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间文学?

2024-05-09

1. 什么是民间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 传 ,并不断 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见中国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特征

  ①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②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有些作品,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加工、琢磨,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无法署名。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了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③变异性。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也都会发生变异。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蕴涵着所经过的历史、社会和传述者的思想、才艺的因素。这种特征是口头性、集体性所产生的自然果实。

  ④传承性。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直到今天,还能够以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

  民间文学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民间文学就会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

  ⑤直接的人民性。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因此这种人民性被称做“直接的人民性”。具有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内容相当广阔,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典范的人格和崇高的品质。

  ⑥优越的艺术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 。但仅仅这 些不 能 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中国近年发现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 ,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 、 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 、智慧浓缩得像 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从 风 格上说,朴素、简练是 一般 民间文学 的 特 点。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凭广大人民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 —— 给以知识 、教诲 、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与作家文学相比,在这点上,民间文学有其独特性。由于它的作者人数的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精确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书面文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 ,永远 给予广大人民以鼓 舞 力量。所以,民间文学是对劳动人民的教养和文化尽职尽责的教本。

  与作家书面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从来源说 ,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与原始文学的传统拉开了距离。但是,广大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 ,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 , 并随 着社会的前进,加以变化。这两种本源同一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 ,这两种文 学又互相 影 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而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其“词藻”的,就更多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对民间文学起过影响。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什么是民间文学?

2.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口头性

  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他们的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还用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现在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已经认识文字﹐并且有的还能使用它﹐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而且﹐它要取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基本上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能够在群众口头上流传。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2、集体性

  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大都是个人的产物﹐民间文学作品﹐大  相关书籍
体上可说是群众集体的创作。所谓集体的创作﹐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来﹐都存在著特有的集体性问题。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更在于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有些作品﹐一开始就是集体参与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後﹐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这一点﹐与那种主要属于个人的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署名的。民间文学作品﹐有一部分(可能还是相当优秀的部分)是群众中具有特殊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者的创作和加工的结果。它具有一定的个性。但是﹐由于生活经历和文艺教养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特征。

3、变异性

  民间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等在长期口头流传中﹐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是﹐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作品在流传过程和具体的讲唱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尤其是散文作品)﹐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异。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大变动时﹐群众往往将传统作品加以变化来表现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也是某些新作品产生的一种原因。这种相当广泛存在的现象﹐在一般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中是很少见到的。作家作品中﹐虽也有前後版本文字不完全相同的情形﹐特别是古典作家的作品﹐往往有文字出入的现象(所以须有校勘)。但是﹐这毕竟是比较个别的情形﹐它除了由于本人的修订或别人的篡改外﹐大都是由于抄写﹑刻印﹑排字等技术失误所招致。它不象民间文学的变异现象那样经常和大量。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蕴涵著所经过的历史﹑社会和传述者等的思想﹑才艺的因素﹐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这种特征与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密切相联﹐或者说﹐是它们所产生的自然的果实。这是民间文学的又一个特征。

4、传承性

  人民在过去﹐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风俗习惯如此﹐民间文学也是如此。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也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已经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了﹐但是﹐直到今天﹐它还能够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至于产生已有千年左右的这类作品现在还流传在人民中间的﹐就更不用说了。自然﹐这种靠口头世代传承下来的故事或歌谣﹐在形态上或内容上多少不免会有些变化。但总算是在生存著﹐成为我们现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唯一的文学形式的口头传承文学﹐它的某些体裁可能会逐渐消失﹐某些体裁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不起一定的变化﹐也还会有我们所不熟悉的新的体裁出现。这些都是可能的﹐乃至于必然的。但是﹐整个民间文学决不会消失。因为它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用它作媒介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口头文学﹐人们所熟悉的﹑方便的表达形式﹐就要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在中﹑苏等国的广大民众中间﹐除了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外﹐还不断有新的民间文学﹐即革命传说﹑新笑话﹑新民歌及新谚语等的产生和流传。再从历史的往事看﹐过去那些能使用文字的上层社会的文人学者﹐在他们的书面著述  世说新语
之外﹐也仍然在口头上产生和传播著那些轶事﹑笑话和品评人物的韵语﹐如《世说新语》里的某些故事和唐人笔记里关于某些名人的笑谈﹐都是这种例子。   以上四种特征﹐不是各自孤立的﹐正相反﹐是彼此互相关联的(前面已经提到一些)。这些特征﹐主要是从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分歧的地方提出的。它们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认识这种文学的特征﹐但这并不是它的全部。

5、直接的人民性

  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此外﹐自然还有人民的美学趣味等。人民性越高﹐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的优越性。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许多民族文化财富的生产者。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文化创造上有著不利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他们的文艺传统又都是这株社会生活常青树上所结的果子。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是“得天独厚”的。许多优秀的进步作家﹐由于同情和理解劳动人民﹐他们写作了具有人民性﹐乃至高度人民性的作品﹐这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事。但是﹐由于生活本身存在的距离﹐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其不可企及之处﹐在理解和表现人民的心理等方面就往往有某些隔阂﹐因而使作品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古代那些表现民间疾苦的诗歌中找到例证。在这点上﹐民间文学的作者却天然地有其优越性。只要听听中国过去流传的那些“长工歌”及“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他们自身是文学内容的经验者或见证人﹐因此有些学者把这种人民性叫做“直接的人民性”。   一般具有比较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它的内容是相当广阔的。有的作品想象地描绘自然的奇妙光景和万物的诞生﹔有的半写实半幻想地描绘人类早期的处境﹑活动及其对文化的开拓﹔有的描绘民族的由来及其迁徙过程和杰出的领袖人物。有的作品描绘抵抗压迫﹑灾难的英雄﹔有的描绘捉弄阶级敌人的民间智者﹔有的表现工艺﹑医术的巧匠﹑神医﹔有的塑造了智慧超人或纯情惊世的妇女。有的作品直接倾诉受压抑的痛苦﹐或抒写沸热的真挚的恋情﹐或寄寓渴望的生活理想。……总之﹐在汪洋无际﹑波涛汹涌的民间文学的内容的大海浬﹐有著吸引人心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它蕴藏和放射著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珍贵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千万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永不磨灭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这种精神财富﹐将永远成为我们各民族成员的思想﹑品格修养的不竭灵泉﹗

6、优越的艺术性

  民间文学的优越所在﹐决不仅仅限于它的内容﹑思想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须也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一般文学体裁﹐分为三大类﹐就是诗歌的﹑散文的和戏剧的。在这方面﹐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文学基本上是相同的。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这也都与作家文学大略相同。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作品还具有独自的和  《格萨尔王传》
优越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中国近年陆续发现﹑收集的兄弟民族史诗﹐不但数量很多﹐有的篇幅的浩繁和内容的壮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是使世人惊异的。马克思曾经称赞古代希腊的民族史诗﹐“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种赞词也不同程度地适用于中国许多兄弟民族反映早期人类经历的创世史诗及英雄史诗。数量算不清的爱情叙事诗和各种抒情歌谣﹐包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及两性生活的歌谣﹐在表现人民怨愤﹑爱恋﹑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我们作家的同类作品﹐至少没有什么逊色。许多表现舍身救人﹐奋勇保卫乡土﹑祖国的非凡人物的故事﹑传说﹐它的不可磨灭的魅力﹐正在于扼要而精炼的艺术表现力中。无穷无尽的小型故事──动物故事﹑笑话等的幽默﹑讽刺的锋芒和技巧﹐差不多会使许多专业执笔者看了自愧不如。特别是那些短小的谚语﹑歇後语﹐真使思想﹑经验和智慧凝缩得像五个指头捏紧的拳头(用高尔基的语意)。我们常常把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简括为“刚健﹑清新”﹐这自然有一定根据。但它的艺术的特长是多方面的。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但是﹐某些类型的作品﹐例如小戏﹐却往往比较精巧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和它的内容的广泛一样﹐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3. 四大民间文学

《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是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四个神话传说。它们和其他民间传说故事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四个传说全部是爱情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真挚感情的认可。

四大民间文学

4. 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文艺学包括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两大部分。民间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民间创作的特征、性质、流传、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口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与社会功能等。

5. 学习民间文学的意义

文学创作源自民间,不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和想法,怎么能做好文学工作
我们知道,诗经里的很多诗歌,就是来自民间,水浒传恐怕在那个时代也只能算是民间作品吧,主要是在坊间流传的^_^类似的例子还有红楼梦。

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你不可能完全了解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人的生活和思想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和每个人谈心去搜集这些素材。因此,多学习和阅读民间文学作品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些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因为民间文人往往比高高在上很多年的作家或者文学工作者更了解普通人经历的生活和变化。

学习民间文学的意义

6.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间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正如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说:“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文学,是两种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 
二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的群体创作,其主体是中下层民众,他们是直接从事声场劳动和各种经营的人,与官员阶层、作家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作者的这些差别与各自作品在创作方式、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的差别息息相关。作者差别的最显著标志是: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而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往往产生和作用与生产、黄昏恋、祭祀等生存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手段。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但是它的绝大部分作品毕竟不能直接运用与社会生活,而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7. 谈谈你对民间文学的学习收获

  懂你,是一种难言的柔情,入心入肺,入骨入髓;懂你,即使不言不语,即使山高水远,彼此的心依然贴近,惺惺相惜没有远离。懂你,是发自内心的声音! 有些人,无需相识,却能通过一段话、一篇好文字明白彼此的心情。虽然隔着一张屏,一本书,一页纸,因为懂得,所以,她就是那个可以走进自己内心深处的人。有些情,无需轰轰烈烈,却能深深铭记在心底一辈子。虽然时光荏苒,青春不在,因为懂得,所以他(她)依然是那个不管是开心或是悲伤都可以在心底温情拥抱的人。 然而,在我们漫长的一生里,又会遇见几个懂自己的人,就算是遇见了,又会有几个真正愿意懂自己的。这样的人,如果遇到了,或男或女,只需一人便足够了。真正的懂你,不是相邀,也不是牵引,更不是逼迫,而是实实在在自然而然的明白,这样的明白,无关风月,无关功利,甚至无关风雨也无关晴天。真正的懂你,不必言语,不必刻意,有时,只需浅浅一个微笑。真正的懂得,不必解释,不必逃避,有时,只需轻轻的一声呼唤。真正的懂得是一种心情,一种欣赏,更是一种心灵的默契。懂你,是无声的,也是有声的。每当你开心时,忧伤时,伪装时,失落时,流泪时,甚至你对生活不满抱怨时,无需多言,因为他(她)会说出那句足以让你感动流泪话语:“我知道,我懂你,我明白”。这是一句比爱和喜欢更深情的表白。缘,是多么美的相遇。而懂你,又是多么美的缘。如果你的生命中有一个真正的懂你,或愿意懂你而相信你的人,那你一定是幸福的!

谈谈你对民间文学的学习收获

8. 民间文学体裁可归为什么三种类型

民间文学作品按体裁分为三大类: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曲艺和戏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