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1

2024-05-16

1. 《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1

认识世界,需要靠自己不断去探索,不要太轻易听信别人告诉你的东西。
  
 以下内容为书摘。
  
 互联网上求知和退回书斋中去读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求知领境。在互联网上,我主要是想了解这个世界有什么新东西,朋友圈里面什么样的文章在刷屏,哪个微信公众号又推出了一篇我没有见过的文章,或者我有一个什么特定的疑问,我会到百度上去搜一搜,这是往前去求知;但是,一旦回到书斋中,往往是往后去求知。
  
  对我来讲,阅读这件事只有一个清晰的目的,就是利用我此生所剩不多的时间,去搞清楚我这个生命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你可能会问:“想知道从哪儿来的还不简单吗?从你爹妈那儿来的呀!”没错,但那只是我肉身的来历,而人的本质是一个观念系统。比如,我们今天共享了很多观念,人应该自由、应该享有很多权利、应该尊重他人的私有财产。这几个观念我们天天说,已经不觉得有什么了,但是倒退回几十年前的中国,或者倒退回几百年前的西方,别人根本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要是跟现在那些原始部落的人讲这些观念,他们会觉得你是神经病,甚至你说自己想多挣点钱,想多过点好日子。他们都无法理解。
  
 所以,事实上,我们生活在哪里?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处,我们的脚下踩着人类丰富的“观念地层”。
  
 这些观念都是怎么来的,背后是怎么样的历史或时机,又是哪些人提出的,很值得津津有味的探索。
  
 ----------------------------------------------------------------------------------------------------------------------------------------------------------------------------------------------------------------------------------------
  
 本书干货:
  
 ◆15度美女
  
 明星是我们要抬起头45度角仰望的那个人,而网红则是我们稍稍抬眼就能看见的那个姑娘,只需要抬起15度就好。这也是为什么当推荐一样东西时,那个15度美女比45度的明星对我们来说更有说服力的原因。完成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人底层的心理需求。
  
 ◆三类员工
  
 在《干法》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把员工分成三类。
  
 第一类叫自燃型,就是自己划个火柴就能把自己烧着了。自燃型的人,不用任何人管他,他自己就会玩命干。
  
 第二类叫点燃型,你给他做做工作、谈谈心,然后划根火柴烧他一下,就能把他烧着。
  
 第三类叫阻燃型,你拿火焰**器喷他,喷完他还是原样,就像陶瓷做的一样。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阻燃型的员工。
  
 ◆你的商业价值
  
 你的价值不是取决于老板给你多少钱,而是取决于你创造了多少价值、你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不管你是不是创业者,都应当有创始人的心态,只有你自己与公司在商业思维上达成共识,你才更有可能成为你希望成为的人,你自己的商业价值才会得到提升。
  
 ◆机会成本
  
 放弃其他选择的总和,这就是“机会成本”。比如一个年轻人现在下班了,一个哥们儿给他打电话说晚上一起吃饭、喝酒,还有一个姐们儿给他打电话约一起看电影。表面上是两个,其实比这要多得多。他可以选择留下来加班讨老板的欢心,还可以选择回家读书或者打游戏,或者上图书馆去听讲座。也就是说,他的认知水平越高,看到的世界的联络和协作越多,他的机会成本就越高。
  
 ◆联盟
  
 别再把公司当成家,他只是一个联盟。公司不应该是家,在你的家里,即使你的孩子再不好,你也不会对他说,“你不太适合咱家,要不去别家看看?”当你把公司当成一个联盟球队时,你会发现,有的人是打完一场比赛就要退役的,有的是刚刚加入的新秀,但都不妨碍大家一块儿玩命,因为大家是一个联盟,是合作关系。
  
 ◆宇称不守恒定律
  
 我们这里要说的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而是这个定律背后的故事。按照英文世界的惯例,李政道应该在前;按照中国人的惯例,杨振宁应该在前。杨振宁和李政道因为这项荣誉署名前后问题有了矛盾和冲突。我们并不是要判断谁的贡献比较大,而是想说明:在现代社会,把一个人的功劳从整个协作网络中切割出来几乎已经变得不太可能了。
  
 ◆汤浅现象
  
 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发现的,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16世纪,全世界的科学重心都在意大利;17世纪挪到了英国,冒出来牛顿这一帮人;18世纪又挪到了法国;19世纪轮到德国大面积地出人才;20世纪,是美国大面积地出人才。所以,有人就顺理成章地推断,说风水轮流转,该轮到中国人霸占21世纪这个汤浅现象了。
  
 ◆观念地层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也伴随着观念的生成过程,下一个观念体系是叠加在上一代观念体系上的。
  
 往往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圈层里的人,才有机会构筑一个观念地层,把整个人类文明往上抬升一大截。
  
 理解了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牛顿24岁的时候,几乎已经搞完了他的所有重大发现,后来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突破。不是牛顿堕落了,而是历史的观念地层的突破仅仅有这样一个小窗口。牛顿之后,一直要等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爱因斯坦那一代人出来,才能够构筑下一个地层。
  
 ◆低垂之果
  
 我们这一代人所有的成果都建立在一个观念地层上面。这个地层是由“二战”前后,冯·诺依曼、图灵他们那代人构筑的计算机基础原理。我们都在吃他们栽种的果子,而且是低垂之果——这棵果树上有很多果子低垂下来,我们伸手就可以够着。
  
 但是,这些果子吃完之后,再往上够就难了。如果想要有巨大的突破,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构筑下一代的观念地层。所以,持这一派观点的人认为,美国的繁荣快要到头了,所有的低垂之果都快吃完了。
  
 ◆2046奇点
  
 科技发展是一马平川的,它会越来越快,到2046年就会迎来一个奇点,此后就是科技大爆发。
  
 ◆邓巴数字
  
 英国人类学家邓巴提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50人,很难突破这个上限。在现代社会,我们的协作体远远超过了150人,仍旧是按照150人的行为方式、认知模式和思考方式来对待这个世界。
  
 ◆递弱
  
 从宇宙演化史来看,所有的物系都是越来越弱的。这是138亿年宇宙所有物系,从粒子、原子、分子、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一直到像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的一个总趋势。王东岳先生把这个总趋势称之为“递弱”。
  
 ◆代偿
  
 宇宙的演化有一个万物存在度不断下跌的趋势。但是,在下跌的时候,总想要一个办法来维持自己的存在,怎么办?用一种代偿的方式,就是用越来越复杂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感应力、越来越高的自由度,来代偿性地补足自己下降的存在度。万物的演化,实际上是一个逐渐衰亡的过程。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什么叫事实判断?就是事实本身是怎样就怎样。而价值判断指的是,它应该怎样,它的底层就是我的愿望。我们经常把这两个判断搞混,很容易把道德、愿望当作理解这个世界的终极工具,于是就忽略了事实。关注事实,不关注愿望,这也是聪明人比我们聪明的原因。
  
 ◆中国式创新
  
 创新并非是智力崇拜。人们总是觉得创新就是做难题,必须具备极高的智慧含量,但是创新并不都是重大突破,他很可能产生于“万众创新”这样一个环境中。坚持做,持续地做,系统的做,用死磕的匠心精神去做,这本身恰恰就是创新。

《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1

2. 罗振宇《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