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经济发展,中央银行应采取的措施

2024-05-12

1. 刺激经济发展,中央银行应采取的措施

今年出的宏观政策很多,而且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相反的.上半年CPI持续增长,宏观政策以抑制投资增长为主,下半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宏观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 1、货币政策:上半年持续收缩货币供给,主要手段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下半年则开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基本纲领上停止了央票的发行,这意味者社会的总通货增加,能够刺激投资。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还有很多空间。 2、利率政策:理论上利率上升能抑制投资,但上半年加息次数并不多,这主要是担心和国外的利率差过大会吸引国际游资进入,反而增加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下半年则连续强烈的降息,将来还会降息目的就是刺激投资。 3、财政政策:上半年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以收支平衡或略有盈余为目标,下半年则改为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2年4万亿的财政支出目的就是增加政府支出以弥补国外市场的疲软。 4、汇率政策:稳定!RMB现在是升不得也降不得。升,那会给外向型企业以致命的打击;降,不说美欧会强烈反对,就是从中国经济的情况看,也会造成国内目前的畸形更加发育,实在是一利而百害。中国只有彻底改隔国民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增加人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才能解决,到时候RMB仍然会走上升值的轨道。 5、税收政策:改革增殖税,适当增加出口退税可以减少企业负担,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底线,增加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增加消费。 6、产业政策:利用这个机会,关停一批落后的企业,减少市场竞争和资源消耗。 7、民生政策:推进医疗改革、加强退休、医疗、失业保险、加快廉租房建设等政策能有效降低个人的生活压力,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消费。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4方面的国家宏观经济目的都相关,都会正面影响: 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 2.宽松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 3.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4.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 5.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6.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等1下调印花税是一个重大利好,这项政策其实就是降低了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成本,将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印花税的下调释放了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即管理层要恢复市场的信心。 2. 印花税下调表明了管理层稳定市场的态度,而本轮下跌幅度已经从股价上反应了各方面的利空。 3. 从“5�6�130”等历史经验来看,印花税的下调无疑将大大助推股市的短期走势,却不能改变股指的运行趋势。 总之,下调印花税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在对国内股市保持信心的同时,也要看到后市存在不确定性,以及市场本身存在的问题理论意义:当大多数钱存入银行的时候~利率下调~是为了刺激人们消费或者拿钱去投资~也就相当于人们再拿钱去存银行就没什么利益咯!所以这时候就把钱取出来去投入市场或者进行消费~刺激市场经济的增长~ 这时候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也刺激了人们贷款去投资市场~ 政策意义:利率下调,国债利率会上升~这时候刺激更多的人去买国债,这样国家财政的金钱就更流通咯!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按照规定存入央行的钱,而这些钱占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了,比如,有100块存款,交了15块的存款准备金,那么存款准备金率就是15% 存贷款利率就是银行指在银行存款和向银行贷款的利率 这两个东西的调整是货币政策,也就是控制市场货币流通量的手段,提供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可贷资金减少,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存贷款利率,意味着存款更划算,贷款更贵,那么会吸引大家存钱,减少贷款,也是减少货币供应量 如果是提高利率,借贷成本增加,所以相对而言,只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温和的做法了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郑建新12月9日表示,明年1月1日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推出将减轻中国纳 税人负担1230多亿人民币。郑建新说,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在迅速向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延伸,我国也深受其累,因为我国很大的经济组成成分是靠出口,所以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地想办法,看如何采取措施,能够迅速地消除这些影响。

刺激经济发展,中央银行应采取的措施

2. 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应该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提高再贴现率、提高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都属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入证券、降低存款准备金,则属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经济过热(Over heated Economy)指市场供给发展的速度与市场需求发展速度不成比例。资本因为虚假需求导致的供给增加是市场经济过热的根本原因。当资本增长速度超过市场实际所需要的周期量后,在一定周期阶段内就出现相应的市场资源短缺与一定资源的过剩同时出现的矛盾现象。在一定时期其会表现经济高速发展与物价指数的双高现象。
依据经济学的定义看,实际增长率超过了潜在增长率叫经济过热,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经济要素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由此引发物价指数的全面持续上涨。

3. 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应该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提高再贴现率、提高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都属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入证券、降低存款准备金,则属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经济过热(Over
heated
Economy)指市场供给发展的速度与市场需求发展速度不成比例。资本因为虚假需求导致的供给增加是市场经济过热的根本原因。当资本增长速度超过市场实际所需要的周期量后,在一定周期阶段内就出现相应的市场资源短缺与一定资源的过剩同时出现的矛盾现象。在一定时期其会表现经济高速发展与物价指数的双高现象。
依据经济学的定义看,实际增长率超过了潜在增长率叫经济过热,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经济要素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由此引发物价指数的全面持续上涨。

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4. 通货膨胀时, 中央银行和政府该采取什么措施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

5. 近些年我国中央银行主要运用哪些主要手段来调控经济?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计划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政府通常针对特定的问题,选择这些手段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
1.经济手段宏观管理采取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财政、金融、投资和计划管理。
2.法律手段中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法律手段主要是相应的立法,即通过特定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3.计划手段把计划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特点之一。
计划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两个层次来体现的:
第一层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政府宏观调控部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进行调控的基本依据;
第二层次,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某些重要领域和重大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协调和调节。

近些年我国中央银行主要运用哪些主要手段来调控经济?

6. 不同的经济时期,中央银行采取的相关政策是什么

央行在不同经济周期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货币政策)
。
在萧条期,央行会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来释放市场中的资金投放,比如降息降准,MFL等。

在经济繁荣期,央行会释放收紧信号,如美联储于12月份进行了加息。
供参考。

7. 结合现在实际经济情况,央行可实施哪些政策?

截止昨天2011年7月2日的有关消息,央行可能的措施包括:
1、公开市场继续货币净投放
2、加息一次
3、视6月份净出口额情况决定发行央行票据额度和利息
4、推动财政部加大国发行资本金注入,吸收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长期)。

结合现在实际经济情况,央行可实施哪些政策?

8. 如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1、向市场释放大量的基础货币
中国央行降准,不仅来得急,而且降准幅度也比以往大。因为新一届中央政府上任以来,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基本上都是采取定向微调的方式,即使降准也只有0.5个百分点,但最近一次降准却达1个百分点。
而上一次中国央行降准1.0个百分点,可以追溯到2008年底,是为了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
这次央行突然降准1.0个百分点,有市场分析误解为是因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在增大,政府不得不放宽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即误解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发生重大转向,由中性转向强刺激,或中国版的量宽政策正在启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如果从央行以非常规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意义来说,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已开始。
从已有数据来看,至2014年底,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为33.8万亿人民币,以当时汇率计算,为5.4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53%,是2006年底时资产负债表12.9万亿人民币规模的2.6倍。
同期,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为4.5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美国GDP的26%,是2006年底时资产负债表9037亿美元规模的5.0倍。也就是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绝对及相对规模都比美联储的要大,只不过,美联储的扩张速度要比中国央行快而已。
上述数据表明,2008年以来的“中国式量化”,其规模要大于美联储,只不过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方式与美联储不同罢了。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主要是通过三轮量化宽松(购买债券)方式来进行,因此,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中目前持有2.46万亿美元的各年期美国国债以及1.74万亿美元的证券化资产,占比达到93%。
而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主要来自不断购入外汇,结果是,2014年底,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资产为27.1万亿人民币,占比80%。尽管两者成因不同,但两大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都意味着向市场释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或流动性。
2、央行降准力度的加大
美国及中国都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但中国主要是针对银行或机构(比如不同的银行实行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言,美国主要是针对不同存款额度而言。
比如,当前中国银行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8.5%;而美国存款额度为1450万美元至1.036亿美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3%,高于1.036亿美元的为10%,其他情况为零。不过,尽管中美两国法定存款准备率差距很大,但总的存款准备金水平却比较接近。
2014年,美联储法定及超额存款准备金达2.5万亿美元(但其法定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之比为1:18),相当于美国10.4万亿美元存款的25%,相当于美国GDP的20%;中国法定和超额准备金(两者之比为7:1)总额相当于106万亿元存款的22%,相当于中国GDP的37%。
也就是说,中美两国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的差异在于中国绝大部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而美国主要是超额存款准备金。这就使得中国央行将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而美联储则不需要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
美联储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主要通过美国银行去杠杆化,把过多的流动性又回流到美联储的账户。中国央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主要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用它来作为对外汇占款形成的流动性的对冲。
因此,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外汇占款流入多少及流入速度。比如,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2003年的6%上升到2011年的21.5%,主要是与外汇整体大量和持续流入、以控制因为购汇而释出的大量人民币这一流动性货币的供给有关。
如果外汇占款突然收缩,央行就得通过降准来向市场增加流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央行突然降准,很大程度上与2015年一季度外汇占款突然减少有关。也就是说,这次央行降准力度的加大并不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向,而是基础货币形成条件发生了变化。

扩展资料: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需统筹考虑物价、就业、增长及国际收支等的关系
与发达国家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不同的是,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发达国家的单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更关注利率工具,用政策利率稳定物价并允许汇率自由浮动。
但是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多元化,就得统筹考虑物价、就业、增长及国际收支等目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多重目标制与当前中国转轨经济有关,同时由于长期面临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国内流动性投放过多,使得中国央行不得不关注国际收支等问题。
因此,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目前中国央行可采用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及数量型工具。
首先,中国的基准利率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基准利率是商业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而美联储是货币市场隔夜拆借利率。前者是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直接定价,后者则是金融市场间接利率,需要相关的传导机制影响金融市场各行为主体的信用风险定价。
中国银行利率是管制下的利率,而美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是市场化的利率。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容易受到扭曲,而且当商业银行都在突破央行的利率管制而产生严重的金融脱媒的情况下,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效用更是容易弱化。
这也就是为何中国央行的降息所产生作用不大的原因所在。
其次,由于中国资本项目还没有全面开放,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还没有确立,人民币汇率不可自由浮动。因此,中国货币政策长期以来都受到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的困扰。1994年之后,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出现。
在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由于人民币单边升值,上述情况更是极端化。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受到资本流入和外汇占款较快速增长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政策工具既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模式变化及产生结构调整,也影响国际资金进入中国市场的流向及规模,影响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上的主动性。所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汇率工具同样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考量。
综上,当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就得在现实的基点上及既有的货币政策框架下,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逐渐地挤出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得去杠杆而不是加杠杆,从而保持货币政策的中性。
就得促进当前中国经济由旧的增长模式向新的增长模式转型及保证经济增长,而不是重新启动又一轮的信用过度扩张或推出所谓的中国版QE,让中国经济重新回到以往的增长快车道。
因此,在当前经济内外失衡的大背景下,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应是今年或当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扩张性货币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特征及有效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扩张性货币政策:选择理由及操作建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