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边 的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

2024-05-13

1. 道德经里边 的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读 音】 wú wéi ér zhì
  【解 释】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 处】 《论语�6�1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古时,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後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另外一个略有不同的解释: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6�1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6�1二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道德经�6�1三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6�1四十八章》)严君平亦谓:"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6�1卷八》)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出自《道德经》02章意思是说: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再补充个列子:
  其实老子所说所写都来于易,是讲人处事修身,万化于无形的道理。无为而为之理举个简单的例子,茶杯装茶,实在的地方能装茶吗,当然是虚无之外方容茶嘛,是以无为方而有为,在于人各见事之机了。

道德经里边 的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出自《道德经》那它有没有体现无为而治的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它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经过反复思索,我觉得老子这句话应作如下解释:天地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加干预;圣人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加干预。
  老子这句话的关键是“不加干预”。
  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
  比如心怀慈悲之人看见有狼追逐兔子,就把狼赶跑了,这样一来兔子是得救了,可是狼却挨饿了。
  再举一个大家可能都知道的例子:某牧羊地有狼,羊常遭狼吃,于是人们把狼打杀了,结果是羊群由于没有天敌的压迫而退化。人们不得不重新引入狼。
  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平衡,如果妄加干预,破坏了其中一环势必引起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加干预。
  同样,圣人任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加干扰,看似不负责任,其实正是最好的管理办法。凡是自以为是的干扰社会,不管他是出于怎样的慈悲之心,最终的结果都是好心做坏事,因为无论多好的道德伦理思想都不可能面面具到,当你照顾一部分人时,必定伤害了另一部分人,如果这种思想只是存在于民间则无关紧要,而一旦由统治者将其上升到国教的地步并对人民的行为进行规范,进而打压别的思想时,其破坏性就出现了。人类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比如儒家推行仁政,它有一套自己的完善理论,做人准则,看起来冠冕堂皇,但二千余年来多少人遭其毒害?在强权压迫下制造了多少不公?比如儒家提倡忠君,那么李世民,朱元章这类大逆不道的人岂不是早就该死了?
  过去我国人手一本红宝书的时代,里面的语录何其光荣,正确,伟大!可是正是在那个时期,多少人冤死惨死!
  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世上没有唯一正确的思想,妄图用一种思想去规范人民的行为是愚蠢的。一个文明国家,不应该给人民灌输任何国教式的思想,更不应该强制人民如何如何做,人民会自然而然地进化。执政者一旦干扰人民的思想及行为,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都是有害的,这,就是老子“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安全,公平的自由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进行自己的活动,则完全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由发展。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目前的民煮国家正朝着这样的方向前进。在这样的国家里,没有所谓的统治者,只有由民意产生的管理者,没有一统天下的国教式思想,而是多元的思想并存,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只要不侵犯他人的利益,人人都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下列言论中,最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是(A)。

3.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什么?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个人修身上,帮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都有积极意义。我们要试着用“无为”来修身,平衡我们的人际关系,培养气质,提高综合素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简单的说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他们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是的,人在青年,必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修身养性,修身养性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精神境界,但却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   
1.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我们学会智慧,变得深刻。
首先,他带来了一种逆向思维、辩证另类思维乃至颠覆性思维的方法。一般人认为有为、教化、仁义、孝慈、美善、坚强、勇敢、智谋是好的,他偏偏从中看出了值得探讨的东西。一般人认为无为、讷于言、不智、愚朴、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认为是可取的。他应属振聋发聩、语出惊人之人。他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命题、这样一个法宝。他提倡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法自然,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辩证法出神入化,令人惊叹。他的透视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你可以不认同他,却不能不思考他。
其次,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只躺在那儿睡大觉,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十足的傻瓜,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这里面包含着大智慧。   
譬如一个木桶,有人认为所谓的木桶就是实的木质结构,这是根本性的理解错误。一个完整的木桶是由实的桶壁和桶中的虚无部分共同组成的,木桶中的虚无部分和实的桶壁一样必不可少,而且以老子看来,这虚无部分远比实的桶壁要重要。就是说实是虚有用的条件,而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虚无的部分。正是这种虚无结合,而以虚无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基础。   当然无为决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只做那属于桶壁的部分。只要把桶壁部分做好了,不多做一点,也不少做一点,然后你才可以躺在那儿睡大觉。你若是少做了一点,桶就会漏水;你若是多做了一点,你就是用实的部分把虚无部分填满,此时,这个木桶还盛得了水吗?完全填满了,不但盛不了水,而且根本不能算是木桶了。
     可以看出,道家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虽然只有简短的四字,但要想达到“治”的目的,对“无为”的应用一定要把握好度要有大智慧,个人认为这是对一个人的终极考验。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道家的有关“无为而治”的经典言论。在个人修身上老子提倡自然 “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所以有道行的人、得道之人,不做那些虚妄的事情,不说那些无用的蠢话空话假话。不硬较劲而使事情自然做成,不声嘶力竭而使教化润物细无声。让万物自然发展运作,不越俎代庖。有了创造和成绩,并不据为己有。有了作为,并不依仗之端起架子。有了功劳,也不因而自傲膨胀。越是不争夺不膨胀,你就越有威望。越有公认的成就,越是否定不了,抹杀不了,歪曲不了,遮蔽不了。所有这些都体现着辩证的思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供后人借鉴。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我们学着从容,淡定,有大气量,追寻自然之道。
修身,修的是行为,宗旨在于内心。了解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能更深层次的挖掘我们的内心触及灵魂。    道家的“无为”提倡以柔克刚的辩证法,他不是为了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是提倡超越现实世界,用内心直觉的体验方法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圣人体无的精神境界。庄子用相对主义方法论证了无为而无不为,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不可能认识变幻莫测没有绝对标准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关于美丑、是非、善恶、有无、对立,都是人的主观臆断,使人陷入困惑。人要走出思维的局限性,减少内心的彷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淮南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庄子有一次在钓鱼,他已经钓了一桶鱼了,惠施(那时候做了官,很威风,带了一个车队来看庄子)来看他。庄子看到这个老朋友,带了一个车队来以后,他不跟惠施说话,只拿了一条鱼,然后其他的鱼全倒进水里去,就走了。什么意思?他实际上首先是对惠施的一个讽刺,你那么夸张干吗,是不是?你需要坐十几辆车?人在文化习俗里边养成的人和世界关系,它就是一个占有的心态,不是说我占有了要用,而是拿来对比,占有的越多越好。庄子对这个批评得很厉害,他对惠施的讽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我要那么多鱼干吗?我一条鱼就够吃了,把其他鱼都倒掉,这就是回到自然。有的时候,随意的生活,你不要老想着,我要占有一些东西。庄子对占有的否定是贯穿始终的,假如没有这一层,你不能理解他的自由,所以在这意义上说他是修身,他和儒家的修身不一样的,他最后表现出来的是非常率真,有真性情。但是真正的老庄,比如从老子开始,由庄子阐发出来的这种自然的生活,它是要调动你的生命的潜能,是对自然本身的活力的信任,对自然的潜能信任。追随自然之道就是要打破社会生活的这种障碍,社会习俗、文化规范的条条框框,让这个潜能发挥出来,做到超脱世外。
 3.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积极进取,鼓励竞争,张扬个性的社会,但过分的竞争,夸大的张扬,快节奏高度紧张的社会不仅使他人不安,也使我们自己心力交瘁。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的心灵保持平和冥昧状态更显重要,以虚待物待人,心虚才能妙应万物。现在看来,老子倡导的处世奇术、做人奇境,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无胜有,以亏胜盈,宠辱无惊,百挠不折的古老的生活智慧并没有过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们的内心深处日益涌动着按照自然本性去生活以安顿心灵的渴望。我们有必要拾起那古老的人生信条,保持一颗宁静的、虚明的心,谦下礼让,宽厚待人,守柔处弱,寻求心理的平衡和宁静,化解人际的紧张关系。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内化到我们青年学生的头脑中,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什么?

4.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顺应自然发展不过多干预

5. 道家无为而治什么意思?

道家的“无为而治”怎么理解  
 理解无为而治的关键是怎么看“无为”二字。
 
 无为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无为”,是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即可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 *** 无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于修身养性。
 
 道家中的“无为”一般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则),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无为。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道(人事规范),即人类活动应与天道般自然无为。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两层意思,一即提倡人应顺应自然界,随缘而动,不要随意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二即社会人际关系方面,提倡应统治者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社会的各种制度与规范以保持民间民风纯朴。
 
  
 
 因此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不要过分的强求个人的意志而违背自然规律。
 
 这个观点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了论证。如现在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都是不尊重科学规律,个人意志的盲目作为的恶果。
  请解释:道家的无为是什么意思 10分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儒家的“无为而治”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有什么区别  
 有区别。儒家的无为而治,是化用的道家的思想,把这种思想用在治理国家上。
 
 而道家的无为而治,本意是顺应天地之道,以实现对道的追求,实现修行目标。

道家无为而治什么意思?

6. 无为而治 道之有道

华为:无为而治与基本法
  
  
   企业要获得快速发展,拥有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是不可或缺的前提;但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仅仅依靠一位优秀企业家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拥有整套的超越个人因素的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这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华为在业界是以注重制度和文化而著称的。1998年3月正式出台的《华为基本法》也许就是这一说法的最佳印证。华为认为,制定一个好的规则比不断批评员工的行为更有效,它能让大多数的员工努力地分担自己的工作、压力和责任。在华为的发展史上,这部《基本法》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它是中国第一部总结企业战略、价值观和经营管理原则的“宪法”,是一家企业进行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制定各项具体管理制度的依据。因此,该文本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具有很重要的示范意义。
  
  
   华为开始思考现代管理思想和制度化的问题是有一定原因的,1994年、1995年,华为自主研制的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后,公司开始进入大规模的扩张时期。而这个时候,华为原有的异常脆弱的管理体系已经不能支撑公司的发展。
  
  
   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1)业绩评估矛盾
  
  
   1995年,华为开始大量招聘员工,公司规模不断膨胀。华为的员工从1992年的不足20()人,增加到七八百人。尤其是华为大面积进入农村市场,主要采取的是“人海战术”,导致销售人员急剧增加。随着华为网络的扩张,营销网络与人员的管理变得日益复杂,如何对销售人员的业绩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及时激励,成为当时华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纵观其他企业对销售人员的激励,通常采取“提成”的奖励办法。而任正非认为,对于销售人员来说,销售提成只是一种“刺激”方式,虽然能提高他们增加短期收益的积极性,却无助于他们和客户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而普遍客户关系和长期客户关系,是华为的看家法宝。所以,任正非明确规定不给销售人员提成。为了适应大发展的需要,1995年,华为对工资分配机制进行重新设置,但是,很快难题就出来了:分配的依据是什么?依据能力、职位、绩效……什么提法都有,让改革小组无所适从。
  
  
   还有一个让任正非很是头痛的问题:每到月底,他就会收到下属大量的条子,为自己部门的员工申请涨工资,理由是他们干得不错。一开始任正非还能勉强应付,后来公司越来越大,条子也越来越多,根本批不过来,而且还浪费时间。更何况,涨与不涨,涨多还是涨少,都没有一个既定的标准,所以,任正非意识到,华为已经到了需要一套标准化理论体系来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时候了。
  
  
   (2)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的不明晰
  
  
   在1995年,华为还遇到了很多新问题。在这一年年初,华为紧跟当时潮流,在全公司范围内大规模推行ISO9001标准。但在重整后的业务流程体系中,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如何定位成了一个大问题。
  
  
   (3)企业文化千人千面
  
  
   随着公司的发展,任正非逐渐发现一个问题,管理层和普通员工虽然一直把华为企业文化这个词挂在嘴边,但华为的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谁也解释不清。有人说是床垫文化,有人说是雷锋文化,还有人说是校园文化,但这些都不符合任正非对企业文化的观点。他认为华为应该拥有一个明确清晰的企业文化了。
  
  
   在与人民大学的专家们反复交流之后,华为决定委托他们为华为建立一套文化体系,并由此催生了《华为基本法55。华为对专家们多次强调:如何将华为10年宝贵而痛苦的积累与探索,在吸收业界最佳的思想与方法后,再提升一步,成为指导我们前进的理论,以避免陷入经验主义,这是我们制定公司基本法的基本立场。
  
  
   基本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华为总裁任正非心里也没底,但是他坚信一点:基本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整理归纳,而是关于华为成功经验的系统思考和升华提炼,这需要具备一定深度的理论功底并广泛地参考借鉴业内一流企业的最佳实践经验。
  
  
   华为“无为而治”的观点就是在这个时候作为华为基本法的最关键目的被提了出来。
  
  
   无为而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本是道家核心思想,但同样也是佛家与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的“缘起性空”思想与“无为”是相通的,“空”与“无”具有相同的内涵;儒家倡导积极入世,提倡以德治天下,以德服人,孔子认为古代圣王舜就是无为而治的典范:“无为而治,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以德行天下反映了儒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华为非常看重精神的作用,在华为公司各种资料的排列组合中,华为尤为看重塑魂工程。《华为基本法》可以理解为华为用以实现“无为而治”目的的一个重要工具。华为这部总计六章、103条的企业内部规章,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企业中最完备、最规范的一部“企业基本法”。其内容涵盖了企业发展战略、产品与技术政策、组织建立的原则、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等等。
  
  
   更难得的是,《华为基本法》蕴涵着很多在当时的中国企业界看来非常超前的眼光和智慧。比如,在讨论“价值的分配”时,任正非就非常希望能够从理论上对他独特的“全员持股”和“知识资本化”的做法加以明晰的论证。1998年6月,华为总裁任正非给中国联通处级以上干部作了一次《华为基本法》解释的报告,其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道出了他起草《华为基本法》的核心目的:“一个企业怎样才能长治久安,这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问题。我们十分关心并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推动华为前进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怎么使这些动力长期稳定运行,而又不断地自我优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华为基本法》就是任正非开始追寻利用制度建立起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一个可以一直向其“世界级”目标迈进的企业的起点。
  
  
   当然,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企业管理的终点,通过制度体系的建立而改变人,实现企业价值观念的“代代相传”才是最终的目标。可以说,《华为基本法》反映了华为的价值观,华为希望这些价值观能够保障华为成为一家基业长青的世界级企业。所以,华为真实的意图在于,通过组织发动公司上下学习《华为基本法》,将《华为基本法》中的这些价值观灌输到新一代管理者头脑中,以确保即便管理层不断更替,华为的优秀“DNA”仍然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摘自123图书馆 123tsg.com

7.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论语·宪问》篇里有着这样的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曾遇到许多“避世”的“隐者”。这些隐者嘲笑孔子一心济世,但都归于徒然。隐者们大多远离世俗,遁迹山林,欲洁其身,在遁世之后,还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归结了一套道理,而他们所秉承的“避世”思想,便是道家思想的早期雏形。
   在《老子》中曾就“道”的多方面理解进行了大量的阐述,而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自创立以来一直以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而被人们所熟知,道家主张个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在我看来“道法自然”不仅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还提出了相对于消极“避世”的积极迎合自然的发展之道——“无为”。《庄子·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的思想认为,天地与个人是一个整体,是同生同灭的,只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长生长存。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故而,道家主张做到“无为”。“无为”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也许过于消极,但不得不说,道家所提倡的“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随遇而安、不做任何事情,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不要以多为胜,这就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不谋而合。即“少则得,多则惑”,“无为”相对于“有为”来说,是一个维持自然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即“无为”之道。
   道家的“无为”思想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并在各个阶段中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显现着其在治世、治国、济人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从道家思想的发展和历史时期的划分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先秦时期:以老子、庄子思想为代表 
   在这一时期,时代的大背景主要以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为主。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社会环境的大变革,促进了一大批思想家的诞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而老子与庄子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道家思想的传扬吐芳露蕊。在《老子》第一章里,开头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之本源,是无从命名的,故唤之“无名”。在道家的思想里,最为常见的就是对“有”、“无”的思辨,也可理解为对“多”、“少”的平衡。而这种使事物变化时保持平衡所要遵循的法则,老子称其为“常”,即为常理。按照“无为”的“常”来进行活动就必须要顺乎自然,这就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不要矫揉造作,做人做事不能违背常情。而在治国方面,则提倡不要忙于为大众多做事,而是应当废除那些本不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当以道为法,自己无为,而让大众各尽其能,以达到“无为”之境界。
   而在庄子看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其对“无为”的理解。他认为达到“至乐”的途径就是“无为”地去超越普通事物、“我与世界”、“我与非我”、主观与客观的界限,达到“无”的境界。常人因为“无为”,所以“无己”,可以至乐;神人因为“无为”,所以“无功”,万物得以顺其自然的发展;圣人因为“无为”,与道合一,所以“无名”,世人可以自由自在,充分地发挥其所拥有的才能。故而,“无为”之道实则自然之道。
    二 汉代时期:道家的兴盛与没落 
   众所周知,汉朝若要细分,可分为西汉和东汉。在此不作细分,而是以道家的兴盛与没落作为时间的主线来阐述。
   汉朝建制初期,经过数年反秦战争与楚汉相争之后,原本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流失,作为新生的国家为了让流失人口快速回到原来的农业劳作岗位上,并且为了减少多余的政策支出和浪费,从而制定出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三大政策方针。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道家的主张巧妙地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汉初的统治者在思想上就推崇以“清静无为”为特征,以“无为而治”为原则的黄老思想,以此来安定社会秩序,很快使社会和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故而把它作为统治的指导思想。自此,道家的思想得到了当权者的重视,其也成了汉初的正统学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迭,汉初所奉行的黄老之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未能使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并且对于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更是没有起到遏制的作用。所以,到汉武帝时,又面临“盗贼群起”,农民以暴力反抗统治阶级的危机局面。为了进一步缓解紧张的社会局势,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统治者借鉴前人经验,企图借助鬼神的强大威慑力来加强国家统治,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天人感应”为核心思想的儒学家董仲舒横空出世,很好地稳定了民心,巩固了统治者的统治与权威。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这样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很快替代了之前的“无为”之治,成了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而董仲舒所主张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宣告了道家学派的没落。“无为”的治世思想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有为”的政策从此卷土重来。
    三 汉朝之后:道家思想与其他学派融合,再起思潮 
   汉朝之后,封建统治逐步加强,统治者更加致力于加强对民众的统治,“无为”的思想不再适应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从而,在其自己的发展空间中缓慢地发展前进着。在这一阶段,道家学派的.思想出现了异化,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并与其他学派的思想相融合来奠定本派思想的位置,因此世人称其为“新道家”。新道家们注意借鉴历史经验,兼容各家之长,其中以《淮南子》为代表的新道家将阴阳说引入宇宙万物生成论中。在公元三四世纪里,随着道家的再起,对名家的相关理论也再次进行了钻研,在“玄学”中提出了“辨名析理”观念。在这一时期的新道家们对早期的道家思想进行了修订。即将“道”解释为“无”,另外就是提出了万物自生的“独化”理论。对“无为”也有了新的理解,首先,随着社会的变革,新的典制和道德自然应运而生。这一时期,顺应天、顺应自然就要顺应新的典制道德,这就是“天”,就是“无为”。反之,反对新的典制道德,极力维护旧的典制道德,这便是“人”,便是有为。一个人,让他的天赋发挥出来,就是“无为”。反之,就是“有为”。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道家所遵循的“无为”不仅仅是要主张世人遵循自然、人本身所包含的规律,还将维护社会稳定、典制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自然规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家思想家们逐渐开始将目光从山林,转向了社会和世人。“无为”作为一种维持事物自然、和谐状态的思想,被更为广大的民众所接受。“无为”由为了自然而“无所作为”,演变为只有“有为”在先,才能实现“无为”的治世理念。然而,作为一名现代人,我们也应恬然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淡然坦然地生活。正如现今所提倡的勤俭节约一样,“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生活方式,“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都将现代的“无为”思想融入其中。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无剥削、无压迫,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的和谐社会,民众不受干扰,人与人之间无猜忌、无矛盾、无冲突,自由平等,人民各尽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泰和美、其乐融融。中国传统道家学派的这种渴求万事万物都能遵循自然,和谐发展的“无为”思想,不仅能对人们在修身养性方面起到指导与提升的作用,还能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直接的理论借鉴。在稳定中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是一个理想,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8.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论语·宪问》篇里有着这样的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曾遇到许多“避世”的“隐者”。这些隐者嘲笑孔子一心济世,但都归于徒然。隐者们大多远离世俗,遁迹山林,欲洁其身,在遁世之后,还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归结了一套道理,而他们所秉承的“避世”思想,便是道家思想的早期雏形。
   在《老子》中曾就“道”的多方面理解进行了大量的阐述,而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自创立以来一直以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而被人们所熟知,道家主张个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在我看来“道法自然”不仅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还提出了相对于消极“避世”的积极迎合自然的发展之道——“无为”。《庄子·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的思想认为,天地与个人是一个整体,是同生同灭的,只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长生长存。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故而,道家主张做到“无为”。“无为”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也许过于消极,但不得不说,道家所提倡的“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随遇而安、不做任何事情,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不要以多为胜,这就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不谋而合。即“少则得,多则惑”,“无为”相对于“有为”来说,是一个维持自然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即“无为”之道。
   道家的“无为”思想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并在各个阶段中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显现着其在治世、治国、济人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从道家思想的发展和历史时期的划分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先秦时期:以老子、庄子思想为代表 
   在这一时期,时代的大背景主要以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为主。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社会环境的大变革,促进了一大批思想家的诞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而老子与庄子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道家思想的传扬吐芳露蕊。在《老子》第一章里,开头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之本源,是无从命名的,故唤之“无名”。在道家的思想里,最为常见的就是对“有”、“无”的思辨,也可理解为对“多”、“少”的平衡。而这种使事物变化时保持平衡所要遵循的法则,老子称其为“常”,即为常理。按照“无为”的“常”来进行活动就必须要顺乎自然,这就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不要矫揉造作,做人做事不能违背常情。而在治国方面,则提倡不要忙于为大众多做事,而是应当废除那些本不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当以道为法,自己无为,而让大众各尽其能,以达到“无为”之境界。
   而在庄子看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其对“无为”的理解。他认为达到“至乐”的途径就是“无为”地去超越普通事物、“我与世界”、“我与非我”、主观与客观的界限,达到“无”的境界。常人因为“无为”,所以“无己”,可以至乐;神人因为“无为”,所以“无功”,万物得以顺其自然的发展;圣人因为“无为”,与道合一,所以“无名”,世人可以自由自在,充分地发挥其所拥有的才能。故而,“无为”之道实则自然之道。
    二 汉代时期:道家的兴盛与没落 
   众所周知,汉朝若要细分,可分为西汉和东汉。在此不作细分,而是以道家的兴盛与没落作为时间的主线来阐述。
   汉朝建制初期,经过数年反秦战争与楚汉相争之后,原本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流失,作为新生的国家为了让流失人口快速回到原来的农业劳作岗位上,并且为了减少多余的政策支出和浪费,从而制定出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三大政策方针。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道家的主张巧妙地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汉初的统治者在思想上就推崇以“清静无为”为特征,以“无为而治”为原则的黄老思想,以此来安定社会秩序,很快使社会和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故而把它作为统治的指导思想。自此,道家的思想得到了当权者的重视,其也成了汉初的正统学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迭,汉初所奉行的黄老之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未能使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并且对于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更是没有起到遏制的作用。所以,到汉武帝时,又面临“盗贼群起”,农民以暴力反抗统治阶级的危机局面。为了进一步缓解紧张的社会局势,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统治者借鉴前人经验,企图借助鬼神的强大威慑力来加强国家统治,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天人感应”为核心思想的儒学家董仲舒横空出世,很好地稳定了民心,巩固了统治者的统治与权威。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这样一套新的思想体系,很快替代了之前的“无为”之治,成了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而董仲舒所主张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宣告了道家学派的没落。“无为”的治世思想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有为”的政策从此卷土重来。
    三 汉朝之后:道家思想与其他学派融合,再起思潮 
   汉朝之后,封建统治逐步加强,统治者更加致力于加强对民众的统治,“无为”的思想不再适应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从而,在其自己的发展空间中缓慢地发展前进着。在这一阶段,道家学派的.思想出现了异化,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并与其他学派的思想相融合来奠定本派思想的位置,因此世人称其为“新道家”。新道家们注意借鉴历史经验,兼容各家之长,其中以《淮南子》为代表的新道家将阴阳说引入宇宙万物生成论中。在公元三四世纪里,随着道家的再起,对名家的相关理论也再次进行了钻研,在“玄学”中提出了“辨名析理”观念。在这一时期的新道家们对早期的道家思想进行了修订。即将“道”解释为“无”,另外就是提出了万物自生的“独化”理论。对“无为”也有了新的理解,首先,随着社会的变革,新的典制和道德自然应运而生。这一时期,顺应天、顺应自然就要顺应新的典制道德,这就是“天”,就是“无为”。反之,反对新的典制道德,极力维护旧的典制道德,这便是“人”,便是有为。一个人,让他的天赋发挥出来,就是“无为”。反之,就是“有为”。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道家所遵循的“无为”不仅仅是要主张世人遵循自然、人本身所包含的规律,还将维护社会稳定、典制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自然规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家思想家们逐渐开始将目光从山林,转向了社会和世人。“无为”作为一种维持事物自然、和谐状态的思想,被更为广大的民众所接受。“无为”由为了自然而“无所作为”,演变为只有“有为”在先,才能实现“无为”的治世理念。然而,作为一名现代人,我们也应恬然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淡然坦然地生活。正如现今所提倡的勤俭节约一样,“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生活方式,“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都将现代的“无为”思想融入其中。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无剥削、无压迫,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的和谐社会,民众不受干扰,人与人之间无猜忌、无矛盾、无冲突,自由平等,人民各尽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泰和美、其乐融融。中国传统道家学派的这种渴求万事万物都能遵循自然,和谐发展的“无为”思想,不仅能对人们在修身养性方面起到指导与提升的作用,还能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直接的理论借鉴。在稳定中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是一个理想,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