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认购政府公债,将通过资金的使用和转移,在经济中增加相当于认购公债额一倍的货币量

2024-05-12

1. 商业银行认购政府公债,将通过资金的使用和转移,在经济中增加相当于认购公债额一倍的货币量

  1、商业银行认购政府公债相当于政府面向银行系统发行国债,政府将从银行系统转移过来的资金以财政支出的形式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把存在银行中资金直接投入到经济中当然会使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增加了,而且增加的数量即是认购的国债数量。
  2、这种方式相当于央行直接印刷钞票,增加了经济的货币供应量,容易导致通胀,所以又被称之为向民众征收通胀税。
  3、如果是面向本国居民则不会增加经济的供应量,因为居民购买国债的话相当于把居民手中的资金转移到政府手中,再由政府统一支配使用。整个过程中没有增加新的货币供应,所以货币供应总量保持不变。

商业银行认购政府公债,将通过资金的使用和转移,在经济中增加相当于认购公债额一倍的货币量

2. 怎样理解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

(1)中央银行的行为影响:中央银行既是一国金融活动的调节者,又是基础货币的供给主体,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垄断货币发行权上。流通中的现金全部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具有无限清偿能力的支付手段,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现金的发行数量。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总量。
(2)商业银行的行为影响:商业银行既是基础货币的接受者,又是存款货币创造的主体。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是派生存款,派生存款和原始存款共同造成了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总额。 通过存款的创造,增加货币供给量。
(3)社会公众的影响:社会公众也是通过对货币需求的行为引起不同存款类型之间的转换,以及影响现金与存款的比率,从而影响货币乘数。现实中,影响社会公众货币需求决策的因素主要有:利率,社会公众对流动性资产的需求,资产最佳组合的决策,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以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取向等因素。

3. 怎样理解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

错误,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发行,同时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只是基础货币。我们的货币除了基础货币还有存款货币,你从银行贷款以后,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就会相应增加,偿还贷款货币减少,存款不减少货币供应,只是形态发生了改变。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货币总量。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现金和存款货币。其中现金是由中央银行供给的,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货币是金融机构供给的,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
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即乘数效应。通货-存款比率决定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这一比率的高低反映了居民和企业等部门的持币行为。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表明居民和企业等部门持有的现金越多,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就越弱;反之亦然。

怎样理解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

4. 怎样理解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

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理解如下:1、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上;2、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超额准备金率的调整,从而影响到货币乘数的分母。货币供给过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的联系为主线,以当代西方主要的货币供给理论及美国和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为基本内容,对货币供给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实践予以阐述和剖析。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货币供给是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货币供给理论是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它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等。货币供给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不决定于货币当局的主观意愿,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如果认定货币供给决定于内生变量,那么,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货币职能是指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货币的这五大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货币资金是指企业拥有的,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