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效应的复利效应案例

2024-05-09

1. 复利效应的复利效应案例

1、美国的耶鲁大学,1979年的时候有一群同学在开同学会,他们毕业了25年。这一群同学说学校很照顾我们,不如捐笔钱给学校啊。这个想法一说出来就受到支持,所以有几十个学长也捐了钱,他们自己这个班的同学捐了7万5千美金,比他们高一届的捐了30万美金,总共是375000美金。本来他们想这个钱直接捐给学校就算了,但后来有人说学校不会理财,不如我们来帮学校理财。于是他们就用这笔钱给学校理财,用25年的时间看这笔钱会变成多少钱。结果25年后,也就是2004年,美国耶鲁大学收到历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捐款,总共1亿1千万美金。为什么会有这1亿1千万美金呢?2、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建立。基金会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确规定这笔资金被限制只能投资在银行存款与公债上,不允许用于有风险的投资。  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会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而且因为通货膨胀,300万美元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原定的奖金数额显得越来越可怜,眼看着诺贝尔基金走向破产。  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于是求教麦肯锡,将仅有的300万美元银行存款转成资本,聘请专业人员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新的理财观一举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基金不但没有再减少过,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总资产还增长到了5.41亿美元。从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诺贝尔基金会长线投资的历史,追求复利收益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各种天灾人祸和战争。可是一路走来,长线仍有可观复利收益。3、美国伊利诺斯州森林湖市100岁老妪格蕾丝·格罗纳离开人世后,竟将700万美元的遗产都捐赠给了她的母校森林湖学院。据格蕾丝的多年好友日前披露,这名百岁老太的700万美元巨款,竟然全都是来源于她在1935年购买的180美元美国雅培公司的股票。这个真实案例,是开始于1935年,其后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包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其他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还同样经历了全球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天灾人祸等,一路艰难走来,长线投资仍然达到16.3%的年化复利收益。  人类的经济纵然有波动,但始终是向上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总会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或者是地区或者是具体新兴产业的经济热点。4、2005年,在布鲁克林工艺大学任教60年的欧斯默夫妇相继去世。两人膝下无子,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教授。但当清理他们投资财产时发现,发现他们有一笔资产已累积到8.57亿美元。当然后来全部捐赠了。那么,他们的财富从何而来?他们一对普通的学校教授,为何有如此之大家庭财富储备?原来,早在1960年,大学教授欧斯默夫妇以独到眼光把仅仅不过5万美元的积蓄交给巴菲特打理,并且一放就是45年从没有取回。

复利效应的复利效应案例

2. 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是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
复利是投资理财中的常用概念,其特点是前期变化不大,后期指数增长迅速。关于复利效应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一个国际象棋盘上,左上角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格翻倍放2粒,第三格再翻倍放4粒,以此类推,下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一倍,最后一格的米放完后总共是1844亿亿米粒。相当于中国1000年的粮食产量。
事实上,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呈线性增长,因此长期而言复利计息的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
再来看看股神巴菲特的财富增长之路:21岁的巴菲特,只有1万美元身家;30岁时,他赚到了100万美元;37岁时,他拥有1000万美元;52岁时,他拥有3.76亿美元;87岁时,巴菲特身家为781亿美元。
从巴菲特的财富增长曲线来看,他几乎用了整个前半生来积累,而后半生却迎来了财富大爆发,这就是复利的惊人效果,开始时微不足道,利滚利后就能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效应。

扩展资料:复利效应案例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建立。基金会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确规定这笔资金被限制只能投资在银行存款与公债上,不允许用于有风险的投资。
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会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而且因为通货膨胀,300万美元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原定的奖金数额显得越来越可怜,眼看着诺贝尔基金走向破产。
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于是求教麦肯锡,将仅有的300万美元银行存款转成资本,聘请专业人员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新的理财观一举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基金不但没有再减少过,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总资产还增长到了5.41亿美元。从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
诺贝尔基金会长线投资的历史,追求复利收益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各种天灾人祸和战争。可是一路走来,长线仍有可观复利收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利效应

3. 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是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
复利是投资理财中的常用概念,其特点是前期变化不大,后期指数增长迅速。关于复利效应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一个国际象棋盘上,左上角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格翻倍放2粒,第三格再翻倍放4粒,以此类推,下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一倍,最后一格的米放完后总共是1844亿亿米粒。相当于中国1000年的粮食产量。
事实上,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呈线性增长,因此长期而言复利计息的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
再来看看股神巴菲特的财富增长之路:21岁的巴菲特,只有1万美元身家;30岁时,他赚到了100万美元;37岁时,他拥有1000万美元;52岁时,他拥有3.76亿美元;87岁时,巴菲特身家为781亿美元。
从巴菲特的财富增长曲线来看,他几乎用了整个前半生来积累,而后半生却迎来了财富大爆发,这就是复利的惊人效果,开始时微不足道,利滚利后就能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效应。

扩展资料:复利效应案例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建立。基金会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确规定这笔资金被限制只能投资在银行存款与公债上,不允许用于有风险的投资。
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会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而且因为通货膨胀,300万美元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原定的奖金数额显得越来越可怜,眼看着诺贝尔基金走向破产。
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于是求教麦肯锡,将仅有的300万美元银行存款转成资本,聘请专业人员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新的理财观一举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基金不但没有再减少过,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总资产还增长到了5.41亿美元。从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
诺贝尔基金会长线投资的历史,追求复利收益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各种天灾人祸和战争。可是一路走来,长线仍有可观复利收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

4. 复利效应

金融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复利效应,相信大家都听过。比如说,你现在有5万块钱,假8%的年化回报率,那么20年后你的钱变成了23万,30年后你的钱变成了50万,40年后,你的钱变成了108万。
  
 
                                          
 
  
  
 假12%的年化回报率,那么20年后你的5万元变成了48万,30年后变成了149万,40年后变成了465万。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
  
 影响复利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率和时间。如果你的本金不够多,但是你复利的时间足够长,你一样可以收获巨额财富,或者你本金不是很多,复利时间也不是很长,但是因为你很专业,你的利率很高,同样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高利率或许比较难以做到,但是复利的时间确实我们普通人可以选择的,那就是你开始的越早,你复利的时间就越长。
  
 假设人均寿命是85岁的话,如果你从20岁就开始投资,和你从30岁就开始投资,完全是不一样的,就像前面的图片中显示的,5万经过20年30年40年的复利之后,体现出来惊人的差距。
  
 很多人都说我现在没钱,等我有钱了再开始理财,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因为财富的积累与你本金的多少关系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却与你开始理财的时间关系巨大。
  
 
                                          
 在财商邦,学员是没有年龄之分的,有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但是最近有一个高二的学生也开始报名学习理财了,让我更加意识到财商意识的觉醒,而且年龄趋于年轻化,这是一件很令人开心的事情,因为,理财从来不是一个选修课,而是一门必修课。
  
 从高二就开始理财,和那些大学毕业后甚至是结婚生子后才开始理财的人相比,财富的差距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通货膨胀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的财富都会与通货膨胀做斗争,不理财,不是不亏也不赚,而是肯定会亏钱。拿文章中第二个图片来举个例子,倒过来想想,假设通货膨胀率是8%,那你现在的108万,40年之后,可能就相当于现在的5万了。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因为没有比现在更早的时候了。所以尽早的学习这一项必备的技能吧,不一定要求自己要成为专家,获得高额回报率,但是至少,学习基本的投资原则,学习基本的理财方法,跑赢通过膨胀,有分辨的能力,避免掉坑。
  
 复利效应,其实不仅仅是体现在财富的积累上,在知识上,在经验上,在学习上,复利效应同样存在,那些终其一生在一个领域深耕的人,最后都很好的诠释了复利的威力。
  
  
 复利曲线,起初几年可能看不出太大的斜率,但一旦过了某个时间点,曲线就会急速上扬。如果你想学理财,那么你的资产变化情况也会像这条曲线一样——有拐点的、突破成本线的、后端极速上扬的复利曲线。
  
 复利效应,知之者赚,不知之者被赚。

5. 复利效应

巴菲特的致胜之道就是,利用复利效应加上时间的效果。
  
 存钱的途径五花八门,最常用的一种就叫做平均成本法。
  
 复息效应是把金钱投放于某顶能够带来收益的资产,并将所产生的收益再投资成为下一期的本金,就是我们所说的钱滚钱,从而获取更多利益,效果就像雪球般越滚越大,时间越长。效果也会呈几何级增长,把存款倍增。
  
 这个时间可能要坚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
  
 
  
  
 现在听到很多的两个词,一个叫内卷,一个叫躺平。
  
 很多人问,有多少资产才可以实现财富自由,可是现实中越有钱的人越停不下脚步,就拿巴菲特来说,八十多岁了还坚持每天读报纸,吃极简的早餐,坚持还要去上班。
  
 人也好,财富也罢,都要不断的动,才会一直的持续下去。
  
 无论怎样,只是希望生活每天都充实,不白过。

复利效应

6. 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是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
复利是投资理财中的常用概念,其特点是前期变化不大,后期指数增长迅速。关于复利效应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一个国际象棋盘上,左上角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格翻倍放2粒,第三格再翻倍放4粒,以此类推,下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一倍,最后一格的米放完后总共是1844亿亿米粒。相当于中国1000年的粮食产量。
事实上,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呈线性增长,因此长期而言复利计息的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
再来看看股神巴菲特的财富增长之路:21岁的巴菲特,只有1万美元身家;30岁时,他赚到了100万美元;37岁时,他拥有1000万美元;52岁时,他拥有3.76亿美元;87岁时,巴菲特身家为781亿美元。
从巴菲特的财富增长曲线来看,他几乎用了整个前半生来积累,而后半生却迎来了财富大爆发,这就是复利的惊人效果,开始时微不足道,利滚利后就能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效应。

扩展资料:复利效应案例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建立。基金会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确规定这笔资金被限制只能投资在银行存款与公债上,不允许用于有风险的投资。
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会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而且因为通货膨胀,300万美元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原定的奖金数额显得越来越可怜,眼看着诺贝尔基金走向破产。
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于是求教麦肯锡,将仅有的300万美元银行存款转成资本,聘请专业人员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新的理财观一举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基金不但没有再减少过,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总资产还增长到了5.41亿美元。从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
诺贝尔基金会长线投资的历史,追求复利收益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各种天灾人祸和战争。可是一路走来,长线仍有可观复利收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利效应

7. 复利效应

来看两个公式:
  
 1.01^365 = 37.8
  
 0.99^365 = 0.03
  
 数字看起来有些抽象,解释起来大家也明白、好像也听说过了:
  
 如果一个人每天进步1%,一年后他的能力会提升38倍;相反,如果他每天退步1%,一年后,他的能力几乎消失殆尽了。太恐怖了!这背后反映的就是复利效应。
  
 再来看多个复利公式:
  
 FV=PV(1+i)∧n
  
 FV是Future Value,指财富在未来的价值;PV是Present Value,指现值,亦即指本金;i是interest,指周期内的固定利率或固定回报率,n则是累计的周期。也就是说,在回报率i相同的情况下,n的值越大,平均下来的投资回报率越高。同样地,如果我们每天都坚持做一件事,例如学英语、练写作……可能刚开始进步缓慢,但当积累到达一个拐点后,坚持和努力带来的效益就会呈指数型增长。
  
 这是复利效应的力量,也是坚持和努力的力量;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和付出,才能抵达更美好的未来。
  
 道理都懂,说多了却是泪,怎么做到“每天进步1%”、如何锻造“累计周期n”,可不是个小问题!

复利效应

8. 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是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
复利是投资理财中的常用概念,其特点是前期变化不大,后期指数增长迅速。关于复利效应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一个国际象棋盘上,左上角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格翻倍放2粒,第三格再翻倍放4粒,以此类推,下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一倍,最后一格的米放完后总共是1844亿亿米粒。相当于中国1000年的粮食产量。
事实上,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呈线性增长,因此长期而言复利计息的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
再来看看股神巴菲特的财富增长之路:21岁的巴菲特,只有1万美元身家;30岁时,他赚到了100万美元;37岁时,他拥有1000万美元;52岁时,他拥有3.76亿美元;87岁时,巴菲特身家为781亿美元。
从巴菲特的财富增长曲线来看,他几乎用了整个前半生来积累,而后半生却迎来了财富大爆发,这就是复利的惊人效果,开始时微不足道,利滚利后就能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效应。

扩展资料:复利效应案例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建立。基金会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确规定这笔资金被限制只能投资在银行存款与公债上,不允许用于有风险的投资。
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会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而且因为通货膨胀,300万美元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原定的奖金数额显得越来越可怜,眼看着诺贝尔基金走向破产。
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于是求教麦肯锡,将仅有的300万美元银行存款转成资本,聘请专业人员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新的理财观一举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基金不但没有再减少过,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总资产还增长到了5.41亿美元。从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
诺贝尔基金会长线投资的历史,追求复利收益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各种天灾人祸和战争。可是一路走来,长线仍有可观复利收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