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明史.李文忠传》的翻译

2024-05-11

1. 谁有《明史.李文忠传》的翻译

译文:
李文忠, 字思本, 小名保儿, 盱眙人,太祖姐姐之子。十二岁时便死去母亲,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 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阳谒见太祖。太祖见到李保儿, 十分喜爱, 便将他收为养子, 跟随己姓。李文忠读书聪颖、敏悟, 所学东西就好像以前学过一样。十九岁时, 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 击败天完军, 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另又进攻青阳、石埭、太平、旌德, 都将其攻下。于万年街击败元朝院判阿鲁灰, 又于于潜、昌化击败苗军。进攻淳安, 夜袭洪元帅, 降服其部众千余人, 李文忠被授为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随即会合邓愈、胡大海之军,攻取建德, 改为严州府, 率军驻守。苗帅杨完者率苗、僚数万军队水陆并进, 李文忠率轻兵击败其陆军, 将所斩杀首级, 浮在巨筏之上, 水军见此情形也争相逃跑。杨完者又来犯, 李文忠与邓愈一起率军将其击退。进而攻克浦江,严禁军队焚火打劫, 以示恩惠、信用。义门郑氏避军于山谷, 李文忠将其招回, 并派兵保护。民心大悦。杨完者死后, 其部将乞降, 李文忠予以招抚, 获得三万余人。
李文忠与胡大海攻占诸暨。张士诚侵扰严州, 李文忠率军于东门抵御, 另派将领出小北门, 抄小路袭击敌人后路, 两军夹击, 大破张士诚。过了一月, 张士诚再次进攻, 李文忠又在大浪滩打败敌军,乘胜攻克分水。张士诚派遣将领占据三溪, 李文忠又率军将其击败。斩首陆元帅, 焚烧敌垒。张士诚从此不敢再窥视严州。李文忠晋升为同佥行枢密院事。
胡大海俘获汉将李明道、王汉二, 送往李文忠处, 李文忠释放他俩, 并以礼相待, 命他俩前去招降建昌守将王溥, 王溥投降。苗将蒋英、刘震杀害胡大海, 以金华反叛。李文忠派遣将领将其击走, 并亲自安抚其部众。处州苗军也发动叛乱, 杀害耿再成。李文忠派遣将领驻屯缙云, 谋取处州。李文忠被授为浙东行省左丞, 总摄严、衢、信、处、诸全等地军事。
当时十万吴军正猛攻诸全, 守将谢再兴告急, 李文忠派遣同佥胡德济前去救援。谢再兴再次请求增兵, 李文忠却因兵少派不出援兵。正巧此时太祖命邵荣讨伐处州乱军, 李文忠便扬言徐右丞、邵平章将率大军即日进攻。吴军获悉,十分恐惧, 企图趁夜逃跑。夜半时分, 胡德济与谢再兴率领敢死队开门突袭, 大败吴军, 从而保全了诸全。
第二年, 谢再兴叛降于吴, 率吴军进犯东阳。李文忠与胡深在义乌迎战, 率领千名骑兵横突敌阵, 大败吴军。不久,李文忠采纳胡深之计, 在离诸全五十里处另筑一城, 与诸全互为掎角。张士诚派遣司徒李伯升率十六万大军前来进攻, 未能攻克。一年后, 又派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李文忠率朱亮祖等迅速救援, 在离新城十里之处扎营。胡德济派人告知李文忠说贼军势头极盛, 应当驻扎以待大军。李文忠却说“: 用兵在于谋略, 而不在于人数众多。”于是下令道:“敌军多而骄, 我军少而锐, 以锐遇骄, 必能克敌制胜。敌军辎重堆积如山, 这是上天要使你们富裕起来, 你们要努力啊!”当时有股自东北而来的白气覆盖军队上空, 李文忠占卜“必胜”。决定次日早晨与敌军会战, 大雾笼罩, 天空昏暗,李文忠召集诸将仰天发誓道“: 国家之事在此一举, 我李文忠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于是命元帅徐大兴、汤克明等统率左军, 严德、王德等统率右军, 而自己亲率中军首当其冲。处州援兵这时也已赶到, 奋勇搏击。浓雾稍散, 李文忠横握长矛率领数十名精锐骑兵, 从高处奔驰而下, 冲往敌军中坚之中。敌军精锐骑兵将李文忠重重包围。李文忠亲手杀敌甚多, 引骑向外猛冲, 所向披靡。大军乘机进攻, 城中军队也擂鼓呐喊着猛冲出城, 敌军大溃。李文忠军追击败兵数十里, 斩首数万, 溪水尽成血色, 俘获将领六百, 士兵三千, 收缴兵器、粮草, 数日不尽, 李伯升仅只自身幸免逃脱。捷报传来, 太祖大喜, 将李文忠召回, 整日设宴慰劳, 赏赐御衣名马, 然后命其返回军中。
次年秋天, 大军伐吴, 李文忠受命进攻杭州以牵制敌军。李文忠率朱亮祖等攻克桐庐、新城、富阳, 然后进攻余杭。余杭守将谢五, 是谢再兴之弟, 李文忠以信招降, 许他不死。谢五与谢再兴之子五人出城投降。诸将请求处以死刑, 李文忠不同意。然后直趋杭州, 守将潘元明也降, 李文忠整军而入。潘元明以歌妓相迎, 李文忠便挥军离去, 驻扎丽谯,并下令“: 擅入民居者死。”一名士兵借用百姓炊锅, 被斩首示众, 城中因而井然有序。李文忠获军三万, 粮食二十万, 被就地加封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 恢复李氏之姓。大军征闽, 李文忠另外率军驻扎浦城, 进逼闽地。返师之后, 余寇金子隆等聚众抢劫, 李文忠再次讨伐, 将其擒获, 于是平定建、延、汀三州。下令军中收养途中弃儿, 被养活者无数。
洪武二年( 1369 ) 春, 李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副将军常遇春出塞, 逼近上都, 赶走元帝, 此事载于《常遇春传》中。常遇春死后, 李文忠受命代替统率其军, 奉诏会合大将军徐达进攻庆阳。行至太原时, 获悉太原被围告急, 便对左丞赵庸说:“我等受命而来, 如果是有利于国家的军务, 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而今大同情况紧急, 我们可以顺路前去救援。”于是率军出雁门, 驻扎马邑, 打败元游兵, 擒获平章刘帖木, 进至白杨门。当时雨雪交加, 军队已经驻扎, 李文忠却下令向前移动五里, 依水为险阻自固。元兵乘夜来劫, 李文忠军坚壁清野, 岿然不动。天亮时, 敌军大至, 李文忠委派二营将士, 殊死作战, 估计敌军已经疲惫, 才派出精兵, 左右夹击, 大破敌军, 擒获敌将脱列伯, 俘斩万余人, 穷追至莽哥仓而返。
第二年, 李文忠被授为征虏左副将军, 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 率领十万人出野狐岭, 到达兴和, 降服兴和守将。进兵察罕脑儿, 擒获平章竹真。驻军骆驼山, 赶走平章沙不丁。驻军开平, 降服平章上都罕等。当时元帝已死, 太子爱猷识里达腊新立。李文忠派人探知此情,率军兼程奔往应昌。元嗣君北逃, 李文忠俘获其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 及宋、元玉玺金宝十五件, 玉册二件, 镇圭、大圭、玉带、玉斧各一件。并派出精锐骑兵穷追至北庆州而返。经过兴州时, 擒获国公江文清等, 降服三万七千人。到达红罗山时, 又降服杨思祖的部众一万六千余人。李文忠到京城奉献捷报, 太祖御临奉天门接受朝贺。大封功臣, 李文忠功劳最大, 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 封为曹国公, 同知军国事, 食禄三千石, 并被授予世袭凭证。
四年(1371)秋, 傅友德等平定蜀地,李文忠受命前去安抚。李文忠下令建筑成都新城, 派军戍守诸郡要害之地, 然后才返回。第二年又以左副将军的身份由东路北征, 出居庸关, 直趋和林, 到达口温, 元人逃遁。军队进至胪朐河时, 李文忠命部将韩政等保护辎重, 而自率大军,每人携带二十日粮食, 迅速赶至土剌河。元太师蛮子哈剌章率领部众全部渡河,列阵以待。李文忠率军进逼, 敌军才稍微退却。到达阿鲁浑河时, 敌军逐渐增多。李文忠马中飞箭, 他下马之后, 手持短器, 继续战斗。指挥李荣将自己的战马交给李文忠, 而自己则夺乘敌军战马。李文忠重获战马, 更加殊死作战, 终于将敌军打败, 俘获敌兵数以万计。追奔至称海时, 敌军重新聚集。李文忠便收兵据险, 杀牛犒劳士兵, 将所获马匹释放野外。敌军怀疑有伏, 慢慢引军而去。李文忠也率军返回, 错过了旧路。到达桑哥儿麻时, 缺乏饮水, 军中将士十分口渴, 于是向天祈祷。所乘战马跑过之地,泉水涌出, 三军都得以解渴, 于是杀牲以祭上天。然后班师回朝。这一战役, 两军胜负相当, 而宣宁侯曹良臣, 指挥使周显、常荣、张耀都已战死, 因此太祖未予赏赐。
六年(1373) , 李文忠率军前往北平、山西边境, 在三角村击败敌军。七年, 派遣部将分道出塞。到达三不剌川, 俘获平章陈安礼。到达顺宁、杨门, 斩首真珠驴。到达白登, 擒获太尉不花。这年秋天, 李文忠率军进攻大宁、高州, 攻克两地, 斩杀宗王朵朵失里, 擒获承旨百家奴。追奔至毡帽山, 击斩鲁王, 俘获其妃及司徒答海等。然后进军丰州, 擒获元朝旧官十二人, 马驼牛羊甚多, 穷追至百干儿才返。此后, 李文忠屡次率军防备边境。
十年( 1377 ) , 李文忠受命与韩国公李善长一起商议军国要事。十二年, 洮州十八番族反叛, 李文忠与西平侯沐英合兵将其讨平, 并筑城于东笼山南川, 设置洮州卫。还朝之后, 李文忠报告说西安城里的水含有咸卤, 不能饮用, 请求凿地引龙首渠水入城, 以便汲取, 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李文忠返回之后掌管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
李文忠器量深沉而宏大, 人莫能测。临阵踔厉风发, 大敌当前而更显壮志。李文忠颇好学问, 经常因事就教于金华范祖干、胡翰, 通晓经义, 所写诗歌雄浑可观。当初, 太祖平定应天, 因军队兴盛, 粮饷不足, 而增加百姓田租, 李文忠为此请求, 百姓得以减低税额。他解除兵权, 闲居家中后, 为人恭敬谨慎, 宛如一位儒者, 太祖十分偏爱看重他。家中因此宾客很多, 李文忠曾以宾客之言, 劝说太祖少杀戮, 又劝谏太祖征伐日本, 甚至说宦官过多, 并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因此屡屡触犯圣旨, 不免遭受谴责。十六年冬, 李文忠得病。太祖亲临探视, 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去世, 终年四十六岁。太祖怀疑华中下毒, 便降低华中的爵位, 将其家属逐至建昌卫, 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都被斩首。太祖亲自写文致祭, 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 谥号武靖。配享太庙, 肖像功臣庙, 均位列第三。李文忠之父李贞已先死, 追赠为陇西王, 谥号恭献。
李文忠有三子, 长子李景隆, 次子李增枝, 三子李芳英, 均是太祖赐名。李增枝开始授为勋卫, 后提升为前军左都督。李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

谁有《明史.李文忠传》的翻译

2. 宋史·李显忠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李显忠一生始而身陷金营,继而密谋起义,失败奔夏,借兵复仇,又自夏投宋,立功疆场,终以抗金名将载入史册,其经历之惊险曲折,当时恐无人可比。下面是我为你收集整理的《宋史· 李显忠传》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一起来看看。
          《宋史· 李显忠传》文言文阅读原文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陈。金人犯鄜延,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补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父与子相泣曰: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忠义归朝,惟君第一。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显忠与敌战,败之。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乾道改元,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宋史· 李显忠传》文言文阅读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一般指姓名,幼年时一般由父亲命名;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主。
         B.行陈,亦称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代指军队。
         C.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
         D.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显忠年少便胆识过人。十七岁随父出入行阵;在招募探子时,显忠主动请求前往;后又孤身夜袭敌人成功,被王庶看重。
         B.李显忠有勇有谋,善于应变。在同州用计抓获撒里曷;与追兵作战,战而胜之,面对越来越多的追兵,与撒里曷折箭为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脱身。
         C.李显忠忠肝义胆,一心向宋。金人攻破延安,曾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但他们对此内心深感愤慨,并未诚心归附。
         D.李显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忠文归朝之后,曾与张俊一道,击溃进犯合肥的兀术;又与宏渊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5分)
         (2)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5分)
          《宋史· 李显忠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10.B
         11.B
         12.D
         13.(10分)
         (1)李永奇私下告诫李显忠说:你如果寻得可利用的机会,那么南归宋朝,不要因我在敌手的原因而改变志向。
         (2)李显忠知道宏渊没有远大志向,叹息道:上天没有打算平定中原吗?为什么如此阻挠!

3. 明史.李文忠传翻译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朱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译文: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叫宝儿,是盱眙县人,是太祖姐姐的儿子。他的父亲李贞带着他在乱军中辗转反侧,有好几次差点死去。这样过了两年才在滁阳见到了太祖。太祖见到他,非常高兴,把他当自己的儿子来抚养,并让他跟从自己姓朱。李文忠十九岁,以舍人的身份率领太祖的亲兵,跟着太祖救援池州,打败了天完军,他的骁勇在诸将中排名第一。

张士诚侵犯严州,李文忠率军在东门抵抗,他派出其他将领出小北门,从小道偷袭张士诚的军队,两面夹击,大败张士诚。张士诚又派遣将领驻守三溪,李文忠打败了他们,斩杀了陆元帅,并烧毁了敌军的营寨。

张士诚派遣司徒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军队进攻新城。李文忠领朱亮祖等人前往救援,在距离新城十里的地方驻军。第二天早晨会战,李文忠召集诸位将领对天发誓说:“国家大事成败在此一举,我不敢吝惜一死而躲在三军的后面。”李文忠手拿长矛率领几十个骑兵,从高处飞奔下来。大军也跟在后面击鼓呐喊,敌军于是大败。捷报传来,太祖十分高兴,把李文忠召回身边,终日设宴慰劳他。

李文忠率领朱亮祖等人进攻余杭。余杭的守将是谢五,李文忠告诉他如果投降,就答应不杀他。于是谢五请求投降。诸将要求杀掉谢五,李文忠没有答应。军队在丽谯宿营,李文忠下令说:“谁擅自进入老百姓家里,就处死谁。”一个士兵借了老百姓家一口锅,李文忠将他斩首示众,于是城里就安定下来了。

洪武二年春天,李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进攻元军,一直迫近上都,把元帝都吓得逃走了。常遇春死后,太祖命李文忠代理指挥常遇春的军队,奉命会同大将军徐达一起进攻庆阳。军队行军驻扎在太原,听说大同被包围,形势危急,李文忠对左丞赵庸说:“我们奉皇上的命令来进攻元军,军营之外的事情如果对国家有利,我们可以单独灵活处理。现在大同被包围,形势危急,我们应该趁便救援他们。”于是率领军队出雁门关,驻扎在马邑,打败了元军的小股军队,进军到白杨门。天上下起了雪,军队本来已经宿营了,李文忠又命令军队向前移五里,把积水阻住坚固防守。天亮的时候,元军的大部队到了。李文忠派出二支部队迎击,和元军殊死作战,他估计元军疲劳了,才派出精兵从左右进攻,大败元军。

李文忠气量沉着宽宏,没有谁能猜测他的心机。他作战时他精神振奋,越是遇到强大的敌人越是充满勇气和力量。他十分喜爱学习,通晓经书的大义,他写的诗歌气势雄伟,不同凡响。起初,太祖在应天定都,因为军队增加,供给不足,就增加百姓的田租,李文忠为百姓请求,最终得以减少田租的数额。他解除兵权回家后,小心谨慎像一个儒生,太祖十分喜爱和器重他。他家里有许多门客,曾经因为门客的话,劝说皇帝少点诛杀,又劝谏皇帝不要东征日本,并且说宫中的宦官太多,因此逐渐与皇帝的心意不合,不免受到皇上的谴责。洪武十六年冬天生病,皇帝亲自前往探望。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

明史.李文忠传翻译

4. 明史.李文忠传翻译

原文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朱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译文: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叫宝儿,是盱眙县人,是太祖姐姐的儿子。他的父亲李贞带着他在乱军中辗转反侧,有好几次差点死去。这样过了两年才在滁阳见到了太祖。太祖见到他,非常高兴,把他当自己的儿子来抚养,并让他跟从自己姓朱。李文忠十九岁,以舍人的身份率领太祖的亲兵,跟着太祖救援池州,打败了天完军,他的骁勇在诸将中排名第一。 张士诚侵犯严州,李文忠率军在东门抵抗,他派出其他将领出小北门,从小道偷袭张士诚的军队,两面夹击,大败张士诚。张士诚又派遣将领驻守三溪,李文忠打败了他们,斩杀了陆元帅,并烧毁了敌军的营寨。张士诚派遣司徒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军队进攻新城。李文忠领朱亮祖等人前往救援,在距离新城十里的地方驻军。第二天早晨会战,李文忠召集诸位将领对天发誓说:“国家大事成败在此一举,我不敢吝惜一死而躲在三军的后面。”李文忠手拿长矛率领几十个骑兵,从高处飞奔下来。大军也跟在后面击鼓呐喊,敌军于是大败。捷报传来,太祖十分高兴,把李文忠召回身边,终日设宴慰劳他。 李文忠率领朱亮祖等人进攻余杭。余杭的守将是谢五,李文忠告诉他如果投降,就答应不杀他。于是谢五请求投降。诸将要求杀掉谢五,李文忠没有答应。军队在丽谯宿营,李文忠下令说:“谁擅自进入老百姓家里,就处死谁。”一个士兵借了老百姓家一口锅,李文忠将他斩首示众,于是城里就安定下来了。 洪武二年春天,李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进攻元军,一直迫近上都,把元帝都吓得逃走了。常遇春死后,太祖命李文忠代理指挥常遇春的军队,奉命会同大将军徐达一起进攻庆阳。军队行军驻扎在太原,听说大同被包围,形势危急,李文忠对左丞赵庸说:“我们奉皇上的命令来进攻元军,军营之外的事情如果对国家有利,我们可以单独灵活处理。现在大同被包围,形势危急,我们应该趁便救援他们。”于是率领军队出雁门关,驻扎在马邑,打败了元军的小股军队,进军到白杨门。天上下起了雪,军队本来已经宿营了,李文忠又命令军队向前移五里,把积水阻住坚固防守。天亮的时候,元军的大部队到了。李文忠派出二支部队迎击,和元军殊死作战,他估计元军疲劳了,才派出精兵从左右进攻,大败元军。 李文忠气量沉着宽宏,没有谁能猜测他的心机。他作战时他精神振奋,越是遇到强大的敌人越是充满勇气和力量。他十分喜爱学习,通晓经书的大义,他写的诗歌气势雄伟,不同凡响。起初,太祖在应天定都,因为军队增加,供给不足,就增加百姓的田租,李文忠为百姓请求,最终得以减少田租的数额。他解除兵权回家后,小心谨慎像一个儒生,太祖十分喜爱和器重他。他家里有许多门客,曾经因为门客的话,劝说皇帝少点诛杀,又劝谏皇帝不要东征日本,并且说宫中的宦官太多,因此逐渐与皇帝的心意不合,不免受到皇上的谴责。洪武十六年冬天生病,皇帝亲自前往探望。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

5. 《李文忠传》的全文怎么翻译?

译文: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叫宝儿,是盱眙县人,是太祖姐姐的儿子。他的父亲李贞带着他在乱军中辗转反侧,有好几次差点死去。这样过了两年才在滁阳见到了太祖。太祖见到他,非常高兴,把他当自己的儿子来抚养,并让他跟从自己姓朱。李文忠十九岁,以舍人的身份率领太祖的亲兵,跟着太祖救援池州,打败了天完军,他的骁勇在诸将中排名第一。
张士诚侵犯严州,李文忠率军在东门抵抗,他派出其他将领出小北门,从小道偷袭张士诚的军队,两面夹击,大败张士诚。张士诚又派遣将领驻守三溪,李文忠打败了他们,斩杀了陆元帅,并烧毁了敌军的营寨。
张士诚派遣司徒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军队进攻新城。李文忠领朱亮祖等人前往救援,在距离新城十里的地方驻军。第二天早晨会战,李文忠召集诸位将领对天发誓说:“国家大事成败在此一举,我不敢吝惜一死而躲在三军的后面。”李文忠手拿长矛率领几十个骑兵,从高处飞奔下来。大军也跟在后面击鼓呐喊,敌军于是大败。捷报传来,太祖十分高兴,把李文忠召回身边,终日设宴慰劳他。
李文忠率领朱亮祖等人进攻余杭。余杭的守将是谢五,李文忠告诉他如果投降,就答应不杀他。于是谢五请求投降。诸将要求杀掉谢五,李文忠没有答应。军队在丽谯宿营,李文忠下令说:“谁擅自进入老百姓家里,就处死谁。”一个士兵借了老百姓家一口锅,李文忠将他斩首示众,于是城里就安定下来了。
洪武二年春天,李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进攻元军,一直迫近上都,把元帝都吓得逃走了。常遇春死后,太祖命李文忠代理指挥常遇春的军队,奉命会同大将军徐达一起进攻庆阳。军队行军驻扎在太原,听说大同被包围,形势危急,李文忠对左丞赵庸说:“我们奉皇上的命令来进攻元军,军营之外的事情如果对国家有利,我们可以单独灵活处理。现在大同被包围,形势危急,我们应该趁便救援他们。”于是率领军队出雁门关,驻扎在马邑,打败了元军的小股军队,进军到白杨门。天上下起了雪,军队本来已经宿营了,李文忠又命令军队向前移五里,把积水阻住坚固防守。天亮的时候,元军的大部队到了。李文忠派出二支部队迎击,和元军殊死作战,他估计元军疲劳了,才派出精兵从左右进攻,大败元军。
李文忠气量沉着宽宏,没有谁能猜测他的心机。他作战时他精神振奋,越是遇到强大的敌人越是充满勇气和力量。他十分喜爱学习,通晓经书的大义,他写的诗歌气势雄伟,不同凡响。起初,太祖在应天定都,因为军队增加,供给不足,就增加百姓的田租,李文忠为百姓请求,最终得以减少田租的数额。他解除兵权回家后,小心谨慎像一个儒生,太祖十分喜爱和器重他。他家里有许多门客,曾经因为门客的话,劝说皇帝少点诛杀,又劝谏皇帝不要东征日本,并且说宫中的宦官太多,因此逐渐与皇帝的心意不合,不免受到皇上的谴责。洪武十六年冬天生病,皇帝亲自前往探望。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

《李文忠传》的全文怎么翻译?

6. 选自《明史·李时传》 文言文翻译

希望对你有些帮助啦!
 
李时,字宗易,河北任丘人。父亲李蓕,进士出身,做过莱州知府。李时本人考中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正德年间,做过侍读、右谕德。世宗即位后,充任讲官,不久升为侍读学士。
嘉靖三年(1524)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因守丧回家。脱下丧服后,出任户部右侍郎。后来又改任礼部右侍郎,不久就取代方献夫当上了尚书。世宗确定尊崇父母的“大礼”以后,意气慷慨,产生了藐视古人的意思,想要裁定古代的典籍,完成本朝制礼作乐的事业。张孚敬、夏言掌权时,都喜欢改这改那。世宗一朝所制定的各种典礼,都是别人开的头,而由李时牵强附会地完成的。有时大臣们的讨论意见不一,李时大都摆出两头的观点,等待世宗自己来加以选择,始终没有大的争议。所以世宗喜欢他为人的恭敬、和顺。各地送上什么吉祥之物来,李时都上书请进行祝贺。世宗如果谦让,李时一定会再一次请求,所以世宗更认为李时忠心,赐给他的银章上刻“忠敏安慎”四个字,让他密封上书谈论军国大事。时间长了,他把银章搞丢了,赶忙上书求罪,世宗又赐给他一枚。
十年(1531)七月,京城四郊的祭坛建成,李时被加官太子太保。雷电震坏了午门,彗星出现在东边的井宿,李时上书请敕令大臣们修身反省,并传令谏官上书陈述政治上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世宗认为提这些建议应该是给事中、御史的专门职责,放下他的建议未予实施。光禄寺的厨工王福、锦衣卫千户陈升请把显陵迁往天寿山,李时等人极力说不行。巡检徐震奏请在安陆另建一个京师,李时等驳斥说这样做不合祖制规定,于是朝廷决定把安陆所在的州改为承天府。
这年秋天,桂萼死了,世宗任命李时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要大事。当时张孚敬已被免除职务,翟銮一个人为辅臣。李时在他后面进来,因为宫保官位尊贵一些,位置反而在他上边。好在两个人都谦虚下人,在一起倒也没矛盾。世宗到无逸殿,召李时进来坐着讲解《无逸篇》,翟銮讲解《豳风?七月》诗,武定侯郭勋及九卿、翰林都进来奉陪。讲完之后,世宗退回到豳风亭赐他们一桌酒宴。从此以后,几次召他,向他询问政事。
第二年春天,孚敬又回到内阁中来,事事都一个人做主,李时也不敢有什么评论。没多久,方献夫也进来了,与李时也能合得来。彗星又一次出现,世宗召见李时等人,教导他们要引咎、修身、反省,又随便说到人才缺少。李时回来后上书讲了实现安定局面、爱惜人才和慎重刑罚三件事,很有些话提到了因为“大礼”之争而吃官司被罢黜的大臣们。世宗以赞扬的口吻做了批复,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用他的意见。给事中魏良弼、御史冯恩先后弹劾吏部尚书汪钅宏,触怒了世宗,李时都替他们上书解救。
十二年(1533),孚敬又一次返回到内阁里来,翟銮回家守丧去了,献夫退休了。李时跟随在孚敬后边,只能是拱手说“好好”就是了,因此孚敬还容得下他。孚敬退休后,费宏又一次入阁,不久就死了,李时于是独自一个做辅臣。他平时对人就宽厚、和易,到现在越发以清静主持大局。世宗也经常传他到便殿里谈话,亲切地向他咨询政事。李时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补救,但是议论总是以忠厚为根本,朝中大臣也都认为他是个好人。客星在天蒬旁出现,世宗问会发生什么事,他回答说:“事应的说法起自汉朝的京房,未必都与事实相符。全靠皇上修养自己的品德来消除为宜。”世宗听后予以称赞。后来他陪同世宗去晋见皇陵,经过沙河时,世宗看到附近村庄破烂不堪,居民很少,神色暗淡地说“:七座皇陵在这里,应该加以守护。”李时回答说:“过去丘..曾建议,京城应该设立四处屏障,以临清为南屏,昌平为北屏,蓟州、保定为东、西屏,各驻兵一二万。现在如果在昌平增设一个总兵官,往南可以保卫京城,往北可以守护皇陵。”世宗于是下发大臣们讨论,决定在沙河修筑巩华城,置兵防守。李时前后被加官为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当时夏言入阁,李时不与他对抗,事事都推让给夏言做主,夏言也能容得下他。世宗对待李时不如孚敬、夏言那么宠信,然而也很少指责、欺辱他,对他的信任始终没有减少,这是孚敬、夏言也无法相比的。嘉靖十七年十二月,李时还在位时死掉了,赠太傅,谥文康。

7. 《李文忠传》的全文怎么翻译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朱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译文: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叫宝儿,是盱眙县人,是太祖姐姐的儿子。他的父亲李贞带着他在乱军中辗转反侧,有好几次差点死去。这样过了两年才在滁阳见到了太祖。太祖见到他,非常高兴,把他当自己的儿子来抚养,并让他跟从自己姓朱。李文忠十九岁,以舍人的身份率领太祖的亲兵,跟着太祖救援池州,打败了天完军,他的骁勇在诸将中排名第一。

张士诚侵犯严州,李文忠率军在东门抵抗,他派出其他将领出小北门,从小道偷袭张士诚的军队,两面夹击,大败张士诚。张士诚又派遣将领驻守三溪,李文忠打败了他们,斩杀了陆元帅,并烧毁了敌军的营寨。

张士诚派遣司徒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军队进攻新城。李文忠领朱亮祖等人前往救援,在距离新城十里的地方驻军。第二天早晨会战,李文忠召集诸位将领对天发誓说:“国家大事成败在此一举,我不敢吝惜一死而躲在三军的后面。”李文忠手拿长矛率领几十个骑兵,从高处飞奔下来。大军也跟在后面击鼓呐喊,敌军于是大败。捷报传来,太祖十分高兴,把李文忠召回身边,终日设宴慰劳他。

李文忠率领朱亮祖等人进攻余杭。余杭的守将是谢五,李文忠告诉他如果投降,就答应不杀他。于是谢五请求投降。诸将要求杀掉谢五,李文忠没有答应。军队在丽谯宿营,李文忠下令说:“谁擅自进入老百姓家里,就处死谁。”一个士兵借了老百姓家一口锅,李文忠将他斩首示众,于是城里就安定下来了。

洪武二年春天,李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进攻元军,一直迫近上都,把元帝都吓得逃走了。常遇春死后,太祖命李文忠代理指挥常遇春的军队,奉命会同大将军徐达一起进攻庆阳。军队行军驻扎在太原,听说大同被包围,形势危急,李文忠对左丞赵庸说:“我们奉皇上的命令来进攻元军,军营之外的事情如果对国家有利,我们可以单独灵活处理。现在大同被包围,形势危急,我们应该趁便救援他们。”于是率领军队出雁门关,驻扎在马邑,打败了元军的小股军队,进军到白杨门。天上下起了雪,军队本来已经宿营了,李文忠又命令军队向前移五里,把积水阻住坚固防守。天亮的时候,元军的大部队到了。李文忠派出二支部队迎击,和元军殊死作战,他估计元军疲劳了,才派出精兵从左右进攻,大败元军。

李文忠气量沉着宽宏,没有谁能猜测他的心机。他作战时他精神振奋,越是遇到强大的敌人越是充满勇气和力量。他十分喜爱学习,通晓经书的大义,他写的诗歌气势雄伟,不同凡响。起初,太祖在应天定都,因为军队增加,供给不足,就增加百姓的田租,李文忠为百姓请求,最终得以减少田租的数额。他解除兵权回家后,小心谨慎像一个儒生,太祖十分喜爱和器重他。他家里有许多门客,曾经因为门客的话,劝说皇帝少点诛杀,又劝谏皇帝不要东征日本,并且说宫中的宦官太多,因此逐渐与皇帝的心意不合,不免受到皇上的谴责。洪武十六年冬天生病,皇帝亲自前往探望。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

《李文忠传》的全文怎么翻译

8. 《宋史·李清臣传》文言文翻译

吕颐浩字元直,其祖先是乐陵人,迁居齐州.考中进士.父丧后家贫,亲自耕种以赡养老小.后来任密州司户参军,因为李清臣的推荐,任州教授.授任宗事博士,历官入朝任太府少卿、直龙图阁、河北转运副使,升任徽猷阁待制、都转运使.
  讨伐燕地之役,颐浩以转输官身份随种师道到白沟.攻取燕山之后,郭药师的二万部队,契丹的一万多部队,都依靠政府供养,诏令任命颐浩为燕山府路转运使.颐浩上言说:“开拓极远的边疆,其势难守,即使穷竭财力,无法善后.”又上奏陈述燕山、河北危急之事五件,希望广泛征求长久之策.徽宗大怒,下令夺去他的职务,而兼职如故;不久恢复官职,升任徽猷阁直学士.金人攻入燕地,郭药师劫持颐浩与蔡靖等人降敌.敌人撤退后回归,重新任命为河北都转运使,因病辞职,任提举崇福官.
  高宗即帝位,授任他为知扬州.皇帝到南方,颐浩入宫晋见,授任户部侍郎知扬州,升任户部尚书.大盗张遇聚兵数万驻扎在金山,纵兵烧掠.颐浩单身与韩世忠到他们的兵营,劝说他分清顺逆,张遇的部队放下兵器投降.升任吏部尚书.
  建炎二年(1128),金人逼近扬州,皇帝南渡镇江,召随从大臣询问去留之策.颐浩叩头希望留在此地,作为江北的声援;否则,敌人乘势渡江,事情越是危急.皇上到钱塘,授任颐浩为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回兵驻扎京口.金人离开扬州,颐浩改任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
   当时苗傅、刘正彦作乱,逼高宗避位.颐浩到江宁,接受改元为明受的诏令,正遇朝廷讨论,都不敢开口.颐浩说“:这一定是有兵变.”其子吕抗说“:皇上人当中年,二帝蒙尘沙漠,日夜期望拯救,哪里肯仓促逊位给幼儿呢?可知兵变无疑.”颐浩立即派人送信给张浚说:“时事如此,我们只能不得已吗?”张浚也认为颐浩有威望,能处理大事,写信给颐浩报告起兵情况.颐浩于是与张浚及诸将相约,合兵讨贼.当时江宁百姓惊惧,颐浩于是令杨惟忠留驻,安抚人心.而且提防苗傅等人计穷挟持皇帝由广德渡江,戒令惟忠先作控制准备.不久有诏令,召颐浩到枢密院任职.上书说:“当今金兵乘战胜之威,群盗有蜂起之势,兴衰拨乱,事体艰难,怎能让皇帝退享安逸?请赶快让皇帝复位,以图谋恢复大计.”于是在江宁起兵,举鞭誓师,士兵们都十分感奋.
  快到平江时,张浚坐小船迎接他,两人相持而泣,互商大计.颐浩说:“颐浩往年谏阻开边,几乎死于宦官之手;承办漕运,几乎陷没在腥膻之地.现在事情如果不成功,不过被族灭而已,为国家而死,岂不快哉?”张浚认为他很豪壮.就在船中草制檄命,进升韩世忠为前军,张俊辅佐他,刘光世为游击,颐浩、张浚统率中军,刘光世分兵殿后.颐浩从平江出发,苗傅同党假托圣旨请颐浩单骑入朝.颐浩上奏说,所统将士,都是激于忠义,可合不可离.苗傅等人惊恐,于是请高宗复位.军队到达秀州,颐浩勉励诸将说“:现在虽然已反正,但贼臣仍在宫内握有兵权,事情如果不成功,一定加我以造反之名,翟义、徐敬业之事可为借鉴.”到达临平,苗傅等人抵抗.颐浩披甲出入战阵,督促世忠等人破贼,苗傅、刘正彦引兵逃走.颐浩带领勤王护驾部队入城,人民夹道围观,掩面而泣.
朱胜非被罢去相位,皇上任命颐浩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改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上到建康,听说金兵又进犯,召问诸将移都之地,颐浩说“:金人想以陛下所到之地为边界,现在应当边战边避,奉陛下于万全之地,我愿意留在常、润死守.”皇上说:“我身边不能没有宰相.”于是命令韩世忠守镇江,刘光世守太平.皇帝到平江,听说杜充溃败,皇帝说:“事情很急迫了,怎么办?”颐浩于是献航海之策.
  当初,建炎御营使本来以行幸总令军政,而由宰相兼任,于是专断兵权,枢密府几乎无法干预.颐浩任相时尤其专横,赵鼎指责他的过失.四年,改任赵鼎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赵鼎谢绝,并且攻诋颐浩,上了十几道奏章,颐浩请求离职.授任他为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诏令因为颐浩倡义救王,所以优礼他.
  奉化盗贼蒋琏趁乱为变,劫持颐浩到军中,高宗因为颐浩的缘故,赦免而招安他们.不久授任颐浩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颐浩请求拨给五万士兵驻扎建康等处,又请求把王王燮、巨师古的军队隶属于自己.快到镇江时,而李成派部将马进围攻江州.于是把军队驻扎在鄱阳,会合杨惟忠的部队,奏请与他们一起奔赴南康,派师古去救江州.与敌人激战,颐浩、惟忠失利,师古败逃到洪州.颐浩请求增加军队讨伐李成,高宗说“:颐浩奋不顾身,为国讨贼,群臣不及他,但是轻率进兵,是他的失误.”诏令王王燮带领一万多人迅速前去策应.颐浩又在左蠡驻扎下来,又得到门舍人崔增的部队一万多人,军势复振.命王王燮、崔增攻击敌人,大败敌人,乘胜到江州,而马进已攻陷江州城.朝廷任命张俊为招讨使,张俊到后,打败马进.马进逃走,李成率领残兵投降刘豫.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