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的困境,孙正义的倔强

2024-05-14

1. 软银的困境,孙正义的倔强



孙正义正在遭遇或许是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信任危机。这次危机比2018年软银因愿景基金最大的投资方沙特涉嫌谋杀记者而遭到全球抵制,来得还要更猛烈一些。
2月以来,软银集团的股价跌幅超过40%,有一个交易日甚至创下了公司1994年上市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软银2019财年三季度(10-12月)报告显示,集团净利润约为5.01亿美元,下滑92%,营业利润更是下降99%。其中,愿景基金运营亏损20.5亿美元,拖了集团业绩的后腿。
更早之前,2019财年二季度(7-9月),软银因愿景基金亏损89亿美元,最终集团营业额亏损65亿美元——这是孙正义执掌软银14年以来,首次遭遇公司季度亏损。
根据Crunch Base的数据,软银投资的金额最大项目,前三位分别是WeWork、Uber、滴滴。从中不难看出,孙正义对共享经济情有独钟。
而WeWork和Uber,正是软银亏损的罪魁祸首。做共享办公的WeWork在2019年底上市失败,估值暴跌;Uber最新市值255亿美元,相比2019年5月上市后的824亿美元市值已经大幅缩水。

这让外界对孙正义的投资策略产生怀疑。有人说“软银神话逐渐破灭,孙正义走下神坛”,有人说“2019孙正义大溃败,2020会更惨”。
3月23日,软银集团宣布将出售410亿美元资产,用于偿还部分债务,并回购230亿美元股票。这是软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股票回购。而其出售的资产中包括价值约140亿美元的部分阿里巴巴股票。
软银宣布回购股票的第二天,美国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 爆料:软银即将敲定对滴滴自动驾驶公司投资3亿美元的交易。
或许,自动驾驶会是那根把软银拉出困境的绳索?
押注自动驾驶赛道
2017年成立的软银愿景基金以930亿美元规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基金,它寄托着孙正义重塑全球科技业版图的雄心。
自愿景基金成立以来,软银就重资押注自动驾驶赛道,投资了包括芯片、激光雷达、摄像头、地图等自动驾驶软硬件企业及服务运营企业,几乎覆盖了自动驾驶整条产业链。
2016年,软银收购英国半导体芯片公司ARM。2017年初,软银花40亿美元收购美国图形芯片制造商英伟达4.9%的股份。
2017年7月,软银领投美国自动驾驶公司Nauto的1.59亿美元B轮融资。这家公司成立于2015年,主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来收集司机行为的数据以及道路和安全状况,帮助降低自动驾驶的安全隐患。
9月,软银领投以色列激光雷达传感解决方案提供商Innoviz Technologies的6500万美元B轮融资。10月,软银领投美国开放地图开发平台Mapbox的1.64 亿美金C轮融资。
2018年7月,软银向美国初创公司Light投资1.21亿美元。这家公司主打光学AI摄影技术开发,致力于打造供自动驾驶汽车使用的3D摄像头。10月,软银联合丰田出资100亿日元成立合资公司 Monet,其中软银占股 50.25%,公司主要业务领域为自动驾驶和出行服务。

进入2019年,软银在1月售出英伟达全部股票之后,2月就投给美国无人配送公司Nuro 9.4亿美元,4月又宣布将向Uber旗下的自动驾驶部门ATG投入3.33亿美元的资金。
7月,软银一年前宣布的向Cruise提供22.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获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批准。成立于2013年的Cruise,在2016年被通用以5.8亿美元收购,它的商业目标是推出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

投给Cruise的这笔钱是自动驾驶领域最大单笔投资。软银将可以借此在Cruise董事会争取到一个席位,并将获得Cruise公司20%的股权。
除了对外投资,软银自己旗下也有一个自动驾驶运营公司。
2016年4月,软银与东京大学ITS 中心分支机构ASM合资创立SB Drive,主要任务是进行自动驾驶巴士的研发。SB Drive已经采购了法国自动驾驶公司Navya的两辆无人车Navya Arma用来测试运行。
SB Drive跟中国公司也有合作。2018年7月,百度、金龙客车与SB Drive达成协议,将阿波龙小批量供应日本运营,并探索在日本构建以阿波龙为核心产品的无人驾驶运营平台。
有数据表明,软银投资的自动驾驶公司已经接近100家。这些投资金额全部加起来,将会是惊人的。有人评价称,“孙正义的策略是在同一个类别下多个赌注,无论结果怎样,自己都是赢家。”
布局中国市场
软银在自动驾驶方面与中国有关的投资,大概就是2018年9月,软银中国向深度学习与AI平台商汤科技投资约10亿美元。现在,软银如果投资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那就进一步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布局,同时也将是软银第四次投资滴滴。

滴滴的自动驾驶业务始于2017年,当年组建车队,第二年获得美国加州以及北京T3级别路测资格。到了2019年8月,滴滴取得了上海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并宣布将自动驾驶部门进行拆分,升级为独立公司。
独立公司名为上海滴滴沃芽科技有限公司,企查查显示,公司成立于2019年3月1日,经营范围涉及网络技术、交通设备技术、智能驾驶汽车技术、自动驾驶汽车技术、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开发等。
滴滴出行首席技术官张博出任滴滴沃芽CEO,前安波福自动驾驶全球工程副总裁韦峻青出任CTO,曾服务于顺为基金的孟醒出任COO。滴滴沃芽已经组建了中美团队。美国团队负责人为贾兆寅,之前曾就职于Waymo。中国团队负责人为郑建强,曾就职于百度。
在各种自动驾驶路测排名中,滴滴的自动驾驶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比如,加州机动车管理局发布的2019年度自动驾驶车辆路测报告,在脱离接管数据MPI(Miles Per Intervention,每两次人工干预之间行驶的平均里程数)的排名中,滴滴位居第8名。
在去年8月召开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滴滴出行CEO程维曾表示,下一步将加速推动滴滴自动驾驶在上海载人测试,未来将让普通用户在滴滴打到无人驾驶汽车。
依托滴滴出行母公司的网约车平台,基于海量的用户、海量的驾驶数据,未来滴滴沃芽的Robotaxi业务将很有想象空间。而这也正是它能吸引到软银的地方。
软银要是投资滴滴沃芽,与它投资Uber ATG的逻辑是一样的,就连传闻中的投资额度都与投资Uber ATG的大体相当。
当然,这笔3亿美元投资会不会到位,何时到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毕竟孙正义正在度过自己的艰难时刻。
这位被马云评价为“在投资方面可能是世界上胆子最大的人”,在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发布会上承认,“我在投资判断上出了问题,目前正在深刻反省自己。”
在受到外界不信任的时候,孙正义或许会回想起软银创立之初的日子。

1981年,24岁的孙正义以1000万日元注册了“SoftBank”。公司成立那天,孙正义雄心勃勃地踩在一个苹果箱上向仅有的两名员工发表演讲;若干年后,要使公司发展成为几兆亿日元销售规模。但两名员工很快就辞职了。
如今,孙正义已经打造出一个庞大的软银帝国。或许这个帝国有不坚固的地方,一些投资看似有失误之处,但是投资就会失败的概率,能承受失败不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吗?况且,现在看起来是失误的投资放在更大的时间尺度里,或许会被证明是一种高瞻远瞩呢。
我们相信,以孙正义的个性,软银对未来的投资并不会停顿下来。毕竟,看得见未来的人,不会甘心困于当下。
?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软银的困境,孙正义的倔强

2. 冒险家孙正义

文|李一帆
最痛苦的两个月,滴滴可能熬过去了。
 
3月24日,据The Information报道,软银集团即将完成对滴滴自动驾驶部门的3亿美元(约合21.3亿元人民币)投资。
 
疫情当头,这是一笔绝对的救命钱。
 
但这笔钱又带点“以命换命”的意思。因为全球经济衰退,软银自身的状况也并不乐观。
 
同样的3月24日,彭博社报道,软银正计划出售约410亿美元(约合2908.6亿元人民币)的资产,以调整负债累累的资产负债表,其中包括约120亿~150亿美元(约合851.3亿~1064.1亿元人民币)的阿里巴巴股票——这是孙正义最珍视的资产包。
 
一面卖身,一面赎人,孙正义对滴滴的情意,可见一斑。
 
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其实俩人的情感可以追溯到五年前。
 
2015年1月,软银6亿美元(约合42.6亿元人民币)投资了当时的快的打车;一个月后,滴滴和快的合并。2017年,软银又拿出80亿美元(约合567.5亿元人民币),前后分两次投资滴滴;同年9月,阿里巴巴转卖给软银5%的滴滴股权,价值6.39亿美元(约合45.33亿元人民币)。2018年7月,软银又与滴滴成立了合资公司,合作在日本提供用车服务。
 
如果这次3亿美元的投资落定,将是软银与滴滴第六次产生交集。
 
孙正义,似乎在下一盘出行大棋?
孙正义其人
 
孙正义的出行野心是掩饰不住的。当然,他也没想掩饰。
 
这是一个只要有奔头就舍得狂下血本的人。如果你明白孙正义的“人设”,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他会这样宠爱滴滴。
 
我们可以通过孙正义的过去了解其人。

40年前电脑刚走进少数人生活的时候,孙正义决定进军电脑软件行业。但他不想亲自开发,因为怕算不好消费者偏好,风险太大,所以他决定做软件销售。当时他这么形容自己的想法:“我们要做修路的,不做生产汽车的,反正不管你是丰田汽车还是福特汽车,都需要在路上跑。”
 
于是,1981年,孙正义揣着1000万日元(约合65.8万元人民币)成立了软银。没多久,他就拿出80%的资本,租下了一场电子产品展销会上面积最大、距入口最近、最扎眼的展厅,免费提供给各软件公司使用。
 
结果可想而知,十几家公司争抢着与孙正义合作。借此机会,孙正义不但与这些公司结下了友谊,更和当时最大的软件公司哈德森签成了独家代理。由此,软银业务迅速发展壮大,短短几个月,就成长为日本最大的软件经销商。
 
1995年,机缘巧合,孙正义向雅虎投了200万美元(约合1418.8万元人民币)。1996年雅虎上市,当天就让孙正义赚了3亿美元(约合21.3亿元人民币)。
 
于是,屡尝甜头之后,“做修路的”,成为了此后这些年里孙正义坚定不移的经营思路。
 
哪怕彼时的软银还不能“呼风唤雨”,孙正义依然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群战略”的集团目标,意思是要打造一个纯持股公司的组织形态。因为他对很多行业感兴趣,却不想亲自战斗,或者说不自信自己能在每个行业做到拔尖,所以他更愿意通过持股的方式,做“懒散”的投资人。
 
“我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股东。”20年前的某次演讲上,孙正义直言不讳。
 
再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1999年,孙正义2000万美元(约合1.4亿元人民币)投资了阿里巴巴,说“要把阿里巴巴打造成第二个雅虎”。后来陆续又分两次追加了4000万美元(约合2.8亿元人民币)和6000万美元(约合4.26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2014年,阿里巴巴挂牌上市,孙正义的投资价值翻至580亿美元(约合4114.6亿元人民币)——
 
创下了近3000倍的投资回报率。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日本人都对孙正义有偏见,因为“与坚持年金和终身雇佣制、表面温和有礼但骨子里咄咄逼人的日本传统商人不同,孙正义是那种恨不得把自己的目标挂在脸上的企业家”。
 
他从不吝啬说出自己想要什么,也从不避讳自己会为目标不惜一切,他更像个天生的冒险家。只要他看上哪个行业,就会满世界撒网,投遍这个行业的各个企业,“日本投,日本投,日本投完美国投;美国投,美国投,美国投完中国投。”
 
所以今天的运营商行业、房地产行业、能源行业等太多行业里,我们都随处可见软银的投资或收购。
 
而整个大出行市场,是孙正义进行时的新欢。
孙正义的经营欲望
 
孙正义本来是不会参与这波出行巨变的。
 
早在19岁的年纪,孙正义就给自己定下了未来50年的人生规划:
 
20岁,打出名头;
30岁,赚够1000亿日元;
40岁,干一番大事业;
50岁,赚够1兆日元;
60岁,下一代接任事业,自己回归家庭,颐享天年。
 
截止到60岁前,孙正义的规划完成度都保持在100%。甚至直到2014年,57岁的孙正义还在说,“后年要退休。”
 
哪成想,2016年6月,在软银集团的股东大会上,孙正义突然宣布,撤回退休的决定。
 
其中固然也有其原定继任者阿罗拉工作失职的原因,孙正义需要再花时间重新寻找接班人。
 
但孙正义同时也表示,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在人工智能即将超越人类智能总和的这个时间节点,“我产生了奇妙的经营欲望。”

孙正义坚定地认为,技术的进步正在让人类协同效率极大提升,即将到来的,是一个共享经济的时代。这波“信息革命”他非但不想错过,更想亲自参与。
 
于是,发表了“绝不退休”宣言的孙正义,开始疯狂押注共享经济的每一个赛道,共享出行、共享充电宝、共享房间、共享办公室……
 
其中共享出行,是其最早涉足的领域。
 
2013年,孙正义就投资了两家出行公司,一个是P2P租车的FlightCar,一个是最早的网约车SideCar。只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最后两家公司双双被后浪扑倒。
 
重拾这块蛋糕,就是延迟退休以后的事儿了。
 
2017年,孙正义想要增投滴滴。说是增投,其实当年他投资的,是(自家的)阿里巴巴的快的,那时候快的还在和滴滴焦灼地竞争。合并之后的滴滴出行,坐稳了国内网约车老大的地位,对于钱,固然需要,但也称不上急需。
 
所以程维很诚恳地回复,我们刚融到了100亿美元(约合709亿元人民币),目前不需要这么多投资。结果孙正义直接说:“你不拿这笔钱,我就把这笔钱给你的竞争对手。”想了想身后虎视眈眈的神州、首汽、曹操们,最后程维选择了接受。
 
再后来,同样的场景又在Uber身上再度上演。
 
孙正义想要投资Uber,Uber股东们意见不合。孙正义直接来了句:“那我去投给Lyft好咯。”话音没落,Uber就送上了协议,最终软银以77亿美元(约合546.3亿元人民币)买下了Uber 15%的股份。
 
这种操作,特别孙正义。
 
那时的他已经以碾压式投资风格著称。“一旦看准的项目,会给出对方要价的三四倍甚至更高的价格,根本不给别人还价的机会。”要知道,巴菲特还允许讨价还价呢。
 
而他所谓的看准,是“只要有七成胜率,就可以下(qu)重(mao)注(xian)”。
 
他对滴滴和Uber的强势,正是源于其对出行市场的看准和自信。
 
2018年的软银年会上,孙正义特别提到出行——
 
“用不了50年,人们就将不再允许在城市或高速公路上自行开车,除非他们拥有特殊许可证,因为驾驶者可能会造成交通堵塞和事故。”
 
“以后人们开车就会像是骑马一样古老的运动。”
 
至此,孙正义的出行帝国,正式拉开了序幕。
孙正义的出行帝国
 
“我是一个男人,任何一个男人都想成为第一。”这是孙正义当年收购美国第三大电信运营商Sprint时,说的一句话。

在出行市场要想成为第一,仅靠共享出行显然是不够的。孙正义的格局,更不限于此。
 
孙正义在1999年提出的“群战略”,从2016年开始落实到出行领域。他切入的除了共享出行,还有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传感器、高精地图等所有你能想到的相关领域。
 
为了这一战略,2016年,他还成立了愿景基金,目标募资金额高达1000亿美元(约合7090亿元人民币)。
 
单看1000亿这个数字,你可能没什么概念。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数据,2016年美国整个风险投资行业的投资总额也只有7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44亿元)。对比之下,想必你就能明白1000亿代表了孙正义怎样的野心。
 
当时路透社评价说:“孙正义要对科技公司高估值的泡沫负责,他是‘一个人的泡沫制造者’(one-man bubble maker)。”
 
孙正义对出行的投资比你想象的专业得多。
 
未来出行嘛,整体而言分为两大块,一是共享出行,二是自动驾驶。
 
孙正义哪边都没放过。
 
共享出行自不必说。几轮投资后,软银早已成为Uber和滴滴的最大股东,握住了网约车平台的最大流量。
 
此外,东南亚的Grab、印度的Ola、巴西的99等等,这些人口大国的网约车龙头公司,软银在这几年里都投了巨资。
 
就连孙正义自己都说:“滴滴、Uber、Ola等都会在不远的将来上市,到时我们将成为整个共享出行领域的控股股东。”

甚至,孙正义的野心已经大到一改“把未来放在别人手里”的投资人思路,开始亲力亲为。
 
2018年,丰田和软银成立了合资公司Monet,其中软银占股50.25%,丰田占股49.75%,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出行、数据分析和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随着研发推进,Monet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软银拉来了Uber、滴滴,丰田则拉来了五十铃、铃木、本田、斯巴鲁、大发、马自达和日野,所有人一起对Monet战略投资,同时为服务平台提供车辆以及移动出行实时数据。他们共同的目标,是早日实现自动驾驶和自动驾驶下的共享出行。
 
这也是孙正义的终极目标。
 
所以在自动驾驶领域,孙正义的投资其实远比共享出行要深、要广。
 
比如在硬件层面。
 
自动驾驶技术对于处理器有要求,需要人工智能芯片,于是孙正义花了310亿美元(约合2199亿元人民币)收购了英国芯片公司ARM;
 
需要能感知汽车环境的传感器,比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等,于是孙正义又花了800万美元(约合5675万元人民币)投资了激光雷达公司Innoviz;此外还领投了摄像机技术公司Light 1.21亿美元(约合8.58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
 
至于软件层面,就更多了。
 
需要高精度地图,孙正义就投资了1.64亿美元(约合11.6亿元人民币)给美国高精度地图公司Mapbox,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导航服务;
 
需要AR技术,跟投了AR汽车公司未来黑科技千万美元的A轮;
 
需要智能算法,先后领投了汽车AI自动化技术公司Nauto 1.59亿美元(约合11.28亿元人民币)的B轮、对Uber的自动驾驶公司Uber ATG的10亿美元(约合70.9亿元人民币)战投;并以22.5亿美元(约合159.6亿元人民币)投资了通用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Cruise,其中Cruise这单还是自动驾驶领域有史以来最大一笔投资。
 
就连一些相对边缘化的领域,孙正义也没放过。比如领投了专注于低速无人驾驶的酷哇机器人1.35亿元的B轮,还斥资9.4亿美元(约合66.7亿元人民币)投资了专注无人配送的Nuro等等。
 
还有类似Monet,在自动驾驶领域,孙正义同样有自己下海的公司。
 
甚至这个公司的成立时间比Monet还要早。在2016年,孙正义刚刚对出行市场有“经营欲望”的时候,就投资了日本自动驾驶公司Advanced Smart Mobility,然后与之合资成立了无人驾驶巴士公司SB Drive。
 
现在,SB Drive不但已经和百度、Navya等企业达成了无人巴士研发合作,相关产品开始了路测,更在东京羽田机场完成了自动驾驶巴士测试,目标是2020年在规定区域内可正常使用该巴士搭载乘客。

显然,孙正义的出行“战略群”已经无孔不入,完整覆盖了供应商、制造商、上下游,形成了完整的出行产业链。粗略不完全计算,其在出行领域涉足的投资,已经超出了350亿美元(约合2483亿元人民币)。
 
这是一个庞大的出行帝国。
 
它让我想起马云几年前对孙正义的那句评价:“从蚊子大腿上找肉吃,是孙正义擅长的。”
 

而时至今日,我们看得也更明白,孙正义2016年滋生的“经营欲望”,绝不是玩票性质的。冒险者不会做没有准备的冒险,因为他们时常和死亡相伴,所以只会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探索未知的领域——
未来出行是丰田的,也是大众的,是Uber的,也是滴滴的,但归根结底,是孙正义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软银为何要拆分日本电信子公司?

软银集团将在7月递交申请,寻求将其日本移动通信子公司软银公司(Softbank Corp)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此举致力于募集资本,让集团加速转型成为科技投资公司。
软银公司是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的全资子公司,虽然与其母公司同名,但软银公司其实是用户数排名第三的日本移动通信公司。
据报道,7月递交IPO申请后,软银公司可能在2018年底,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市场第一部(即主板)上亮相。

报道称,软银日本的无线通信业务营收稳定,但也缺乏增长潜力。在截至2018年3月的财年里,软银公司的运营利润约6800亿日元(61.8亿美元),产生自由现金流约5000亿日元。选择上市对一些投资者来说具有吸引力。
软银集团还称,IPO后将保证其移动通信子公司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东京证券交易所在评估上市申请时需要考评的条件之一。
上述报道评论称,在日本,由于企业管理水平和资金效率的提升,母公司和子公司双重上市的情况越发少见。双重上市的安排下,母公司往往会将自己的利润放在优先位置,而损害子公司少数股东的利益。
软银集团的股价增长乏力令其支持者感到沮丧。据日经亚洲评论6月20日报道,截至6月19日,软银的市值为8.8万亿日元,而其2000年互联网快速增长期时的市值高峰为20万亿日元,即1815亿美元。

近年来,软银的业务中心开始逐渐向战略投资转移,并试图将其品牌塑造成一家科技投资公司,投资策略则是专注于独角兽,即估值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未上市创业公司。
软银集团6月20日举办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创始人兼CEO孙正义称:“我们不做早期投资,我们是独角兽猎人。”
软银很早就押注了阿里巴巴和雅虎日本,这两家公司丰富的利润回报也让孙正义在投资界声名远扬。此外,软银在共享出行领域的投资也十分成功,所投公司包括Uber,滴滴和新加坡网约车公司Grab。

2017年10月,软银成立了愿景基金(Vision Fund),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投资引擎,号称拥有1000亿美元资金。
软银愿景基金标志性的项目是2017年以3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芯片制造商ARM公司(Arm Holdings)。目前,愿景基金已投资了30多家公司,领域涵盖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包括美国的图像处理器芯片制造商英伟达(Nvidia),自动驾驶清洁机器人公司Brain,共享办公空间WeWork。

软银为何要拆分日本电信子公司?

4. 软银有34%的阿里巴巴股票 价值680亿美元。软银总市值才912亿美元 ,为什么不直接买下软银?

这个是商业策略,你试想一下,你比如说自己去外地务工,要去找工作,找到工作要适应,要是不适合你干,耽误的时间不说,还得再找工作。如果你那边有个朋友,在你没去的时候他就在那边已经混的很不错了。
你去之前和他约定了,帮你找个适合你的工作,到时给他好处,他会怎么做呢。再说说阿里巴巴的事,他想要立足生存,不可能破坏掉自己生存的环景,再者说,他还是一个很好的帮手。钱不是一个人能挣完的,如果没有对方的加入,那边的那块蛋糕你也一口都没有。
软银集团在1981年由孙正义在日本创立并于1994年在日本上市,是一家综合性的风险投资公司,主要致力IT产业的投资,包括网络和电信。软银在全球投资过的公司已超过600家,在全球主要的300多家 IT 公司拥有多数股份。
软银2016年7月宣布,将以243亿英镑(约合320亿美元)的现金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北京时间2016年9月5日晚间消息,软银宣布,已完成320亿美元收购ARM交易。
这是自收购美国电信运营商Sprint以来软银进行的最大一笔并购交易,也是2016年全球科技市场最大并购交易之一。11月23日,软银将与Openstreet合作,在日本推出“Hello Cycling”物联网单车共享系统。
2017年6月,《2017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公布,软件银行集团排名第95位。

5. 软银有34%的阿里巴巴股票 价值680亿美元。软银总市值才912亿美元 ,为什么不直接买下软银。

这个是商业策略,你试想一下,你比如说自己去外地务工,要去找工作,找到工作要适应,要是不适合你干,耽误的时间不说,还得再找工作。如果你那边有个朋友,在你没去的时候他就在那边已经混的很不错了,你去之前和他约定了,帮你找个适合你的工作,到时给他好处,他会怎么做呢。再说说阿里巴巴的事,他想要立足生存,不可能破坏掉自己生存的环景,再者说,他还是一个很好的帮手。钱不是一个人能挣完的,如果没有对方的加入,那边的那块蛋糕你也一口都没有。

软银有34%的阿里巴巴股票 价值680亿美元。软银总市值才912亿美元 ,为什么不直接买下软银。

6. 为什么说共享办公是伪概念?

办理这一题目,还得从激励人们对分享办公怀疑的WeWork提及。在招股分析书中说明道,WeWork将本人定义为“新兴发展公司”,讲的也是“分享经济”故事,即办公正台、地产服无平台的分享企业。但从 WeWork的现实操纵来看,其实质或是一个“二房东”,走的是租赁经济的老途径。

根据招股分析书披露的数据, WeWork事迹进献主要来源于52万会员和60万工位,2018年近20亿美元的租金收入中,非租赁业务仅1000万美元高低。起码从收入组成看,WeWork或是典范的“二房东”。
别的,招股书还显示,WeWork最近三年的亏损额分别是4.30亿美元、9.33亿美元和19.27亿美元,也即是伴跟着公司的规模连忙扩张,其亏损额也在大幅增长。
这很明显不符合分享经济的互联网属性,互联网夸大边际老本递减,理想状况下后期扩张老本险些为0,但 WeWork显然不是,每增加一处办公的地方,都会增加设计、建设以及保护老本,这些价格无法跟着体量的增大而大幅削减。

据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 WeWork新增97个办公的地方,每个的地方的设计和建设老本平衡为263万美元。要是它继续扩张,办公的地方的增加也将意味着更高的老本支出。要是要进步收入,目前 WeWork唯一的选定即是进步租金,但目前环境趋势上已经是有大批角逐者,提价势必损失环境趋势占有率
但同时,前瞻经济学人APP还想做一点延长,即目前合流的分享办公无数都是伪概念,没有逃脱租赁经济的范畴,但分享办公并不是伪需求,它有着本人的环境趋势,也有可以模仿的操纵方法,只是它的发展速率较之普通分享经济会很慢,它的环境趋势规模,大概也没有软银想象的辣么大。

在挪动互联网崛起的10年时间里,企业的业务形态、谋划模式和经管技巧都已经是出现了重大厘革:越来越多的小型事情室、合资机构;越来越人性化的工作人员经管;越来越解放的办公状况,都需求有性格化的办公的地方,而这是传统的办公楼无法做到的,需求以分享经济的形式以性格化的提供般配到性格化的需求,实现办公的地方空间与时间上的真正厘革。
大概,真确分享办公应该是和Airbnb同样,少许企业或者个人有闲置的适用办公的的地方公布在分享办公正台上,需求方根据平台所展现的信息,选定合适的办公的地方形成交易。此处的分享经济平台,应该只是信息展现、供需对接以及交易拉拢,而不是亲身了局买楼革新。

7. 优步退出中国是真的吗?滴滴以后会垄断吗?

在UC头条看到的报道是说:优步中国与滴滴出行合并后,优步将退出中国市场,也有不少忠实用户下载了新版优步App,老版优步App将在2016年11月26日晚11:59停止在中国的运营。也就是说,今后想使用老版本的优步就得出国了!至于会不会被垄断,你想知道具体的内容可以去上面看看。
拓展:
1、Uber(Uber Technologies,Inc.)中文译作“优步”,是一家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Uber在2009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辍学生特拉维斯·卡兰尼克 和好友加雷特·坎普创立,因旗下同名打车APP而名声大噪。Uber目前已经进入中国大陆的60余座城市,并在全球范围内覆盖了70多个国家的400余座城市。
2、2016年11月27日,旧版本优步App将全面停止在中国提供服务,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不足三年的Uber中国正式告别。2月10日起暂停台湾地区服务。2017年4月9日,意大利法庭对Uber App实施禁令,要求后者10天内停止运营。截止7月21日下午11时59分,暂停在澳门的拼车业务。8月30日,Uber董事会任命达拉·科斯罗萨西为新CEO。2017年11月12日,Uber董事会达成和解协议,软银获权向Uber注资百亿美元。

优步退出中国是真的吗?滴滴以后会垄断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