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4-05-13

1. 爱因斯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爱因斯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爱因斯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大部分理论物理学家,有一张纸就行了,现在连纸都不需要,有一台计算机就可以。但是实际上爱因斯坦跟这样的理论物理学家形象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他的成长受到了通俗科学读物,也就是科学普及读物很深的影响;

第二,他是一个动手能力非常强的人。他生长在一个被技术环境包围的氛围里,在他小的时候他的叔叔和他父亲开了一个很大的工厂,生产一些电器产品,如照明灯、发电机等等。慕尼黑啤酒节(十月啤酒节)上用的第一盏电灯就是他们家生产的,甚至慕尼黑的很多街灯都是他们家生产的,但是后来他们家生意失败了。为什么呢?

因为有比他们家更大的一个企业,带有更多资本的一个企业来了——西门子公司从北方下来了,就把他们给挤垮了。他父亲和他叔叔只好搬到意大利去了。他们家后面就是工厂,工厂有什么困难的时候,他的叔叔经常去找他来告诉工人该怎么做,这跟以前的爱因斯坦的形象是不一样的。

第三,爱因斯坦申请了很多专利,比如电冰箱的专利,就是爱因斯坦和他的伙伴提出来的。

爱因斯坦在他成长过程当中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有的人是非常有名的,但是绝大部分都是默默无闻的人。其中一位对他影响非常大的是他在发表的论文里面唯一感谢过的人,但在科学史上却寂寂无闻。

爱因斯坦喜欢音乐,喜欢航行,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些故事。

实际上爱因斯坦是一个非常愤世嫉俗的人,尤其在年轻的时候,常常说一些非常难听的话,当然这跟他当时的处境也有一定的关系。大学毕业以后就失业,他给当时的欧洲几乎所有著名的物理学家都写了信,但没有一个人回信。两年内没有固定的工作,靠代课或打零工为生。身为犹太人,在跨入学术界的时候处于一个边缘的地位,然后又挑战一些权威,而这些权威一开始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即使他们是错的,也不承认。

但是,爱因斯坦一方面愤世嫉俗,其实另外一方面非常的幽默,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非常独特。

我们现在了解一下科普著作对他的影响。我们现在在科普方面的工作,做得也相当好,但是读了以后让孩子们忘不掉的著作还是太少了,这种著作不光是忘不掉,而且还让你有进一步的思考。爱因斯坦非常幸运,在他小的时候,正好是在德国处于国力上升的时候,有一些人投身于这种科学普及的活动,其中有一套书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然科学通俗读本》,这套书是非常通俗的科学读本,作者为阿龙·伯恩斯坦。在这套书的这一册上,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一个人随着光速行进会怎么样?”

在科普读物里面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导致了爱因斯坦后来的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方说他还读过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是自学的不是别人教的。

3. 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


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

4. 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拒绝出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但不久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便爆发了。已经定居在美国十多年的爱因斯坦立即向媒体宣称:“现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后退了,我们应该战斗。犹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个对他们存有敌对情绪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不会。我当不了总统。”“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胜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的确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爱因斯坦怎样走近中国? 
早在1919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开始介绍到中国,特别是通过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给中国学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因斯坦本人的目光也曾一次次地投射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国,1922年冬天,他应邀到日本讲学,往返途中,两次经过上海,一共停留了三天,亲眼看到了处于苦难中的中国,并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旅行日记中记下“悲惨的图象”和他的感慨:“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是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天天在敲石子。他们似乎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爱因斯坦看到这个在劳动着,在呻吟着,并且是顽强的民族,他的社会同情心再度被唤醒了。他认为,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0、21页)十几年后(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前来年进修的周培源第一次个别交谈时就说:“中国人民是苦难的人民。”他的同情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付诸行动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从东北作为突破口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当时的国际社会却表现出无奈和无能,当年11年17日,爱因斯坦公开谴责日本侵略东三省的行径,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可惜回音空荡。1932年10月,“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毛泽东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时已被开除出党)在上海被捕,他和罗素、杜威等具有国际声望的知识分子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1937年3月,主张抗日的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史良等“七君子”锒铛入狱后,他又联合杜威、孟禄等著名知识分子通电援救,向国民党当局施加道义的压力。1938年6月,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还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一同发起“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援华募捐活动。 
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爱是没有国界的,他对中国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类的同情心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之上。他的思想也对中国日益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不久,还在读初二的少年许良英就是他的热情崇拜者,希望长大了做一个像他那样的科学家。1934年,爱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观》在欧洲出版,几年后(1937年抗战前夕)就有了中译本,是留学法国的物理学教授叶蕴理根据法文译本转译的,由于国难当头,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响,但青年许良英在1938年上大学前有幸买到了一本,并认真精读了一遍,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爱因斯坦的许多至理名言令他终生难忘,爱因斯坦的形象在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后,许良英和周培源都曾发表长篇悼念文章。不幸的是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间,爱因斯坦在中国竟成了“本世纪以来最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四人帮”掀起了一场荒诞的批评爱因斯坦运动,好在多数科学家不予理睬,实际上进行了抵制。1979年,北京还隆重举行了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大会

5. 爱因斯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他是一个世界级的顶尖科学家,被人类所认识和敬仰。
他一生孜孜以求的研究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发现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在光电效应、能量守恒、宇宙常数等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发现和理论,统一了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动力学两个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物理学只限于惯性系的问题,解决了理论界一些矛盾和争论,揭示了宇宙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解释了宇宙中的事件和现象,是科学界公认的真理。
相对论从逻辑思想上统一了经典物理学,使经典物理学成为一个完美的科学体系。相对论严格地考察了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这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给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时空观和物质观,从而使物理学在逻辑上成为完美的科学体系。
2、爱因斯坦还是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平主义者。
他因为反对德国纳粹而受到迫害,被德国纳粹悬赏10万马克买他的人头;他反对战争和种族歧视,推动世界和平,鼓动成立世政府。
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爱是没有国界的,他对中国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类的同情心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之上。


3、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生活简朴,风趣而不拘小节。
有一次他从梯子上掉下来,但人们担心他有没有受伤时,他却喃喃的说,为什么我会笔直的从梯子上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然后一拐一拐的走到桌边,把这个想法用笔记了下来,这对他正在研究的相对论有很大启发。
1930年,德国出了一本叫《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的书,对相对论进行了批判。爱因斯坦知道后耸耸肩说:“100位实在太多了,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
爱因斯坦的一件衣服穿了很多年,没出名时,朋友看到他说,你的衣服旧了,该换一件了。爱因斯坦风趣的说,没关系的,这里没有人认识我。若干年后,爱因斯坦出名了,他还穿着这件衣服,那位朋友又遇到他,又说了同样的话。爱因斯坦回答道,这里的人都认识我了,没必要穿新衣了。
4、他作为一个崇信科学的人,摒弃了对宗教的信仰,信奉科学的“上帝”。
2012年,爱因斯坦的一封亲笔信在网上拍出了300万零100美元的高价。在信中,爱因斯坦称自己并不信仰圣经或基督教教义中的上帝。这封私人信件是写给犹太哲学家葛金(Eric Gutkind)的,言语直接犀利。
爱因斯坦写道:“对我来说,‘上帝’一词不过是人类自身脆弱性的表现和产物,圣经不过是一本可敬但仍然幼稚的原始传说集。1940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著名论文,为他的这一命题进行辩护,即“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

爱因斯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 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拒绝出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但不久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便爆发了。已经定居在美国十多年的爱因斯坦立即向媒体宣称:“现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后退了,我们应该战斗。犹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个对他们存有敌对情绪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不会。我当不了总统。”“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胜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的确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爱因斯坦怎样走近中国? 
早在1919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开始介绍到中国,特别是通过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给中国学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因斯坦本人的目光也曾一次次地投射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国,1922年冬天,他应邀到日本讲学,往返途中,两次经过上海,一共停留了三天,亲眼看到了处于苦难中的中国,并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旅行日记中记下“悲惨的图象”和他的感慨:“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是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天天在敲石子。他们似乎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爱因斯坦看到这个在劳动着,在呻吟着,并且是顽强的民族,他的社会同情心再度被唤醒了。他认为,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0、21页)十几年后(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前来年进修的周培源第一次个别交谈时就说:“中国人民是苦难的人民。”他的同情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付诸行动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从东北作为突破口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当时的国际社会却表现出无奈和无能,当年11年17日,爱因斯坦公开谴责日本侵略东三省的行径,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可惜回音空荡。1932年10月,“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毛泽东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时已被开除出党)在上海被捕,他和罗素、杜威等具有国际声望的知识分子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1937年3月,主张抗日的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史良等“七君子”锒铛入狱后,他又联合杜威、孟禄等著名知识分子通电援救,向国民党当局施加道义的压力。1938年6月,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还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一同发起“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援华募捐活动。 
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爱是没有国界的,他对中国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类的同情心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之上。他的思想也对中国日益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不久,还在读初二的少年许良英就是他的热情崇拜者,希望长大了做一个像他那样的科学家。1934年,爱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观》在欧洲出版,几年后(1937年抗战前夕)就有了中译本,是留学法国的物理学教授叶蕴理根据法文译本转译的,由于国难当头,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响,但青年许良英在1938年上大学前有幸买到了一本,并认真精读了一遍,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爱因斯坦的许多至理名言令他终生难忘,爱因斯坦的形象在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后,许良英和周培源都曾发表长篇悼念文章。不幸的是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间,爱因斯坦在中国竟成了“本世纪以来最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四人帮”掀起了一场荒诞的批评爱因斯坦运动,好在多数科学家不予理睬,实际上进行了抵制。1979年,北京还隆重举行了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大会。

7. 爱因斯坦是什么样的人


爱因斯坦是什么样的人

8. 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