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的创业团队都在哪儿??想做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天使投资找项目??

2024-05-11

1. 靠谱的创业团队都在哪儿??想做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天使投资找项目??

同学你听说过hiStarter么

靠谱的创业团队都在哪儿??想做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天使投资找项目??

2. 天使投资的模式

模式1: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人多指富裕的、拥有一定的资本金、投资于创业企业的专业投资家。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501号条例》和《1993证券法》D条例中明确了可以成为天使投资家的“经鉴定合格投资者”的标准:投资者必须有100万美元的净资产,至少20万美元的年收入,或者在交易中至少投入15万美元,且这项投资在投资者的财产占比不得超过20%。目前我国天使投资人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成功企业家、成功创业者、VC等为主的个人天使投资人,他们了解企业的难处,并能给予创业企业帮助,往往积极为公司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比如战略规划、人才引进、公关、人脉资源、后续融资等,在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联系网络,是早期创业和创新的重要支柱。另一类是专业人士,比如律师、会计师、大型企业的高管以及一些行业专家,他们虽然没有太多创业经验和投资经验,但拥有闲置可投资金,以及相关行业资源。随着我国天使投资的发展,朱敏、薛蛮子、李开复、雷军、周鸿祎、王云达等现阶段耳熟能详的天使投资人逐渐增多,在新东方徐小平、腾讯曾李青等的带动下,目前国内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正逐渐成为天使投资的主力军,一批活跃在南方几省的 “富二代”投资人也构成了我国天使投资人群体。模式2:天使投资团队对于个体天使投资人来说,由于很多人除投资人的身份外还有自己本职工作,他们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项目来源渠道少,项目数量有限;个人资金实力有限,难以分散投资;时间有限,难以承担尽职调查等繁琐的工作;投资经验和知识缺乏,投资失败率高。于是,一些天使投资人组织起来,组成Cye天使俱乐部、天使联盟或天使投资协会,每家有几十位天使投资人,可以汇集项目来源,定期交流和评估,会员之间可以分享行业经验和投资经验。对于合适的项目,有兴趣会员可以按照各自的时间和经验,分配尽职调查工作,并可以多人联合投资,以提高投资额度和承担风险。美国的天使团队非常发达,有超过300家天使团队(Angel Group)遍布各州,其中有半数以上的天使团体联合起来,成立了天使投资协会,来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也促进天使投资相关政策的发展。中国也有不少类似的天使投资俱乐部和天使联盟,比较典型的是上海天使投资俱乐部、深圳天使投资人俱乐部、亚杰商会天使团、K4论坛北京分会、中关村企业家天使投资联盟等。模式3:天使投资基金以个人为投资主体的天使投资模式,无论是对初创企业的帮助还是自身的投资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由于天使投资人各具自己的优势,如专业知识、人际关系等,大家联合起来以团队或者基金的形式投资,能够优势互补,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随着天使投资的更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天使基金和平台基金等形式的机构化天使。机构化天使投资发展大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松散式的会员管理式的天使投资,这种天使投资机构采用由会员自愿参与、分工负责的管理办法,如会员分工进行项目初步筛选、尽职调查等。第二个阶段是密切合作式的经理人管理式的天使投资机构,这种天使投资机构利用天使投资家的会员费或其他资源雇用专门的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第三个阶段是管理天使投资基金的天使投资机构,同投资于早期的创业投资基金相似,是正规的、有组织的、有基金管理人的非公开权益资本基金,天使投资基金作为一个独立的合法实体,负责管理整个投资的机会寻找、项目估值、尽职调查和投资的全过程。天使投资基金的出现使得天使投资从根本上改变了它原有的分散、零星、个体、非正规的性质,是天使投资趋于正规化的关键一步。投资基金形式的天使投资能够让更多没有时间和经验选择公司或管理投资的被动投资者参与到天使投资中来,这种形式将会是天使投资发展的趋势。在美国和欧洲,天使投资基金已得到比较充分发展,其财力、资源、团队能将一个初创阶段的公司带到很高的发展阶段,投资成功率要比个人天使投资高很多。在现阶段,中国个人天使投资还未得到充分发展,给了天使投资基金更多的发展机会,拥有更多的资金、更专业化的团队、更广泛资源的有组织的机构化天使将会成为发展潮流。随着我国天使投资的发展,投资基金形式的天使投资在我国逐渐出现并变得活跃。一些投资活跃、资金量充足的天使投资人,设立了天使投资基金,进行更为Cye专业化运作。比如庞小伟发起设立的天使湾基金,新东方董事徐小平设立的真格基金、乐百氏董事长何伯全的广东今日投资、腾讯联合创始人曾李青的德讯投资等。此外,还有一些资金从外部机构、企业、个人募集而来的天使投资基金,他们跟VC形式类似、但基金规模和单笔投资规模更小,比如创业邦天使基金、青阳天使投资、泰山投资等。模式4:孵化器形式的天使投资孵化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孵化器主要指有大量高科技企业集聚的科技园区,如深圳南山高科技创业园区、陕西杨陵高科技农业园区、深圳盐田生物高科技园区等。狭义的孵化器是指,一个机构围绕着一个或几个项目对其孵化以使其能产品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孵化器起源于美国,伴随着新技术产业革命兴起而发展起来。企业孵化器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孵化器也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欧洲,企业孵化器也被称为“创新中心”。在我国,根据科技部办公厅2010年印发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创业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开展创业培训、辅导、咨询,提供研发、试制、经营的场地和共享设施,以及政策、法律、财务、投融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推广和加速成长等方面的服务,以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长性,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创业家。创业孵化器多设立在各地的科技园区,为初创的科技企业提供最基本的启动资金、便利的配套措施、廉价的办公场地、甚至人力资源服务等,同时在企业经营层面,给予被投资的公司各种帮助。全世界最为知名的孵化器为美国硅谷的Y Combinator,它不仅吸引了很多知名的天使投资人加入,其中孵化出的初创公司基本被超级天使或VC大力追捧和争相投资。Y Combinator 一个项目只投2-3万美元,占5%左右股份,会安排教练给每个创业者,并且有创业课程等地辅助,但是不提供创业场地。除此之外,还有纽约市的高科技孵化器Betaworks, 横跨欧美的Seed Camp等。国内的孵化器在现阶段有一定的发展,但并不充分,典型代表是天使湾创投的20万8%聚变计划、李开复成立的创新工场、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器有限公司、中国加速(CHINACCELERATOR)、联想之星孵化器等。我国孵化器可分为高新区系列、科技系统系列、大学科技园系列、民营孵化器系列、留学生创业园系列。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近800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孵化器346家。孵化总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毕业企业超过4.8万家,毕业当年平均收入为注册资金的5.2倍,其中超过1000万元企业达30%以上,毕业后上市企业超过80家。现阶段,我国孵化器在孵企业超过5.1万家,从业人数超过105万人。现阶段孵化器与天使投资融合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1. 政府主导的孵化器与天使投资融合发展模式政府主导的孵化器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组织形式大多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管辖下的一个事业单位,孵化器的管理人员由政府派遣,运作经费由政府全部或Cye部分拨款。在这种模式下,孵化器以优惠价格吸引天使投资机构入场,充当天使投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媒介。2. 企业型孵化器与天使投资融合发展模式企业型孵化器为市场化方式运作孵化器,以保值增值为经营目标,自负盈亏。这种类型的孵化器,多采用自己做天使投资的运作模式,使得孵化、投资、管理实现一体化,减少投资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投资风险,其运作过程充分的利用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本效率。模式5:投资平台形式的天使投资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终端和平台开始对外部开放接口,使得很多创业团队和创业公司可以基于这些应用平台进行创业。比如围绕苹果App Store的平台,就有产生了很多应用、游戏等,让许多创业团队趋之若鹜。很多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在其平台上开发产品,提升其平台的价值,设立了平台型投资基金,给在其平台上有潜力的创业公司进行投资。这些平台基金不但可以给予创业公司资金上的支持,而且可以给他们带去平台上丰富的资源。

3. 小米斥资2亿元成立创投公司,雷军要干什么大事了?

6月5日,小米斥资2亿元,成立了一家创投公司。时隔15年,雷军的投资人身份或将再次活跃起来。
以创业的方式做投资2004年,雷军忍痛将卓越网卖给了亚马逊。手握卓越网换来的750万美元,他有些迷茫。经过长久的思考,他决定拿这笔钱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既然自己的创业梦想受挫了,那不如试着帮助别人实现梦想。于是,雷军做起了天使投资。当时,天使投资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名词,也没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成功率不足10%。投什么好呢?雷军有一句名言,创业要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

他认为未来10年将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于是拎着一麻袋现金看谁在做移动互联网,第一名不干找第二名,第二名不干找第三名。雷军投资有个特点,不在乎公司大小。有10多家他投资的公司都是从零开始,甚至有的企业名字都是他起的。2006年,UCweb只有十几个人,连房租都交不起,眼看就要倒闭了,雷军伸手拉了一把,投资200万元人民币,占股10%。他说:“这家公司今后的估值一定会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事实证明了他是对的。2012年,UC浏览器估值已达3亿美元。2014年,阿里巴巴以4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UC浏览器。雷军当年的投资直接增值上千倍。著名投资人徐小平曾表示,他最欣赏的天使投资人就是雷军:“他喜欢以创业的方式来做投资,有时脑袋中有个点子,就开始和朋友一起探讨,然后找投资,一步步把公司创立起来。”雷军也因此成为了“董事长专业户”。许多初创公司鲜为人知,直到二三轮融资时,人们才发现雷军的身影。
投资回报率高达百倍今年4月25日,电子支付运营商拉卡拉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市值超过200亿,被称为A股“第三方支付第一股”。随后,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在微博上晒出一块千足金金砖——雷军送的。孙陶然说,雷军和兄弟们约定了,谁做出一个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他就送一块一公斤的金砖。

UC浏览器董事长俞永福有一块,欢聚时代(前身为多玩网)创始人李学凌也有一块。雷军如此豪气,正因为不差钱。他曾说自己投资可变现的资产是一个天文数字。拉卡拉是雷军的第一个天使投资项目,他投资了50万美元。14年后,雷军获得了超过2亿元的投资回报,投资收益高达900倍。同样,雷军2005年投资了欢聚时代100万美元。7年后,欢聚时代在美国上市,以开盘价计算,雷军获得112倍的账面回报,所持股票价值上亿美元。
据铅笔道统计,从2004年开始至今,雷军个人共有32个天使投资项目,其中有2个公司上市,3个登陆新三板,2个被小米并购,1个被阿里收购,还有9个项目走到了C轮及以后。由此看来,雷军无疑是一名成功的天使投资人。
身后庞大的投资王国小米成立后,雷军开始专注自己的创业梦想,天使投资人的标签逐渐淡化。2011年,雷军成立顺为资本,持股51%。虽然投资行为由此从个人转向组织,但实际上,仍是雷军在做决策。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许达来曾对媒体表示,顺为投委会每次会议雷军都会参加,所有项目要亲自看、亲自决定。顺为资本也遵循着雷军以创业做投资的风格。许达来表示,顺为是中国最接近孵化器体制的VC,“我们可以创造项目,一起想创业主意,然后找人来干。”

据不完全统计,顺为资本共完成300余起投资,其中有9家企业去年成功上市,包括51talk、趣头条、蔚来汽车、爱奇艺等明星企业。

小米斥资2亿元成立创投公司,雷军要干什么大事了?

4. 你是不是跟我一样,感觉手机占用自己时间太多了,怎么去改善?

是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我不玩手机有以下几种情况:上班和工作的时候(虽然在用但不是玩),跑步散步的时候(听音乐或者听书),和朋友聚餐或聊天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减少在手机上的投入时间,当然手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不必刻意的远离手机,因为我们很难完全离开,时间分配每个人都不一样,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合理控制玩手机的时间就可以了

5. 创投圈的天使投资人如:李开复,薛蛮子,徐小平之类的他们投资什么行业,只是移动互联网吗?

如题所问,他们都投资过互联网,但是绝不是只投互联网。 李开复天使投资受益群体是以大学生为主,“创新工场”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是天使投资+企业孵化器+创业指导的混合。薛蛮子天使投资的类型属于综合型,也是中国天使投资第一人。徐小平投资互联网失败,可是投资服务行业有回报。

创投圈的天使投资人如:李开复,薛蛮子,徐小平之类的他们投资什么行业,只是移动互联网吗?

6. VC炒股是一种什么体验

由于一级市场的投资有很多保密义务,我想主要用我个人的股票投资来做例子。首先看一下我的股票投资业绩图。下图中红色线的是“净利润”,蓝色线是我的本金的变化,另外我还加了一个绿色的“标普500指数线” 用做业绩比较基准。
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净利润刚刚接近本金的时候,就遭遇超过1倍本金的“巨额赎回”,之后又连续遭遇两次“巨额赎回”,最多时超过3倍本金。在这样的恶劣情况之下,我的净利润还是达到了初始本金的4倍。
为避操纵数据之嫌,再啰嗦几句:1)这是我唯一一个活跃的股票账户,2)我没有依靠任何内幕消息,3)完全是我独立决策,没有别人帮助,4)不是“蒙中”一两只小盘股票,而是比较平均地持有4-5只大盘股,5)时间跨度上基本上覆盖了我的炒股历史,盈透证券的历史报表最早只能提供到2012年的,之前微亏20%。
我怎么做的呢?我的投资股票的基本逻辑,和我做风险投资的几乎是一样的:找到估值比较合理的好公司长期持有,这些公司所在市场机会潜力巨大、可持续构建壁垒、有优秀的管理团队。
你可能想说,这不是废话吗,所有人都知道啊,还是因为运气吧。说老实话,确实有很多运气因素,但是把一个现象归于“运气”然后就停止思考不是一个好的思维习惯,正确的姿势是“假设有必然因素并仔细观察”。
于是,我换了一个思路。我想,如果把大盘的增长和分红不计算在内,股市其实是一个“零和游戏”,有些人盈利,就一定有人亏损。既然我没有什么秘诀,那么会不会是别人的决策出了问题呢?
想到这里我就研究了一下我的“交易对手”。他们都是谁呢?大致就三类:
1)散户(占美国股市1/4的市值)
2)被动管理基金(各种指数基金,占1/2的市值)
3)主动管理基金(占1/4的市值)
这里面被动管理的基金基本都是“跟风者”,散户不但跟风而且资金量太分散。我真正的交易对手,给股票定价的,是主动投资的机构投资人,也就是手握重金的基金经理们。
在观察了“交易对手”以后,我找到几个击败他们的“必然性因素”。接下来我分别讲讲我对这几个因素的观察,以及通过自己的错误获得的教训。我讲的许多概念,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面有描述和论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一看,读过的应该理解我讲的“人类本能”其实就是丹尼尔·卡尼曼说的“系统一”,我讲的“用力思考”的意思就是要调动“系统二”。

一. 世界已发生变化,寻找和理解下一代的“优秀”公司,需要不同的技能

“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最有代表性的是巴菲特。他在本世纪初那一场高科技泡沫中坚持没有投资高科技公司,因为“不投资看不懂的公司”,为他避免了很多损失也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其实他的最新的投资组合里面有两家“很老”的科技公司——IBM和AT&T,只不过他在这两家公司上亏损了15% 。当然这不影响巴菲特作为顶级投资人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他在50年前投的American Express,30年前投的可口可乐、富国银行、吉列(宝洁),到现在仍是极其优秀的公司。
但是,过去20年间出现了另外一些非常优秀的高科技公司。现在全球市值前3名的公司是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和亚马逊也都进入了前10名,这几家占前10名总市值的55.2%。也许你要说市值里面有泡沫,但是你仔细看会发现他们占前十名总利润的比例更高,达到56.2%,这显然已经不是泡沫了。
高科技泡沫和之后的萧条,让基金经理们发现了“需求并不刚性”、“技术壁垒不是长期壁垒”。然后他们就停止了思考。但是事实是,互联网对人类行为的改变只是来得比预计的缓慢一些,而且这些高科技公司也早就在技术壁垒之上又构建了一层又一层新的壁垒,例如微软的生态系统,Facebook的网络效应,Google的用户数据和安卓生态,等等。而要理解这些新的壁垒,需要先深刻理解用户在网络世界的需求和行为,需要一些新的、“基金经理们”并不具备的技能。
所以,我有个大胆猜想:大基金的基金经理们掌握市场上的主流的资金,但是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并不适应这个世界的变化。
基金经理们现在是怎么了解行业和公司呢?观察一下他们的日常行为,你会发现他们非常依赖一个“信息生态链”,这个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调研和预测机构、公司财务部门、卖方分析师、买方机构分析师。基本的流程是:
1)公司财务部门发布财务数据,并引用市场调研和预测机构的“行业数据”和“行业预测”,给出自己业绩预测;
2)卖方机构分析师根据各种公开信息制作“投资研究报告”,制作财务模型,给出“指导价”;
3)买方机构分析师制作内部使用的“投资研究报告”,提出投资建议;
4)基金经理做出投资决策。
然而,在后网络时代,社会的信息传播路径、用户消费决策方式、信息基础设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导致了解许多行业和公司的“最佳方法”,发生了改变。
举个例子。2013年5月,Consumer Reports发布Tesla的“完美车评”报告的第二天,我决定研究一下这个公司,于是做了两件事情。首先,我去Tesla在门洛帕克的展厅试了一下Model S这个车(那时恰好在美国出差),然后,我又花了几个小时,到网上把Tesla的各种车评、Youtube上的个人车主的提车报告、Twitter上的评价,统统看了一遍。
看完了以后我下了两个结论:第一,Model S是个好车,不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供不应求,而且有机会成为一款美国的“主流车型”,第二,和这件事情的天花板相比,Tesla当时的市值还很低,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股价主要取决于社会对这个公司的关注度,以我对媒体和信息传播的理解,我认为“热度”才刚刚开始,还在“发酵期”。
于是我立即就买入了它的股票(80美元左右),结果它在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涨了近三倍。(这只股票其实是“中短线”,并不是我的主要投资逻辑,我后来在210美元左右的时候清仓了Tesla,主要原因是觉得“社会关注度”已经到达顶峰,而自己对制造业、电池行业还不够了解,没有长期持有的决心。)
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一个散户不可能这样去了解一家公司的产品和用户反馈,也没有手段去估算整个社会对一家公司的关注度的变化。但是现在不但可以,而且可以比大型基金的分析师做得更好、更快。我这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实际上,对于不同的公司,我是用很不一样的方法去了解的。而且我有一个原则,就是除非我觉得我对一家公司的理解超过大部分“大型基金的分析师”,我不会碰这只股票。
另外,对行业的理解,基金经理们也并没有优势。我常常和同事们说,我们风险投资家是“身在世界创新之巅”。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就是我们自己绝大部分时间在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观察技术创新和消费者、企业的行为的变化来寻找结构性变革的机会。
第二层,就是我们周围围绕着一大群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可能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勤奋的人,而且无时不刻不在寻找“颠覆性的机会”,包括大公司的漏洞。他们不但在观察世界的变化,而且还会做出各种创新的产品,投放到市场去测试用户,然后把观察到的用户行为和各种数据反馈给作为风险投资家的我们。这些信息的质量是极高的,给了我们一个窥探未来的窗口,也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现实世界。
读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想说,那岂非你们做风险投资的炒股票都能挣很多钱?我本来也这么觉得,不过我和许多同行朋友聊,发现他们并没有很高的回报(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故意谦虚低调)。我的理解是,我们获得的信息虽然质量极高,但是投资股票还有很多别的坑,大部分人躲不过去。什么坑呢?我们继续聊下一个“必然性因素”。

二. 人类的本能不擅长在做决策时抵抗情绪的干扰

Facebook上市的时候是38美金左右一股,很多做风险投资的朋友都买了它的股票。不过它第二天就跌破了发行价,接下来一路狂跌,最低跌到过17.7美金。见下图:

请大家花几秒钟想象一下,在上市时买它股票的人的心情。这只股票在底部呆了一段时间后,反弹了,又跌回去,然后又反弹,然后盘整。我很多朋友都在股票回到成本价的时候,感觉“终于解套了”,松了一口气,然后把股票卖掉了。
Facebook在接下来三年多的股价是这样的:
为什么他们会“松了一口气”然后卖掉呢?核心原因就是他们受到了一种“非理性的情绪”的影响—— “被套了”,有点郁闷,期盼着赶紧“解套”。但公司的长期股价走势是取决于业务基本面的,和这种情绪没有逻辑关系。
我在Facebook上市38美元的时候也买了一点,之后价格跌了又继续买,在跌到19美元的时候重仓买入,之后历经许多起伏都没有卖,一直到我担心WhatsApp对它的威胁才卖掉,在它并购了WhatsApp之后我又把它买回来了。我的逻辑见知乎贴"facebook社交网站会受到诸如微信等新的社交工具的影响吗?"。
股价的波动也会影响我的情绪,但是我的投资决策是依据自己的独立观察和对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判断,每当股票价格波动或者我有交易的冲动的时候,我都会去看看有没有新的我没有掌握的信息,重新审视一下它的基本面(例如用户增长、黏性、变现潜力),如果我的判断没有改变,而股价仅仅是因为市场情绪的波动而下跌,我反而会有“暗自庆幸”的喜悦,继续买入。
另外一个情绪影响决策的典型例子是“占便宜思维”。有个著名的天使投资人让我推荐股票,我说“好未来”不错,我从23块开始一直在买进。他说对啊我也特别喜欢这家公司。然后他把这家公司深刻而准确地分析了一下。我问他,那你买了吗,他说没有,主要是市场一直不给他机会,这只股票一直在涨,从来没有调整过。这种“占便宜”的心态,让他不理性地去等待一个价格调整,结果反而错失机会。
我有一个“基本世界观”,就是“纯理性的判断”是最高效的,只要“情绪”参与了决策,决策的效率就会降低。然而大量例子证明,人类的本能不擅长在做决策时抵抗情绪的干扰。不但如此,它还常常“偷懒”,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它怎么“偷懒”。

三. 理解真实世界需要“用力思考”,而人类的本能总是倾向于“偷懒”

先分享一个我犯过的错误。朋友推荐过一只股票给我,QIWI。这是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俄罗斯公司,是“俄罗斯的支付宝”。我去找了一些投行的研究报告,发现它无论是交易金额,市占率,活跃用户数都遥遥领先竞争对手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而且它还有17万个线下终端(相当于ATM和“村淘”的电商代下单终端),壁垒很高。当时的公司股价22美金,市值大约是10亿美金,而且市盈率只有10倍多。我觉得它被严重低估,于是买入了。买入之后3、4个月就涨了近50%,于是我心中暗喜,又抓到一只“十倍股”。
没过多久,QIWI就开始跌了。我很奇怪,于是研究了一下,发现是因为石油和俄罗斯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大幅下跌。我想,两个货币的汇率短期取决于消息导致的供需变化,长期取决于购买力平价,而购买力平价的变化是很缓慢很痛苦的,所以俄罗斯卢布肯定会回升。于是我继续买入。之后俄罗斯卢布果然回升了,我又心下暗喜。可是没过多久,股价又跌了,而且这一次跌个不停。我再去找各种报告,也没找到原因,于是继续持有,又过了很久,我才发现除了俄罗斯卢布的汇率还有两个别的问题1)俄罗斯出了个新政策,导致QIWI的17万个线下终端有一部分会被迫关闭,直接影响交易量;2)俄罗斯的年轻人中用QIWI的比例在降低,更多人开始用银行卡直接支付。
看到这两个新信息之后,我就斩仓了。不但全部利润回吐,而且还亏了1/3。这个公司可能其实还是一个很优秀的公司,但是我真的不足够了解,而且我也没有时间去了解。说实话,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我其实并不知道。回头来看,除了一些人口、电商渗透率等统计数字,我对俄罗斯几乎一无所知。为什么我在买入和持有期间,觉得自己很懂这个公司呢?是什么东西给了我这种虚幻的安全感呢?
简单地总结,就是“偷懒”是人的本能,而我的本能把我给骗了。在这里,我总结几个本能“偷懒”的例子。
1. 人的本能总是喜欢偷懒地依赖间接的信息,而不擅长独立观察、独立思考。
形式会给人虚幻的安全感。我找到的投行的报告用了大量的绘制精美的图,数据很丰富,分析很详实,很“平衡”地指出了许多风险点,而且很“厚”。这些形式上的完美,让直接相信了它的结论,也让我更加自信,而忘了我做投资决策的重要原则:我应当有信心比基金经理们更了解一家公司,否则就不要碰它。这个报告的结论本身是一个间接的信息,而它的“形式”也是一个间接的信息。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灌输各种规则和知识,这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因为“直接学习经验”比“自己总结经验”要高效太多。然而,这种便利也让我们习惯于依赖间接的信息来了解世界。比如,我们会根据一个人的穿着、声音、相貌来判断他是否值得信赖,会根据一个公司(银行)的办公室的地段和装修来决定是否和它合作,也会因为满城人没戴口罩在外面走来走去觉得“雾霾也没什么大不了”。同样原因,我们会常常简单地相信 “那么多人都这么想,那总错不了”或者“这么多年了都是这么做的,那总错不了”。
我在这篇文章之初,提了几个“投资大师”的名字,目的就是让读者觉得“这些人很牛,所以这个作者应该也很牛,所以他说的东西应该也很有道理”。这种提供“间接信息”的策略通常很有效(你就承认了吧),但是其实没有逻辑的必然性,这些大师很牛不代表我牛,更加不能代表我说的有道理。
2. 一切的沟通都是低效的沟通,人的本能会高估语言文字的信息传递效率。
我后来发现,QIWI的2013年的年报的“风险揭示”部分,白纸黑字地写了这两个风险点(参见[i]和[ii]),但是我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完全没有看到。不是我没看它的年报,而是我根本不可能注意到这些信息,即使我看到了这些文字,也不会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因为所有的招股说明书和公司年报里面都有类似的关于监管风险和用户行为变化风险的提示。
事实上,人类语言的信息传递效率是非常低的。一个人在把事实转换成语言的时候,就丢失了很多信息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另一个人在把语言转换成事实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同时也会遗漏很多信息。问题在于,我们对此总是过于乐观。而且,现代社会治理、公司管理中的很多制度和规则,也是基于“语言能完美传递信息”的假设来设计的。
3. 人们决策所依赖的,是大脑中的一个“真实世界的投影”,这个“投影”其实大部分都是凭空想象,但是人的本能无法分辨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想象。
我在中国、美国、欧洲和新加坡都生活过,但是从来没有在俄罗斯生活过。我在做研究的时候,看到很多类似人口、互联网、电商相关的数字,脑子里实际上在同步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往里“补充”,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俄罗斯的模型”,而这些经验大量地来自于我对于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和企业的观察。我其实无法分辨这个“俄罗斯的模型”中哪些来自我的想象。(顺便说一句,人的记忆其实也是这样,你无法分辨哪些是真的记忆,哪些是大脑根据别的记忆拼凑出来的东西。)
4. 人类的本能会偏向过于自信。
在QIWI这个例子上,股价上升的时候我觉得是因为我判断准确,股价下跌的时候,我就去寻找股票被市场误判的证据。我的这种心态,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选择性地忽略了俄罗斯卢布的汇率波动对这只股票的影响,更没有想到要去关注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复盘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买入之后的第一次股价上涨也主要是由于俄罗斯卢布汇率的驱动。
许多研究证明,人常常只能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事实,选择性地忽略和自己愿望不一致的事实。然而,人总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但很难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人类的本能除了这些,还有许多别的“偷懒”的方式,例如它常常被“锚定效应”影响,它不喜欢用统计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在《思考·快与慢》里面有深入的阐述。想克服本能偷懒的毛病,就要养成“用力思考”的习惯,用一双“怀疑一切”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和错误,并时刻警惕自己在决策时被情绪和无关动机影响。
有些读者看到这里,可能觉得胆战心惊,人类本能有这么多缺陷,那我还是把钱交给基金经理来管理吧,他们好歹是一个机构,一群人做决定,总比一个人做决定要更客观、更理性吧。然而,这可能是个误解。接下来我们聊一聊“集体决策”的话题。

四. 集体决策倾向于依靠人类本能,人类本能倾向于依靠集体决策

我发现,在需要“用力思考”的情况下,一群人来做决定更加难以做到客观、理性,人越多越难。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做个思维小游戏(纯属虚构)。请你想象一个场景,有一个五口之家决定要买一套房子。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在总价差不多的两套房子之间犹豫不决:A——交通方便,但面积较小,单价较贵,而且小区有点旧;B——楼盘比较新,面积比较大,单价便宜,但在远郊交通不方便,周边配套也不太成熟。
爸爸是个理性派,考虑因素是交通便利、性价比和升值潜力,选A。妈妈是个感性派,主要考虑楼盘档次、舒适度,喜欢B。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于是妈妈提议全家讨论一下。外婆一看价格,说A的单价那么贵,还是选B吧。外公不太关心这事情,说随便你们吧,但是妈妈说不行,必须选一个,于是外公说,那我就选A吧,离我打麻将的伙计们比较近。又是平局,气氛紧张了。于是爸爸问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宝贝,说,上次我们全家去看了两套房子,我们搬到第一套(A)去好不好?小宝贝说,不要啊我不要搬家。爸爸说,不行哦,我们现在的房子住不下了必须得搬家,你选A还是选B呢?小宝贝眨了眨眼说,B。
三比二,最后买了B。搬进去以后,外婆就后悔了,每天早高峰的时候要陪着外孙坐一个小时公交车去上学,然后坐车回来,下午还要去接,每天两个来回要花四五个小时。小宝贝也觉得很痛苦,于是吵着着要搬回去。爸爸就说,这可是当时你选的,你当时为啥要选B呢。小宝贝大哭,说,那天来看房子的时候楼下有一只狗狗很可爱,可是搬过来以后,就再也没见到它了!
一群人做投资的决定,和这个场景其实非常像。我来总结几个特征:
支持或者反对的“人数”、亮点或风险点的“数量”,常常起到决定性因素,但是往往影响结果的一两个关键因素的权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而集体讨论的时候,大部分人无法按照这个思维模式来思考。
“用力思考”需要花时间,一群人讨论的时候“停顿”是很失礼的,只能依靠直觉快速而肤浅地思考。而且很多人只有自己独处的时候才能正常思考,面前有一个人,就开始有点紧张,有两个或更多人,尤其是里面有职位比自己高的,就完全无法正常思考了。还有些人在开“电话会议”的时候思考能力会下降。麻烦的是,表面上不一定看得出来。这种人在人群中比例多大我不知道,反正我自己就算一个(工作十几年了,现在好一点)。在很多集体讨论、电话会议中,我觉得自己没有想明白,就会保持沉默,有时候还会因此遭到误解。
鼓励“contribute”,是一种被普遍认同的文化,但其实有很大的副作用,因为术业有专攻,对任何一个行业和一个公司有深入观察的总是少数人,大部分人都是一知半解,但是他们要么并不认为自己不懂,或者即使不懂也装懂。但是,他们的意见的权重是一样的。
“什么样才是好公司”,“股价现在是贵还是便宜”,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大家表态的“基准”并不一样,综合的结论其实没有意义。
很多看上去像事实的观察,例如“产品很受欢迎”,“管理团队很优秀”,其实都没有统一标准。一个人发言说的观察和论点,其他人听到耳朵里面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和稀泥的中立派”总是听上去更加客观、更加正确。
大多数人其实是跟风的。
直接反对,是伤面子的。
总之,集体决策倾向于依靠人类本能,而人类本能喜欢“偷懒”。
有的朋友可能想说,不对啊,市场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并不是“投票”来决定股票买卖的,就是基金经理决定的。
确实是,但是每个人都在一个“力场”中身不由己,每一个“力场”其实都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集体决策。我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反身性力场”。股市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投票机器”。只要大多数人(资金)相信一件事(比如涨或者跌),这件事情就会发生。所以每一个参与者,都在一边观察和预测其他参与者的行为,一边影响其他参与者(用“买”和“卖”来投票)。这种思维方式在短期非常合理,但是长期来看是完全不理性的,一个公司的长期价值取决于行业特性和公司自身的业务发展,和人们相不相信它的股票会涨是基本没有关系的。人很难完全逃脱这个“力场”的束缚,我也做不到。
“投资人手铐力场”。有一次我和一个管理了30亿美金的基金经理聊天。他说,我真羡慕你们做风险投资的,可以有这么长期的资金。你别看我管了30多亿美金,但是只要一个季度业绩不好,就有投资人开始撤退,有些老客户合作了十几年了,我帮他们赚了好几倍,但他们撤退起来毫不含糊。有些同行好的时候一片风光,不行的时候瞬间就完蛋。所以我50多岁了还要如履薄冰,天天盯着这些公司下一个季度的财报,一有风吹草动就得赶紧跑路,即使我知道一个公司长期的前景很好,也不敢长期持有。
“职业经理人力场”。很多基金经理看上去是手握重权,但是其实他们也有老板,可能还不止一个,比如类似“首席投资官”、“首席风控官”之类的。基金越大,各种“官”就会越多,谁都得罪不起。基金经理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潜意识中需要考虑很多和投资回报本身不相关的东西。
“胜利者的坟墓力场”。一个基金做得不好则已,如果做得好,必然会越来越大,资金规模大了,就需要投资更多的公司,需要招聘更多的“小基金经理”和分析师来研究这些公司,大基金经理就只能靠“投资研究报告”来了解这个世界,但是他又不敢相信这些“投资研究报告”,就变得很焦虑(自己未必能发现)。怎么解决焦虑呢?多问几个人的意见吧,最好大家集体讨论一下。
“文化和人性力场”。其实我们从出生开始已经处于这种力场之中了。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表达自我的欲望是人的本性。你今天看了我这篇文章觉得我讲得有点道理,也同意“集体决策”不能完全理性,但是过两天你们小区的“业主委员会”里如果有人说“以后你们大家所有人都要听我的”,你还是会投票把他赶下台。如果在一个落后的部落,说不定这个人会被打死。在一个基金里面也是一样,一旦一个基金形成了“集体决策”文化(甚至制度),就再也改不回来了。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心都凉了:似乎人类没救了啊,一个人决策效率不高,因为很难抵抗情绪干扰而且本能会倾向于“偷懒”,然后一群人决策效率也不高,因为群体决策倾向于依靠本能,而本能又倾向于依靠集体决策。这怎么办啊,你们蓝湖资本是怎么弄的呢?谁实话,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一方面我们限制了投资团队的人数(目前只有6个,以后也会在个位数),以降低沟通成本,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进行大量的线下一对一的沟通。我统计过,我们投的十六七个项目里面只有一个是在集体开周会的时候做的决策,其他都是“offline”决策的。
按照惯例,最后还是给创业者们一些建议:
保持自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常常“用力思考”而不简单地依赖于经验和直觉,让“对抗本能”成为你的本能
不要轻易相信各种内部和外部的“报告”,利用数据和亲身体验来了解你的客户、员工
设计组织机构的时候,要避免“群体决策”,避免关键岗位的决策受到无关动机的影响
相信年轻人,重用有良好思维习惯的年轻人

7. 雷军是如何网络营销的,将小米做大,小米还能坚持多久。

小米手机是最近几年来最畅销的一款国产手机之一,它的品牌凭空崛起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到底小米背后隐藏网络营销手段,小米手机的品牌价值塑造方法:

微博

微博是如今人气非常高的一个互动平台,在小米还没出名之时,他每天都会以各种方式先吸引到一定量的粉丝聚集在一起,然后通过他微博庞大的粉丝军团,在发布新产品测评时都会放上微博,让消费者快速关注的小米手机这个品牌。而且小米经常在微博上面举办活动,让更多的人纷纷转发微博,这样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渐渐的树立起来。

论坛社区

论坛作为一个庞大的交流社区,互动是自然必不可少的地方。特别是一些手机爱好者,经常会逛一些手机论坛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为此小米的团队就在这些论坛中与坛友技术互动和发测评帖子来推荐这款手机。

高级文案

想做好一款产品的品牌推广,让消费者建立到品牌意识,高端的文案写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篇好的软文,能让很多人去转发和阅读,从而来带动消费者对小米手机的品牌认知。

手机测评

通过对一些IT、数码媒体的门户网站进行投放测评软文,对该手机的功能、性价比等等的数据进行介绍,并且在评论方面做到一片赞美之词,让消费者的观念停留在好的基础上。

水军

每一次成功的网络营销,水军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主力军。小米在每一次测评或者新产品发布时,都有大量的水军在下方评论或者转发,提高产品的曝光度和知名度。

饥饿营销

这一点才是小米网络营销的关键点,原先在小米手机积累到一定人气的时候,小米果断采取了饥饿营销的模式。导致了一群小米粉丝在抢小米,抢到的人会在空间、论坛、微博上来分享抢到的手机。这样一来,好奇者往往都会在关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手机产品,居然要去“抢”,这无疑又给小米手机做了一个活生生的广告。

雷军是如何网络营销的,将小米做大,小米还能坚持多久。

8. 天使界的创始人介绍

天使界是由数位投资人一起创办的,介绍如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的全民创业潮,近年来助推“天使”投资呈现爆发性增长。一方面,天使有项目可投,虽有巨大的风险,可一旦成功或许就将千万倍的投资回报收入囊中,并且对鼓励创业创新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创客“金融解渴”,可谓双赢。
“这样的项目,令我们毫不犹豫地决定了投资意向。”中国天使投资人查立刚刚敲定了一笔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对方的商业模式和团队很快打动了他。
查立是上海起点创投基金的创始合伙人,专注于互联网、环保科技等早期高科技和创新型企业的投资。这次他投资的项目是上海科巴数据管理有限公司“速溶360”,一家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的P2P网上贷款平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的全民创业潮,近年来助推“天使”投资呈现爆发性增长。所谓天使投资,就是个人或投资机构出资协助具有专门技术或独特概念的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的投资。有数据显示,自2008年至今,中国天使投资案例数量和金额逐渐攀升。
2014年,中国共发生766起天使投资案例,同比增长353%;投资金额超过5.26亿美元,同比增长161.7%。
“中国的创业环境中,金融支持这一项比较薄弱。而在这方面,天使投资扮演着重要角色。”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杨永华处长这样认为。
一方面,天使有项目可投,虽有巨大的风险,可一旦成功或许就将千万倍的投资回报收入囊中,并且对鼓励创业创新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创客“金融解渴”,可谓双赢。

扩展资料天使资本主要有三个来源:
1、曾经的创业者。
2、传统意义上的富翁。
3、大型高科技公司或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者。
此外,在部分经济发展良好的国家中,政府也扮演了天使投资人的角色。目前国内著名“天使”有:钱永强、李镇樟、刘晓人。费京辉、杨成龙、雷军、杨宁、沈南鹏、张向宁、蒋锡培、薛蛮子、郑晓军、麦刚、释羽然、李开复、孙志伟、蔡文胜、陈磊、胡爱英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协新闻网-“天使”落入凡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使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