超额留了,所以实际货币乘数较小,所以实际增加的货币供给没有那么大

实际上题目表达不严谨,或者说题目是在一定语境下才这么表达的。
因为货币乘数应该本身就考虑了超额准备金的。

再多说一点,实际上题目这么考会更有意思,比如问如果此人将得到现金收入放在手中,货币供给增加多少?
答:货币供给增加额=此现金收入,原因是现金没进入银行系统,没有经过乘数作用,没有创造更多货币供给。嘿嘿。像不像脑筋急转弯?但是很多练习册真的有这种题目的,而且此题对概念理解挺重要的,重视之!

3. 读曼昆《宏观经济学》有几个疑问,关于货币制度

你的“钱是新印刷的”这个问题确实没有思考过诶
不过钱是不是新印刷的还是美联储本身有的钱,对于它进行公开市场操作,都不会产生影响;
1、美联储在进行FOMC操作的时候,它自身也有一定的现金资产,这部分资产来自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来自美国政府支付美联储的债券利息、或者卖出国债的本金返还等,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时候,可以使用这部分资金在市场上买卖债券,如果资金不足,可以新印刷货币;
美联储也需要持有一定的货币量,用于支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差额,用于FOMC操作;
2、美联储的资金来源在1中有说了,美联储贷款给商业银行,通常需要商业银行有所抵押,使用诸如商业票据、优先股股权等标的,这样子发放到商业银行的货币才不至于对美联储造成过大的冲击,美联储也比较容易控制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
3、美联储的钱,只要还没有流通到市场上,包括商业银行、企业、政府等,就不算“流通的货币供给”之列;

共同学习,仅供参考;

读曼昆《宏观经济学》有几个疑问,关于货币制度

4. 宏观经济学问题,货币供给对均衡的影响

选A
投资对利率的系数d越大,则IS曲线越平坦,因此,在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好,所以A对,B不对
同样,支出乘数越小,IS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差
而D项,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越大,则LM曲线越平坦,在IS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LM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差,所以是错的

5. 关于经济学中 货币的一些问题

好吧,看在这么多分数的诱惑上,我也来回答一下吧。
1.印钞数量基本是透明的,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是如此。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货币”并不只是指现金,还包括存款、债券之类的,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M0、M1、M2等等。一国印钞票,并非随心所欲,而是与经济相关。这里包括主动发行,也包括被动发行。
主动方面,比如经济发展需要很多资金,那么央行经过测算就需要发放这么多货币,否则经济发展缺少资金,就会导致下行。被动方面,比如外汇占款,就是因为外国收购人民币资产,而迫使本国央行不得不投放的相应货币。
因此,查询印钞数量,不是看印了多少钞票,而是看经济发展中,M0、M1、M2等有多少,由此可以确定。
至于说个人印钞,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因为钞票是连号的,而号码唯一且严格控制。你就算印了一些,那即便是真的,也会因为重号而被认为是假币。
2.如果我国悄悄印大量货币到国外,最终会导致货币总供给大于我国的商品、劳务总价值,其结果就是国内通货膨胀。现在的经济都是连通的,发到国外也会影响国内的,因为汇率会产生变化。你这样做,其他国家是不同意的。比如现在的日本,就大量印钞,结果导致亚洲各国愤怒,因为这些钱都跑到这些国家兴风作浪了。
 
总结一下:1.印钞与一国经济发展有关,不以经济为依托乱发,或导致国家经济混乱乃至崩溃。
2.个人无法悄悄印钞,因为有严格控制。
3.在全球经济背景下,大量钞票发到国外最终还是会对国内产生影响,而且会导致其他国家的敌意。

关于经济学中 货币的一些问题

6. 一个宏观经济学问题,关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局限性

首先,第一个问题,意思是说如果货币流通速度翻倍的情况下,原来的1美元可以完成2美元交易的任务。也就是说原来一天可以用1美元买值1美元的东西,但是流通速度翻倍,那么一天可以完成两次1美元买值1美元东西的任务。

第二个问题,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央行控制货币总量是有货币乘数效应在里面的,也就是在货币流通速度为原来两倍的情况下,即使央行把货币总量降低1倍,但是因乘数效应的问题,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减少幅度应该是不及1倍的。

这是我个人理解,您可以多方求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7.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货币问题

我觉得需要区分你所说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货币。如果是金属币(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则算流通;如果是纸币,则不算(纸币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发行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从所有商品中抽象出来的用于表示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其本身可能具有易保存、易携带、单位价值较大等特点,其诞生只是为了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易,把人们从简单的物物交换中解救出来。从而也开启了商品社会的到来与发展。
 
货币有五种职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可以看出纸币不可能有“贮藏手段”的职能,它所代表的价值会随着通胀或紧缩而变化
 
以上仅为个人的一点判断,疏漏之处,请见谅。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货币问题

8. 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讨论的价格问题,是一般价格水平,而不是个别产品的价格问题。按照前面讲的“国民收入决定”论,一般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然而,总需求水平的变动一方面影响着货币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货币供求变动的巨大影响。所以,货币分析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重视对货币供求的分析,不仅在于可通过对货币供给、利息率的调节去影响总需求,而且在于货币供给的变动与总的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宠观经济学著作大多承袭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只是略加修缀。
许多宏观经济学著作者认为传统“货币数量说”过于粗糙,他们把货币数量说的基本观点跟“收入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 的水平以前,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主要影响将表现在扩大“有效需求”、增加生产(或收入)上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很小;只有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这时闲置设备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货币供给,已不能再促使产量增加,而只会产生过度需求,形成通货膨胀缺口,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酿成真正的“通货膨胀”。
这种分析,就是所谓货币分析与收入分析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种分析表明,不仅政府开支和税收的变动,而且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都会对总需求水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这就为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活动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
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
扩大政府开支,主要是扩大政府的购买或订货,增加公共工程经费和扩大“转移性支付”,目的是通过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学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因而扩张性的赤字预算,也就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扩大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息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后,就可扩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贴现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依然运用上面所介绍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着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着紧缩性方式而不是按扩张性方式来加以运用。
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开始企图用供给分析来补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探讨微观经济基础,出现了一种供给分析与需求分析相综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新动向。
宏观经济学建议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宏观经济学首先关注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一国生产潜力的增长是决定其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增长率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