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融资,股权稀释可否不按等比例进行,有无相关法律法规条文佐证?

2024-05-14

1. 公司融资,股权稀释可否不按等比例进行,有无相关法律法规条文佐证?

不能,公司法规定了同股同权,但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你的目的:
1、不直接增资,你可以自己先出资增资,然后再将股权转让给向对方;
2、股权转让的时候溢价转让,比如原来是1股1元,你转的时候可以1:5溢价转给对方,即1股5元,这样你的表决权依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维护;
3、通过修改公司章程,公司法四十二条规定,表决权可以通过公司章程自行约定,即可以不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这里你就可以约定比如你的表决权大于出资比例。

当然这些方式都需要与对方进行谈判。

公司融资,股权稀释可否不按等比例进行,有无相关法律法规条文佐证?

2. 关于股权及融资后的稀释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您的这种稀释方式是没问题的,也就是说每一个股东的加入,都会导致原有股东全体的比例的缩小。‌‌但是从您的估值上来看,‌‌您的公司发展潜力应该不错,那么迟情况下,‌‌您的风头可能会‌‌要求有反稀释条款,并且要求有股权激励预留的条款,‌‌甚至会要求优先投资的条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那么股权激励的稀释,‌‌可能会参考这些要素,变得稍微复杂一点,‌‌但是总体上来讲,你们这个算法‌‌和基本的逻辑,是没有问题的。‌

3. 为什么有些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被稀释掉大量股权

融资带来的股权稀释的过程是怎样的?
通常,一个不断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轮的融资。典型的情况下,企业根据融资轮数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期
股东自己出注册资本金,创始人自身要拿出部分股权分享给股东以及建立期权池。通过股权为纽带,稳固内部管理。
2、天使轮——10%-20%股权
改革发展,天使投资人“看人下菜碟“。在初创期融资,比起规模更看重企业创始团队、股权结构、内部组织架构等。拥有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的团队,内部崩坏导致企业失败的几率较低,这是投资人所看重的。这个时期的融资在50-200万左右
3、A轮融资——20%-30%股权
企业的商业模式、团队的作战能力被市场所检验是可行且有效的,企业已经实现初步盈利,VC会投出A轮,通常在500万-1000万左右,支持企业进一步的扩张、发展。
4、B轮融资——10%-15%股权
发展了一段时间,公司的经营状况步入正轨,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更多的投资方也会随之而来,B轮融资的数目通常在2000万-4000万之间。
5、C轮融资——5%-10%股权
企业抵达C轮有一个条件:年营收达到2000万以上,PE或者其他的展露投资者才会进一步的投资。这时的融资主要的作用是助推企业上市。
6、IPO融资
发展壮大,投资人要套现离场,企业上市,面向公众进行更大范围与规模的融资。这个时候,创始人的股权会稀释得很低,但这时即使1%的股权所涵盖的财富也大得惊人。
设立股权期权池带来股权稀释
期权池
期权池是在融资前为未来引进高级人才而预留的一部分股份,如果不预留,会导致将来进来的高级人才如果要求股份,则会稀释原来创业团队的股份,这会造成一些问题。如果融资前估值是600万,而风险投资(vc)400万,那么创业团队就有60%的股权,VC有40%。一般而言,现在的创业团队把自己的20%预留给了未来的要引进的人才。
为了留住老员工和吸引新员工,公司会设立期权池,这也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证期权池占据一定的比例,来激励员工们。员工们在加入公司初期,因为心里清楚,公司其实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较高比例的期权补偿。而每一次给新员工发期权,公司创始人和部分老股东的股份就会被稀释。
老员工和旧股东的期权稀释过程
每一次新一轮的外部融资进来后,随之而来的期权池的调整和新的投资者的权益都会使老员工和原有的投资者手里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员工手里期权的价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一个员工在公司种子轮融资后加入时拿到了1%的期权,但是公司在A轮融资后,他手里的期权只剩下0.6%。但公司的价值其实是在不断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创始人,经过了多轮融资和期权池调整后,最终手里剩下的股权比例也大为减少。例如一个创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后可能手里只有20%-30%的股份。
为了防止股权稀释而导致控制权大大减少,创始人们可以采取特殊的股权设计,以起到类似Google,Facebook、京东的”双层AB股股权结构”的效果,保证自己对公司的发展占据主导。京东的刘强东,只拥有16.2%的股权,却能掌握80%的投票权。
即便是同一个职位,越往后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权越少。这是因为,除了因公司融资和增加期权池带来的稀释效应外,越往后加入公司的员工所需承担的风险也在减少。“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个社会中普遍通行的法则。
公司通过设立期权池的方法给员工做股权激励,虽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释掉一部分,但此举留住了关键人才,且吸引了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长远来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则较低的薪酬礼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员工,对公司的负面效应不小。

为什么有些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被稀释掉大量股权

4. 关于股权稀释比例的问题,求助。

如果你们设立的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可能的解决方法是(你、你朋友和后来那位分别为甲、乙和丙):

1、乙转让公司股份的20%给丙,作价10万元(作价高要交个人所得税了);
2、甲乙丙对公司同比例增资,共增资200万元,甲出资40万元,乙出资120万元,丙出资40万元。
甲乙的增资款,由丙私下赠予(一定要私下,不然税务局可能会找你收钱,而且披露出来对上市不利,会怀疑出资的真实性)。不过实际操作中,只要保证甲乙的增资款是分别从自己的账户足额打到增资的验资账户即可,注意保留此划款证据。

我认为,舍此无法达到你要的结构。

5. 股权稀释的融资中如何避免股权稀释

众所周知,很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发生了股权稀释的现象,因此后悔莫及。但也有很多企业在融资之处就已经有详细的方案可预防出现这种现象,如何在融资中避免股权稀释呢,我们以卡联科技与LP签订的“反稀释条款”来说明,具体内容:增资完成后,如果卡联科技再次增加注册资本,新股东增资前对公司的估值不应低于本次投资完成后的估值,以确保PE所持的公司权益价值不被稀释。如公司再次增加注册资本,新股东增资前对公司的估值低于公司投资后估值的,PE有权调整其在公司的权益比例,以保证权益价值不被稀释;如果公司以低于本次投资后的估值再次增加注册资本的,则李兵和张捷将向PE进行现金补偿。

股权稀释的融资中如何避免股权稀释

6. 股权是如何在融资的过程中,被慢慢稀释的

1.初期
股东自己出注册资本金,创始人自身要拿出部分股权分享给股东以及建立期权池。通过股权为纽带,稳固内部管理。
2.天使轮——10%-20%股权
改革发展,天使投资人“看人下菜碟“。在初创期融资,比起规模更看重企业创始团队、股权结构、内部组织架构等。拥有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的团队,内部崩坏导致企业失败的几率较低,这是投资人所看重的。这个时期的融资在50-200万左右。

3.A轮融资——20%-30%股权
企业的商业模式、团队的作战能力被市场所检验是可行且有效的,企业已经实现初步盈利,VC会投出A轮,通常在500万-1000万左右,支持企业进一步的扩张、发展。
4.B轮融资——10%-15%股权
发展了一段时间,公司的经营状况步入正轨,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更多的投资方也会随之而来,B轮融资的数目通常在2000万-4000万之间。

5.C轮融资——5%-10%股权
企业抵达C轮有一个条件:年营收达到2000万以上,PE或者其他的展露投资者才会进一步的投资。这时的融资主要的作用是助推企业上市。
6.IPO融资
发展壮大,投资人要套现离场,企业上市,面向公众进行更大范围与规模的融资。这个时候,创始人的股权会稀释得很低,但这时即使1%的股权所涵盖的财富也大得惊人。

7. 内部融资会不会稀释股东权益?

内部融资不会稀释股东权益。
内部融资是企业依靠其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具体包括三种形式:资本金、折旧基金转化为的重置投资和留存收益转化为的新增投资。
内部融资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等特点。相对于外部融资,它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及与此相关的激励问题,节约交易费用,降低融资成本,增强企业剩余控制权。但是,内部融资能力及其增长,要受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规模和未来收益预期等方面的制约。

内部融资会不会稀释股东权益?

8. 股权稀释问题

假设10%对应 10万;30%对应30万 60%对应60万元,总投资额100万。
求出应增资额x  (30+x)/0.8=100+x
x=250
10%对应的10万在增资后=10/350=2.86%
60%对应的60万在增资后=60/35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