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号的介绍

2024-05-20

1. 别号的介绍

别号,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别称。简称号。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别号的介绍

2. 别号是什么意思 别号的含义

1、别号,汉语词语,读音是bié hào,意思是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名号或称号。
 
 2、古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故又称别号。名和字通常由长辈所定,号则由本人自取,往往表现出个人的性情理想和志趣爱好。喜用别号的多是文人,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杜甫号少陵野老,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指的是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本人一老翁。别号大多表示清高、雅致,往往带有佛教和道家的色彩,也反映出一代士风。

3. 别号是什么意思

别号的解释[alias] 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名号或称号 苏轼字 子瞻,别号 东坡居士 详细解释 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 《 左传 ·昭公二年》 “ 少姜 有宠於 晋侯 , 晋侯 谓之 少齐 ” 晋 杜预 注:“为立别号,所以宠异之。” 孔颖达 疏:“盖以其 齐 女,故以 齐 为别号。” 《老残游记》 第一回:“ 大家 因他 为人 颇不 讨厌 ,契重他的意思,都叫他 老残 , 不知 不觉,这‘老残’二字便成了个别号了。” 冰心  《庄鸿的姊姊》 :“ 庄鸿 是我的一个好 朋友 ,他别号叫做 秋鸿 。” 词语分解 别的解释  别 é 分离:别离。别情。别绪(离别时离别后的 情感 )。分别。 告别 。 久别 重逢。分门别类。 差别:霄壤之别。 分类:类别。性别。 职别 。级别。派别。 另外的: 别人 。别号。 别字 。别墅。别论。 别开生面 。 卡住, 号的解释  号 (号) à 名称:国号。年号。字号。 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称:别号(如“李白,字太白,号号 青莲居士 ”)。 标志:记号。 排定的次序或等级:编号。号码。 扬言,宣称:号称

别号是什么意思

4. 别号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名号或称号。
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左传·昭公二年》“少姜有宠於晋侯,晋侯谓之少齐”晋杜预注:“为立别号,所以宠异之。”孔颖达疏:“盖以其齐女,故以齐为别号。”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按状:公(袁可立)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

《老残游记》第一回:“大家因他为人颇不讨厌,契重他的意思,都叫他老残,不知不觉,这‘老残’二字便成了个别号了。”冰心《庄鸿的姊姊》:“庄鸿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他别号叫做秋鸿。”

5. 别号的词语概念

 词目:别号拼音:bié hào英文:alias词义: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名号或称号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  “号” 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使用者本人所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但仔细分析,深入考察,仍可归纳出一些共同的特征:1、鲜明的时代印记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元代崇尚道教,则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像冯子振号“怪怪道人”;乔吉号“惺惺道人”;任仁发号‘明山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赵孟頫号“松雪道人”。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国家苦难,民族危机。反对侵略,爱国图强成了当时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这个调子给自己起号。像谭嗣同号“北飞”;黄少配号“黄帝嫡裔”;陈天华号“思黄”;秋瑾号“竞雄”等。2、强烈的抒情色彩宋人郑思肖,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稼轩”;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因为抗金名将张浚曾以“正心诚意”勉励过他,光宗皇帝又亲书“诚斋”二字赐之。这样“诚斋”不但表现了他在学习上的“正心诚意”,而且还包含着他对国家的“真心诚意”。3、特定名词的运用古人起别号多用一些特定名词。称“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渊明),“甫里先生”(陆龟蒙),“东莱先生”(吕祖谦),“龙川先生”(陈亮),“兰谷先生”(白朴);称“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陆继仆),“任公”(梁启超),“剑公’(高旭);称“子”的,如“幽忧子”(卢照邻),“知非子”(司空图),“归来子”(晁补之),“鹿非子”(黄景仁);称“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苏询),“千岩老人”(肖德藻),“黄华老人’(王庭筠),“西岩老人”(张之翰),“随园老人”(袁枚),“颍滨遗老”(苏辙),“滹南遗老”(王若虚);称“翁”的,如“桑萱翁”(陆羽),“醉翁”(欧阳修),“涪翁”(黄庭坚),“放翁”(陆游),“笠翁”(李渔);称“叟”的,如:“正斋叟”(关汉卿),“清痴叟”(陆采),“蝯叟”(何绍基),“蒙叟”(钱谦益);称“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会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鱼);称“山人”的,如:“九华山人”(杜荀鹤),“少室山人”(胡应麟),“射阳山人”(吴承恩);称“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罗贯中),“顾曲散人”(冯梦龙),“清都散人”(赵南星);称“渔和樵”的,如:“沂东渔父”(康海),“藕荡渔人”(严绳孙),“湖北桃花渔”(高濂),“雁宕山樵”(陈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铖),“天目山樵”(张文虎)。4、深刻的寓意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寄托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自号“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几次请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试,都被他拒绝,坚决不与满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红色的,实际上是明朝的象征,因为明朝皇帝姓朱,红是明的意思,寄寓着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诗人戴复古,自号“石屏山人”,也寓含着一种精神。从他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感遇》诗云:“人将作金坞,吾以石为屏。”“石”与“金”同样坚硬;“石”虽比不上“金”身价昂贵,但却素朴、古拙、气象峰峰,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写照。北宋诗人张咏自号“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见,“乖崖子”这个号寄寓着他的性格、志向、品操。他人所起并得到公认这种“号”叫“外号”、“绰号”或“混号”、“浑号”。它有极强的表义性,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忆,是名、字、号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写照或折光。《水浒传》一百单八将惟妙惟肖的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黑旋风李逢、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霹雳火秦明、插翅虎雷横、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条张顺等绰号,形象而准确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许多“外号”、“绰号”是在实际生活中相互戏噱开玩笑时起的,因而多含有讽刺讥笑的贬义,如春秋时秦国人们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这是因为他沦落楚国后,又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黑公羊)皮赎回秦国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时人称李义府“笑中刀”,又号“人猫”。是因为他做宰相时表现得外柔内奸;在宋朝人们给王珪的外号叫“三旨宰相”,是因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在农村,送外号的风气更盛,像“大个驴”、“二瓦罐”、“三黄菜”、“四鸽子”、“八狗子”、“红枣”、“桃奴子”。“大鸭梨”、“夹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粮”、“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秃”、“黄毛”、“鸭子板”、“靠不上”等这些外号非常普遍。当然还有比这俗气的,这里就不提了。也有些外号并不含有贬义,如宋朝时人们因为宋祁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便称他为“红杏尚书”;唐代诗人温庭筠文思敏捷,八叉手而成八韵,人们便称他为“温八叉”;大诗人李白才气横谥,下笔成章,人们便称他为“李谪仙”。在现代也有这种情况,诗人李季给冰心起绰号“佘太君”,反映了这位文坛老祖母的崇高威望。这种“绰号”雅而不俗。以上讲的是“别号”。官爵、地望人际交往中,除了称名、字、号以外,还要称“官爵”、称“地望”。古人认为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称“官爵”: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如称“地望”: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岛)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这样一来,“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号以外的又一别称。

别号的词语概念

6. 你知道这些分别是谁的别号吗?

东坡居士——(苏轼  )思明狂客——(贺知章  )柳泉居士——(蒲松龄  )
五柳先生——(陶渊明)六一居士——(欧阳修  )青莲居士——(李白    )
易安居士——(李清照)香山居士——(白居易  )随园居士——(袁枚    )

7. 古人们除了名字还有别号,别号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我们在了解某位古人生平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书中这位古人经常会出现数个不一样的称谓。比如北宋词人苏轼,有人叫他“苏轼”,有人叫他“苏子瞻”,也有人叫他“苏东坡”;又比如唐朝诗人李白,有人叫他“李白”,有人叫他“李太白”,也有人叫他“李青莲”。那么这里就有很多人不明白,难道苏轼、李白他们的曾用名有这么多吗?当然不是,其实这三个称谓都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代表的是不同的意思。如苏轼,其实“轼”是苏轼的名,“子瞻”是苏轼的表字,而“东坡”则是苏轼的别号。


“名”我想无需多介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熟悉的名字,而“表字”则是古人在本名之外所取的另外一个称谓,《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就是幼时取名,成年取表字。而古人之所以要那么做,其原因如同唐经学家孔颖达所说“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成年后,被直呼名字是一个特别不礼貌的行为,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古人就会给成年后要步入社会的子女取一个“表字”,它就是专门用来在社会上供对方称呼所用的。
也正因为“名”和“表字”都是为了礼仪而产生的。所以在取名和表字上,古人都必须遵循着家族、宗法、礼仪及行辈之间的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矩,因此在当时,人们并不能对自己的名和表字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他们必须遵循着各种的礼制。当然,这些条条框框的规矩对于那些有自己想法的文人墨客来说,这绝对是一种煎熬,可是在那个时候他们显然是不能,也不敢冲破礼制对于他们的禁锢的,无论再怎么不愿意,他们也都得遵循着这种规矩。


可是这些文人墨客显然也不甘于被世俗的规矩所禁锢,所以聪明的他们就想到在“名”和“表字”之外再为自己取一个称谓,而这就是“别号”。“别号”在当时多用于自称,及他们自己所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笔名")。比如欧阳修所作的《醉翁亭记》,“醉翁”就是欧阳修的别号,再如陶渊明所作的《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的别号。
“别号”的作用就是供那些不甘于寂寞的文人墨客自由地抒发和标榜自己的志向和情趣时所用的。比如明朝画家唐伯虎,他觉得人生就是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于是他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六如居士”的别号,意思就是“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的人生”。又比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因看不惯那些讥讽他不守礼法的权贵,所以为了表达他对于那些人的蔑视,就为自己取了一个“放翁”的别号,意思就是“我就是一个豪放的老头”。


而起号之风,源于何时,现不得而知,文献资料也甚少提及。不过从历代的记载来看,“别号”出现的时间最晚不会晚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段时期“别号”已经可以在文献资料找寻到其踪迹。如《左传·昭公二年》载“少姜有宠於晋侯 , 晋侯谓之少齐 ” ,在这里杜预就说道“为立别号,所以宠异之。”,孔颖达也说道“盖以其齐女,故以齐为别号“。
当然春秋战国时期,乃至在唐朝之前,“别号”之风并不盛行,此时文献记载出现“别号”的记载可谓只有寥寥数笔。虽然在东汉末年相继出现了卧龙、凤雏、水镜这些为人所熟知的“别号”,但是从大环境来看,此时的“别号”并不多见,如当时“竹林七贤”这些名士就都没有别号,而从中我们可以得知魏晋时期“别号”并不流行。


可以说直到唐之后,取号之风才开始在文人中流行了起来。而其流行的原因在于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此时诸多的文人墨客都不再受限于太多礼法的禁锢,从而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放飞自我,再加上当时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大文豪都争相以“别号”来宣示自己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取“别号”开始逐渐流行于天下。此时白居易的“香山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李商隐的“玉溪生”、李白的“青莲居士”、王维的“摩诘居士”、刘禹锡的“庐山人”等“别号”纷纷出现在各种的文献记载中。
不过唐朝的“别号”从流行的范围来看,它只是流行于诗人这一圈子当中,对于唐朝其他圈子来说,他们似乎都不是那么热衷于取“别号”。如唐朝四大画家吴道子、阎立本、韩干、周昉等就都没有“别号”,亦如姚崇、宋璟、郭子仪、裴度等也都从未有过“别号”。所以从种种迹象来看,唐朝的“别号”似乎只流行于诗人之中。


不过到了宋之后,随着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许多文人开始跻身于国家最上层的决策机构之中,再加上宋朝文风盛行,文人的地位不断的在宋朝得到提升。也就是如此,取“别号”这个原本只流行于文人之中的行为,开始被社会主流所接受。之后不管是文人墨客,亦或是权贵官宦都开始为自己取“别号”,如欧阳修(醉翁)、王安石(半山)、苏轼(东坡居士)、司马光(迂叟)等,甚至在当时就连宋徽宗赵佶也都为自己取了一个“宣和主人”的别号,可想而知此时连皇帝都开始取“别号”了,“别号”之风在北宋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自此“别号”之风开始盛行于天下。
之后到了明清时期,此时不但人人都有一个“别号”,而且有时候一个人还拥有数个“别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就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别号,再如明朝画家唐寅就有“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数个别号。可以说这个时候“别号”已经成为了文人墨客的“标配”之物,这时只要是稍微有点文化的人就都会为自己取一个“别号”。


其一、“特定名词”。古人取别号一般情况下都会加上“先生”、“公”、“子”、“老人”、“翁”、“外史”、“山人”、“散人”、“渔”、“山樵”、“叟”这样的名词。如称“先生”有东莱先生(南宋吕祖谦)、龙川先生(南宋陈亮)等;称“公”有石公(明袁宏道)、眉公(明陈继儒)等;称“子”有幽忧子(唐卢照邻)、知非子(唐司空图)、归来子(北宋晁补之)等;称“老人”有千岩老人(南宋萧德藻)、黄华老人(金王庭筠)、西岩老人(元张之翰)等。
称“翁”有醉翁(北宋欧阳修)、放翁(南宋陆游)、笠翁(清李渔)等;称“外史”有海岳外史(北宋米芾)、会稽外史(元王冕)等;称“山人”有九华山人(唐杜荀鹤)、少室山人(明胡应麟)、射阳山人(明吴承恩)等;称“散人”有湖海散人(明罗贯中)、顾曲散人(明冯梦龙)等;称“渔”有沂东渔父(明康海)、藕荡渔人(明严绳孙)等;称“山樵”有百子山樵(明阮大铖)、天目山樵(清张文虎)等。


其二、“以居士自居”,自称居士的文人大多是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或是看透世间冷暖;或是在政治上失意,有归隐田园的心思;亦或是自认自己是有才学的“世外高人”。如苏轼号“东坡居士”,这个别号是他在被流放到黄州时所取的,同时“东坡”是他在黄州城外打理的50亩田地的名字,显然此时苏轼已有了归隐田园的心思。
如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这个别号是他在反对王安石变法,并遭受到多次诬谤后,心灰意冷提出辞官的时候所取的,正如他在《六一居士自传》中说到“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此时他已经看透世间冷暖,就想辞官。再如范成大晚年号“石湖居士”,取这个别号时他已经多次向皇帝奏请辞官,然后归隐田园,但都被拒绝。
其三、“以道人自居”,这个“别号”大多是出现在元代,因为这个时候文人大多崇尚道教,而在道教中道士们就经常以“XX道人”自居,因此文人们也就有样学样。如冯子振号“怪怪道人”、乔吉号“惺惺道人”、任仁发号‘明山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等。

古人们除了名字还有别号,别号到底是什么意思?

8. 你知道这些分别是谁的别号吗

东坡居士:苏轼(北宋文豪,东坡来源于苏轼贬于黄州后,在黄州城东自己开垦的土地)

四明狂客:贺知章(唐代大诗人,四明,古地名,在贺知章家乡附近)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代文学家,柳泉出自传说。某次他考试时,一时不好写开头,就乱写:"自二柳夹泉以来,"其实这是他在路上看到一眼泉两旁有两棵柳,考官不知道,以为他写的是典故,而自已不知道,就送了他"柳泉居士"这个称号.)

五柳先生:陶渊明(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文学家,出自自传《五柳先生传》:家门口有五棵柳树)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语出自传《六一居士传》“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青莲居士:李白(唐代大诗人,来源于佛教内涵,表现了诗人对洁净芬芳、一尘不染的佛教境界的向往)

易安居士:李清照(北宋末期南宋初期著名女词人,北宋灭亡,词人被迫南渡,生活无法保障,故盼望局势平稳、生活安定。因而,她为自己的住处题名为“易安室”,并自号为“易安居士”。)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晚年长居于洛阳香山,故得名)

随园居士:袁枚(清代文学家,曾任县令,辞官后于江宁(南京)小仓山下修筑随园定居,自号仓山居士,又称随园主人,随园老人,简斋、存斋、随园、竹村居士等)
PS:袁枚的号太多,不过一般好像用的是仓山居士和随园老人。如有错误,欢迎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