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外债的介绍

2024-05-12

1. 中国近代外债的介绍

旧中国政府向外国政府或商民举借的债款,属于国债的一部分,一般不包括个人或私商向外商所借的债款。中国近代的外债具有强烈的不平等性质,它是在中国人民失去独立和主权后,由历届反动政府举借的奴役性债款,是帝国主义输出过剩资本以剥削中国人民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近代外债的介绍

2. 中国近代外债的中国最早的外债

中国最早的两笔外债,一般认为是1853年(咸丰三年)苏淞太道吴建彰为镇压小刀会起义,向上海的外国洋行举借的本息12万两白银的债款;1858年两广总督黄宗汉为镇压广东人民反抗英法侵略军的斗争,向美商旗昌洋行举借的32万两白银的债款。60-70年代,清政府的对外借款开始急剧增加,仅为扑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就举借外债12次,总额达200余万两。这一时期的借款已经有了国债的性质,与最早的两笔借款不同,它们需要得到朝廷的批准。

3. 中国近代外债的外债急剧扩张

甲午战后,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已成为它们侵略和掠夺中国的重要手段,清政府的外债因此而急剧地增加。为偿付对日巨额赔款,1895至1898年清政府举借了“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续借款”三大笔外债,合计库平银3.5亿余两,为战前所借外债总数的6.6倍。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侵略者又把关平银4.5亿两的“庚子赔款”强加给中国人民。清政府无力筹付,于是转成29年摊还的债款,本息合计高达9.8亿两。通过这些巨额债款,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命脉。到1905年,清政府每年债务的还本付息已占到财政总岁入的25.9%和支出的31%,财政陷于崩溃。铁路借款是甲午战争后急剧扩大的又一项外债。至辛亥革命前,铁路借款合计已达库平银3.3亿余两,占外债总数的27.4%。外国垄断资本利用铁路借款向清政府索取多项特权,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并利用铁路借款做为争夺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总计甲午战后至1912年清廷覆亡,清政府的外债共为库平银1203825452.94两,是甲午战前的25倍。民国以后,这些外债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成为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

中国近代外债的外债急剧扩张

4. 中国近代外债的外债向实业领域扩张

进入80年代,外国资本除了继续向清政府提供各种军需借款外,开始向铁路、工矿企业等“实业借款”延伸,利用借款掠夺中国的利权。据统计,1883年(光绪九年)至1894年(光绪二十年),洋务企业向外国洋行和银行借款共13笔,总金额为423万余两。至甲午战前,清政府共借外债45笔,折合库平银4626万余两。这些外债战前已基本还清,从80年代中期算起,清政府每年支付外债的本息,一般都占财政总支出的3-6%,占海关税收的12-20%。通过这些外债,外国侵略势力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征税和行政管理权,便利了商品倾销和掠夺中国的原料。

5. 内债的国内内债历史

中国内债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的内债始于19世纪后期﹐即1894年清政府为应付甲午战争军需而向国内举借的“息借商款”﹐以及随后发行的昭信股票(1898)和“爱国公债”(1911)。1912~1926年间﹐北洋政府先后发行内债20余种﹐发行额达6亿多元﹐1927~1936年间﹐国民政府发行国内公债20多亿元﹐抗日战争后又继续大量发行国内公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政府曾发行过各种国内公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在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1958年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合计30多亿元人民币。此后直到1980年﹐中国没有发行内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发行国内债券开始成为中国政府直接向资金市场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1981~1990年底﹐中国政府已发行国库券﹑特种国债﹑财政债券﹑重点建设债券﹑国家建设债券和保值公债等六种债券﹐累计发行额达1000多亿元﹐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61个大中城市进行国库券流通转让试点以来﹐中国的债券市场以国债为主体获得迅速发展﹐1990年国债流通市场已扩大到全国地市级以上400多个城市﹐1990年以来﹐中国还先后在上海和深圳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内债的国内内债历史

6. 近代的中国,到底欠了多少外债?

中国近代史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屈辱史,1840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而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等,清政府在迫于无奈下割地赔款,每一次的外债都达到了近13亿两白银。
一、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清朝在1840年被英国人打开了大门后,由于不敌战,最后无奈之下签订了《南京条约》,而这其中就包含了割地与赔款。第一次赔款大约在30万银元左右,也正是有了这第一次的赔款割地求和,让西方列强意识到中国是一个有钱的朝代,于是后面列强马不停蹄地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尤其在辛丑条约中,清政府共计赔款4.5亿白银。而彼时的清政府已在无钱去偿还,于是列强又想出了借款付息的策略来迫使清政府借款,于是本息加在一起,清政府总共要赔款9.82亿两白银,分期39年还完,这些滚雪球一样的数字让人惊恐。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借款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推翻了清帝坐上了大总统的位置,可是他不甘心皇位,于是很快就复辟帝制,在复辟皇位之前势必需要金钱做支撑,于是又借了一大笔外债,高达2.5亿银元。这些外债是以北洋政府为借款单位向列强借取的,所以尽管袁世凯后来只当了八十三天皇帝就被迫下场了,那笔旧账还是被算在了北洋政府的头上,依旧是需要偿还的。

中国近代史上的赔款已经达到了天价,近13亿的赔偿让清政府负债累累,同时也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落后势必是要被挨打的。

7. 中国外债情况

2008年上半年底中国外债基本情况
                                          (2008年10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
 
    截至2008年6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4274.3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长14.4%,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620.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5.6%,占外债余额的37.9%;短期外债余额为2653.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20.6%,占外债余额的62.1%。
    在2788.3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50.5亿美元,占12.6%;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1054.1亿美元,占37.8%;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865.4亿美元,占31.0%;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468.8亿美元,占16.8%;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6.2亿美元,占1.7%;其它机构债务余额为3.3亿美元,占0.1%。
    2008年1-6月,中国新借入中长期外债19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1.4亿美元,增长26.9%;偿还中长期外债本金87.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2.3亿美元,下降20.3%;支付中长期外债利息19.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亿美元,增长10.2%。

中国外债情况

8. 概括近代中国外债来源的主要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外债来源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获取债款。
原因:1、晚清以来各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过程中,实行的是“以夷制夷”的对外交往原则。
           2、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资本的天性在于追逐利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