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民的"心灵教授"的幸福语录

2024-05-10

1. 高新民的"心灵教授"的幸福语录

1.“施就是福”,这几乎成了高老师的口头禅  高老师的慈心不仅仅是在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身上,还将这些慈心洒向了小区流浪的小猫小狗身上。在高老师看来,只要是生命,都应该怜惜。偶尔聚餐吃剩下的食物汤汁,高老师必要求夫人刘雅琴老师用塑料袋装好,带回家施与小区流浪的猫和狗。起初,那些被遗弃的小狗似乎对周遭的人都抱着一份戒心,并不轻易靠近陌生人。高老师,每次留下食物后即走开,好让这些小猫小狗们放下戒心,饱餐一顿。慢慢地,小猫小狗们似乎认识高老师了,看见高老师时也会摇头摆尾起来,偶尔还会在旁边撒个欢儿,然后蹦蹦跳跳地跑开了。再后来,有只怀孕的流浪狗居然把家安在了高老师家敞开的地下室里,在高老师夫妇的悉心照顾下,狗妈妈诞下了10来只狗娃娃,有些小狗身上斑斑点点的,可爱极了。2.“要惜福”,节俭就是惜福的表现  数年来,除了院里为运动会统一派发的新装之外,几乎看不到高老师穿其他的新衣。一件咖啡色外套,胳膊肘处镶着两块深色的椭圆形的布料,每年伴着高老师走过秋冬季节。和高老师身高相仿的儿子淘汰的衣物成了高老师服装的主要来源。一个书包,只要是高老师的课,总见他用来背各种讲义和书籍,书包毛的不像样子了,开玩笑说送高老师一个书包,高老师笑着拒绝,他觉得旧包一样背书,还背得心安。高老师的节俭还小到一次性纸杯甚至是纸巾,能不用纸杯时便不用,能只用半张纸巾时绝不用一张,高老师常说这就是惜福。3.人要知福、惜福、再培福  我们经常用“身在福中不知福”来表达我们对别人“不知福”的惋惜,同时也表达我们对别人拥有的幸福的“艳羡”。但是,每当我们反观自照的时候,发现我们自己在很多时候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幸福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近在每个人的心里边。只是由于我们患了高老师所说的幸福“麻痹症”和“迟钝症”,才导致对自身幸福的漠视。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为珍贵:一是已失去的,二是得不到的。如果每个人把这一信条当作自己的幸福观,那么他当然是不幸福的。事实正好与之相反,真正的幸福就在于自己现在所拥有的,高老师曾说“心能天堂、心能地域、心能凡夫、心能坚贤”。幸福不是向外求索,而在于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感受。  幸福虽是人的无形资产,但也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任意挥霍他的幸福的基础,那么给他带来幸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必将消耗殆尽。人不仅要知福,更要惜福。高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竖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每次我们和高老师一起吃饭的时候,高老师都亲自“点菜”。他点菜有一个原则,一是吃得好,二是不浪费。如果饭快吃完时,还有不少菜在桌子上。高老师会亲自给我们夹菜,一是看我们吃得少,二是坚持不浪费。如果实在吃不下,就打包拿回家。  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幸福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在知福和惜福的同时,更要培福。高老师资助贫困学生就是在培福。让我最为感动的是,他对于慈善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大爱。逸华教育基金的成长过程中,高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刘老师事必躬亲。基金的成长并不易,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深知其中的困难,人员联络、资金管理、信息统计、志愿服务、后续了解,每一层都繁琐细碎,高老师都是事无巨细,亲自过问和解决。记得多少次都是这样,因为资金限制的客观情况,两位老师与志愿者们开会,拿着名单,仔仔细细的了解每一位贫困学生的情况,以筛选出最适合的人选,但是后来我发现,只要听到令人心酸的状况,刘老师每每必潸然泪下,高老师前一刻还理性分析,后一刻已经心软,跟帮忙的志愿者们说,都纳入到资助名单当中吧,钱的问题我再想办法。4.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这是哲学家莱布尼茨的一句名言。高老师在讲课中经常用到这句话。这句话内涵丰富,涉及到现实与可能,现在与未来,幸福的标准与尺度以及人生的境界与态度等诸多问题。有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幸福感并不是由现实环境造成的,而是有我们内心的欲望造成的。欲望不是坏事,但是当你把这种欲望不加分别地指向你的家庭、社会甚至国家的时候,你就会不断指责、抱怨,感到无助和不幸。所以有很多时候,达到幸福的途径不应该到财富、名利、地位、权利等这些外在性的东西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我们的内心当中去寻找。“处理好当下一心念,于一念心中求解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钱、有势、有权、有名的人并不见得就一定比普通老百姓更幸福。无钱、无势、无权、无名的人同样能够得到幸福  在个人生活、家庭和社会都既有顺心顺意的地方,又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却往往习惯于把好的结果归功于自己的努力,把不好的结果归咎给他人。但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结果不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吗?我们家庭的面貌难道不是由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决定的吗?我们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包括我们社会中的那些问题难道不应该由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负责吗?有些学生为自己生在农村、为自己有一个农民父母而抱怨,但是换一个角度,这可能已经是最好的了,因为你有疼爱你的父母,有全力支持你的家庭,有走出农村进入大学的条件。比起那些孤儿、那些没能够进入大学的同龄人这不是最好的结果吗?所以,你所在的家庭就是你能够得到的最好的家庭,你所在的社会就是你能够享有的最好的社会。5.幸福,有时候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  一般人就像这样一位老太婆: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做雨伞生意,一个以染布为业。天下雨是老太太的愿望,因为下雨的话,她卖雨伞的儿子有钱赚。即使是这样,她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她担心染布的儿子晒在外边的布被雨淋坏了。而天晴尽管也是她的欲求,但她又为做雨伞生意的儿子担忧发愁。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她的儿子们都有一个生意好,这样的好心态就是幸福的状态。(选自《理解与解脱》80面)6.幸福是主观的感受,与财富不成正比  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的评价,尽管有“第三人称”即他人的所谓的外在的客观的评价,但真正的最有权威的评价还是“第一人称”即我自己的评价。因为有的人从外在的方面看,荣华富贵条件都具备了,但他仍可能活得很痛苦,仍充满着忧郁、焦虑甚至绝望。人类历史上存在的许多“大富大贵”的人选择自杀的道路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另一方面,有些人占有的物质财富很少,但他仍可能活得很幸福,很潇洒。殊不知,幸福的种类、形式多种多样,幸福并不与物质财富成正比,有的幸福甚至于之没有关系,如读书、思维过程中伴随的幸福感。  可以断言: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之好坏并不与他占有的物质财富成正比。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生存状态时多种因素的函数,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心灵或精神状态。(选自《理解与解脱》75面)  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颜渊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就物质生活而言,此属一种极低之生活,人人可得。但孔子、颜子在此物质生活中所寓有之心生活,则自古迄今,无人能及。乃亦永久存在,永使人可期望在此生活中生活。(选自《人心与人生》275面。)7.幸福就是认清现实状况,不被炽盛的欲望牵着走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般人不能像智者那样认识到“多欲必苦”的道理,总是任自己的欲望迁流变化,极力顺着它们,跟着它们走,绕着它们转,以为欲望满足了就幸福了。殊不知,欲壑难填,欲望不可能绝对被满足,财富不可能充裕到人没有新的欲望生起的地步。因此,幸福就是认清当下的状况,居安思危,不被欲望牵着走,蒙蔽双眼,悔之晚矣。(选自《理解与解脱》79面)  从前有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家里极为富有,金银财宝应有尽有。还有几个儿子和许多佣人。有一天,他们所住的房子烧着了,火势很大,加上房子极为古旧、年久失修、堂舍高危、柱根摧朽、四壁倾斜,扑灭的可能性是没有的了。眼看房子要被大火所吞噬,然而,火宅内,他的几个儿子和仆人仍在乐着嬉戏,对自己的现状及破在眉睫的处境不知不觉,任这种现实迁流变化。(选自《理解与解脱》76面)8.幸福在于依理而行  一般的人之所以生活在悲惨的生存状态中而不能自拔,根源在于“心之蓬”,即心受到错误的思想、观念的污染和蒙蔽。若能依理而行,就能受到纲举目张、一本万利的效果。(选自《人心与人生》315面。)  庖丁解牛。从前有一个庖丁,他用他的刀为梁惠王解牛。解完后,讲了自己为什么那么快就将牛分解完,而又使其刀刃完好无损。因为他认识了牛的基本结构和根本之所在,从筋骨间的空隙处下刀,在骨节间的窍穴处行刀,因此游刃有余。(选自《人心与人生》316面。)9.幸福在于少私欲,多利人  人之本心就像太阳一样,私欲就像乌云一样。本心是幸福宁静的,而正像阳光为乌云所笼罩一样,人心被私欲遮蔽,本心就被不幸,烦恼的感觉覆盖。一当驱散乌云,阳光就会普照大地。一当少私欲,幸福宁静的心态自然就会显露出。(选自《人心与人生》397面。)

高新民的"心灵教授"的幸福语录

2. 根据高新民教授所讲,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要以什么为核心调节党内关系

党内法制是指党内法规和制度,以及按照党内法规和制度建立起来的党内秩序。其核心是,在党内生活中,全体党员、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依照党内法规和制度办事,在党规党法面前人人平等,要以党内法规和制度治理和管理。

3. 根据高新民教授所讲,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要以什么为核心调节党内关系

党内法制是指党内法规和制度,以及按照党内法规和制度建立起来的党内秩序。其核心是,在党内生活中,全体党员、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依照党内法规和制度办事,在党规党法面前人人平等,要以党内法规和制度治理和管理

根据高新民教授所讲,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要以什么为核心调节党内关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