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被列为三大天灾之一,用什么办法可以抗击蝗灾?

2024-05-16

1. 蝗灾被列为三大天灾之一,用什么办法可以抗击蝗灾?

旧时蝗灾在我国与水灾、旱灾并列为三大天灾,而且灾害往往祸不单行,旱灾过后,大面积的蝗灾就会接踵而至,几乎每隔三年就发生一次蝗灾,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灾民只好背井离乡乞讨为生,去年,巴基斯坦曾经因为蝗灾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由此可见蝗虫多么厉害,蝗虫的个头一般都比较小,严重时候,每平方米的农田大概存有1.5亿只蝗虫,数量十分惊人,而且蝗虫群还会向各个方向移动,移动速度每天约100~150公里,凡是有蝗虫经过的地方寸草不生,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给农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从而发生饥荒。



蝗虫具有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一只雌蝗虫的排卵数量是80个,如果不人为加以影响,让其全部孵化成功,那么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将会产生40万只小蝗虫,数量呈千万倍增长,速度十分惊人,所到之处遮天蔽日,所有植物叶子全被啃光,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表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灭,将造成大面积粮食绝收,各国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爆发蝗灾后,如果仅凭喷洒药方式进行灭蝗,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一般农药都有毒性,喷洒药对生态的破坏较大,有可能会伤害到其它野生动物,我国在与蝗虫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除了农药外,对抗蝗灾有三招:一是珍珠"战斗鸡",此鸡不是非凡鸡,珍珠鸡体质强壮,肌肉发达,战斗力强悍,经过短暂训练之后,消灭蝗虫的能力将大幅提高。



训练战斗鸡的方法是:让其挨饿,然后将食物吊在高处,让它跳跃啄食,这样能很好锻炼它的肌肉,增强其扑捉蝗虫的能力,一只战斗鸡每天可以消灭数百只蝗虫,将其群养然后派遣团队作战,群鸡起舞士气大增,数天内可将农田里面的蝗虫清除干净。



二是“扫蝗鸭”,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鸭子是蝗虫的天敌,与战斗鸡相比,扫蝗鸭体形稍大,食量也大,在灭蝗战斗中,鸭子与鸡相互策应形成互补,鸭子有自己的绝招,在草丛较高的战场,它可以灵活地伸缩脖颈来完成战斗动作,在2000年的新疆灭蝗战斗中,10万只鸭子成功将新疆100万亩优质草原上的蝗虫全部歼灭,战役取得辉煌胜利,充分显示了扫蝗鸭的战斗力。



三是改造土地,从源头遏制蝗灾,把土地改造成不适合蝗虫生存繁殖的状态,做法是保护好植被,一般蝗虫在植被较少的裸露土地上容易繁殖,植被覆盖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为蝗虫繁殖的条件,如果没有裸露的土地它也就不能繁殖了,还可以筑高堤坝,让水淹没蝗虫生存的土地,还可以开垦耕种进行荒地,这样蝗虫也没办法生存。



有网友开玩笑说,蝗虫来了将它炸吃,从前物资匮乏,在农村的确吃过蝗虫,在南方,在竹竿顶端开一个口,将其当作拐杖在田间一边薅秧一边捉蝗虫,把捉到的蝗虫放进竹拐杖顶端的筒里,用树叶把口塞住,回家后将蝗虫倒出来放进水里面煮,完了捞起来去掉水后用油炸直至发黄放盐,黄橙橙的味道不错,至于是否有营养、对人体有害没有就不得而知了。



我国治蝗的奠基人是生态学专家马士俊院士,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成归国,研究东亚飞蝗生理生态学,他在经济生态学方面成果丰硕,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虫"等理论,为我国防治蝗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所以我们现在对蝗灾没有感觉,是因为有前人的努力,将蝗灾消灭在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灾害。

蝗灾被列为三大天灾之一,用什么办法可以抗击蝗灾?

2. 蝗灾属于重大自然灾害,治蝗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目前治蝗灾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飞机喷洒农药,这种办法杀虫效率极高。
一、喷洒农药,杀灭蝗虫
相对于其他办法来说,选择用飞机来喷洒农药,灭掉蝗虫的方式是最有效果的。因为这种办法杀虫效率极高,灭杀的范围比较广,能够大面积的覆盖蝗虫出没的区域,农药又是经过科学家研究专门针对蝗虫的农药,所以杀虫的效率会比较高。但是这种办法的弊端也很凸显,那就是成本比较高,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采取这种办法,这种办法只有让国家进行组织才能采取。

二、使用天敌来防治
相对于用化学武器来防治蝗虫,还有一个办法是使用天敌来防治蝗虫,这个办法比较健康高效,对于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太多的破坏。比如曾经内蒙古出现蝗灾的时候,我国就出动了一大批鸭子去内蒙古灭杀蝗虫。这个办法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不需要购买大量的农药,不用担心化学物品对土地产生的伤害,而且灭蝗虫的速度也挺快的。弊端也比较凸显,那就是鸭子不一定只吃蝗虫,有可能也会损害到周边的一些农作物。

三、环境保护
蝗虫只能够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有个地方环境很好,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这种环境下蝗虫根本就不会繁衍。所以要想防治蝗虫就要从根本做起,虽然保护好当地的植被和土壤,在短期之内是看不到效果的,但是从根本的角度上来讲,是可以轻松的防治蝗灾的。因此想要杜绝蝗虫的出现,还是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一个区域之内,没有任何裸露的土地而又有蝗虫的天敌存在的时候完成就很难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

3.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我国古代对于蝗虫的防治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用火将蝗虫杀死。
其次还有用器具捕杀的方法。到了后期开始在农业上进行发展,培育特殊的种子来避免蝗虫灾害的发生。
还有一些地区采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来减少蝗虫灾害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主要赋税来源也来自农业,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依靠农业。因此水灾、旱灾和蝗虫并称为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随着华夏五千年的发展,蝗虫曾多次威胁过华夏大地。为了战胜这一灾害,古人主要采取了政策+技术两种措施来处理蝗灾。
一、封建王朝为治理蝗灾所采取的政策
蝗虫灾害不仅威胁到了粮食生产,还给封建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首先,在蝗虫灾害频发时,封建王朝的税收得不到保证,其次,蝗虫爆发也极易引起农民起义运动,于是历代统治者都十分关注蝗虫治理,并制定了很多政策。
据记载我国蝗虫灾害最早在周幽王时期,《诗经》中有云“田祖有神,乘畀炎火”可见在当时祖先们已经懂得用火来消灭蝗虫。
不过封建社会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人们便对蝗虫这种灾害进行了神化,像孔子,董仲舒,班固等人都认为蝗虫灾害发生的原因是统治者的恶政,他们认为蝗虫是上天给统治者的惩罚,他们也坚信蝗虫是“神虫”,不能杀死,在这种思想下很多人对于蝗虫采取了消极态度,任由蝗虫,啃食庄稼。在唐朝前期,很少出现有官府组织的灭蝗运动。
到了唐朝后期,这种思想逐渐转变,唐玄宗时山东爆发了蝗虫灾害。宰相姚崇主张灭蝗,虽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最终还是得以实行。最后山东地区的蝗虫灾害得到了控制,此后,朝廷还设置了专门的“捕蝗吏”来管控全国的蝗虫治理工作。
自此,我国封建社会对于蝗虫灾害的治理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统治者推出了很多政策:
首先完善了奖励制度,鼓励民众捕蝗。比如宋朝规定凡是捕获蝗虫一斗的人,就给钱100文。
其次,官府还制定了相关的捕蝗法来惩治治理蝗虫灾害不力的地方官员。比如说清朝乾隆年间就有规定,地方官员遇到蝗虫灾害,没有尽早去除的,革职查办。
第三,开展治理蝗灾的宣传鼓动工作。清朝时就印发了,很多有关治理蝗灾的小册子广为散发。
二、古代治理蝗虫灾害的主要技术
据研究表明,蝗虫繁殖的条件主要有三个,首先要有大片荒地,其次,土地要留有空隙,最后就是植被覆盖稀疏。
从这三个条件我们可以看到水位是否稳定是影响蝗虫灾害的关键的因素,水位的稳定就会出现大批的荒地促使蝗虫产卵,引发蝗灾。
所以,蝗灾爆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黄淮海平原的生态环境渐渐萎缩。
隋唐以后,黄河中游的峡谷被大量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影响到了黄河下游的安全问题。至此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平衡被严重破坏,气候灾害频繁。
到了北宋时期,黄淮海平原已经失去了过去经济重心的地位,与此同时蝗灾日益频繁。 蝗虫治理技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完善,劳动人民对于蝗虫灾害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很多治理蝗虫的技术:
(1)采取人工防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最古老最普遍的方法。比如说,利用蝗虫的激光性用火烧灭。《诗经》中曾经记载“夜中设火,火边掘坑。”这是最古老的一种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法也渐渐完善,到了明清时期成为了全国各地最主要治理蝗灾的方法。
(2)根据蝗虫的进化过程,分阶段地进行防治。比如说开沟陷杀蝗虫的幼虫蝗,这种昆虫没有经过羽化不能飞,于是便把它驱赶到水沟中,用土将它掩埋下去。在古代常常将50人为一队,一个人打鼓,其他的人紧随其后用扫帚,铁锹等,将若蝗赶到沟中。
(3)用专门的器具进行扑打。这种方式比较单一效果也比较有限,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形成了多种形式,主要有布围式,用一块一丈宽,1.2尺的粗布,两头各套一根插入土中的木杆,等到蝗虫来的时候,迎面将布落下就可以将蝗虫困在布里。
(4)挖掘蝗虫虫卵的方法也很盛行。唐朝五代,时期人们认识到消灭虫卵可以减少蝗虫灾害的发生,于是便把这项工作推广实施开来。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在田地里寻找是否有像蜂巢一般的小孔用土锹挖起,查看是否有蝗虫的卵,如果有的话便用打火烧去。最后,根据蝗虫喜欢鲜艳色彩和强烈声波的习性进行驱赶。
(5)农业防除法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方法。首先人们会对粮食的种子进行特殊的处理,比如说将马骨,附子,蚕粪等有微弱毒性的东西和种子共同搅拌然后再进行耕种,这样可以避免蝗虫灾害。
(6)岔开蝗虫易发的时间进行播种。清朝《救荒简易书》书中总结河南地区种植农作物的经验,书中认为冬天的时候将稻谷种植,在地里小暑时作物就成熟了,这样就可以避免蝗虫灾害。
(7)通过翻耕来消灭蝗灾的。徐光启认为秋天的时候进行翻地可以把阳气埋在土里,这样可以杀死蝗虫的卵。
(8)种植蝗虫不喜欢吃的农作物来避免蝗虫,比如说,黄豆,绿豆,黑豆,芝麻,棉花,荞麦等。
(9)生物防治法。利用自然界食物链的规律来抑制消灭害虫,比如说保护那些以蝗虫为时的益鸟,饲养家鸭等。
(10)痘毒治蝗法。明朝时期,湖北曾有一种方法在捕获的蝗虫身上刺孔点痘浆,然后放出这样便会在蝗虫中进行传染。这可以说是我国病毒治理蝗虫的先例了。
(11)通过化学方法来去除蝗虫。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矿物质和油性化合物,或者是毒烟来防除蝗虫,首先,利用石灰和稻草灰来进行防治,徐光启在《除蝗疏》,中就记载过这种方法,把草木灰和石灰碾压成细末撒在粮食上面,蝗虫就不会啃食农作物了。
(12)油化物驱除蝗虫。清朝时期常常用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撒在农作物的枝叶上,蝗虫不会啃食这种沾上油的农作物。
(13)熏烟驱除蝗虫。清朝《除蝗备考》记载过这种方式,用木杆,稻草杆等东西燃起浓烟,借助烟雾中的有害物驱除蝗虫。
三、蝗虫灾害带来的影响
结合历史史实,我们可以发现,蝗虫灾害一般会发生在封建王朝的末期,这绝不是历史的偶然。一般来说,如果社会安定,蝗虫灾害也会被治理住,可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战乱贫乏,蝗虫灾害很难得到根治,于是便会引起大爆发。
这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据史料记载后晋天福七年。山东河南等地爆发了大蝗灾,造成了严重的饥荒,引发了社会动乱,很多农民揭竿而起。
蝗虫不仅破坏庄稼,甚至还吃人毁物。明朝崇祯十七年,河南地区爆发的蝗灾,就出现过蝗虫攻击民间小孩的消息。乾隆五十年有记载蝗灾发生时,有路人看不清路,被蝗虫吃掉。
总结:
在我国古代,治理蝗虫的方式有很多,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劳创造的结果,蝗虫灾害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我们不能够过度开发破坏大自然,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4. 蝗灾是与水旱灾害并列的重大自然灾害,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应对蝗灾的?

在古代,人们会用驱虫药应对蝗灾。
蝗灾的成因是什么?首先,蝗灾的出现与干旱密切相关。每当干旱时,蝗虫很容易爆发。因为此时的土壤条件比较干燥松软,恰好为蝗虫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温床”。如果干旱持续很长时间,蝗虫将有机会大量繁殖。这样,用不了多久蝗虫的数量就能达到泛滥的地步。但在气候潮湿的情况下,土壤会变得潮湿、粘稠,不利于蝗卵的存活。所以即使蝗虫这时候能产下大量的卵,这些卵以后也不会发育成成虫。这样,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蝗灾的出现与蝗虫本身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惊人的生长速度有关蝗虫是农业害虫,繁殖能力非常强。一只雌虫平均一次能产几百个卵,它们每三周能繁殖一次。可以说繁殖能力有点太惊人了。此外,一只蝗虫从卵态变成成虫只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再加上卵的数量惊人,灾难自然会成为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
蝗灾是与水旱灾害并列的重大自然灾害,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应对蝗灾的?在古代,蝗灾和旱灾一起发生的时候,到处都很悲惨。人无食可吃,只有吃草根、树皮。不仅如此,蝗虫吃了食物后,甚至进入人们的家庭,就连家里养的牲畜也难逃蝗虫的迫害。在古籍中,蝗虫被描述为“遍布山野,草、苗、树、叶都被它们吃掉”,“饿死了几十万人”。古人的智慧当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们发现鸡鸭鸟都可以吃蝗虫,所以遇到蝗虫一般会选择生物防治或者驱虫。但是古代没有农药,就收集艾草来驱赶蝗虫。即使是现在,中国也摆脱了20多年的严重蝗灾,可想而知蝗虫的威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5. 蝗灾为什么会出现?古人面对蝗灾时有哪些应对办法?

《除蝗疏》中记载道:“国家……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者也。”自古以来在中国,蝗灾的出现都是一件危害国家的大事,尤其是中国古代。
蝗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蚂蚱,是一种非常有名的农业害虫。它不仅生命力非常顽强,而且繁殖能力也非常强悍。只要条件合适,它们的数量便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激增的情况。一旦蝗虫的数量变多,就容易导致蝗灾的出现。因为这些蝗虫要生存,就只能不断啃食农作物和侵占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可以说破坏力是十分强大的。



正如2020年年初出现在非洲的蝗灾一样,自其出现开始,规模就在不断扩大。据说目前已蔓延至亚洲的印度境内,大有持续朝亚洲其他国家蔓延的趋势。为了尽快让蝗灾消失,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两个问题,即蝗灾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和我们该如何进行应对?建议大家快来了解一下,日后可以当成是知识点来进行记忆哦!
一、蝗灾出现的原因。首先,蝗灾的出现跟旱灾有较大的关系。每当有旱灾情况出现的时候,就容易爆发蝗灾。因为此时的土壤状况较为干燥松软,而这恰巧就给蝗虫进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产房”。若是旱灾情况持续时间较长,那蝗虫就有机会大量繁殖。



如此一来,过不了多长时间,蝗虫的数量就能多到泛滥成灾的地步。而在气候较为湿润一些的情况下,由于土壤会因此变得湿润黏稠,不利于蝗虫的虫卵生存。所以即便蝗虫能在此时产下大量虫卵,这些虫卵将来也没办法发育成成虫。既如此,自然成灾的可能性就会变小。
其次,蝗灾的出现跟蝗虫本身具有的超强繁殖能力和惊人的生长速度有关。前面我们说过,蝗虫是一种繁殖能力非常强悍的农业害虫。平均一只雌虫一次就能产下百十来颗虫卵,而且每隔三个星期它们就能繁殖一次,可以说繁殖能力有些过于惊人了。此外,一只蝗虫从虫卵状态到成虫状态仅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再加上惊人的虫卵数量,成灾自然就会变成一件极其容易出现的事情。



二、应对蝗虫的方法。我国的很多人从新闻上得知了非洲和印度的蝗灾情况后,都曾积极为消灭蝗灾进言献策。其中呼声较高的一种消灭蝗灾的方法,就是由人类直接将蝗虫烹饪成美食吃掉。毕竟在我们国家的不少地区,确实存在将蝗虫当美食食材处理的情况。但是实际上,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大。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此次非洲和印度出现的蝗虫为沙漠蝗虫,它们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毒性,并不适合人类食用。二是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办法吃光蝗虫。而且就算我们加快吃蝗虫的速度,也不一定能消灭蝗灾,毕竟并非所有国人都能吃得下这种“美食”的。



除了由人类来吃蝗虫这个方法之外,人们还想到了另外一个方法,那就是从根源上治理的办法。徐光启的《除蝗疏》和《农政全书》中都曾记载道:“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而要根治蝗虫,则“必须郡邑之协心,必须千万人同力。一家一身无戳力自免之理……必合群力共除之然后易。”
善待蝗虫的天敌,适度增加它们的数量。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蝗虫的天敌。比如鸟类、蛙类和家禽等,它们都将蝗虫视若美食。若是它们的数量能够适度增加的话,那蝗虫的群体数量便能得到相应的控制。此外,还有人觉得,做好植被养护,增大植被覆盖面积,也能起到较好的消灭蝗虫的作用。虽然事实确实如此,但这两种方法在蝗灾已经爆发的情况下使用的话,收效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



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飞机进行播撒农药。这个方法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大量的蝗虫殒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蝗虫的繁殖速度。当然了,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人们需要注意的事情也比较多。比如说,使用的农药必须既有效又不会对环境和其他动植物及人类的健康造成伤害。再比如,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等。若是不先将这些问题解决好,那此方法即便能够有效地消灭蝗灾,也照样会产生其他较为严重的后果。



关于蝗灾的事情,我们今天就先给大家介绍这么多。若是大家想到了什么消灭蝗灾的好方法的话,也可以积极发表评论以便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蝗灾能够尽快得到控制,不要再让更多的地区遭受它的摧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再过一个多月,雨季就要到了。即便在这之前那些蝗虫们能逍遥快活上一段时间,等一进入雨季,它们的末日估计也就到来了。只是若能在此之前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还是希望蝗灾被消灭的那一天能够更快点来临。

蝗灾为什么会出现?古人面对蝗灾时有哪些应对办法?

6.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最近巴基斯坦因为两件事情引起了国人的注意,第一件事情是因为此次对中国的大力援助,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因为巴基斯坦陷入了严重的蝗灾危机。
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次巴基斯坦发生的蝗灾,这次蝗灾最早出现于2019年的非洲,因为蝗虫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经过几个月的繁衍,它们种群的数量达到了数亿只,所到之处所有的农作物都被一扫而空。

而且这些蝗虫还一路迁徙,来到了亚洲大陆,目前正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肆虐。如果蝗虫遏制不住的话,那么势必会对两国的农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而且还会进一步威胁到周边国家的粮食安全。所以说如何消灭这次蝗灾,成为了印巴两国的当务之急。
其实翻开史书,中国的历史上关于蝗灾的记录有很多,历朝历代几乎都没有停止过与蝗虫的斗争,我们也因此积累了很多治理蝗灾的方法,我们的老祖宗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蝗灾属于典型的天灾 ,与水灾 、旱灾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每当蝗灾发生的时候,农作物绝收,老百姓的日子变得苦不堪言。所以千百年来,很多人对蝗虫的生长习性进行了总结,期望能够尽可能地规避蝗灾带来的危害。
根据学者的统计,唐朝有记载的蝗灾多达32次,宋代蝗灾发生次数168次,明朝更加的严重,高达967次。
史料中关于蝗灾的记载也非常的多,比如《旧唐书》曾记载:“蝗尤甚,自东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 经行之处 ,草木牛畜毛,靡有孑遗。”《明太祖实录》记载:“真定、枣强县,民初复业,加以蝗旱,流殍者众。”经历了这么多次蝗灾以后,他们也摸索出了一套治理蝗虫的办法,概括起来一共包括三种:农业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三种。

农业防治元朝的时候采用过一种方式,倡导百姓进行秋耕,把蝗虫的虫卵暴露出来,然后经过冬天的严寒,把这些虫卵冻死,这个方法推广以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曾经提出一种观点,他认为通过改善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蝗灾带来的而危害。他提倡增加水田的面积,减少旱田的面积,除此以外再种植一些比较抗蝗的作物,通过这些方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工防治提到人工防治,不得不介绍一下唐朝的做法。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亲身示范吃蝗虫,并且号召全国的百姓捕捉蝗虫食用,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危害。可是面对这么多的蝗虫,肯定不会取得太大的成效,只是能够增强人民抗击蝗灾的决心。
所以后来宰相姚崇发明了一种办法,叫作筹火诱杀法。他利用蝗虫趋光性的习性,在晚上的时候让老百姓燃起篝火,然后把蝗虫聚集起来,再用火烧死这些蝗虫,然后把蝗虫埋进提前挖好的坑,边埋边烧。这种方法虽然也不能根治蝗灾,但是比起捕食它们,确实进步了一些。
到了宋朝,人们的认识更先进了一点,开始通过挖掘虫卵的方式来根治蝗灾。宋朝政府更是用奖励的方式鼓励人们挖掘虫卵,人们先是找到蝗虫经常产卵的地方,然后挖出它们的虫卵并直接消灭。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患于未然,也算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生物防治此外,人们还找到了一种更加方便高效的方式,那就是通过保护蝗虫的天敌来消灭蝗虫。根据唐人的记载:“开元中,贝州蝗虫食禾,有大白鸟数千,小白鸟数万,尽食其虫”。所以人们就保护这种鸟类,通过它们消灭蝗虫。
到了清朝的时候,人们发现鸭子吃蝗虫的速度很快,所以就把鸭子赶到地里去捕食蝗虫。据记载:“蛹米能飞时,鸭能食之。如置鸭数百于田中,倾刻皆尽。” 这种生物防治的方式其实直到现代仍然还在使用,本世纪之初新疆曾爆发蝗灾,就出动了数万只的鸭子,组成浩浩荡荡的鸭子大军,解决了这些蝗虫。所以说这种办法在落后的后代,还是相当实用的。
就这样,通过不断的摸索,我们的古人掌握了很多防治蝗虫的方法。但是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却不能根治蝗灾。到了今天,虽然小规模的蝗灾仍时有发生,但是在现代治理措施的防范之下,已经很难成大气候了。

7. 蝗灾是古代最常见的灾害,那到了现代怎么很少出现了?

蝗虫又被称为“蚂蚱”,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老百姓对于蝗灾都不陌生,因为这种自然灾害在古代时有发生,每隔几年都会出现一次,蝗灾的破坏程度由蝗虫的数量来决定。蝗灾的破坏力非常大,一群蝗虫每天可以吃掉数百万吨的绿色植物,几乎可以说是蝗灾路过寸草不生。小麦、水稻这些都不用说了,像其他的草啊,玉米叶、高粱叶等它都会吃。所以每到蝗灾发生,粮食产量都会急剧下降,甚至会造成农民颗粒无收的情况出现。

那么蝗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人们很早就发现蝗灾多数是在干旱的地方发生,自古就有“旱极而蝗”的说法。因为蝗虫很喜欢干燥温暖的气候环境,据后来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蝗虫喜欢把虫卵产在干燥的土壤中,土壤中的含水量在10%—20%的时候最适合蝗虫产卵。蝗虫的繁殖能力极强,蝗虫所产的每个大卵块中就包含大约50粒卵,每平方米就能有高达20万粒卵,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可能有上千只,也就是说每平方米就能产出上千只蝗虫。蝗虫繁殖能力强,他们就可以快速进行虫卵的进化,每次存活下来的蝗虫都是由生存能力强的虫卵所演变,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蝗虫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来越强,并且变得食性大、食量多、迁徙能力强。这些特征都使蝗灾变得越来越频发,越来越不容易控制。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蝗虫种类都能聚集成堆的,蝗虫也有群体型和独居型之分,全世界蝗虫的种类有数万种,真正能形成群体演变成蝗灾的蝗虫品种,也仅有数十种而已。既然群居性的品种这么少,为何还会蝗灾频发呢?这就要说到蝗虫的另外一个变异的特征了,就例如常见的绿色蝗虫,这种蝗虫就是典型的独居型,而且行动迟缓,它就像宅男一样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活动范围。

但这种蝗虫腿部有一个感应器,就像社交工具一样,如果有同类触碰到它的腿部后,它就会接收到类似社交的信号,当它接触到的同类达一定数量后,它们就开始变异了,这种蝗虫就不再是宅男了,开始从独居型变成群居性,性情也变得躁动起来,并且食量大增,身体颜色也由绿色变成了黑色。这也是蝗灾发生的另一个原因。
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期,就造成了寒冬变长,天气干燥,河流枯竭,从而造成旱灾,而蝗灾多与旱灾紧密相连,所以明朝末年除了旱灾之外,蝗灾也是频繁发生,这也导致农民收成不好,没有粮食吃,再加上朝廷沉重的赋税,就有许多人揭竿而起,参加了起义军。

蝗灾的发生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密不可分,在古代随着人口的增多,不断有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甚至一些原始森林、草地等也都被农业所占用,这样生态环境就呈现出单一化,一旦遇上干旱,只有农田没有湿地森林等,那就会造成土地大面积干旱,然后大量蝗虫聚集在干旱的土地上产卵,最终引发蝗灾。
自古蝗灾的频发也让老百姓不断寻找解决蝗灾的办法,每个朝代也都对治理蝗灾非常重视。在古代,人们面对绵延达数公里的蝗灾几乎无能为力,也对蝗灾的科学认知少之又少。老百姓就将其称之为“蝗神”,以为蝗灾是上天对人世间的惩罚,所以遇到蝗灾的时候,农民常用的做法就是烧香拜佛,祈求借助神灵的力量来驱赶蝗虫。
烧香拜佛的方法肯定是不管用,后来人们又开始使用天敌来对付蝗虫,就是饲养一些鸡、鸭、鹅之类的家禽,以期望他们将蝗虫赶尽杀绝。但是家禽的数量毕竟有限,面对数量巨大的蝗灾时,这些家禽也起不到效果。在古代还出了很多关于治理蝗虫的书籍,比如宋代的《治蝗全法》、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贾思魏《齐民要术》等,都有对蝗虫治理方法的描述。但古代毕竟科学技术有限,这些书籍中所讲的方法虽然有用,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蝗灾也一直没有被根除。

到了如今,古代频发的蝗灾在中国已经很难再看到了,很多人开玩笑说是因为蝗虫已经成了如今的一道特色美食了,甚至有些地方野生蝗虫都不够吃了,不得不进行人工饲养。但这只是开玩笑而已,而且人工养殖蝗虫是需要做特殊防护的,如果在饲养过程中造成大量蝗虫逃窜,那可能会给附近的农田造成巨大的破坏。

其实我国对蝗灾的之力,要非常感谢一个人就是马世骏先生。马世骏在1937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生物系,后来又到美国深造,攻读昆虫生态学。学成之后的马世骏放弃了在美国的工作机会,毅然决定回国发展。他回国之后,国家就交给了他一个千年难题,就是彻底治理中国境内的蝗灾。

马世骏随后就成立了他的研究小组,带领团队走遍了中国蝗灾多发的地区,通过这些实地考察,马世骏发现中国有些地方之所以蝗灾频发,是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水旱灾相间发生,这就给蝗虫的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再加上农民对蝗灾的防范和应对能力不够,所以一旦发生蝗灾就手足无措了。
针对考察出的问题,马世骏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终于使肆虐中国数千年的蝗灾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后来农药的使用,也使蝗虫的繁殖大量减少,再加上科学的日益进步,人类对蝗灾的预防和治理越来越好,所以蝗灾在中国境内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蝗灾是古代最常见的灾害,那到了现代怎么很少出现了?

8.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明朝名将郭登扼腕唏嘘:“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白居易也曾道:“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这两句诗歌就足以窥见我国古代蝗灾的严重,和人民面对蝗灾的心痛和无可奈何。
根据《中国昆虫学史》的数据,2600余年间,共发生蝗灾500多次。秦汉时期,平均8年发生一起大蝗灾;两宋时期,平均3.5年一起;元代更甚,缩减为1.6年一起;明清时期,约为2.8年一起。
中国是历史上发生蝗灾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呢,历史漫谈君将在下文为大家道来。

首先,我国古人对蝗灾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知道何时易起蝗灾何地又更加频繁,徐光启在自己的著作中就有详细说明。徐光启根据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蝗灾发生"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故为害最广"的结论。又通过对元朝百年之间蝗灾发生地点的分析,得出:
"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都郡之地,湖巢社衍,旱溢无常,谓之涸泽,蝗则生之"的结论。
首次划出了中国蝗虫宜蝗区范围,并提出了"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在矣"改造蝗区的根本治蝗意见。有了理论的支撑,接下来就是方法论了,古人最常用的灭蝗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祈求神灵,坐以待毙
《宋史》中记载:"京师、淮甸大煌。八月庚午,令长吏修酣祭"。绍兴三十年,许多地方出现严重蝗灾,朝廷"颁祭醋礼式"。
所谓"醋",是指灾害之神,希望祭祀他们摆脱蝗灾。古时的人们大智者少,愚昧者众多,他们觉得蝗虫是神虫,是代替上苍来责罚一些有罪之人的,蝗灾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有的地方多而有的地方就很少。

古代的人们认为蝗灾来自于天意,受灾地区的人应该仔细反思自己是否有行为不当之处,然后跪在地上和神灵祈祷,万不可以捕杀神虫,以免更加惹怒上苍。
第二、立法除蝗,更具效力
除蝗法最早在宋代所发现,宋代对除蝗的立法非常的明确。该法令明文规定,蝗虫来时,有人知情不报,则杖一百;有人来报,若地方官置之不理或不亲临灭除,以及扑除未尽者,罪加二等。蝗虫落入官地产卵,当募集人手,挖掘蝗蝻;如若挖掘不尽,致次年蝗灾,当杖一百。落入私地的蝗蝻,也应扑掘。如果再次生发,相关人等皆各杖一百。
在酷刑遍地的古代看起来杖刑一百是小事,但几个彪形大汉用全身力气打出来的板子还是很可怕的,一些老弱的人可能还没有捱过这100大板就已经一命呜呼了。立法除蝗是十分有效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君主每一个朝代都有宋代的认知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