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买理财产品安全吗,能否要凭证

2024-05-12

1. 网上买理财产品安全吗,能否要凭证

你好,在网上购买理财产品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所以还是相对安全的。与银行在网上签订购买理财产品协议书即凭证。
网上购买理财产品需要注意一:盲目跟风
  现如今网上理财产品到处都是,购买理财产品的人群也开始壮大,有些人看着别人投资理财,也想投资一些试试,但是盲目跟风可能对于投资者来讲并不好,因为各种基金、信托、余额宝等这些理财产品风险都不相同,如果不谨慎考虑就直接投资,可能会对自身造成损失。
  网上购买理财产品需要注意二:虚假宣传
  网上各种宣传,有年收益百分之六的,也有年收益百分之十五的,各种高收益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种“高收益”理财产品真的是高收益吗?在传统理财产品中,理财产品收益都是受严格的监管,只有通过正规渠道进行风险评估才能确定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而网上理财产品现如今还没有相关规定,到处宣传安全性以及收益性,忽视了风险的高低,这样的理财产品还是不可信,很容易对消费者进行误导,投资者在投资理财产品时,不要以高收益为投资的唯一方法,合同上写的固定收益才能保证收益,投资者在签合同前一定要看清合同上的注意事项,以免收益降低给自己造成损失。
  网上购买理财产品需要注意三:第三方平台网络安全
  现如今网络高手如云,网络安全成为网上理财的头等大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性并不高,很容易被网络高手击破,风险较大。在交易中的网上电子凭证也并不是银行出具,而是由第三方机构提供,存在很大的网络安全问题,很容易造成资金损失的风险,投资者一定要注意网络安全造成的损失,定期对电脑进行杀毒。
  网上购买理财产品需要注意四:额度限制
  一些投资者认为网上理财产品收益高,所以就将家中的所有积蓄拿出来,在网上购买理财产品,华夏泉盛投资理财顾问提醒投资者,千万不要将家中的所有积蓄投资到网上理财中,网上理财额度最好不要超过1万元,时间一般在一年以内最为合适,在选择网上理财产品时一定要看该公司是否是正规的理财公司。

网上买理财产品安全吗,能否要凭证

2. 在银行大厅里卖理财产品合法吗?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银行不再是单一的存款和贷款产品,还有很多理财类产品,它不仅为银行拓宽了筹资渠道,也给广大居民投资理财提供了更大选择空间,实现了多元化理财。银行大厅的大堂经理,客户经理以及其他营销人员,其主要职责之一也是营销销售有关产品。
但是,个别银行工作人员为了追求利益,销售行为却出现了变形走样,甚至违规经营。大家知道,银行理财类产品分为自营和代理产品。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很多产品都属于自营产品,比如理财产品,基金,黄金,外汇等。
而小型银行因为投研能力有限,或者因为资质问题,自营产品很少,就只有代理其他金融机构销售产品,以获取中间业务收入。但是,无论自营还是代理,一般都是需要提前报监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方能上架销售。因此,只有合规合法的产品,才能被银行销售或代理销售,这也是监管允许的经营范围。

但是,问题大多数并非出现在产品上,而是有些人的销售行为违规,甚至违法。最典型的是虚假理财或飞单理财,以及违规销售银保产品。由于个别银行存在管理漏洞,曾经发生过虚假理财和飞单理财。所谓虚假理财,就是个别银行工作人员打着银行旗号,以个人名义对客户以高息为诱饵,吸收客户资金用作自己投资或生活挥霍。
这种案例以2017年民生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16.5亿虚假理财案最为典型,该行行长张某,以银行名义与贵宾客户签订虚假理财协议,非法吸收资金16.5亿,用于个人投资或生活开销,涉及客户100多位。飞单理财与之类似,通俗的说,也是打着银行旗号,甲银行人员私自代理销售非银行签约合作乙公司产品。

在代理销售银保产品方面,产生的纠纷更多。银保产品实质上也是依法批准的正规产品,但是有些人却屡次打擦边球干着违规勾当。主要表现为:一是包装销售,由于银保产品有些特点与存款相似,比如固定金额,期限,到期收益率等,有人便故意包装成存款产品进行销售;
一是包装销售,由于银保产品有些特点与存款相似,比如固定金额,期限,到期收益率等,有人便故意包装成存款产品进行销售;
二是按照银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人员只能驻点售后服务,不能直接销售产品,销售应该由银行人员自己做,但情况并非如此,至今仍有公司人员驻点银行销售;
三,销售未做到尽职履责,即没有对产品给客户讲透,往往避实就虚,夸大收益,弱化或掩盖违约责任等;
四,程序不够。按照监管要求,银保产品整个销售过程必须双录,即录音录像,并有客服电话回访,以及足够的犹豫期,但往往被偷工减料,走形式比较多。为什么银保产品纠纷那么多,原因也就在于此。因此,在银行大厅卖理财产品合法吗?
只要是合规产品,并由银行授权工作人员销售,且完全做到尽职履责,充分尽到告知义务的,应该是合法的。但是,如果销售行为变形走样,尽职履责不到位,移花接木,甚至偷工减料的,肯定是不合规的,甚至是违法行为。受害者可以向监管部门投诉,乃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