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楼市近600次调控:政策底显现,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2024-05-16

1. 今年楼市近600次调控:政策底显现,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2021年已经进入岁尾。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房企变局”“密集调控”“政策底显现”等是这一年的关键词。
这一年,房企“三条红线”和“集中供地”等政策在2021年年初正式实行,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变化——过去行业的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模式已经不在。
这一年,伴随着全国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行业销售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继续高位,单月高达56次房地产调控,年内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86次。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是明年楼市的主基调,年末各种调控政策的指向就是稳定楼市,这也代表了政策见底。另一方面,政策有望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政策底显现
2021年年初,涉及房企融资、拿地的政策接连出台,其中包括备受市场关注的“三条红线”监管新政。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银行等就明确了12家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将在当年9月1日进行试点,也就是业内称之为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政策,该政策从今年初开始正式实行。
三条红线政策实施以来,房企普遍加速了降低有息负债的进程,尤其是龙头房企。
据海通证券统计,2021年上半年,部分龙头房企杠杆率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上半年底,除绿地控股、首开股份、华发股份、金融街、光明地产、鲁商臵业以外,其统计的部分龙头A股上市公司三道红线(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小于70%;净负债率小于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全部达标。
进入2月,一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流出,文件要求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其中,重点城市包括4个一线城市,18个二线城市。
集中供地政策改变了房企的拿地节奏,也被业内视为2021年房地产最大市场变化之一。
“2021年,土地市场在上半年高位运行后,下半年整体土地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调迹象,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降温,房企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拿地房企积极性越来越低。”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集中供地改变了房企原有的开发节奏。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冷热不均,2022年集中供地政策有望继续调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截止11月,2021年年内全国热点的100个城市卖地金额为4.05万亿,同比2020年同期出现了下调,下调幅度为7.4%,从土地市场数据看,热度持续降低已经成为了趋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
此后,各类限价、限售、限购等政策密集出台,地产行业调控加码信号不断被释放。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1~8月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400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开始逐渐转暖成为业内共识。
9月底,央行在第三季度例会上提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10月,哈尔滨等部分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12月,高层会议提出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并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张大伟看来,楼市防止下调过快有望成为未来的政策趋势,“稳定”是明年楼市最确定的关键词。“近两年来,楼市调控越发严格。一边是对热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的限价令,另一边是全国多个城市新房的限跌令,房价大涨会放大金融风险,而房价断崖式下跌也同样不是稳定,也会波及金融系统。年末各种调控开始稳定楼市,全国超过20个城市开购房补贴,都代表了政策的见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也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调控稳字当头,各地因城施策,落实“三稳”任务。“不能让房价非理性上涨,房企无序加杠杆,同时,也不能让房地产过冷,房地产市场过热与过冷都是有害的。”展望未来,政策仍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根据区域具体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对调控政策一定预调微调;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预计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短期信贷政策对首套、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撑力度将不断放大,地方将响应中央要求因城施策,对地产相关链条不顺畅的问题采取针对性举措,加快落地扶持类政策,除加大购房补贴外,降低贷款利率、减免部分交易税额等政策亦存微调预期。”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告诉记者。
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在今年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的大背景下,不少知名民营房企在下半年出现债务违约现象或苗头。
2021年7月,蓝光发展发布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公告;8月,阳光100也表示未能支付到期的可转换债券。9月,恒大集团理财停止兑付的消息传出,这一事件引发了恒大自身的流动性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续其他房企可能出现债务风险。
10月以来,包括花样年、当代置业、新力控股等出现美元债务兑付困难的情况,这也导致地产美元债大幅下跌。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进入10月以来,已先后有绿地控股、阳光城、佳兆业、雅居乐、绿城中国、合生创展、新城发展、禹洲集团等多只地产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出现近20%的跌幅。其中,2021年到期的债券受到的冲击最大,其次是2022年到期债券,2023、2024、2025年到期债券跌幅较为平缓。
“背后核心原因还是房地产调控,特别是三条红线抑制了房企融资渠道,而销售收紧又导致企业回款困难,开发贷、按揭贷款双收紧,使得房企还债能力锐减。”张大伟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房企也在通过瘦身、融资等方式积极自救,房企风险事件有望减少成为业内共识。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对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部分处在危险边缘的房企开始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变卖资产、股东借款、增发配股等方式补充资金,对缓解短期债务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融资相关政策基本见底,保障正常融资、政策纠偏成为监管的主要方向,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正在得到满足。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房企的风险事件会逐步减少。”
房企积极谋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也被业内高度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3.1%;销售额方面: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
不过,就单月来看,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已经连续多个月处于下降态势。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1月,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14.0%和16.3%,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下降,但受信贷环境边际改善等因素影响,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7.7和6.3个百分点。
“受前期调控发力和银行按揭额度紧张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增加,市场整体降温,个别房企出现违约事件,购房者观望情绪上升,进一步拖累市场活跃度下降,房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下滑。”
在陈文静看来,上半年房企加大营销力度,销售面积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整体表现超预期。三季度市场明显降温,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降。
从短期市场趋势看,房企销售下滑,短期偿债压力加大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们选择开源节流。
以万科为例,11月17日,万科在内部倡议,提出要转变黄金时代的惯性思维方式,将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对不产生价值的动作和开支做减法,花小钱办大事等工作要求。
张大伟认为,除了开源节流,保持流动性,安心赚小钱,房地产商更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打磨产品品质。“接下来是房企大洗牌的时刻,谁的品质更好,就更能吸引用户,在收缩的房地产市场中分一杯羹。认清形势,加速转变,才能有机会熬过行业冬天,赢得下半场竞争的门票。”
另一方面,房企的转型也在今年常被提及,不过业内提示要谋定而后动。刘水认为,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利润率持续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企切忌盲目,毕竟跨领域是有门槛和资金投入的,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谨慎调整发展战略。
(原题:《楼市近600次调控 政策底显现 “稳定”成2022年主基调》)

今年楼市近600次调控:政策底显现,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2. 今年楼市近600次调控:政策底显现,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2021年已经进入岁尾。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房企变局”“密集调控”“政策底显现”等是这一年的关键词。
这一年,房企“三条红线”和“集中供地”等政策在2021年年初正式实行,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变化——过去行业的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模式已经不在。
这一年,伴随着全国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行业销售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继续高位,单月高达56次房地产调控,年内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86次。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是明年楼市的主基调,年末各种调控政策的指向就是稳定楼市,这也代表了政策见底。另一方面,政策有望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政策底显现
2021年年初,涉及房企融资、拿地的政策接连出台,其中包括备受市场关注的“三条红线”监管新政。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银行等就明确了12家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将在当年9月1日进行试点,也就是业内称之为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政策,该政策从今年初开始正式实行。
三条红线政策实施以来,房企普遍加速了降低有息负债的进程,尤其是龙头房企。
据海通证券统计,2021年上半年,部分龙头房企杠杆率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上半年底,除绿地控股、首开股份、华发股份、金融街、光明地产、鲁商臵业以外,其统计的部分龙头A股上市公司三道红线(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小于70%;净负债率小于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全部达标。
进入2月,一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流出,文件要求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其中,重点城市包括4个一线城市,18个二线城市。
集中供地政策改变了房企的拿地节奏,也被业内视为2021年房地产最大市场变化之一。
“2021年,土地市场在上半年高位运行后,下半年整体土地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调迹象,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降温,房企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拿地房企积极性越来越低。”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集中供地改变了房企原有的开发节奏。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冷热不均,2022年集中供地政策有望继续调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截止11月,2021年年内全国热点的100个城市卖地金额为4.05万亿,同比2020年同期出现了下调,下调幅度为7.4%,从土地市场数据看,热度持续降低已经成为了趋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
此后,各类限价、限售、限购等政策密集出台,地产行业调控加码信号不断被释放。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1~8月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400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开始逐渐转暖成为业内共识。
9月底,央行在第三季度例会上提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10月,哈尔滨等部分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12月,高层会议提出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并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张大伟看来,楼市防止下调过快有望成为未来的政策趋势,“稳定”是明年楼市最确定的关键词。“近两年来,楼市调控越发严格。一边是对热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的限价令,另一边是全国多个城市新房的限跌令,房价大涨会放大金融风险,而房价断崖式下跌也同样不是稳定,也会波及金融系统。年末各种调控开始稳定楼市,全国超过20个城市开购房补贴,都代表了政策的见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也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调控稳字当头,各地因城施策,落实“三稳”任务。“不能让房价非理性上涨,房企无序加杠杆,同时,也不能让房地产过冷,房地产市场过热与过冷都是有害的。”展望未来,政策仍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根据区域具体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对调控政策一定预调微调;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预计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短期信贷政策对首套、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撑力度将不断放大,地方将响应中央要求因城施策,对地产相关链条不顺畅的问题采取针对性举措,加快落地扶持类政策,除加大购房补贴外,降低贷款利率、减免部分交易税额等政策亦存微调预期。”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告诉记者。
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在今年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的大背景下,不少知名民营房企在下半年出现债务违约现象或苗头。
2021年7月,蓝光发展发布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公告;8月,阳光100也表示未能支付到期的可转换债券。9月,恒大集团理财停止兑付的消息传出,这一事件引发了恒大自身的流动性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续其他房企可能出现债务风险。
10月以来,包括花样年、当代置业、新力控股等出现美元债务兑付困难的情况,这也导致地产美元债大幅下跌。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进入10月以来,已先后有绿地控股、阳光城、佳兆业、雅居乐、绿城中国、合生创展、新城发展、禹洲集团等多只地产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出现近20%的跌幅。其中,2021年到期的债券受到的冲击最大,其次是2022年到期债券,2023、2024、2025年到期债券跌幅较为平缓。
“背后核心原因还是房地产调控,特别是三条红线抑制了房企融资渠道,而销售收紧又导致企业回款困难,开发贷、按揭贷款双收紧,使得房企还债能力锐减。”张大伟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房企也在通过瘦身、融资等方式积极自救,房企风险事件有望减少成为业内共识。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对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部分处在危险边缘的房企开始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变卖资产、股东借款、增发配股等方式补充资金,对缓解短期债务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融资相关政策基本见底,保障正常融资、政策纠偏成为监管的主要方向,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正在得到满足。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房企的风险事件会逐步减少。”
房企积极谋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也被业内高度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3.1%;销售额方面: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
不过,就单月来看,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已经连续多个月处于下降态势。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1月,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14.0%和16.3%,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下降,但受信贷环境边际改善等因素影响,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7.7和6.3个百分点。
“受前期调控发力和银行按揭额度紧张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增加,市场整体降温,个别房企出现违约事件,购房者观望情绪上升,进一步拖累市场活跃度下降,房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下滑。”
在陈文静看来,上半年房企加大营销力度,销售面积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整体表现超预期。三季度市场明显降温,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降。
从短期市场趋势看,房企销售下滑,短期偿债压力加大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们选择开源节流。
以万科为例,11月17日,万科在内部倡议,提出要转变黄金时代的惯性思维方式,将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对不产生价值的动作和开支做减法,花小钱办大事等工作要求。
张大伟认为,除了开源节流,保持流动性,安心赚小钱,房地产商更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打磨产品品质。“接下来是房企大洗牌的时刻,谁的品质更好,就更能吸引用户,在收缩的房地产市场中分一杯羹。认清形势,加速转变,才能有机会熬过行业冬天,赢得下半场竞争的门票。”
另一方面,房企的转型也在今年常被提及,不过业内提示要谋定而后动。刘水认为,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利润率持续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企切忌盲目,毕竟跨领域是有门槛和资金投入的,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谨慎调整发展战略。

3. 楼市金融十六条出台,房企困境是否会迎来逆转?

业内人员回应,楼市金融十六条出台是房地产行业标志性转变。
对于这样的政策出台,是否能够带给房企逆转的机遇,现阶段谁也无法精准的回答这样的问题,政策的出台背后往往是行业动作的开始,也就是说市场需要一些能量来干预介入处理了,而解读这样的金融条例,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层面。
1、金融十六条中的开发贷等信贷内容对于保交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次的金融十六条可谓是亮点多多,对于我们市民来说,住房问题依旧是很多人的生活焦点,其中条款中的开发贷、信托贷款、并购贷和保交楼等等措施都是一种类似于“救市”的行为,对于民生来说具备积极的意义,是否能够彻底的改变房企困境还需要综合很多其他的市场因素,但是终究来说,对于房企还是给予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2、金融十六条的出台意味着监管部门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支持和救助,由口头指导变成了红头文件。
在金融十六条没有出台之前,监管部门都只能是对于房地产企业进行口头的指导,不能不说的是这样的指导是否具备真实有效的意义,但是现在是完全的变成了红头文件,一些业内人士将这样的政策定义为行业转变的标志性行为,从增加房地产行业的信心和实际支持的角度来看,很显然这样的条款出台是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而是否能够真正的逆转依旧还需要看待市场的综合反应。
3、经济下行的阶段中,消费者观望的态度让结果变得扑朔迷离。
粗定义的解读金融十六条之后,我们回归到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样的政策,会发现很多消费者依旧保持的观望的态度,毕竟疫情和经济下行周期的影响,已经让很多家庭的消费回归到理性当中,房产是否还具备升值保值的属性,很多消费者不再具备理性的判断力,这样的情况就会形成市场观望事态,最终房企是否逆转完全无法判定。

楼市金融十六条出台,房企困境是否会迎来逆转?

4. 房产限跌令后,各地推出刺激楼市政策

近期各地包括江阴、沈阳、桂林、昆明、唐山等城市,曾先后发布房价“限跌令”,以稳定房地产市场。
  
  有些城市为避免发布限跌令,引起购房者观望情绪,推出刺激楼市政策,激发购房者进入楼市。国庆假期刚过完,楼市调控风向突变!人口千万级的哈尔滨近日打响“救市第一枪”推出哈十六条:二手房公积金贷款房龄提高至30年,最高送10万购房补贴,进一步降低房企预售许可标准……
  
  进入横盘期,有城市就已经坐不住了,长春、沈阳宣布新政,给符合条件的购房者发放补贴,哈尔滨的“哈十六条”救市则更为明显。
  
  会不会救市政策蔓延至更多城市呢?房子卖不动了很可怕,政府没钱进账、土地流拍、税收减少、围绕房地产吃饭的行业面临困境……
  
  国内的房价会跌吗?还是继续横盘向上突破?

5. 多部委罕见密集发声“稳楼市”防范化解房企风险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3月16日召开会议,会议提出,关于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同日,中国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也就房地产有关问题密集表态。
    
 房地产行业迎来政策支持
    
 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了9.6%,商品房销售额下降了19.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7%,比去年全年回落了0.7个百分点。
  
 “由于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中的众多行业存在不同程度联系,因此,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和 健康 发展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十分重要,尤其是在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要防范化解部分房地产企业风险,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向新的发展模式转型。”温彬指出,购房需求不足、消费萎缩等问题,会影响销售回款,可能引起部分房企存在资金链压力。
    
 在陈文静看来,当前,对于房地产行业,购房者预期偏弱、市场处于深度调整通道,在此过程中,居民端购房需求能否积极释放,新增住户中长期贷款止降至关重要。
  
 遏制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死灰复燃
  
 3月16日,银保监会表示,积极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变发展方式,鼓励机构稳妥有序开展并购贷款,重点支持优质房企兼并收购困难房企优质项目。证监会也表示,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有力有效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财政部则表示,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
    
 “此次会议表态,对行业信心恢复极为重要,也非常及时,对于接下来政策放松、激活市场也值得期许。”丁祖昱表示,目前政策底已现,但市场底尚未真正到来,随着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北京、上海、杭州等核心一二线城市市场有望率先转暖,郑州、济南、徐州等弱二线及强三线城市市场或将轮动复苏。
  
 丁祖昱同时也指出,中央信贷政策适度解绑而非全面刺激,要坚决遏制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问题死灰复燃,本轮房地产行业调整后,行业将告别过去高杠杆发展模式, 探索 新的发展模式转型,实现良性循环。

多部委罕见密集发声“稳楼市”防范化解房企风险

6. 多地出台楼市调控政策 刚需释放加速房企销售回温

近期,全国多地相继发布新规,从推动房企复工复产、提供税收优惠、鼓励刚需释放以及放宽人才政策等方面助力楼市回温。
“一城一策”助力楼市平稳“回春”
4月7日,四川乐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明确和调整我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提取部分政策的通知》,政策明确支持职工购买首套普通自住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其中提及了“认房又认贷”内容的调整。乐山也因此成为二季度全国贷款领域“认房又认贷”政策调整较早的城市。
4月8日,“南京发布”微信消息显示,南京市出台《关于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十项措施》,对高校毕业生的落户政策进一步放松。南京市这项措施明确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本科学历人员(含留学回国人员、非全日制研究生),凭学历证书即可落户;40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人员,在南京就业参保半年即可落户。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结合近期全国其他城市的落户政策,可以看出,后续各个省会城市的户籍政策有望进一步调整,在导入更多人才的同时,有助于释放更多的购房需求。
4月10日,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发改委介绍了即将出台的《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减轻房企入市成本压力,今年开工建设的住宅项目可延期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允许符合条件的房企延期缴纳土地增值税等相关房地产扶持政策。
鼓励消费、扶持房企同时,地方政府也对房地产市场秩序严格管控。4月9日,深圳市南山区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关于严禁恶意炒作哄抬房价,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的通知》,对近期深圳部分房源炒作、房价过快上涨等进行了管控。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表示,楼市调控的原则和方向一直是以稳楼市为主,现在市场不稳,过去的不稳更多的是“涨”,往上不稳,所以有更多收紧性的政策,现在是往下跌得厉害,这种情况下出台一些稳楼市的宽裕政策,和调控的原则并不违背。
数据“回温”头部房企“韧劲十足”
华西证券(10.530, -0.20, -1.86%)研报显示,3月百强房企单月累计实现销售金额7679亿元,同比下降14.7%,增速较2月大幅回升23个百分点。
上述研报分析认为,3月行业销售有所回暖主要系国内疫情得到全面控制。房企加速复工以及多地售楼处开放居民购房需求释放所致。随着各地宽松政策持续托底,叠加财政和货币政策更为积极,预计4月的整体销售将进一步改善。
此外,统计数据显示,3月单月销售超百亿的房企数量为19家,较上年同期减少8家。从销售增速来看,3月TOP30房企中10家房企实现了销售规模的正增长,其中头部房企整体销售表现显著优于其余各梯队,销售韧劲十足。
“一季度虽受疫情影响,但龙头房企拿地积极性仍存,对于一二线城市优质地块竞争还是较为激烈的。”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一季度成交总价较高的地块多位于一线城市,成交地块总价TOP10榜单中,仅南通市一宗地块入榜,剩余9宗地块均被一线城市包揽,其中北京作为首都城市,TOP10榜单中占比6成,可见一季度北京成交的地块体量及位置都是极佳的。
从消费意愿来看,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和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财分中心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上海市25.3%的消费者认为当前是购房的“好”时机,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同比增加3.2个百分点。
该机构专家表示,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经济环境和需求的变化,部分累积的刚性需求选择性释放,使得本季度的购房意愿有所增加。

7. 多地出台楼市调控政策 刚需释放加速房企销售回温

近期,全国多地相继发布新规,从推动房企复工复产、提供税收优惠、鼓励刚需释放以及放宽人才政策等方面助力楼市回温。
“一城一策”助力楼市平稳“回春”
4月7日,四川乐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明确和调整我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提取部分政策的通知》,政策明确支持职工购买首套普通自住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其中提及了“认房又认贷”内容的调整。乐山也因此成为二季度全国贷款领域“认房又认贷”政策调整较早的城市。
4月8日,“南京发布”微信消息显示,南京市出台《关于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十项措施》,对高校毕业生的落户政策进一步放松。南京市这项措施明确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本科学历人员(含留学回国人员、非全日制研究生),凭学历证书即可落户;40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人员,在南京就业参保半年即可落户。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结合近期全国其他城市的落户政策,可以看出,后续各个省会城市的户籍政策有望进一步调整,在导入更多人才的同时,有助于释放更多的购房需求。
4月10日,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发改委介绍了即将出台的《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减轻房企入市成本压力,今年开工建设的住宅项目可延期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允许符合条件的房企延期缴纳土地增值税等相关房地产扶持政策。
鼓励消费、扶持房企同时,地方政府也对房地产市场秩序严格管控。4月9日,深圳市南山区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关于严禁恶意炒作哄抬房价,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的通知》,对近期深圳部分房源炒作、房价过快上涨等进行了管控。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表示,楼市调控的原则和方向一直是以稳楼市为主,现在市场不稳,过去的不稳更多的是“涨”,往上不稳,所以有更多收紧性的政策,现在是往下跌得厉害,这种情况下出台一些稳楼市的宽裕政策,和调控的原则并不违背。
数据“回温”头部房企“韧劲十足”
华西证券(10.530, -0.20, -1.86%)研报显示,3月百强房企单月累计实现销售金额7679亿元,同比下降14.7%,增速较2月大幅回升23个百分点。
上述研报分析认为,3月行业销售有所回暖主要系国内疫情得到全面控制。房企加速复工以及多地售楼处开放居民购房需求释放所致。随着各地宽松政策持续托底,叠加财政和货币政策更为积极,预计4月的整体销售将进一步改善。
此外,统计数据显示,3月单月销售超百亿的房企数量为19家,较上年同期减少8家。从销售增速来看,3月TOP30房企中10家房企实现了销售规模的正增长,其中头部房企整体销售表现显著优于其余各梯队,销售韧劲十足。
“一季度虽受疫情影响,但龙头房企拿地积极性仍存,对于一二线城市优质地块竞争还是较为激烈的。”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一季度成交总价较高的地块多位于一线城市,成交地块总价TOP10榜单中,仅南通市一宗地块入榜,剩余9宗地块均被一线城市包揽,其中北京作为首都城市,TOP10榜单中占比6成,可见一季度北京成交的地块体量及位置都是极佳的。
从消费意愿来看,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和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财分中心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上海市25.3%的消费者认为当前是购房的“好”时机,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同比增加3.2个百分点。
该机构专家表示,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经济环境和需求的变化,部分累积的刚性需求选择性释放,使得本季度的购房意愿有所增加。

多地出台楼市调控政策 刚需释放加速房企销售回温

8. 4月多地出台楼市调控政策 刚需释放加速

近期,全国多地相继发布新规,从推动房企复工复产、提供税收优惠、鼓励刚需释放以及放宽人才政策等方面助力楼市回温。
“一城一策”助力楼市平稳“回春”
4月7日,四川乐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明确和调整我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提取部分政策的通知》,政策明确支持职工购买首套普通自住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其中提及了“认房又认贷”内容的调整。乐山也因此成为二季度全国贷款领域“认房又认贷”政策调整较早的城市。
4月8日,“南京发布”微信消息显示,南京市出台《关于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十项措施》,对高校毕业生的落户政策进一步放松。南京市这项措施明确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本科学历人员(含留学回国人员、非全日制研究生),凭学历证书即可落户;40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人员,在南京就业参保半年即可落户。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结合近期全国其他城市的落户政策,可以看出,后续各个省会城市的户籍政策有望进一步调整,在导入更多人才的同时,有助于释放更多的购房需求。
4月10日,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发改委介绍了即将出台的《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减轻房企入市成本压力,今年开工建设的住宅项目可延期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允许符合条件的房企延期缴纳土地增值税等相关房地产扶持政策。
鼓励消费、扶持房企同时,地方政府也对房地产市场秩序严格管控。4月9日,深圳市南山区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关于严禁恶意炒作哄抬房价,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的通知》,对近期深圳部分房源炒作、房价过快上涨等进行了管控。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表示,楼市调控的原则和方向一直是以稳楼市为主,现在市场不稳,过去的不稳更多的是“涨”,往上不稳,所以有更多收紧性的政策,现在是往下跌得厉害,这种情况下出台一些稳楼市的宽裕政策,和调控的原则并不违背。
数据“回温”头部房企“韧劲十足”
华西证券研报显示,3月百强房企单月累计实现销售金额7679亿元,同比下降14.7%,增速较2月大幅回升23个百分点。
上述研报分析认为,3月行业销售有所回暖主要系国内疫情得到全面控制。房企加速复工以及多地售楼处开放居民购房需求释放所致。随着各地宽松政策持续托底,叠加财政和货币政策更为积极,预计4月的整体销售将进一步改善。
此外,统计数据显示,3月单月销售超百亿的房企数量为19家,较上年同期减少8家。从销售增速来看,3月TOP30房企中10家房企实现了销售规模的正增长,其中头部房企整体销售表现显著优于其余各梯队,销售韧劲十足。
“一季度虽受疫情影响,但龙头房企拿地积极性仍存,对于一二线城市优质地块竞争还是较为激烈的。”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一季度成交总价较高的地块多位于一线城市,成交地块总价TOP10榜单中,仅南通市一宗地块入榜,剩余9宗地块均被一线城市包揽,其中北京作为首都城市,TOP10榜单中占比6成,可见一季度北京成交的地块体量及位置都是极佳的。
从消费意愿来看,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和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财分中心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上海市25.3%的消费者认为当前是购房的“好”时机,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同比增加3.2个百分点。
该机构专家表示,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经济环境和需求的变化,部分累积的刚性需求选择性释放,使得本季度的购房意愿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