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会聋,需要注意什么?

2024-05-09

1. 孩子为何会聋,需要注意什么?

孩子是一家中最宝贝的,现在是6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如果孩子出现什么疾病哪怕是发烧家长都紧张的不得了,可能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但是有些孩子可能会患有耳聋,这是很难被发现的,孩子为什么会患有耳聋呢?我们该怎么预防呢?这些是需要家长们多加注意的。1、中耳炎由于耳咽管解剖结构上的特点,幼儿在伤风感冒,以平仰位置吸吮乳汁或恶心、呕吐时,常常会引起中耳腔的细菌感染,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当中耳腔内脓液不断增多时,孩子会因耳痛加剧而大哭,中耳腔内脓液增多的压力也会引起鼓膜穿孔、破裂。如果不及时就医或治疗不彻底,会造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对听力的影响将日趋严重。预防措施:中耳炎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是引起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另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汁。2、外伤孩子淘气时,有些父母盛怒之下大力给孩子几个巴掌;喜庆佳节,燃放的鞭炮突然在孩子耳边爆炸,巨大气浪直冲耳道内鼓膜;游泳时耳朵撞击水面,以上外力都会造成鼓膜破裂、穿孔,直接造成听力减退。预防措施:父母应在平时多注意孩子的行动,避免意外。燃放鞭炮时应注意距离,游泳时注意安全。防揪打,揪耳朵、打耳光都对耳朵有害。3、药物致聋的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糖甙类、水杨酸类、抗肿瘤类、酒精类。常见的有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紫霉素、托布霉素、巴龙霉素、多黏菌素B、奎宁、阿司匹林等。预防措施:药物致聋是可以预防的。母亲在孕期(特别是3个月内)要禁用一些损害胎儿内耳的药物,如链霉素等。对有药物致耳聋家族史的人群,用药时尤应谨慎,如非用不可时,应从最小剂量开始。禁止对儿童使用对听神经损害严重的药物,如新霉素对内耳毒性最大,使用后可引起双耳感音神经性聋。链霉素硫酸盐与双氢链霉素,前者损伤前庭器官,后者破坏耳蜗器官。必须使用耳毒性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特别是注意有无耳鸣、头晕等现象,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措施。孩子是未来的栋梁,是祖国的花朵,我们一定要让孩子茁壮的成长,不能让其受到任何疾病的入侵,所以家长不应该只重视孩子单方面的健康,要全面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发现孩子身体有异常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带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

孩子为何会聋,需要注意什么?

2. 聋哑儿童的教育应注意些什么

专家介绍对聋哑儿童要象对健全儿童一样进行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时。要特别注意聋哑儿童新活动上的特点。(关健词: 儿童 教育) 

  孩子入学前,因失去听觉改无法用语言表达思想。只能凭跟睛的观察,片面理解他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所以,难免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也很容易产生猪疑心理相急躁情绪。这时,最需要家长的耐心。家长有必要学习和助造一些生活上较为经常使用的手势语,配合口型清楚准确的普通话口语,以较为简单的词、短句,同孩子进行语言交往。” 

  家长对聋哑儿童既不要持有识疚心情,百依百顺,迁就溺爱,更不能当做累赘和负担,冷淡、歧视。残疾儿童如果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很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走上歧途。 

  聋哑儿童一般来说模仿能力都很强。因此,家长应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表情神态,要用自己无声的模范行为,给孩子以港移默化的启示和影响。学龄前的聋哑儿童,对事物的新鲜惑和求知欲同正常儿童一样强烈,家长要因势利导,给他们多看些画报、图片。看一些适宜儿童的电视、电影,带他们逛公园、参观展览会,丰富他们的视觉形象,以期培养起多方面的兴趣和正确的观念。 

  在用手势和准确的口形与其交往的同时,也可以逐渐教他们数学概念,使其认识l—l00或1000的数,还可以让他们到附近商店买些单一商品,使其接触社会。家长还要善于让自己的聋哑儿童和周围的健全儿童生活在一起,以消除他们孤独、自卑的心理。

3. 聋哑幼儿童教育该如何进行?

聋哑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包括发声训练,模仿动作,言语表达训练,生活自理训练等方法等方面,聋哑儿童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性的,要及时做儿童康复训练,使聋哑儿童能够正常的生活。发生训练:父母在家可通过与聋哑儿童聊天讲故事等方式对其进行发声训练,教一些简单的发音,坚持每天给聋哑儿童听,让其用手触摸咽喉部感受发生时的震动感,而模仿动作手势,聋哑儿童表达思想的工具,手语和口语的并用有助于与外界的交流,父母可以用手势的变化模拟形象或者音节,再耐心训练一下可达到与正常孩子一样与人沟通交流,三,言语表达训练:在口语和手语,同训练的同时,也可以教聋哑儿童去接触社会,比如单独让街道附近的商店买一些商品,锻炼言语表达能力,还能增强自信感。生活自理训练:生活自理能力是基础也是必修课,如教导聋哑儿童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需求,如能自己穿衣穿鞋,如此等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家长对聋哑儿童要有耐心,多沟通,不要冷淡,歧视聋哑儿童。

聋哑幼儿童教育该如何进行?

4. 家长如何面对聋儿?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对聋儿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  理智型面对聋儿,他们也伤心难过,甚至痛不欲生,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如果被确认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就尽早地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积极与医务人员、语训中心教师配合,力争使自己的孩子像正常儿童一样成长。这类理智型家长的聋儿,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学习,并且成绩优秀。他们的孩子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他们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聋而不哑,也为此倍感自豪。他们是很多聋儿家长学习的榜样。  非理智型一些聋儿家长产生的消极心理可表现为:攻击、倒退、冷漠、否认、固执、焦虑、自责等等。这种心态与行为对聋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1.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因孩子耳聋这一打击,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互相责备,争吵,甚至转而攻击他人。少数夫妻提出离婚或把聋儿推给祖父母,个别丧失良知的父母还会遗弃孩子,使本来已遭不幸的聋儿雪上加霜,处于更加不幸的境地。  2.盲目简单地生育第二胎:夫妻发现孩子耳聋后,不是积极诊治、查明原因,向有关医务人员及专家进行遗传咨询,而是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生育第二胎,由于缺乏基本的优生知识,结果第二胎又可能是聋儿,这就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3.在悲伤的同时产生很深的自责心理:他们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一味地溺爱孩子,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予过分的关怀、照顾和迁就,导致聋儿胆小,任性,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甚至发生攻击行为。这种不良品质会给聋儿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  4.盲目求医,贻误康复时机: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徒劳地、固执地到处乱求医。他们道听途说,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当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他们又追悔莫及,恨自己何必当初。例如:有位聋儿家长在孩子一岁时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就诊,明确了耳聋的程度,但家长不能面对现实,在两年中花费了近4万元钱,到处求治,毫无效果,孩子3岁多后又回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给孩子选配好助听器后,经过半年多的语训,孩子学会说简短的话。家长非常后悔当初没能及早给孩子戴上助听器。  5.不敢面对现实:一些家长,甚至是些有较高文化的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和烦恼,不能正视、不愿承认孩子耳聋这一事实,用一些不正确的理由对孩子耳聋这一事实自圆其说: “孩子不聋,只是说话迟。”延误了孩子早诊断、早戴助听器、早培训的时机。  二、为孩子配戴助听器后一些家长的心态?  1.花很多钱为孩子选配了助听器以后,一些家长的自责心理得到了补偿,认为自己已经为孩子付出了就行了,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自然而然就会说话了,忽视了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必须共同努力,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观察孩子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进步以及助听过程中的问题。这些孩子尽管戴上了助听器,还是学不会说话。  2.还有一些家长急于求成,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后很快就会像同龄儿童一样说话,期望值过高,忘记了“一口吃不成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简单的道理。这些家长常会因为急于求成而丧失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信心。  三、家长应如何面对聋儿这一现实呢?  1.尽早求医:当孩子被确诊耳聋并由聋引起语言障碍时,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这时,应当把自己悲痛的心理向亲人、医务人员倾诉出来,冷静地听取医务人员的忠告,早选配助听器,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使孩子尽早融入主流社会。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忧伤、焦虑心理,应当懂得生活的道路就是充满着坎坷,如果与盲人、截瘫、脑瘫、精神障碍等等残疾相比,聋儿比他们要幸运一些。  2.走访成功的家长:看看其他聋儿戴上助听器后是怎样学会说话、怎样进入正常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学习的,和这些家长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这样面对自己的聋儿,就会树立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  3.注意个性培养要把自己的聋儿当成健全孩子一样培养、教育,不要处处想到他们“不能干什么”,时时提防,怕这怕那,过分地呵护孩子;而是要多想想孩子‘能干些什么’,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探索,去游戏,让他们走出家庭,与其他儿童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各种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鼓励语训:选配好助听器后,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观察孩子在听力上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当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与鼓励,适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已有的进步,提高孩子学习语言的信心。妈妈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流泪,伤心;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因聋儿的观察力是很强的,父母脸色的变化都会引起聋儿心理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聋儿已经康复。这一事实说明,只要家长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社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下,绝大多数聋儿将聋而不哑,融入主流社会,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对家庭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5. 家长应如何面对聋儿?

很多家长发孩子听力有问题后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下面几个步骤是可以指导家长如何诊断、干预孩子的听力问题。 
  发现孩子听力问题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诊孩子是否真的存在听力问题,确诊听力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检查是:ABR\耳声发射\声导抗,如条件许可还可以加做一个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或40HZ诱发电位;通过这些检查我们不仅可以确诊孩子是否真的存在听力问题,还可以判断引起听力损失的病变部位,进而对孩子听力损失的性质进行确定(如为感音神经性还是传导性等)。 
  第二、确认听力损失程度 主要通过行为测听方法来判断,行为测听方法有多种,主要通过设计搜索测听环境、给声方法等诱导孩子对声音产生兴趣,在给声的同时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情况,这种方法可以客观了解孩子对各种频率声音的反应情况,得出结果类似于成人的纯音测听结果。是小儿听力程度(分贝数)诊断的标准方法,有些孩子如听损程度太重无法得出结果时,需要结合诱发电位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第三、根据确认的听力损失性质和程度来选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听力损失程度在极重度以下的孩子,绝大多数孩子佩戴助听器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可考虑验配助听器,听损程度属于极重度的孩子,年龄小者先考虑验配助听器观察使用效果,年龄较大的(大于24个月),发现较晚的极重度听损孩子,家长了解相关知识权衡利弊,确定选植入人工耳蜗还是助听器。 验配助听器只是干预的开始,之后再经过多次行为测听\和有助(戴上助听器测)行为测听来得到孩子更准确的听力情况和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补偿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孩子是否存在听力波动情况,这些检查和观察需要一定时间。 助听器效果判断一般在孩子24个月龄左右时候完成,如果效果评估较好,家长即可以考虑继续使用助听器进行康复,如果助听器效果差就需要考虑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来解决孩子听力问题。 
  第四、验配助听器同时可以查找可能存在原因.医生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影像学检查(CT、核磁共振)、基因检查(部分大医院可做,但技术尚不成熟,可靠程度尚不高)等来判断造成孩子听损原因,但因为科学技术手段等因素限制,大多数孩子并不能查找出原因。查找原因对于康复工具选择、孩子未来预期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第五、从配戴康复工具(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开始就需要给他做相关康复,如声音的察知\言语训练等。

家长应如何面对聋儿?

6. 家长应如何面对聋儿?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对聋儿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 理智型面对聋儿,他们也伤心难过,甚至痛不欲生,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如果被确认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就尽早地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积极与医务人员、语训中心教师配合,力争使自己的孩子像正常儿童一样成长。这类理智型家长的聋儿,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学习,并且成绩优秀。他们的孩子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他们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聋而不哑,也为此倍感自豪。他们是很多聋儿家长学习的榜样。 非理智型一些聋儿家长产生的消极心理可表现为:攻击、倒退、冷漠、否认、固执、焦虑、自责等等。这种心态与行为对聋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1.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因孩子耳聋这一打击,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互相责备,争吵,甚至转而攻击他人。少数夫妻提出离婚或把聋儿推给祖父母,个别丧失良知的父母还会遗弃孩子,使本来已遭不幸的聋儿雪上加霜,处于更加不幸的境地。 2.盲目简单地生育第二胎:夫妻发现孩子耳聋后,不是积极诊治、查明原因,向有关医务人员及专家进行遗传咨询,而是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生育第二胎,由于缺乏基本的优生知识,结果第二胎又可能是聋儿,这就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3.在悲伤的同时产生很深的自责心理:他们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一味地溺爱孩子,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予过分的关怀、照顾和迁就,导致聋儿胆小,任性,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甚至发生攻击行为。这种不良品质会给聋儿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 4.盲目求医,贻误康复时机: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徒劳地、固执地到处乱求医。他们道听途说,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当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他们又追悔莫及,恨自己何必当初。例如:有位聋儿家长在孩子一岁时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就诊,明确了耳聋的程度,但家长不能面对现实,在两年中花费了近4万元钱,到处求治,毫无效果,孩子3岁多后又回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给孩子选配好助听器后,经过半年多的语训,孩子学会说简短的话。家长非常后悔当初没能及早给孩子戴上助听器。 5.不敢面对现实:一些家长,甚至是些有较高文化的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和烦恼,不能正视、不愿承认孩子耳聋这一事实,用一些不正确的理由对孩子耳聋这一事实自圆其说: “孩子不聋,只是说话迟。”延误了孩子早诊断、早戴助听器、早培训的时机。 二、为孩子配戴助听器后一些家长的心态? 1.花很多钱为孩子选配了助听器以后,一些家长的自责心理得到了补偿,认为自己已经为孩子付出了就行了,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自然而然就会说话了,忽视了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必须共同努力,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观察孩子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进步以及助听过程中的问题。这些孩子尽管戴上了助听器,还是学不会说话。 2.还有一些家长急于求成,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后很快就会像同龄儿童一样说话,期望值过高,忘记了“一口吃不成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简单的道理。这些家长常会因为急于求成而丧失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信心。 三、家长应如何面对聋儿这一现实呢? 1.尽早求医:当孩子被确诊耳聋并由聋引起语言障碍时,对很多家长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这时,应当把自己悲痛的心理向亲人、医务人员倾诉出来,冷静地听取医务人员的忠告,早选配助听器,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使孩子尽早融入主流社会。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忧伤、焦虑心理,应当懂得生活的道路就是充满着坎坷,如果与盲人、截瘫、脑瘫、精神障碍等等残疾相比,聋儿比他们要幸运一些。 2.走访成功的家长:看看其他聋儿戴上助听器后是怎样学会说话、怎样进入正常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学习的,和这些家长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这样面对自己的聋儿,就会树立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 3.注意个性培养要把自己的聋儿当成健全孩子一样培养、教育,不要处处想到他们“不能干什么”,时时提防,怕这怕那,过分地呵护孩子;而是要多想想孩子‘能干些什么’,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探索,去游戏,让他们走出家庭,与其他儿童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各种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鼓励语训:选配好助听器后,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观察孩子在听力上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当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与鼓励,适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已有的进步,提高孩子学习语言的信心。妈妈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流泪,伤心;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因聋儿的观察力是很强的,父母脸色的变化都会引起聋儿心理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聋儿已经康复。这一事实说明,只要家长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社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下,绝大多数聋儿将聋而不哑,融入主流社会,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对家庭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7. 家长应如何面对聋儿?

很多家长发孩子听力有问题后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下面几个步骤是可以指导家长如何诊断、干预孩子的听力问题。 
  发现孩子听力问题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诊孩子是否真的存在听力问题,确诊听力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检查是:ABR\耳声发射\声导抗,如条件许可还可以加做一个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或40HZ诱发电位;通过这些检查我们不仅可以确诊孩子是否真的存在听力问题,还可以判断引起听力损失的病变部位,进而对孩子听力损失的性质进行确定(如为感音神经性还是传导性等)。 
  第二、确认听力损失程度 主要通过行为测听方法来判断,行为测听方法有多种,主要通过设计测听环境、给声方法等诱导孩子对声音产生兴趣,在给声的同时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情况,这种方法可以客观了解孩子对各种频率声音的反应情况,得出结果类似于成人的纯音测听结果。是小儿听力程度(分贝数)诊断的标准方法,有些孩子如听损程度太重无法得出结果时,需要结合诱发电位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第三、根据确认的听力损失性质和程度来选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听力损失程度在极重度以下的孩子,绝大多数孩子佩戴助听器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可考虑验配助听器,听损程度属于极重度的孩子,年龄小者先考虑验配助听器观察使用效果,年龄较大的(大于24个月),发现较晚的极重度听损孩子,家长了解相关知识权衡利弊,确定选植入人工耳蜗还是助听器。 验配助听器只是干预的开始,之后再经过多次行为测听\和有助(戴上助听器测)行为测听来得到孩子更准确的听力情况和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补偿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孩子是否存在听力波动情况,这些检查和观察需要一定时间。 助听器效果判断一般在孩子24个月龄左右时候完成,如果效果评估较好,家长即可以考虑继续使用助听器进行康复,如果助听器效果差就需要考虑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来解决孩子听力问题。 
  第四、验配助听器同时可以查找可能存在原因.医生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影像学检查(CT、核磁共振)、基因检查(部分大医院可做,但技术尚不成熟,可靠程度尚不高)等来判断造成孩子听损原因,但因为科学技术手段等因素限制,大多数孩子并不能查找出原因。查找原因对于康复工具选择、孩子未来预期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第五、从配戴康复工具(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开始就需要给他做相关康复,如声音的察知\言语训练等。

家长应如何面对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