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历史发展简介

2024-05-10

1. 景德镇陶瓷历史发展简介

    导语:陶瓷制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东西。陶瓷最早起源于我国,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的瓷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出现了很多的著名的瓷器产地,如陕西耀州窑、河北越窑以及江西的景德镇等等。而在这些著名的产瓷胜地中,又以江西的景德镇最为出名。那么景德镇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其产瓷的历史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景德镇以及它的陶瓷的历史文化,希望对大家开阔眼界有所帮助。



   景德镇陶瓷的起源:
   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汉代,在东汉大约25年的时候,就有关于陶瓷的记载。最早的陶瓷制品由于制作工艺的不成熟,所以比较粗糙,而且成品的器壁也是非常厚的。后来进过不断的发展,到现在瓷器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景德镇的陶瓷起源于汉代,但是它真正发展确是在五代时期,五代时期的景德镇因为其质地优良的白瓷而取得了较高的地位。到了宋代以后,景德镇的陶瓷更是大发展,尤其是景德镇的青瓷更是名扬海内外。



   景德镇陶瓷的名称由来:
   在我国历史上,景德镇一直被称作瓷都,或者是瓷器的故乡。在景德镇的烧瓷窑里,可以说是千年大火不断。这里生产的瓷器质地优良,色泽优美,名声非常大,所以景德镇也因此而出名。在我国古代就有瓷也高峰在此都的说法,这里的此都指的就是著名的景德镇。景德镇出产的陶瓷制品造型优美装饰非常丰富,而且独具风格,所以这里的瓷器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内外的瓷器拍卖价格最高的瓷器制品也是景德镇产的。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方向:
   更具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景德镇的陶瓷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加大对他的保护或者是传承。江西省景德镇人民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保护景德镇的瓷器艺术。景德镇的陶瓷在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以创新为前提的,无论是制作工艺的创新还是雕刻工艺的创新。



   以上这些就是小编今天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景德镇瓷器的历史的一些资料。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悠久,名扬海外,相信在未来景德镇陶瓷能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景德镇陶瓷历史发展简介

2. 景德镇瓷器文化

陶瓷文化
  景德镇瓷器历史
  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诗人陈志岁《景德镇》诗云:“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3. 景德镇陶瓷的文化内涵

景德镇开始制作瓷器以前曾有过制陶阶段,“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浮梁县志》)。据清人蓝浦《 景德镇陶录》:“(景德镇)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可知景德镇于南北朝时的陈朝便有了瓷业烧造。根据目前发现的古代窑址和出土实物考察,景德镇至晚在五代时期已经开始了瓷器的烧制。景德镇制瓷业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她虽然不是瓷器创造者,但却以集大成者的风姿,以高度的瓷业成就,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从瓷器烧制方面考察,主要表现在质地、造型、装饰三个方面。   景德镇瓷器质地有四个特点: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景德镇陶录》记载:唐武德中(公元618-626年),镇钟秀里人陶玉,制成“土埴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瓷器,载入关中,且贡于朝,被称为“假玉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诏新平民霍仲初,制瓷进御。霍为镇东山人,所造瓷器“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一个称为“陶窑”,一个称为“霍窑”,所烧制的瓷器都是质薄、色素,一个称为“假玉器”,一个称为“莹缜如玉”。宋代出现的介于青釉与白釉之间的宋影青瓷,便已进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艺术境界。又如景德镇的薄胎瓷,薄如蝉翼,轻若绸纱,透明如镜,洁白如玉,击之声如磬,清脆悦耳。   在造型方面,有圆器与琢器两大类别,圆器专指在辘轳车上制作的盘、碗等圆形品种,以杖拨车,轮转成型,效率较高,厚薄均匀;琢器即琢磨之意,有轮车拉坯,也有模印镶嵌,制品包括缸、瓶、坛、罐、壶、盅等立体或方形品种,式多奇巧,制法各异。除圆器、琢器之外,在造型方面还有一朵奇葩--瓷雕。景德镇的陶瓷雕塑,依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圆雕、捏雕、浮雕、镂雕、锒雕等种类,具体品种则不计其数,从陈列美术品、玩具到生活器皿,无所不有。景德镇所生产的陶瓷雕塑,瓷质光洁,造型优美,千姿百态,魅力无穷。   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青花、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从装饰方面集中体现了景瓷的艺术成就。   青花瓷属釉下装饰品种。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该瓷一向被人们誉为“人间瑰宝”,居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青花始创于元代,至明代已臻成熟,分别创出了“宣(德)青凝重、成(化)青雅致、嘉(靖)青幽清”的独特风格;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青花瓷器器型更为复杂,装饰更为丰富。青花工艺多种多样,常见的主要有手绘、贴花和印花三大类。手绘的青花瓷,画面生动活泼,属青花瓷中最为珍贵的品种;贴花的青花瓷,图样清晰,规格统一;印花的青花瓷,线条简练,画面规整。青花纹饰丰富,品种俱全。自古以来,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倍受国内外人们的宠爱。据传,十五世纪的萨克森国王,为取悦于新选的王后,竟用四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回十只青花瓷瓶。   青花玲珑瓷又称“米通”瓷,外国朋友则称它为“嵌玻璃的瓷器”。这一品种,是在同一件瓷器上,即绘有青翠欲滴的“青花”,又布有碧绿透明的“玲珑”(镂孔),二者和谐地融为一体,互相衬托,相映生辉。制作这种瓷器,是一门十分精细的工艺。制作时,艺人需先用小刀在泥坯上细心地刻出各式各样的镂孔,再填入玲珑釉料和配上青花纹饰,然后入窑焙烧。青花玲珑瓷为景德镇所独创。据文献记载,明永乐年间青花玲珑瓷便已问世。   粉彩瓷始创于清康熙晚期。粉彩是釉上彩的一种。彩绘时先在白瓷釉面上勾成图样,再填上一层“玻璃白”(一种含有铅、硅、砷元素的画料),然后用彩料描绘洗染,入彩炉烘烤而成。粉彩画面线条纤细秀丽,形象生动逼真,色彩粉润柔和,富有立体感。粉彩的技法多种多样,既有简洁洗炼的写意,又有严谨规整的工笔。其精细处,刻划入微;豪放处,潇洒秀逸。1965年,郭沫若到景德镇参观,吟诗赞颂粉彩技法“画比荆关字比苏”。粉彩的图案装饰形式丰富多采,有单面彩式、双面彩式、边脚图案式、散点折枝式、吊灯洋莲开光式等。粉彩瓷品种繁多:有碗、盘、杯、瓶、坛、缸等单件品种,也有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屏风等配套品种。有小至几厘米的瓷瓶,也有高至数米的瓷瓶、口径大至一米的瓷缸和长达十多米的壁画。   颜色釉瓷,系用铁、铜、钴、锰等氧化物,配制成不同的色料,施于泥坯或瓷胎之表层,经高温或低温焙烧而成的一种瓷器。这类瓷器釉面斑驳璀灿,呈色五彩缤纷,被人们赞之为“人造宝石”。景德镇所烧制的颜色釉瓷品种多达百余种,如祭红釉瓷,其瓷面的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祭红釉瓷为景德镇所创制,因古时皇室常以它作祭器,故称之为“祭红”。又如三阳开泰釉瓷,其瓷面的釉色为:在乌黑闪亮的釉面上,呈现出三处扁圆形的红釉,红釉四周喷射黄、青、绿各色光芒,恰似三颗太阳喷薄而出,故称“三阳开泰”。易经上有“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之说,意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复苏,古人把上述釉色称为“三阳开泰”,寓有“三阳开泰运,五福转新机”的祝祷之意。

景德镇陶瓷的文化内涵

4. 景德镇如何保护陶瓷文脉?

北京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景德镇市市长梅亦在北京表示,景德镇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开放思维,融入“一带一路”,让历久弥新的陶瓷文化以新姿态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

梅亦说,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瓷都,在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景德镇用最深沉的自觉守望了两千多年。“千年窑火,万里瓷路”“工匠八方来,器从天下走”,是这座城市历史上传承和创新陶瓷文化并走出去最生动的写照。
梅亦称,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瓷器不仅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第一次全球化时代最昂贵的“中国制造”,更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中国陶瓷在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方面起到过非常独特的作用。
作为江西文化的代表,陶瓷是中国名片,还是世界语言。进入新时代,景德镇如何融入“一带一路”,让陶瓷文化以新姿态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对此,梅亦作出详细阐释。

保护陶瓷文脉
梅亦表示,景德镇正在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区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契机,全面加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启动了对遍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十大瓷厂”老厂房等“三老”文化遗存进行全面系统地保护利用工程。
“我们以期清晰地展现千年瓷都历史文脉,让景德镇这个世界陶瓷文化圣地有源可溯,有根可寻。”梅亦说。
推动创新发展
来到江西景德镇,可以看到陶溪川、三宝瓷谷、御窑景巷、名坊园等一批集文化产业、文化创意、陶瓷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新地标。如今,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已经初步形成了“磁场效应”“虹吸效应”等文化新现象。
梅亦举例说,突出的表现就是拥有“景漂”“景归”这一城市文化新群体。每年,有3万多名外来艺术家和陶瓷人才汇聚瓷都景德镇,其中包括5000多名海外人士。“他们用切身体验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
此外,梅亦还表示,景德镇还加强与故宫博物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合作,开展陶瓷学术研讨、培训研学和互动合作,激活新一代陶瓷人才的创新能力,把对历史的积淀转化为对时代的贡献,让世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

优化对话平台
每年10月,中国商务部和江西省政府都在景德镇举办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四届。
作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景德镇还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与国外众多陶瓷文化和陶瓷产业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积极推动陶瓷文化活动纳入国家大型展览和重大活动的内容,每年都会组织不少不同层级的国内外陶瓷文化交流活动。
去年7月德国汉堡G20峰会期间,景德镇在德国成功举办“感知中国·匠心冶陶——景德镇陶瓷文化展”。
梅亦认为,这是向大家展示了今日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新魅力。景德镇将继续争取更多国家层面的平台,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江西声音,提升景德镇新形象,凝聚起振兴中国陶瓷文化的更多力量。
“山水不墨景如画,窑火无声越千年。”梅亦说,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千年古镇、世界瓷都景德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5. 景德镇陶瓷有怎样的发展历史?什么时期最鼎盛?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熔工艺,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乾隆时期,景德镇的瓷窑很多,而且分布很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数以万计.这个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调强烈,富丽堂皇,较之明代又有发展.创作的粉彩瓷器色调柔和,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画激发作画,再入窑烧制成的珐琅彩瓷器,融汇中西,异常精美,是皇宫的专用品。在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路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宋代时期的发展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时期的发展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


  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代时期的发展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现代的发展


  宝瓷林生产的粉彩轧道瓷

  时间推移到了新世纪,景德镇陶瓷也经历了从国有十大瓷厂到民营企业的转变。目前景德镇地区的陶瓷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新的阶段,陶瓷企业越来越多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且形成了“术业有专攻”的态势,一些在烧成难度很大工艺如高温颜色釉、粉彩轧道工艺等也有企业把它们又重新的发扬光大。比如景德镇的景德缘陶瓷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尽心尽力去发扬中国陶瓷传统文化的企业。他们经过努力终于实现了对高温色釉、粉彩轧道等工艺的继承和发扬。

  我的回答比较长希望楼主详细观看,
  资料来源:博宝艺术网

景德镇陶瓷有怎样的发展历史?什么时期最鼎盛?

6. 如何看待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前景

2018年景德镇全市陶瓷产业产值破400亿大关,近403.62亿元,增长8.5%,比10年前增长近9倍,是1978年的285多倍。更可喜的是,国务院还批准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这是中国第一个文化方面的国家试验区。由此可见,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快速发展之势,以下谈一谈在新的发展机遇下,如何促进景德镇陶瓷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塑造高端陶瓷品牌
作为“官窑”出产地,景德镇应该树立明确的高档品牌意识,鼓励优秀的经营者创建自身特色品牌,陶瓷企业多申报知名商标,组建高端品牌联盟,协作经营发展,培育鼓励创新的文化价值观和企业家精神。利用品牌效益,把艺术陶瓷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形成的价格优势和品牌形象的知名度,最终促进质量和效益的两重增值。具有向心力的“龙头”创新企业,以品牌经济为主要核心,整合目前的景德镇陶瓷产业,利用金字招牌的历史地位,发掘千年历史文化资源,引进国际型专家,融合中国文化与理念,与国内知名陶艺人成立工作室,建立国际性的陶瓷艺术合作、创新、展示和买卖平台,形成陶瓷艺术的高端品牌。 
二、加强景德镇的陶瓷产业聚集
一方面,地方市委、市政府发挥经济政治战略、布置、协调作用,着力发展陶瓷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政府依据区域产业集群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结合景德镇区域实况和产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相对优势,遵循经济规律着力发展陶瓷产业集群,优化发展模式。建设以功能性陶瓷为主导,日常用陶瓷、鉴赏艺术类陶瓷、建筑类陶瓷和卫生类陶瓷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陶瓷业的多元化发展。




另一方面,加大投入陶瓷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加强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与合作交流,实行国内外开放的互动技术战略,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产业链为发展枢纽、产业之间联系紧凑并形成良性相互促进产业的一体化体系。并推动金融机构对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改善资金和技术投入的状况,促进景德镇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以建立产业结构相对优势互补、资源要素得到充分流动的开放式体系、资源与信息同步共享的区域经济共同体为发展目标。
三、构建创新型网络资本系统
(一)利用“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开展艺术陶瓷市场,建立专门的大型的电子交易网络,所有的艺术陶瓷作品可以利用平台交易。创建现代电子数据库,数据库收集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姓名、地址、爱好、兴趣及联系方式等资料,反馈的市场信息。根据大数据,对顾客群体进行分类分析,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确定潜在客户目标,协助规划艺术陶瓷市场整体的营销计划,有针对性的营销,让市场目标更加的精准,达到整个陶瓷市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二)建立更加紧密联系的特定网络,实现同行之间资源的优势互补,更加快速的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提高其创新的效率。实现地域性知识技术整体的升级,进而为区域内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创建更加优越的地域性知识和技术环境,形成一种良性促进发展的态势。  




(三)建立创新型网络系统的特色本地化以及全球化,帮助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集群更快实现规模化运营和规模经济,联结产业价值链体系,让更多资源融入到网络系统之中,降低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的成本,激发陶瓷产业创新活力。规避或尽量减小其潜在风险,提高竞争力,获得更广大的国际发展空间。
四、拓宽人才渠道,吸引并培养创新型人才
首先,设立景德镇陶瓷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积极开展企业间信用的合作、融资交流等改革试点。其次,政校企三方创新合作机制,实施高薪引才政策,促进市委、市政府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院校等联手,促成文化的传承、工艺的设计、工艺的检测、产业的策划、材料的研发等宽领域合作,对高技术陶艺人的吸引、留用、考核、培养,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留住创新型人才。把工匠精神切实到生产销售的每个细节中,以质量为前提,致力信誉的理念, 缔造出“中国制造”品与质的结合。 
五、改变运营模式,增强行业活力
充分利用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推进景德镇陶瓷市场发展,促进企业良性竞争,加速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运营,加强陶瓷行业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一)拓宽销售平台,建立全方位、多环节的营销模式,积极为各地新建陶瓷市场和艺术陶瓷企业牵线搭桥,促使景德镇艺术陶瓷加快销售。
(二)通过品牌的效益,促销合作,增加艺术陶瓷的知名度。延续明清时期的御窑厂的带头作用,发挥大企业的“明星效应”,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品牌和技术优势,形成“大企业+”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团体。强化整个区域的产业实力形象,实现规模经济,增强抵抗力,提升集群竞争力。
(三) 加大保护力度,协会构建公开透明完整的商标、品牌制度体系,保障知识版权、专利制度的有效执行,使艺术陶瓷市场保持公平的竞争机制。
相信这五大措施会使得千年文化城景德镇蓬勃发展。

7. 景德镇瓷器的制瓷技术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1、拉坯: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2、利坯:即“修坯”。它是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3、施釉:俗称“刹合坯”。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其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4、画青花:俗称“画坯”。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5、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个阶段,用一天一夜(24小时)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技艺制作瓷坯,再采用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技法进行装烧。到元代,又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发展,“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制瓷手工技艺体系基本完善,采矿、每道工序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炼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者也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画,如此明细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各方面都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至此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在汇集全国各地名窑技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自成体系。其行业分工之细,专业化强度之高是其他手工行业所无法比拟的。 从御窑厂来说,其生产组织分工相当完备,具备了制坯行业的各种作坊:有舂碓陶土的作坊,有制作大小圆、琢器坯胎的作坊,有制匣钵的作坊,还有各种辅助性的作坊,如泥水作、大木作,船木作,铁作等。许多局部操作大都由专业性很强的工匠担任。同时将烧、做两行集中在厂内,设御窑若干座,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无所不及的大型手工作坊。景德镇在集大成之后,又将其精湛的制瓷工艺传播开来,促进了全国及世界各产瓷区制瓷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及生产体系不愧为中国陶瓷业中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当地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配合城区改造,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建立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整个博览区由古窑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附】图为清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锦鸡图双耳瓶,价值1.2亿的人民币。景德镇官窑瓷器。 2006年,国务院公布景德镇传统瓷窑的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修复镇窑是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保护。砌筑营造和修补制瓷窑炉,景德镇瓷业俗称之为“挛(luˊan)窑”,这是一种专门的技艺。挛窑一业,从元代起,都是魏姓本地人世传经营。到清嘉庆年间,其手艺被余姓江西都昌人学得,并由此传承。据载,清末景德镇镇窑有100多座,窑业的兴盛可以想见。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都有一定的讲究,代表了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科技水平,是景德镇窑工千百年劳动经验和高度智慧的结晶,这次镇窑窑炉的砌筑是国宝级传统技艺的实际操作。清代人对挛窑技艺有这样的描述:“余尝见其排砌砖也,一手挨排粘砌,每粘一砖,只试三下即紧粘不动。其排泥也,双手合舀一拱泥,向排砌一层砖中间两分之,则泥自靠结砌两路流至脚,砌砖者又一一执砖排粘,其制泥稠如塘浆,亦不如泥水工所用者。”挛窑使用特制的窑砖和挛窑泥。窑砖是用来砌筑或修补制瓷窑炉的主要材料,一般长、宽、厚的规格为24×9×3.5(公分)。另有特殊规格的条子砖和烟囱砖等。制砖的原料为粘性好、耐火度高的山土,经过踩炼、成型、晾晒、烧炼等工序,最后制成窑砖。过去,砖坯一般装进瓷窑烧成“响砖”,使用专门的圆窑包烧制。窑炉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进行修补或拆倒重新砌筑,所以景德镇有大量拆窑时留下的窑砖头。经过高温煅烧,夹带着火红色和黑釉色的窑砖头被人们广泛地用来砌墙、铺路,使瓷都风貌呈现出一种独有的特色。挛窑泥取自于田泥,即水田表层下的泥土,因其没有沙石杂质,具有粘性且耐高温。田泥运到窑场后需晒干,便于练制泥料前用水能迅速地将泥块化开。用水搅拌的田泥经过踩练后成为泥浆状的挛窑泥。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窑砖和挛窑泥的制作技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清代镇窑的重新修复,传统窑砖的烧制和挛窑泥制作等传统技艺也被“激活”。

景德镇瓷器的制瓷技术

8. 景德镇陶瓷有怎样的发展历史?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那些?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熔工艺,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乾隆时期,景德镇的瓷窑很多,而且分布很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数以万计.这个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调强烈,富丽堂皇,较之明代又有发展.创作的粉彩瓷器色调柔和,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画激发作画,再入窑烧制成的珐琅彩瓷器,融汇中西,异常精美,是皇宫的专用品。在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路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青白釉刻四季花纹瓶    青白釉刻婴戏纹碗            青白釉印花飞凤纹碗          青白釉鸭钮薰炉           青白釉双狮枕     青白釉孩儿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