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需要什么人才

2024-05-10

1.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人才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新时代需要什么人才
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停留在专注、勤奋、诚实、服从等个体层面……
  但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在21世纪里,现代企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上优秀,或只拥有某方面特质的“狭义”的人才,而是能够全面适应21世纪竞争需要的,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如果把20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特质与21世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下面这张反差强烈的对照表:
 

20世纪最需要的人才

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

勤奋好学

融会贯通

专注于创新

创新与实践相结合

专才

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

IQ

IQ + EQ + SQ

个人能力

沟通与合作能力

选择热门的工作

从事热爱的工作

纪律、谨慎

积极、乐观


 
  并不是说20世纪强调的诸如勤奋、踏实等人才特质就不再重要,事实上,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同样会以这些最为基本的个体素质和行为规范为基础。只不过,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丰富,审视人才的视角也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
  1.融会贯通者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学生就懂得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的道理。勤奋学习本身是很好的,但很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勤奋学习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获取特定的文凭或优越的成绩。一些学校和老师也把大量精力花在如何培养“考试机器”上面。甚至有辅导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考前尽量背知识点,考完就尽快忘掉,不然,你们无法应付接踵而至的繁重课程。”
    那么,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我提出了学习的四种境界:
  1. 熟能生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
  2. 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 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
  4. 融会贯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
  融会贯通是学习的最高境界,21世纪最需要的也是能够在学习上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应对自如,善于思考、推理和应用的人才。
    融会贯通的一个要点是必须具有清晰而灵活的思维。一些软件公司招聘研发人员的时候,除了要考察应聘者的基本编程能力、算法知识和项目经验以外,还经常用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思维挑战题”(例如:“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请评价一下你刚刚使用过的电梯的人机界面。”)。这些题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智力测验”或“脑筋急转弯”类的试题,它们的真正目的是要测试应聘者在独立思考时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如果一个应聘者回答出了好几种答案,那更加证明了他是一个思维活跃的人。如果一个人的回答不合逻辑,或干脆答不上来,抑或在回答后一口咬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就算他在学校考试时取得过优异的成绩,我们也会怀疑他是不是一个只会背书和考试,而不善于灵活应变、融会贯通的人。
   2.创新实践者
  现代社会离不开创新,因为无论是对一个社会还是对一个企业,创新都是唯一能够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说,价值源于创新。创新以及由创新引发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所能够创造的价值要远远大于重复性劳动所能创造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现代企业都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最核心位置,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把自主创新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科研领域和产业界往往会有一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倾向。许多研发成果只是片面地追求“科技领先”或是“概念独特”,许多研究员只是追求发表论文而不考虑创新的结果是否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被大多数用户接受。
  例如,1996年我在SGI公司领导一个研发团队开发了一个非常酷、非常棒的三维浏览器,也赢了很多大奖。但当时我们只顾埋头创造,却没有做好市场分析和调查,看一看这么酷这么棒的浏览器在市场上到底能否被普通用户接受。结果,因为该产品没有市场,这个创新无法为公司创造任何价值,我们的产品等于白做了。我们不得不把部门卖掉,解散了部门里的100多位员工。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之一,也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失败。
  从这个惨痛经验的教训就是:创新必须为实践服务,“为了创新而创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在MIT被采访时,有人问我如何用一句话来激励MIT的学生。那时我刚经历了SGI的失败,我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我们不能因为“新”才去做一件事,而要看它究竟有没有实用价值,究竟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被用户所接受。
  反之,在实践过程里,我们也不能只局限于重复性的工作,而应当时时不忘创新,以创新推动实践,以创新引导实践。只有不忘创新,我们的实践工作才能充满活力和激情,才能不断研发出卓越的产品。
  Google公司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就非常善于在实践中创新。当年,当这两个斯坦福大学的神奇人物将创新的网页排序算法与方兴未艾的网络搜索实践结合为实力超群的Google搜索引擎的时候,创新和实践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字眼就在Google深深扎下了根。即便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两位创始人也不会忘记发明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来为工作增添些乐趣。有一次,拉里·佩奇自己动手,将装有自己开发的测试程序的笔记本电脑安装在可以遥控的玩具车上,然后蹲在地上,指挥着自己的测试车跑遍公司的各个角落——其目的竟然是为了测试公司内部的无线网性能。
  创新引导实践,实践支持创新。实践和创新缺一不可,这就好比只懂得力学原理的人和只知道铺砖叠瓦的人都无法独立建起一座摩天大厦一样。同样的,在新的世纪里,也只有那些善于将创新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3.跨领域融合者
  许多同学进入大学时总认为“专业就是职业,把专业学好就是金饭碗”,认为读化学的就会成为化学家,读历史的就会成为历史学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1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世纪。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由传统的专才转向了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不但要求我们在某个特定专业拥有深厚的造诣,还要求我们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来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具体的问题。
  事实上,跨领域、跨专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现代社会在各专业领域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就势必会对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协作与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假设在传统学科分类体系看来,人们已经创建的知识门类有1000种,那么,将这1000种知识门类两两结合,我们就可以得到1000000种潜在的可能性,其中每一种都有可能开创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引发一次技术或生产力的变革,有可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如果考虑三种知识门类的合成,那么,这种可能性就会增长到1000000000种——其中蕴藏着多么大的机遇与挑战呀!
  具体说来,以计算机科学为例,人们已经分别将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生物学、建筑与土木工程、戏剧、机械与自动化等专业门类结合,开创出了用户界面设计、计算语言学等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如下表所示):
 

 

计算机科学

统计学

数据挖掘

概率论

机器学习

心理学

用户界面设计

语言学

计算语言学

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生物学

基因分析

建筑与土木工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戏剧

数字娱乐

机械与自动化

机器人学

……

……


 
  EDS的研究院甚至做出了大胆的预测:“未来的CIO不再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而是Chief Integration Officer(首席集成官)。”
Google的成功其实也是“跨领域合成”。可能许多人会认为Google一定在信息检索(也就是“搜索”)方面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实际上,早在Google成立二十多年前就有一个世界领先的信息检索公司Lexis-Nexis。Lexis-Nexis可以说是信息检索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头羊,二十多年前就在大文本和数据库的搜索方面开发出了领先世界的产品。但是,Lexis-Nexis因为过度地专注在信息检索行业本身而错过了互联网的革命,他们没有看到利用庞大的并行计算来检索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巨大机会。相反,Google在技术上依靠着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互补与综合运用,反而后来居上。如果深入剖析的话,看似简单的Google网络搜索技术其实是由信息检索(如何找到最佳的信息匹配)、网络(如何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满足用户需求)、用户界面(如何让用户在最佳的使用体验中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信息采集(如何收集分散在网络各个角落的信息资源)、硬件(如何为复杂的计算任务提供硬件支持)以及并行处理(如何快速处理大规模的计算任务)等技术领域组合而成的。
    总之,未来的工作需要跨领域的知识和实践,需要快速进入并掌控新领域的学习能力,更需要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认真学好某一门专业知识——但过于钻牛角尖可能会失去创新实践的机会。将不同专业最新的思想结合起来,做一些即有创意又可以实践的东西,这可能是最有成长空间的机会。21世纪需要的是那些既能对某个专业领域拥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又能兼顾相关领域发展,善于与其他领域开展合作的综合性人才。如果你在就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必为此过分着急,而你可以把你的时间花在寻找你的专业和你的爱好中的“跨领域”机会。
4.三商(IQ + EQ + SQ)兼高者
  不少学生认为,著名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是“成绩决定一切”,能否进入一流公司只取决于你来自什么学校,排名第几。当然,一般说来,来自于名校或成绩好的学生在求职时的成功几率可能更大些,但并非一定如此。在我接触的许多优秀员工中,有不少人是从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毕业的普通学生。根据《隔壁的百万富翁》一书的统计,美国百万富翁的平均大学成绩只有2.9(3分相当于乙等,2分相当于丙等),并不是非常突出。
  其实,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只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或智商(IQ)的高低,而要看他在智商(IQ)、情商(EQ)、灵商(SQ)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均衡发展。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均衡,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1. 高智商(IQ, Intelligence Quotient):高智商不但代表着聪明才智,也代表着有创意,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前面谈到的融会贯通、创新时间、跨领域思考都是“二十一世纪”高智商的代表。
  2. 高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情商是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9倍。
  3. 高灵商(SQ, Spiritual Quotient):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
  我曾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和一位中国大学副校长讨论学校与人才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学校的职责在于培养高智慧的人才,而我认为除了智慧之外,学校必须培养好人品和有团队精神的人才。好人品就是“灵商”,团队精神就是“情商”。因为大学四年既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四年,也是学生最容易被误导的四年。如果只重视培养智商,则走出校门的人才很可能成为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畸形”人才。最新的耶鲁大学的"彩虹计划"也证明了用情商测试来预测学生未来的表现比用高考成绩(SAT)预测的效果好两倍。在"彩虹计划"中,耶鲁大学的学者测试了学生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例如"你来到一个酒会,如何认识新朋友?"或"你需要搬家,如何说服你的朋友帮助你?",还有识别人的感受、感觉、情绪等的能力。
所以,我建议在校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社团、项目合作、暑期实习等各种机会,培养自己在情商、体商和灵商等方面的潜质,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5.沟通合作者
  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19世纪的国家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20世纪的企业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21世纪的青年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国家的合作是外交,公司的合作是商业协议,人与人的合作则可能是跨国界、跨领域、跨公司的。所以,要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必须学会与人沟通合作。
  印度著名企业Wipro的首席执行官保罗曾说过:“我可能早上和一个美国人合作以便更好地与某印度公司竞争,中午向一个中国人下订单,下午和一个法国人签约,晚上把产品卖给英国人。我们能把任何工作移到任何国家。今天的人才不但要适应这种国际产业链中的合作与竞争,而且更需要具备自觉、上进和沟通的能力。”
  沟通与合作能力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上一节所讨论的“情商”其实就包括了沟通与合作能力。在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情商的沟通合作者”,因为几乎没有项目是一个人可以做出的。因为跨领域的项目会越来越多,所以每个人必须和别的领域的人合作。因为公司会越来越放权,所以每个人必须主动地与人合作,而不是等老板来分配工作。如果一个人是天才,但他孤僻、自傲,不能正面地与人沟通,融洽地和人合作,那么他的价值将大幅度下降。
    高效能的沟通者善于理解自己的听众,能够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与听众交流,能够把复杂的信息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在信息随手可得的今天,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信息,而是你是否能合适地用易理解的方式表达这些信息,用说故事的方法来取得共鸣。例如,在计算机领域,我认识不少从事“企业架构设计师(Enterprise Architect)”的工作的朋友。这个高薪的职位其实就是“能说会道的工程师”。有一位架构设计师说:“会做工程师的人很多,但是很难找到这样的工程师——他能到一个不懂技术的客户面前解释一种新的技术,说明这技术对客户有哪些好处。所以,我们在职场上才那么抢手。”
  高效能的合作者善于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恰当定位,能快速分清自己和其他团队成员间的职责与合作关系,并在工作中积极地帮助他人或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
    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每一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惟其如此,人才和人才所在的团队才能表现出足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价值。而发挥特长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最爱。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不但会更投入,更快乐,也会因为投入和快乐而得到最好的结果。
  可惜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今天的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最热门或收入最丰厚的工作,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项工作。人人都需要钱,人人都希望有更多的钱。希望有钱不是坏事,但是一个仅仅为钱工作的人所能发挥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他凡是都会想“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这样的人还可能因为缺乏动力或动机不纯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更认可的是那些真正自觉、自信的学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工作——因为只有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才能真心投入,才能在工作的每一天都充满激情和欢笑。我想,后一种人才是最幸福和最快乐的人,他们最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最大的成功。有一位美国朋友把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为:“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 you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这句话道出了“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的真谛。
  前一阵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华人经理来应聘一个资深职位。虽然他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很强,但我们还是拒绝了他。下面是我根据所有面试官的评语对他所做的总结:“他很希望离开目前的公司,但他没有任何的理想或激情。他不在乎今后做什么项目,只是一直追问待遇、职位、权力等问题。他如果只想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并在每月拿回家一个沉甸甸的薪水袋,那么,他绝对不适合在我们公司工作。”
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还在斯坦福读博士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对话,目的是探讨为什么斯坦福的博士和博士后的表现在给人的感觉上有相当大的差别。
  拉里:“我们的博士后也都是毕业于各名校,但是为什么总是表现得不如博士呢?”
  谢尔盖:“是啊,而且著名的研究几乎都是由博士做出并发表论文,很少看到什么突破性的工作是博士后做出来的。”
  拉里:“难道是读了博士以后,人就变笨了吗?那我们还是别读了吧。”
谢尔盖:“我知道了。我们的博士在进入斯坦福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有激情的题目,跟随自己喜爱的老师。”
  拉里:“对,而那些有经费但是没有博士生愿意做的项目,教授只好聘请博士后来做。”
  所以,这又是一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例子。
    如果一个学生只想着自己将来能拿多少薪水,那么他的成功必将是有限的。如果他能找到一个符合理想、兴趣的方向,而且又善于学习和积累,那他的前途就无可估量了。要想找到自己的激情,我建议你首先找到你的理想,树立人生的目标以及各阶段的目标,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认真的规划,有可实现、可度量和可评测的愿。然后,寻找自己的兴趣,激发自己的激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做自己喜爱的工作。如果你对兴趣不确定,那就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多多尝试。
7.积极乐观者
  沉默不一定是金,谨小慎微也不一定总是为人处世的经验之道。在机遇稍纵即逝的21世纪里,如果不能抱着乐观的态度,主动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机会也许就再也不会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不能主动让别人了解你的能力与才干,你也许就会永远与你心仪的工作无缘。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充分共享,个人能力得以充分释放的世纪。千百年来,人们很少能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选择的机会,也很少能像今天这样可以如此充分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的是积极进取、主动选择,而不是缄默谨慎、被动接受。
  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中,我提出了积极主动的三个重要性以及培养积极进取精神的各种要素:
  1. 对自己的一切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
  2. 沉默不是金: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
  3. 不要等待机遇,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也就是说,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力。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不能总是守株待兔,等着机遇上门。
  积极主动的人总有无穷的创造力。当Google决定在中国各高校成立Google Camp(Google俱乐部)的时候,主管该事情的工作人员来跟我讨论相关事宜,以及如何启动。而我对自己此前在全国20多个高校巡回演讲时遇到的一些非常积极主动的同学印象深刻。我马上想起当时有一位北航的学生曾寄一份电子邮件给我,希望Google在北航做一个俱乐部。我也记起在浙大的一个积极主动的社团曾主办我的演讲,他们做得非常出色。我还记起在南大设计并发起用“六度空间”来寻找我的那四位同学。于是我就跟我的同事们说,你们应该直接去找这几位同学,因为他们是最积极主动的,是符合Google精神的,他们一定会提出很多想法,会成为我们Google Camp的骨干。数月后,这几位同学不但为Google Camp提出很好的意见,而且还在Google实习,开发出了Google Camp推向二十多个高校的计划,甚至可能成为Google的员工。他们的积极主动让他们脱颖而出,也让他们得到了很好的培训机会。
  对于积极主动,可能最大的担忧就是“如果失败怎么办”。这里,我希望提醒各位同学:“半杯水是半满还是半空,主要看你是在倒水入杯还是出杯。”希望每位同学都是不断倒水入杯的的乐观人。因为,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失败与挫折。在21世纪里,环境因素时时刻刻都在改变,这更加增大了失败的几率和风险。畏惧失败的人会在失败面前跌倒,并彻底丧失继续尝试的勇气。而乐观向上的人却总能把失败看做自己前进的动力,他们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善于把失败看成是提高自己的最好机会。显然,乐观向上的人更容易适应21世纪的竞争环境,更容易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中走向成功。最近有人提出在以上“3Q”之外还要加一个“AQ”。AQ代表adversity quotient,也就是面对困难的能力。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我们确实需要高AQ的人才。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先生为他的朋友题字时,写的是“多想一二”。其中的意思是说,人生不如意处十之八九,要多想余下那一二得意之处。也就是说,我们对于难得的成功要极度珍惜,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个乐观的头脑。
  至于那些“十之八九”的失败和挫折,不要过于在意,也不要悲观和失望,而要鼓起勇气,从失败中学习,从失败中完善自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工作经历中就不乏失败的例子。前面提到过我在SGI公司所遭遇的产品没有用户,研发团队被解散的失败经历。但也正因为经历过那一次惨痛的失败,我真正意识到了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从那以后,无论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是在领导Google中国研发团队的时候,我都时刻提醒自己和自己的团队,既要在实践中保持创新的精神,又要在创新时紧密联系实践,贴近用户需求。应当说,我从失败中所学到的,比我在成功的经历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从这些经验,我的结论是:不要把失败当作一种惩罚,而应该把失败当作学习的机会。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人才

2. 现在这个时代最需要什么人才?

  推荐阅读《请给我结果》《致亚细亚的信》

  解决学生
  专业化
  技能化
  职业化
  首先:
  必须花N天日常学习和生活及业余时间多学习金正昆教授的公共关系礼仪
  (其次)
  1、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及业余时间多向有经验的或老同志虚心学习请教
  2、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及业余时间,有条件的要干,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干
  3、日常学习和生活及业余时间他人的事或集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
  4、地低为海,人低为上
  5、学习和生活及业余时间他人的事没做好不找任何理由,不塘塞
  6、努力才可能成功,不努力很难成功!
  7、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公益活动
  8、多参加积极协助老师做一些事情,另多参加社会实践
  9、寒暑假多参加实战实习

  立达捷消防中控人才网-职业专栏 推荐

  许多大学生不了解实习的重要性,以为只是来打打杂、混个实习证明。殊不知,小事也需要做好,实习期的

  优良表现,能为你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

  早上最少提前10分钟到办公室
  1、不论你住得多么远,每天早上最少提前10分钟到办公室,如果是统一班车,也应提前5分钟赶到候车点。上班不迟到,少请假。

  2、在任何地方,碰到同事、熟人都要主动打招呼,要诚恳。

  3、在车上,要主动给年长者、领导、女同事让座。不要与任何人争上车先后、争座位。

  4、进入办公室应主动整理卫生,即使有专职清洁工,自己的办公桌也要自己清理。这一切都应在上班时间正式开始前完成。

  5、早餐应在办公室之外的地方、上班开始前的时间里完成。

  6、每天工作开始前,应花5至10分钟时间对全天的工作做一个书面的安排,特别要注意昨天没完成的工作。

  7、每天都要把必须向领导汇报、必须同别人商量研究的工作安排在前面。

  8、找领导、同事汇报、联系工作,应事前预约,轻声敲门,热情打招呼。

  9、上班时间,不要安排处理私事的时间,特殊情况须提前向领导请示。

  10、工作需要之外,不要利用工作电脑聊天、游戏、看新闻。


  不可利用工作电话聊天(图片来源:图为媒)

  11、不可利用工作电话聊天。即使是工作需要通话,也应长话短说,礼貌用语。

  12、在办公室说话做事,都不应发出太大的声音,以不影响他人工作为宜。

  13、每天上班前都要准备好当天所需要的办公用品。不要把与工作无关的东西带进办公室。

  14、下班后,桌面上、电脑里不要放置工作文件、资料。下班前,应加密、上锁、关闭电源等,下班不早退。

  15、除必须随身携带的外,不要把工作文件、材料、资料、公司物品等带回宿舍。

  16、除工作需要外,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技术、信息不能轻易告诉别人,哪怕是同事、领导。

  17、与别人同住一室,应注意寝室和个人卫生,充分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彼此互相信任,友好相处。

  18、因公出差时,要绝对服从公司的人员、时间、经费、工作安排,不提与工作无关的要求,不借机办私事。

  19、出差在外,应礼貌待人,与领导、同事、客户、合作方见面、分手都要主动握手、问好、告别。

  20、与他人沟通、合作、交流、谈判时,须注意说话的语速和声调,不宜过快过大,更不能情绪失控造成不良后果。


  遇事在领导发话之前不宜抢险说话(图片来源:图为媒)

  21、与同事、领导、客户、朋友一道乘车外出时,应礼貌后让,随手关好车门。

  22、与同事、领导、客户、朋友一同赴宴时,应礼貌让座,必要时还应协助服务员做一些事情。

  23、酒席上应尊重领导、年长者、女士,礼貌敬酒,控制饮酒,严禁过量。

  24、与领导一同外出,遇事在领导发话之前不宜抢险说话,多帮忙不添乱。

  25、拜访领导、同事、客户、朋友时,对受到的热情接待应及时表示感谢。遇到条件、环境不好或接待不热情时,不要提出额外的要求,

  26、除非一个人独处,否则不要在上班时间和公共场合玩手机或频繁发短信、打电话。

  27、要坚持学习专业知识,每天睡觉前学习半小时最少10分钟。天天坚持,不论在什么地方。

  28、要坚持接受新的信息,每天看电视半小时或阅读主流、专业报纸半小时或上网浏览半小时。坚持不懈,但应在下班后的时间。

  29、即使不是工作需要,也应定期与领导、同事进行沟通、交流。

  30、关注公司、部门工作与发展,如有想法和建议,应及时通过适当方式向上级乃至最高层反映。


  适时总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图片来源:图为媒)

  31、适时总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适当规划一段时期内的个人工作和生活。

  32、同事、领导、朋友的红、白喜事,不应缩手缩脚,但也不宜太过张扬。

  33、定期同家人、同学、老师、朋友联系,互通工作、生活信息。

  34、生活尽量有规律,饮食均衡保证营养,平时穿着简洁大方。如有工作装,必须按要求着装。不要穿不干净、有补丁的衣服上班、会客、出差。

  35、注意个人仪表,定期理发、剃须,天天擦鞋。

  36、如果工作不能按时完成或出现意外,必须及时向领导通报,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尽量避免损失。

  37、生活发生困难时,要及时需求同事或公司的帮助。

  38、生病不能上班时,要及时请假,积极治疗,必要是寻求朋友帮助。

  39、要养成主动干工作、简单过生活、结识好朋友的良好习惯。

  40、以出色达成工作目标为准则,不要给自己额外的压力,要学会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3.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需要有一批勇于改革、善于改革,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善于化解矛盾和问题,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和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能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确保党中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顺利实现的干部,更需要一大批“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的青年干部。

扩展资料:
一、新时代的人才应该学会求知。知识如汪洋大海,人类对知识的渴望也是永无止境的。新时代的人才,不仅要积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学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新时代的人才应该学会做事。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一切文明成果是靠劳动获得的,所以,新时代的人才要树立劳动的观念,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去为社会服务。
三、新时代的人才应该学会合作。无论你是从事现代化的生产和建设,还是高科学研究,都必须依靠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功,那时千千万万个科研技术人员集体的合作共同奋斗的结果。
四、新时代的人才应该学会奉献。有句口号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八个字道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明如何个人不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与生活。所以,要学会奉献,帮人即帮己,乐于奉献,善于付出,虽不图回报却终将会有意外的人生收获,实在难能可贵。
五、新时代的人才应该学会创新。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思维,必须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决心,惟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时代 新人才 新要求--理论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4. 当今社会更需要怎样的人才?

目前,高度分工,各个领域的不断细化及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分工,细化的值按对应要求的人才及专才。其次,现代社会使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它要求在某一个领域内目前需要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深化。这就是一个人在这领域有所成就,即使穷尽一生也不太可能,既然不太可能,那就穷尽一生来精通一个领域,而且全才经常使全面的平庸,这懂一点,那懂一点,结果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试想在这样的社会,要的是通才还是专才呢?那就不用说了, 肯定是专才了!

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即使穷尽一生也不定能成为通才。然而,我们却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向一方面发展,成为专才。而且大量事实证明,社会更需要专才现在是节约型社会,全才的培养本来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况且厨师没有必要知道水准仪的作用全才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不精,就是庸才。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所谓的全才只在原始社会出现过吧
我也同意专才,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三维坐标系,我们只是里面的一根线,是不会经过所有点的。
专更适合这个社会~你是一个人~平凡的人~你只有一颗心,不要忘咯~你学咯再多到头来一也只回去一家公司~第一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是因为它具有社会分工性。在一个高科技,高效率,高发展的21世纪,不管是从个人到集体,从小生产户到大企业,应正确认识到各展其能,各施其所,分工合作,分工细化,是符合当代社会需求,那么它的人才储备又是谁呢?毋庸置疑,是“高,精,尖”的专才。何以见得?最近有关部门出台了第五批53项职业标准,其中物流师,理财规划师,盐斤收放保管工,中央空调操作工,钢琴律师,育婴师,房产测量员,盐斤分装设备操作工等8种职业为新认定职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职业标准113个涉及1838种职业。与此同时,电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正在催生二批新兴职业的产生,加速社会分工的细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一系列整合达到最高,最有效的价值。
第二,我方认为,人生精力有限,时间也有限,但知识与技术是无限的。在科学领域中,从美国女物理学家罗莎琳到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文学艺术殿堂中,从世界吉他大师桑塔纳到红魔全球的J.K罗林,足以证明我方观点,这些成功人士都是在专研自己学科,在有限范围之内,升华自己,创造自己,造就自己。警世将要走向社会的人们需在专业技能基础上,再抓住自己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所作为,才能适应社会人才需要。
第三, 按社会大量需求而言,专才更适应市场人才需要。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按对方同学所述,只伤其皮肉,何利之有?何才之用?中国有句古话说过:“多能者鲜精,多虑者鲜决。”具有多方面能力,他精通的东西也少,难道这将是我们企业老板所需要人才吗?这样不将会导致供不应求现象吗?按照生产力发展趋势,专才才是社会需要人才。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东西。
最后, 我方不否认博才,但我方观点非常明确的是,拥有自己核心竞争力,一专多能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金岳霖研究哲学,教授逻辑学,但酷爱小说;林徽因主修建筑,但文学趣味极高,精于鉴赏。这只能体现他们在自己学术水平造诣很深前提下,再发展自己爱好兴趣,多才多艺,一专多能,拿了自己竞争上岗证,再发展自身其他学科潜力。
综上所述,证明我方观点:好社会,专才造;好竞争,在专才
正所谓`不干则已,要干就干最好~~~~~~~~~~~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大、众之中拖颖而出~你 
时间是有限的,知识与技术是无限的,我始终认为只要精通一种技能,其他的略懂一二即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现在的科学攻关已经不是牛顿时代、惠更斯时代,爱迪生时代那样某一个人废寝忘食埋头苦干就可以完成的了,现在都是一个个的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了,社会进步需要的是能够斩断难题一根手指的人才,许多这样的人才合起来就可以把难题蚕食掉。而许多只能伤害难题十指的人才会因为技术力量不足而面对难题时,只能伤其皮肉,难以断其筋骨。
进距离看-----
   招聘单位要你多才多艺,用得着那么多知识么社会的发展绝对不是靠一个整天没有专在某方面的群体。相反而是那些在自己领域有卓越才能的人更有用,对么??如果硬求全才,我想那时一种严重虚荣很可惜现在社会很流行
我们希望有全才,但每个人都是全才就等于所有的大学都是一样的培养全才
而我们的社会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来成就我们的梦想,但毕竟那只是梦。
   专才使通才的再产物,他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兼并着通才的广博见识,最新调查:MBA已经将反展人才方向定格为专才培养.随着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分化,社会进一步紧缺专才,上海市还以年薪最高500万最低十万,从香港进千名专才,澳大利亚如今专才引入量大大超过出境量!
关东有句俗话:满身是刀,没有一把利。
我想各位“全才”恐怕最怕的就是这种窘境吧

5. 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什么跟什么?

1、新时代的人才应该学会求知。

知识如汪洋大海,人类对知识的渴望也是永无止境的。新时代的人才,不仅要积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学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新时代的人才应该学会做事。

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一切文明成果是靠劳动获得的,所以,新时代的人才要树立劳动的观念,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去为社会服务。

3、新时代的人才应该学会合作。

无论你是从事现代化的生产和建设,还是高科学研究,都必须依靠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功,那时千千万万个科研技术人员集体的合作共同奋斗的结果。

4、新时代的人才应该学会奉献。

有句口号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八个字道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明如何个人不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与生活。所以,要学会奉献,帮人即帮己,乐于奉献,善于付出,虽不图回报却终将会有意外的人生收获,实在难能可贵。

5、新时代的人才应该学会创新。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思维,必须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决心,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什么跟什么?

6.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孩子能够认清现实,更重要的是能够引跑未来。我一直坚信:未来成功人士的评判标准,不是“官有多大”,不是“钱有多少”,而是“人有多趣”。

在21世纪急剧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不仅承担起传递人类历史文化的使命,同时还承担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新型文化使命。教育具有战略价值,它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文化引领,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涵养;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教育具有经济价值,因为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隐形发动机”;高校创造知识,能够推进新技术研发与市场运用;优质教育能够聚集人气,带动城市建设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却是需要做教育的企业具备预见未来的视野与能力。著名未来学家彼得·伊利亚德说:“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因为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如果我们现在的教育,不能为孩子的未来奠基,那我们的孩子30年后一定会被全新的社会所抛弃。“教孩子三年,一定要为孩子未来想30年”,我想,做教育的人就应该要有这种责任情怀。

7.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x0d\x0a \x0d\x0a新时代需要什么人才\x0d\x0a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停留在专注、勤奋、诚实、服从等个体层面??\x0d\x0a  但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x0d\x0a  在21世纪里,现代企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上优秀,或只拥有某方面特质的“狭义”的人才,而是能够全面适应21世纪竞争需要的,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如果把20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特质与21世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下面这张反差强烈的对照表:\x0d\x0a\x0d\x0a20世纪最需要的人才\x0d\x0a\x0d\x0a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x0d\x0a\x0d\x0a勤奋好学\x0d\x0a\x0d\x0a融会贯通\x0d\x0a\x0d\x0a专注于创新\x0d\x0a\x0d\x0a创新与实践相结合\x0d\x0a\x0d\x0a专才\x0d\x0a\x0d\x0a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x0d\x0a\x0d\x0aIQ\x0d\x0a\x0d\x0aIQ + EQ + SQ\x0d\x0a\x0d\x0a个人能力\x0d\x0a\x0d\x0a沟通与合作能力\x0d\x0a\x0d\x0a选择热门的工作\x0d\x0a\x0d\x0a从事热爱的工作\x0d\x0a\x0d\x0a纪律、谨慎\x0d\x0a\x0d\x0a积极、乐观\x0d\x0a\x0d\x0a  并不是说20世纪强调的诸如勤奋、踏实等人才特质就不再重要,事实上,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同样会以这些最为基本的个体素质和行为规范为基础。只不过,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丰富,审视人才的视角也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x0d\x0a  1.融会贯通者\x0d\x0a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学生就懂得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的道理。勤奋学习本身是很好的,但很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勤奋学习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获取特定的文凭或优越的成绩。一些学校和老师也把大量精力花在如何培养“考试机器”上面。甚至有辅导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考前尽量背知识点,考完就尽快忘掉,不然,你们无法应付接踵而至的繁重课程。”\x0d\x0a    那么,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我提出了学习的四种境界:\x0d\x0a  1. 熟能生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x0d\x0a  2. 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x0d\x0a  3. 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x0d\x0a  4. 融会贯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x0d\x0a  融会贯通是学习的最高境界,21世纪最需要的也是能够在学习上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应对自如,善于思考、推理和应用的人才。\x0d\x0a    融会贯通的一个要点是必须具有清晰而灵活的思维。一些软件公司招聘研发人员的时候,除了要考察应聘者的基本编程能力、算法知识和项目经验以外,还经常用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思维挑战题”(例如:“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请评价一下你刚刚使用过的电梯的人机界面。”)。这些题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智力测验”或“脑筋急转弯”类的试题,它们的真正目的是要测试应聘者在独立思考时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如果一个应聘者回答出了好几种答案,那更加证明了他是一个思维活跃的人。如果一个人的回答不合逻辑,或干脆答不上来,抑或在回答后一口咬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就算他在学校考试时取得过优异的成绩,我们也会怀疑他是不是一个只会背书和考试,而不善于灵活应变、融会贯通的人。\x0d\x0a   2.创新实践者\x0d\x0a  现代社会离不开创新,因为无论是对一个社会还是对一个企业,创新都是唯一能够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说,价值源于创新。创新以及由创新引发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所能够创造的价值要远远大于重复性劳动所能创造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现代企业都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最核心位置,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把自主创新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x0d\x0a  但是,科研领域和产业界往往会有一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倾向。许多研发成果只是片面地追求“科技领先”或是“概念独特”,许多研究员只是追求发表论文而不考虑创新的结果是否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被大多数用户接受。\x0d\x0a  例如,1996年我在SGI公司领导一个研发团队开发了一个非常酷、非常棒的三维浏览器,也赢了很多大奖。但当时我们只顾埋头创造,却没有做好市场分析和调查,看一看这么酷这么棒的浏览器在市场上到底能否被普通用户接受。结果,因为该产品没有市场,这个创新无法为公司创造任何价值,我们的产品等于白做了。我们不得不把部门卖掉,解散了部门里的100多位员工。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之一,也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失败。\x0d\x0a  从这个惨痛经验的教训就是:创新必须为实践服务,“为了创新而创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在MIT被采访时,有人问我如何用一句话来激励MIT的学生。那时我刚经历了SGI的失败,我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我们不能因为“新”才去做一件事,而要看它究竟有没有实用价值,究竟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被用户所接受。\x0d\x0a  反之,在实践过程里,我们也不能只局限于重复性的工作,而应当时时不忘创新,以创新推动实践,以创新引导实践。只有不忘创新,我们的实践工作才能充满活力和激情,才能不断研发出卓越的产品。\x0d\x0a  Google公司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就非常善于在实践中创新。当年,当这两个斯坦福大学的神奇人物将创新的网页排序算法与方兴未艾的网络搜索实践结合为实力超群的Google搜索引擎的时候,创新和实践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字眼就在Google深深扎下了根。即便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两位创始人也不会忘记发明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来为工作增添些乐趣。有一次,拉里·佩奇自己动手,将装有自己开发的测试程序的笔记本电脑安装在可以遥控的玩具车上,然后蹲在地上,指挥着自己的测试车跑遍公司的各个角落——其目的竟然是为了测试公司内部的无线网性能。\x0d\x0a  创新引导实践,实践支持创新。实践和创新缺一不可,这就好比只懂得力学原理的人和只知道铺砖叠瓦的人都无法独立建起一座摩天大厦一样。同样的,在新的世纪里,也只有那些善于将创新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成功。\x0d\x0a3.跨领域融合者\x0d\x0a  许多同学进入大学时总认为“专业就是职业,把专业学好就是金饭碗”,认为读化学的就会成为化学家,读历史的就会成为历史学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1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世纪。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由传统的专才转向了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不但要求我们在某个特定专业拥有深厚的造诣,还要求我们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来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具体的问题。\x0d\x0a  事实上,跨领域、跨专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现代社会在各专业领域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就势必会对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协作与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假设在传统学科分类体系看来,人们已经创建的知识门类有1000种,那么,将这1000种知识门类两两结合,我们就可以得到1000000种潜在的可能性,其中每一种都有可能开创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引发一次技术或生产力的变革,有可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如果考虑三种知识门类的合成,那么,这种可能性就会增长到1000000000种——其中蕴藏着多么大的机遇与挑战呀!\x0d\x0a  具体说来,以计算机科学为例,人们已经分别将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生物学、建筑与土木工程、戏剧、机械与自动化等专业门类结合,开创出了用户界面设计、计算语言学等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如下表所示):\x0d\x0a\x0d\x0a计算机科学\x0d\x0a\x0d\x0a统计学\x0d\x0a\x0d\x0a数据挖掘\x0d\x0a\x0d\x0a概率论\x0d\x0a\x0d\x0a机器学习\x0d\x0a\x0d\x0a心理学\x0d\x0a\x0d\x0a用户界面设计\x0d\x0a\x0d\x0a语言学\x0d\x0a\x0d\x0a计算语言学\x0d\x0a\x0d\x0a经济学\x0d\x0a\x0d\x0a计量经济学\x0d\x0a\x0d\x0a生物学\x0d\x0a\x0d\x0a基因分析\x0d\x0a\x0d\x0a建筑与土木工程\x0d\x0a\x0d\x0a计算机辅助设计(CAD)\x0d\x0a\x0d\x0a戏剧\x0d\x0a\x0d\x0a数字娱乐\x0d\x0a\x0d\x0a机械与自动化\x0d\x0a\x0d\x0a机器人学\x0d\x0a\x0d\x0a??\x0d\x0a\x0d\x0a??\x0d\x0a\x0d\x0a  EDS的研究院甚至做出了大胆的预测:“未来的CIO不再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而是Chief Integration Officer(首席集成官)。”\x0d\x0aGoogle的成功其实也是“跨领域合成”。可能许多人会认为Google一定在信息检索(也就是“搜索”)方面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实际上,早在Google成立二十多年前就有一个世界领先的信息检索公司Lexis-Nexis。Lexis-Nexis可以说是信息检索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头羊,二十多年前就在大文本和数据库的搜索方面开发出了领先世界的产品。但是,Lexis-Nexis因为过度地专注在信息检索行业本身而错过了互联网的革命,他们没有看到利用庞大的并行计算来检索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巨大机会。相反,Google在技术上依靠着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互补与综合运用,反而后来居上。如果深入剖析的话,看似简单的Google网络搜索技术其实是由信息检索(如何找到最佳的信息匹配)、网络(如何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满足用户需求)、用户界面(如何让用户在最佳的使用体验中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信息采集(如何收集分散在网络各个角落的信息资源)、硬件(如何为复杂的计算任务提供硬件支持)以及并行处理(如何快速处理大规模的计算任务)等技术领域组合而成的。\x0d\x0a    总之,未来的工作需要跨领域的知识和实践,需要快速进入并掌控新领域的学习能力,更需要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认真学好某一门专业知识——但过于钻牛角尖可能会失去创新实践的机会。将不同专业最新的思想结合起来,做一些即有创意又可以实践的东西,这可能是最有成长空间的机会。21世纪需要的是那些既能对某个专业领域拥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又能兼顾相关领域发展,善于与其他领域开展合作的综合性人才。如果你在就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必为此过分着急,而你可以把你的时间花在寻找你的专业和你的爱好中的“跨领域”机会。\x0d\x0a4.三商(IQ + EQ + SQ)兼高者\x0d\x0a  不少学生认为,著名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是“成绩决定一切”,能否进入一流公司只取决于你来自什么学校,排名第几。当然,一般说来,来自于名校或成绩好的学生在求职时的成功几率可能更大些,但并非一定如此。在我接触的许多优秀员工中,有不少人是从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毕业的普通学生。根据《隔壁的百万富翁》一书的统计,美国百万富翁的平均大学成绩只有2.9(3分相当于乙等,2分相当于丙等),并不是非常突出。\x0d\x0a  其实,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只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或智商(IQ)的高低,而要看他在智商(IQ)、情商(EQ)、灵商(SQ)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均衡发展。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均衡,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x0d\x0a  1. 高智商(IQ, Intelligence Quotient):高智商不但代表着聪明才智,也代表着有创意,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前面谈到的融会贯通、创新时间、跨领域思考都是“二十一世纪”高智商的代表。\x0d\x0a  2. 高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情商是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9倍。\x0d\x0a  3. 高灵商(SQ, Spiritual Quotient):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x0d\x0a  我曾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和一位中国大学副校长讨论学校与人才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学校的职责在于培养高智慧的人才,而我认为除了智慧之外,学校必须培养好人品和有团队精神的人才。好人品就是“灵商”,团队精神就是“情商”。因为大学四年既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四年,也是学生最容易被误导的四年。如果只重视培养智商,则走出校门的人才很可能成为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畸形”人才。最新的耶鲁大学的"彩虹计划"也证明了用情商测试来预测学生未来的表现比用高考成绩(SAT)预测的效果好两倍。在"彩虹计划"中,耶鲁大学的学者测试了学生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例如"你来到一个酒会,如何认识新朋友?"或"你需要搬家,如何说服你的朋友帮助你?",还有识别人的感受、感觉、情绪等的能力。\x0d\x0a所以,我建议在校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社团、项目合作、暑期实习等各种机会,培养自己在情商、体商和灵商等方面的潜质,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x0d\x0a5.沟通合作者\x0d\x0a  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19世纪的国家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20世纪的企业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21世纪的青年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国家的合作是外交,公司的合作是商业协议,人与人的合作则可能是跨国界、跨领域、跨公司的。所以,要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必须学会与人沟通合作。\x0d\x0a  印度著名企业Wipro的首席执行官保罗曾说过:“我可能早上和一个美国人合作以便更好地与某印度公司竞争,中午向一个中国人下订单,下午和一个法国人签约,晚上把产品卖给英国人。我们能把任何工作移到任何国家。今天的人才不但要适应这种国际产业链中的合作与竞争,而且更需要具备自觉、上进和沟通的能力。”\x0d\x0a  沟通与合作能力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上一节所讨论的“情商”其实就包括了沟通与合作能力。在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情商的沟通合作者”,因为几乎没有项目是一个人可以做出的。因为跨领域的项目会越来越多,所以每个人必须和别的领域的人合作。因为公司会越来越放权,所以每个人必须主动地与人合作,而不是等老板来分配工作。如果一个人是天才,但他孤僻、自傲,不能正面地与人沟通,融洽地和人合作,那么他的价值将大幅度下降。\x0d\x0a    高效能的沟通者善于理解自己的听众,能够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与听众交流,能够把复杂的信息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在信息随手可得的今天,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信息,而是你是否能合适地用易理解的方式表达这些信息,用说故事的方法来取得共鸣。例如,在计算机领域,我认识不少从事“企业架构设计师(Enterprise Architect)”的工作的朋友。这个高薪的职位其实就是“能说会道的工程师”。有一位架构设计师说:“会做工程师的人很多,但是很难找到这样的工程师——他能到一个不懂技术的客户面前解释一种新的技术,说明这技术对客户有哪些好处。所以,我们在职场上才那么抢手。”\x0d\x0a  高效能的合作者善于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恰当定位,能快速分清自己和其他团队成员间的职责与合作关系,并在工作中积极地帮助他人或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x0d\x0a    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每一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惟其如此,人才和人才所在的团队才能表现出足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价值。而发挥特长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最爱。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不但会更投入,更快乐,也会因为投入和快乐而得到最好的结果。\x0d\x0a  可惜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今天的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最热门或收入最丰厚的工作,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项工作。人人都需要钱,人人都希望有更多的钱。希望有钱不是坏事,但是一个仅仅为钱工作的人所能发挥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他凡是都会想“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这样的人还可能因为缺乏动力或动机不纯而做出错误的决定。\x0d\x0a  我更认可的是那些真正自觉、自信的学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工作——因为只有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才能真心投入,才能在工作的每一天都充满激情和欢笑。我想,后一种人才是最幸福和最快乐的人,他们最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最大的成功。有一位美国朋友把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为:“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 you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这句话道出了“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的真谛。\x0d\x0a  前一阵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华人经理来应聘一个资深职位。虽然他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很强,但我们还是拒绝了他。下面是我根据所有面试官的评语对他所做的总结:“他很希望离开目前的公司,但他没有任何的理想或激情。他不在乎今后做什么项目,只是一直追问待遇、职位、权力等问题。他如果只想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并在每月拿回家一个沉甸甸的薪水袋,那么,他绝对不适合在我们公司工作。”\x0d\x0a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还在斯坦福读博士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对话,目的是探讨为什么斯坦福的博士和博士后的表现在给人的感觉上有相当大的差别。\x0d\x0a  拉里:“我们的博士后也都是毕业于各名校,但是为什么总是表现得不如博士呢?”\x0d\x0a  谢尔盖:“是啊,而且著名的研究几乎都是由博士做出并发表论文,很少看到什么突破性的工作是博士后做出来的。”\x0d\x0a  拉里:“难道是读了博士以后,人就变笨了吗?那我们还是别读了吧。”\x0d\x0a谢尔盖:“我知道了。我们的博士在进入斯坦福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有激情的题目,跟随自己喜爱的老师。”\x0d\x0a  拉里:“对,而那些有经费但是没有博士生愿意做的项目,教授只好聘请博士后来做。”\x0d\x0a  所以,这又是一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例子。\x0d\x0a    如果一个学生只想着自己将来能拿多少薪水,那么他的成功必将是有限的。如果他能找到一个符合理想、兴趣的方向,而且又善于学习和积累,那他的前途就无可估量了。要想找到自己的激情,我建议你首先找到你的理想,树立人生的目标以及各阶段的目标,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认真的规划,有可实现、可度量和可评测的愿。然后,寻找自己的兴趣,激发自己的激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做自己喜爱的工作。如果你对兴趣不确定,那就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多多尝试。\x0d\x0a7.积极乐观者\x0d\x0a  沉默不一定是金,谨小慎微也不一定总是为人处世的经验之道。在机遇稍纵即逝的21世纪里,如果不能抱着乐观的态度,主动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机会也许就再也不会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不能主动让别人了解你的能力与才干,你也许就会永远与你心仪的工作无缘。\x0d\x0a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充分共享,个人能力得以充分释放的世纪。千百年来,人们很少能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选择的机会,也很少能像今天这样可以如此充分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的是积极进取、主动选择,而不是缄默谨慎、被动接受。\x0d\x0a  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中,我提出了积极主动的三个重要性以及培养积极进取精神的各种要素:\x0d\x0a  1. 对自己的一切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x0d\x0a  2. 沉默不是金: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x0d\x0a  3. 不要等待机遇,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也就是说,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力。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不能总是守株待兔,等着机遇上门。\x0d\x0a  积极主动的人总有无穷的创造力。当Google决定在中国各高校成立Google Camp(Google俱乐部)的时候,主管该事情的工作人员来跟我讨论相关事宜,以及如何启动。而我对自己此前在全国20多个高校巡回演讲时遇到的一些非常积极主动的同学印象深刻。我马上想起当时有一位北航的学生曾寄一份电子邮件给我,希望Google在北航做一个俱乐部。我也记起在浙大的一个积极主动的社团曾主办我的演讲,他们做得非常出色。我还记起在南大设计并发起用“六度空间”来寻找我的那四位同学。于是我就跟我的同事们说,你们应该直接去找这几位同学,因为他们是最积极主动的,是符合Google精神的,他们一定会提出很多想法,会成为我们Google Camp的骨干。数月后,这几位同学不但为Google Camp提出很好的意见,而且还在Google实习,开发出了Google Camp推向二十多个高校的计划,甚至可能成为Google的员工。他们的积极主动让他们脱颖而出,也让他们得到了很好的培训机会。\x0d\x0a  对于积极主动,可能最大的担忧就是“如果失败怎么办”。这里,我希望提醒各位同学:“半杯水是半满还是半空,主要看你是在倒水入杯还是出杯。”希望每位同学都是不断倒水入杯的的乐观人。因为,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失败与挫折。在21世纪里,环境因素时时刻刻都在改变,这更加增大了失败的几率和风险。畏惧失败的人会在失败面前跌倒,并彻底丧失继续尝试的勇气。而乐观向上的人却总能把失败看做自己前进的动力,他们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善于把失败看成是提高自己的最好机会。显然,乐观向上的人更容易适应21世纪的竞争环境,更容易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中走向成功。最近有人提出在以上“3Q”之外还要加一个“AQ”。AQ代表adversity quotient,也就是面对困难的能力。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我们确实需要高AQ的人才。\x0d\x0a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先生为他的朋友题字时,写的是“多想一二”。其中的意思是说,人生不如意处十之八九,要多想余下那一二得意之处。也就是说,我们对于难得的成功要极度珍惜,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个乐观的头脑。\x0d\x0a  至于那些“十之八九”的失败和挫折,不要过于在意,也不要悲观和失望,而要鼓起勇气,从失败中学习,从失败中完善自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工作经历中就不乏失败的例子。前面提到过我在SG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8. 在这个时代,成为一个专业人士很重要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