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宋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议

2024-05-10

1. 如何正确认识宋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议

少数民族是近代的词语,古代没有这个词语。在中国人自称华人,外国人称呼中国人为汉人。契丹辽国、女真金国等,与中国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非中国人。
中国在唐朝消灭突厥后,中国以北的各个部落几乎都听从唐朝的,成为中国的属地。这看上去似乎对中国有利,但由于北方没有统一的集团,因此唐朝衰落后,北方很多部落兴起,他们学会先进的战争技术后,成为中国的敌人!辽河西部的奚和契丹互相吞并,最后契丹建立辽国,公开与中国为敌。河西的党项占领了甘肃地区建立夏证券,把唐朝最富庶的地区变为最落后的地区。
辽是落后文明,要毁灭先进的华夏文明,因此,宋对辽的战争是先进文明抵抗落后文明的战争。
辽是少数人,华人是多数人,即使在辽国控制范围内,也是如此,因此,辽打算大规模的杀死华人,以维持其桶治。所以,宋抵抗辽是为了保护最广大人民生命和最根本利益的战争。
辽、金、西夏等占领了大片华人传统生存繁衍的地方,例如辽河流域,海河流域,河西一代等。所以,宋朝对辽西夏的战争是反抗侵略的战争。
而中国在宋朝失去了产马的地区(东北被辽占领,西北被夏占领),所以,军事力量与辽、夏等持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辽、西夏和谈。这也是为了维护宋朝控制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蒙古与中国更没有关系。按照当时人的说法,是山水不连,习俗相异。所以,蒙古对宋的战争就是外国对中国的入侵。宋对蒙古的战争就是中国对外国入侵的反抗。蒙古在入侵中国时期,杀死了数千万中国人(或上亿)。这已经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我们不能因为现在部分蒙古人属于中国公民而忘记历史,背叛祖先。

如何正确认识宋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议

2. 如何正确看待两宋时期我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一、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期大批的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日益加强的。尤其是通过各少数民族政治家对汉族政治制度文化的吸收,都加速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彼此融合,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二、 影响:
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虽然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但也促使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①民族政权并立存在。北宋与西夏,契丹,金,大理并存;南宋与西夏,金,大理,蒙古并存。

②和战交替。两宋政权多次同少数民族政权交兵,但最终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形成和议局面。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有三次“和议”活动:辽宋“和议”(1004檀渊之盟 )、北宋和西夏“和议”、南宋和金的“和议”(1040绍兴和议)。三次“和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两宋政权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皇帝苟且偷安,统治集团无心抵抗,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三次议和之后,两宋政权送给辽、西夏、金政权大量“岁币”,沉重的岁币负担造成国家的财政困难。“和议”活动使两宋政权得到了一个长久的和平环境,双方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并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贸易互市,丰富了双方人民的物质生活,使人民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边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促进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在客观上具有一定进步性。

③民族矛盾突出: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彼此之间战争不断。辽、西夏、北宋、南宋、金都是亡于其他民族政权的进攻,但在战争后又形成了较长时间和平的局面,使民族矛盾得到相对缓和。

④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期大批的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日益加强的。尤其是通过各少数民族政治家对汉族政治制度文化的吸收,都加速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彼此融合,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中原人民迁往边疆地区,为后来元朝的民族大融合高潮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 北宋与少数民族战与和的事例

汉族历史 宋朝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2016-04-23 11:42:55 首页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以后,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由于张邦昌原为宋臣,后降金,开封军民对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旧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万般无奈之下,张邦昌以孟太后之名,下诏书立康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一日,康王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然而,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为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以张邦昌被废为名,继续大举南侵。此后,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黄河以南的统治。宋朝也发兵北伐,由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浚等众多抗金将领指挥,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军和金国的联军。
  高宗赵构于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于公元1141年,解除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下狱,并于当年除夕前夜(公元1142年1月28日)杀害了岳飞父子。其余所有曾支持过岳飞,坚决抗金的文官武将,也都被纷纷贬斥。宋高宗以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在高宗之后,宋金两国发展相对稳定。金国也有几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废,而南宋在孝宗年间也进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复国土。


  到公元1207年,南宋的政权由史弥远执政,继续推行求和政策,还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和赠谥。但此时金国的实力已大不如前,不但自己无力南征,还须时刻提防来自西北日渐兴起的蒙古势力。
    随后,于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根据真德秀的奏议,决定从此不再向金贡纳"岁币",而此时,金已遭受蒙古的打击。为了扩大疆土以弥补被蒙古侵占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纳"岁币"为名,出兵南侵,南宋王朝则与蒙古联手抗击金军。公元1234年,金国蔡州被蒙宋联军攻陷,金哀宗自缢,金灭亡。
  金灭亡之后,南宋不仅没有由此换来一时的安宁,反而又将面对更为强大的敌人--蒙古。灭金之后,南宋想趁蒙古退兵之际,收复被蒙古占去的土地,但南宋一直以主和为主,并无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虽出兵但未达到预期目的。南宋的这一举动反而成为蒙古南侵的借口。
    公元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瑛、余介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但南宋佞臣贾似道不但不遣军南追,反而使人向蒙古求和,以保太平,使蒙军得以顺利退回北方。
  此后,忽必烈继承了大汗之位,又继续其南征的步伐。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王朝走向了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北宋与少数民族战与和的事例

4. 如何看待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期大批的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日益加强的。尤其是通过各少数民族政治家对汉族政治制度文化的吸收,都加速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彼此融合,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二、 影响:
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虽然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但也促使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①民族政权并立存在。北宋与西夏,契丹,金,大理并存;南宋与西夏,金,大理,蒙古并存。

②和战交替。两宋政权多次同少数民族政权交兵,但最终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形成和议局面。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有三次“和议”活动:辽宋“和议”(1004檀渊之盟 )、北宋和西夏“和议”、南宋和金的“和议”(1040绍兴和议)。三次“和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两宋政权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皇帝苟且偷安,统治集团无心抵抗,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三次议和之后,两宋政权送给辽、西夏、金政权大量“岁币”,沉重的岁币负担造成国家的财政困难。“和议”活动使两宋政权得到了一个长久的和平环境,双方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并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贸易互市,丰富了双方人民的物质生活,使人民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边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促进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在客观上具有一定进步性。

③民族矛盾突出: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彼此之间战争不断。辽、西夏、北宋、南宋、金都是亡于其他民族政权的进攻,但在战争后又形成了较长时间和平的局面,使民族矛盾得到相对缓和。

④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期大批的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日益加强的。尤其是通过各少数民族政治家对汉族政治制度文化的吸收,都加速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彼此融合,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中原人民迁往边疆地区,为后来元朝的民族大融合高潮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5. 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几个

辽国(907-1125)契丹族.与北宋并立.初称契丹,后改辽.国号多次变动.契丹族.
西夏(1038-1227)党项族.与北宋南宋同时并立.
大理(937-1253) 白族.与北宋南宋同时并立.
金国(1115-1234)女真族.灭辽与北宋,与南宋并立.
西辽(1124-1218)契丹族.辽灭后残部所建.
西州回鹘(848-1124)回鹘族.与北宋关系良好
黑汗王朝(约940~1211)突厥族.与南北宋并立.
蒙古帝国(1206-1259)蒙古族.与南宋并立.1259年蒙哥死后称为元朝.
吐蕃在两宋时期处在分裂状态,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

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几个

6. 如何评价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

宋朝不像明朝是死硬派,明朝是光脚不怕穿鞋,反正穷到家了我怕谁。但宋朝不同,宋朝从赵匡胤开始制定国策以文制武,宋朝是经理了五代十一国的无数混战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政权,从上到下都对战争抱有一种恐惧。本来有一种概念,五代之前中国全境统一,遵循这个概念,赵匡胤逐步征服全国,以赵匡胤本来就是武将中的旷世奇才为基础,继承了世宗柴荣的战斗能力。也继承了郭威的老成持重,如果由他统领军队继续稳步逼近,按他的意愿迁都洛阳甚至迁都长安,局面都有可能是天下统一,而重回泱泱大国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和自信,但是偏偏他在这个节点去世,也导致了没有战争经验和能力的赵光义上台,照猫画虎的学哥哥那样灭了北汉后自信心膨胀,冒冒失失的去攻打辽国。由于赵光义得位不正,为了让天下臣服,必须做出一些功绩,所以急功近利。最终导致惨败,要知道,在皇权至上的年代,皇帝的想法基本可以左右整个国家。赵光义害怕了。他内心应该开始知道自己不是战争的材料。 所以在大败之后开始给自己找退路,如何让议和名正言顺,于是议和成了宋代大部分君主一个体面的为人民不受战争之苦的最佳办法。既然有了先例,有了打不过跑的教诲,历代宋朝君主都可以优哉游哉的在家里享受安定。议和成了一种宋朝生存的正常方式。到了后期,西夏,吐蕃,辽国,金国无数少数民族武装力量崛起,宋朝的恐惧日益加深,不能同时面对这么多国家,宋朝不象秦国。宋朝北方边境非常广阔,这样也决定了宋朝无论如何没有全面开战的理由。只能这边打那边和。

7. 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几个

辽国(907-1125)契丹族.与北宋并立.初称契丹,后改辽.国号多次变动.契丹族.
西夏(1038-1227)党项族.与北宋南宋同时并立.
大理(937-1253)
白族.与北宋南宋同时并立.
金国(1115-1234)女真族.灭辽与北宋,与南宋并立.
西辽(1124-1218)契丹族.辽灭后残部所建.
西州回鹘(848-1124)回鹘族.与北宋关系良好
黑汗王朝(约940~1211)突厥族.与南北宋并立.
蒙古帝国(1206-1259)蒙古族.与南宋并立.1259年蒙哥死后称为元朝.

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几个

8. 与两宋都并立过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1.北宋与 辽 夏 金 的先后并存,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在这时期,先后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的汉族政权并立。它们包括先于北宋的辽、以及北宋之后的西夏和金。此外还有西南地区的大理等。    . 

    2.南宋与金、西夏的并存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建立。南宋抗战派将领岳飞等.对金军的进攻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但由于投降派的出卖,宋金于1141年议和,形成了南宋、金、西夏并立的局面。 

所以,在南宋立国之时,辽已被金所灭。故与两宋并立的政权只有西夏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