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前税后区别

2024-05-09

1. 税前税后区别

法律分析:1、不同的影响因素。税后工资是直接影响市场容量的重要因素。税前工资一方面受宏观经济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政策的影响。税前工资直接决定着消费者购买力的高低。2、覆盖范围不同。税后工资根据税法规定,劳动报酬中扣除免税项目后,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所得税的部分。税前工资是指按照工作时间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包括实行结构性工资制度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3、不同的计算方法。税后工资的计算公式为:营业净收入=营业收入-营业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出租房屋净收入、其他资产出租净收入、自有房屋转租净租金等。财产净收入不含转让资产的所有权。税前工资计算公式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报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4、不同的功能。税后工资反映一个地区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而税前工资则反映人民生活水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
第三条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第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税前税后区别

2. 税前与税后的差异

劳动者每月应得工资与实发工资的主要差别在于各类扣款和费用。应得工资:指未扣社保、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的所有应发工资总和;实发工资:指实际到手的工资,即已扣税、社保费、公积金等费用。由于用人单位代扣的社会保险费、税费、其它扣款等均为个人劳动所得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只是承担代扣代缴义务。因此,所扣除的部分实际上是劳动者的工资,该部分款项应当计入工资性收入,在计算经济补偿金时应当以税前的、未扣社保等费用的工资作为计算基数。
一、如何计算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收入计算。这里的工资收入是指,按国家和本市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
劳动者每月应得工资与实得工资的主要差别在于各类扣款和费用,包括个人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险金、税费或工会会费等。由于用人单位代扣的社会保险金、税费等均为个人劳动所得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只是承担代缴义务。因此,该部分款项应当计入工资性收入,在计算经济补偿金时应当一并予以考虑。
二、经济补偿的计算基数包括哪些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是12个月的平均应得工资,应得工资包括
1、单位代扣代缴的社保、住房公积金——应包含在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中
根据法律规定,社保、住房公积金是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按一定比例缴纳。用人单位每月代劳动者代扣代缴的个人部分,最后仍进入劳动者个人社保或公积金账户,是个人的货币性收入,属于工资的组成部分。所以个人代扣代缴部分应包含在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中。
2、津贴、补贴、奖金、加班工资、特殊津贴等——应计算在计算基数中
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组成部分的规定》第四条:“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1)计时工资;(2)计件工资;(3)奖金;(4)津贴和补贴;(5)加班加点工资;(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凡是符合工资组成部分的,包括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工资、特殊津贴等属于工资收入的,都应计入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
3、是税前工资还是税后工资?——税前工资
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经济补偿金计算基数——前12个月工资是否是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工资,但是《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是按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应得工资通常指税前工资。

3. 工资税前和税后的区别


工资税前和税后的区别

4. 工资税前和税后的区别

税前工资指交纳个人所得税之前的总工资,即可以直接拿来套用国家税法进行计税的部分。税前工资=所有收入总和-(社保+公积金)。税后工资指的是税前工资扣除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中的个人交纳部分、个人所得税后,实际到手的工资收入。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2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5. 工资税前和税后的区别

税前工资:每家公司的工资形式不一样,有些公司只有“工资”,没有其他任何补贴,有些公司分为“基本工资、绩效、补贴”等。不管公司是以什么样的名义发放这些资金,只要是"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包括加班费、年终奖等;或者是“纳税人本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收入",都是要综合来看的,这些资金的总和就是俗称的“税前工资”。
税后工资:税后工资是税前工资扣除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再减去个税得到的,即:税前工资--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个人所得税=税后工资。税后工资就是有些人所说的“到手工资”,其实是到帐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 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工资税前和税后的区别

6. 工资税前和税后的区别

工资税前和税后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不同的影响因素,税后工资是直接影响市场容量的重要因素。税前工资一方面受宏观经济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政策的影响。税前工资直接决定着消费者购买力的高低;2、覆盖范围不同,税后工资根据税法规定,劳动报酬中扣除免税项目后,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所得税的部分。税前工资是指按照工作时间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包括实行结构性工资制度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3、不同的计算方法,税后工资的计算公式为:营业净收入等于营业收入减营业费用减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减生产税加出租房屋净收入、其他资产出租净收入、自有房屋转租净租金等。财产净收入不含转让资产的所有权。税前工资计算公式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等于报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减100%;4、不同的功能,税后工资反映一个地区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而税前工资则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7. 税前和税后工资有什么区别


税前和税后工资有什么区别

8. 工资税前和税后的区别

税前工资和税后工资的区别是什么一、税前工资和税后工资的区别税前工资,又叫应发工资,就是你当月所能得到的月薪,包括工资、饭贴、车贴、房帖、奖金等。有的单位奖金另计,那么,税前工资就包括工资、饭贴、车贴、房帖、各种固定补助、津贴等等。税后,所指的是,你的税前工资,扣除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中的个人交纳部分、住房公积金中的个人交纳部分这三者以后,实际到手的钱。而其中,对于目前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个人所得税只占非常小的部分。二、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相关的文件法规的规定,个人所得税的减免税政策主要有:(1)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2)乡、镇以上(含乡、镇)人民政府或经县以上(含县)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有机构、有章程的见义勇为基金会或类似组织,奖励见义勇为者的奖金或者奖品,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免征个人所得税。(3)个人持有财政部发行的债券和经国务院批准发行的金融债券的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4)国务院《对储蓄存款利息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第五条规定:“对个人取得的教育储蓄利息所得以及财政部门确定的其他专项储蓄存款或者储蓄性专项基金存款的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