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先进制造技术在汽车制造业的应用

2024-05-10

1. 举例说明先进制造技术在汽车制造业的应用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简称为AMT)是指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给传统制造技术带来的种种变化与新型系统。具体地说,就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所产生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等。AMT是制造业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并非充分条件,其优势还有赖于能充分发挥技术威力的组织管理,有赖于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的有机协调和融合.
就拿计算机辅助来说,现在的车企全部配备CAD/CAE技术对产品进行设计和模拟分析,大大减少了开发周期和费用,并且将风险降到了最低。

举例说明先进制造技术在汽车制造业的应用

2. 汽车整车制造业对汽车产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1、汽车材料的技术发展,是推动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永恒生命力,没有创新,汽车工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具有科技创新力的汽车企业,必定先占据市场。

科技创新与全球化息息相关,世界各国的大小企业都在不断调整经营策略,自己增强科技创新力,同样企业的创新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优秀的产品,同时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共同促进社会繁荣进步。

2、汽车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新产品的研发出台,技术创新与改造。这些决定着企业的产品市场拓展能力、成品水平和技术水平,是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汽车材料的技术发展的强弱是汽车企业以及任何一个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体现,市场竞争背后所蕴含的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汽车企业若是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就意味着市场竞争力的缺失,意味着面临在竞争中被淘汰的结局。

3.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以下角色: 1.优化交通结构的产业:现代交通结构由火车、汽车、飞机、船舶等现代交通工具组成,它门各自在交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汽车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灵活性是其他现代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2.创造巨大产值的产业:汽车既是高价值的产品,又是批量大的产品,因而它能够创造巨大的产值。2004-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以平均每年23.25%的速度增长。2004年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5千亿元;2006年超过7千亿元;2007年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万亿元;2008年汽车工业总产值为255846亿元,同比增长15.4%;201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增长幅度40%多。3.波及范围广和影响效果大的产业:汽车工业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过程中,也表现在使用过程中。它波及原材料工业、设备制造业、配套产品业、公路建设业、能源工业、销售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而且波及范围广。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署的研究资料分析,上游产业与汽车工业及下游产业的效益比例大约为7:1:10。4.提供广阔就业机会的产业:汽车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不仅数量较大,而且技术含量也较高。5.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汽车是高新技术的结晶,汽车工业所涉及的新技术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其他产业难以相比的。6.强大的出口产业:汽车工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大批量生产产业,不是任何国家都有条件发展汽车工业的。但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需要大量汽车,这就决定了汽车工业成为强大的出口产业的地位。汽车工业是世界制造业中创汇最高的产业之一。7.获得巨额税收的产业:汽车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有巨额税收,在销售、使用过程中也有巨额税收,而且后者显著高于前者。8.推进社会进步的产业: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它既改变了生产,也改变了生活。汽车工业对推进社会进步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它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别,改善了人们生活品质。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4.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汽车工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汽车工业逐渐成为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支柱产业,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以下角色:
    1.优化交通结构的产业
    现代交通结构由火车、汽车、飞机、船舶等现代交通工具组成,它门各自在交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汽车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灵活性是其他现代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
    1)普遍性
    火车飞机船舶只适于作公共交通工具,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客货运输量。而汽车既适于作为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又适于作为家庭和个人的交通工具使用,既适于大批量客货运输,也适于小批量客货运输。
    2)灵活性
    火车、飞机、船舶均属于线性交通工具,火车只能沿铁路运行,飞机只能沿航线飞行,船舶只能沿江河、湖海航行。而汽车属于地面上的交通工具,只要有道路就能行驶,它既可通向各个城市,又可通向广大农村,实现“门对门”的服务。才使得现代交通结构实现了公共交通与个人或家庭相结合,大批量客货运输与小批量客货运输相结合,以汽车作为终端运输工具,才能实现现代化运输的全过程,从而使现代交通结构得到优化。
    汽车运输周转量在全社会运输周转量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占据主导地位。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中,汽车运输周转量在总客运周转量中所占比重近年来在90%左右。1952年到1999年,我国汽车运输周转量在客运周转量中所占比重,从9.14提高到54.8%。
    2.创造巨大产值的产业
    汽车既是高价值的产品,又是批量大的产品,因而它能够创造巨大的产值。2004-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以平均每年23.25%的速度增长。2004年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5千亿元;2006年超过7千亿元;2007年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万亿元;2008年汽车工业总产值为255846亿元,同比增长15.4%;201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增长幅度40%多。
    3.波及范围广和影响效果大的产业
    汽车工业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过程中,也表现在使用过程中。它波及原材料工业、设备制造业、配套产品业、公路建设业、能源工业、销售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而且波及范围广。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署的研究资料分析,上游产业与汽车工业及下游产业的效益比例大约为7:1:10。
    4.提供广阔就业机会的产业
    汽车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不仅数量较大,而且技术含量也较高。2007年,汽车产业自身的200万名制造业职工的就业,拉动了将近1800万名相关产业的职工就业,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1/6。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直接就业人数为265万人,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1%。
    5.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汽车是高新技术的结晶,汽车工业所涉及的新技术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其他产业难以相比的。想要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型配套产品,均需要应用和发展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在汽车上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价值的比重从1989年的16%提高到现在的23%-30%。
    6.强大的出口产业
    汽车工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大批量生产产业,不是任何国家都有条件发展汽车工业的。但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需要大量汽车,这就决定了汽车工业成为强大的出口产业的地位。
    2005年,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总值达到197亿美元,同比增长56%。在汽车产品出口中,汽车零部件、附件及车身占有很大比重,同年出口金额达到85亿美元,同比增长51%,占汽车产品出口的43%。
    汽车工业是世界制造业中创汇最高的产业之一。
    7.获得巨额税收的产业
    汽车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有巨额税收,在销售、使用过程中也有巨额税收,而且后者显著高于前者。
    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创造了5119亿元的税收。
    8.推进社会进步的产业
    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它既改变了生产,也改变了生活。汽车工业对推进社会进步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它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别,改善了人们生活品质。
    纵观历史,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经济的起飞,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无不以汽车工业的高速增长为前导。汽车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

5. 汽车工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意义

  你好:
  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到支柱产业,那么何谓战略性支柱产业呢?顾名思义,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特征:
  大规模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中占较大比重,有资料证明,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百分之五以上的,可以叫战略性支柱产业。
  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
  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扩大就业。
  产业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
  节约能源和资源。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准则:
  作为构造产业结构的倾斜式发展战略,“准则”是根据区域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而抉择发展先后的规范。但是准则对产业结构的“规范”一定是动态性的,必须随着产业结构的成长而超前变化。关键在于把握准则的绝对变化性不影响一定阶段相对的稳定性。
  (1)罗斯托准则
  又称“主导产业扩散效应最大准则”,强调支柱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认为,应选择扩散效应最大的产业或产业群作为一国的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加速发展,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扩散效应的带动原理在于:一、回顾效应,主导产业高速增长,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这些投入品的发展;二、旁侧效应,主导产业的兴起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制度建设、国民经济结构、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等等;三、前向效应,主导产业能够诱发新的经济活动或派生新的产业部门,甚至为下一个重要的主导产业建立起新的平台。
  (2)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准则
  又称“筱原基准”,强调市场需求对支柱产业发展的作用力。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提出,产业的收入弹性和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原动力,其结构变化也是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的原动力。 “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因产品增加而带来更大收入,进而创造了更大需求,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有着较快的技术进步速度,生产成本低,投入产出高,自然吸引资源向该产业移动,从而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的比例。“筱原基准”的实质在于从供求两方面反映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根源,其意向在于把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使之上升为支柱产业。
  (3)产业关联准则
  又称“赫希曼标准”,强调产业结构的协同效应。支柱产业必须关联度高,有较强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效应,能够向各方向渗透,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协同效应如何产生并起作用?市场扩张。阿尔伯特·赫希曼认为,市场扩张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生产的发展又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所以,应当以一个产业的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两个标准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具体标准,因为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表明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这样的主导产业有可能比较顺利地成长为支柱产业。
  (4)动态比较优势准则
  根据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扶持幼小产业、保护民族工业的学说,在国际市场背景下,扶持本国暂时相对幼小的新兴产业,尽管短期内比较成本较高,但在政府保护下经过努力,就可以扭转生产费用劣势,赢得比较优势。
  据此,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产业的潜在优势,尤其是在后发国家和地区,参照发达国家经历过的支柱产业部门更替,把在先进国家或地区曾经带动或正在带动产业结构演进,但在本国尚处于比较成本劣势的新兴幼小产业作为培育支柱产业的重点对象,通过国家扶持,使其比较费用逐步转向优势,进而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原则:
  1、区域优势与特色原则
  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意识形态、传统习俗以及民族宗教信仰等客观因素和既成现实,形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根据比较优势准则,当然首选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并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柱。但是,区位优势和特色形成应当建立于较大的比较范围,才具有较高的优势水准和竞争力;还须进一步区分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基于一个较大范围内以独有资源所形成的、不可比、不可替代的优势;相对优势是在一定范围内、在同类产业和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产业都能形成特色,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关键在于确实把握特色、发挥优势。
  2、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原则
  “大而全”、“小而全”,观望、攀比,这是我国区域经济中常见的一种小生产习气,是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生产效率低下、重复发展、恶性竞争的根源。市场竞争最根本的是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竞争,一个地区不可能所有产业都同样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中必须坚持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一、二个具有确定优势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围绕“支柱”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形成支柱产业群,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3、技术开发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支柱产业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因为科学技术水平是产品的产量、质量及实现升级换代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还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并且有助于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延长支柱产业的生命周期。只有源源不断地将新的科学技术注入支柱产业,才能使其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投资成本利润最大化。
  4、规模带动原则
  规模经济带来规模效应,这是经济发展的一条定律:一、企业规模大更有利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更有利于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二、较大规模的企业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中,从而有条件较先使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而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三、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资本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规模越大,其产学研结合得越好,并内部机制健全,则掌握和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就越大,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越强,因而越具带动效应。
  5、扶持培育原则
  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是市场作用,但并不等于作为市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无为而治”。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调节、引导措施以补救市场本身的缺陷,促进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化结构。尤其在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市场本身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信息的屏蔽以及政治、军事和各种非经济因素影响客观存在,政府更有必要通过产业政策的规范作用和行政干预来引导支柱产业发展;实施有利于支柱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来扩大和改善投资、融资机制;加强能源、交通和信息等基础产业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保证生产正常运行;扩大外贸经营自主权,鼓励企业向境外发展,尽快形成跨国大集团和公司。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指标体系:
  1、一般标准
  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支柱产业,最终须将一系列准则、原则量化为相应的评价指标。一般的指标体系建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生产率上升率标准
  以一定的生产率增长值来反映产业的技术特征。筱原的生产率概念是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诸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在一定时期,产业的生产率增长快,生产成本相应也下降快,经济效益就比较好,因而加快发展生产率增长快的产业就能较快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其理论内涵就是通过供给变化来反映支柱产业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基本特征;实际意义就是政府应当优先发展代表先进技术,并具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
  b.收入弹性标准
  表示人均国民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对某一产品需求量的变化额。这种对应关系反映在价格不变条件下产业的产品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之比率上,收入弹性大于1,说明随着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更快;收入弹性小于1,说明随着收入增加,需求增长慢于收入增长。显然,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重点发展,符合市场法则,有助于产业结构演进。其理论内涵是通过需求变化反映产业产品的市场前景,获得加快发展的依据;实际意义就是政府应当重点支持那些提供国民收入多和收入弹性高的产业。据世界银行报告统计分析,人均收入从390~1230美元的国家,收入弹性分别为:运输和交通设备1.91,电器1.45,娱乐1.40,家用商品和服务1.28,香烟 1.20,燃料电力1.15,酒1.08,服装1.04,食品0.69。
  c.产业关联度标准
  反映特定产业在投入产出上对其他产业的前、后向关联程度。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才有能力促进和带动所有相关产业发展。其理论内涵是通过产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变化来反映支柱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推动作用;实际意义是政府应当优先扶持那些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在《中国支柱产业振兴方略》一书中提出了考察我国目前四大支柱产业的九项量化指标:一、工业增加值在GNP中的比重达到5%左右,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左右;二,出口创汇稳定增长,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上升,行业外贸进出口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三、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时在紧密相关的工业部门和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大量增加;四、行业关联度高,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五、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配套协作的企业组织网络;六、与国际同行业比较,技术比较成熟;七、需求收入弹性高于1,大体在1.5左右;八、经济效益好,附加价值率一般在25~40%;九、具有高于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持续的、较高的部门增长率。
  2、相关因素
  完整的支柱产业指标体系还应当考察如下因素:社会状况——政治安定、法制健全和社会公平;人口素质——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体质、信仰、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整个地区宏观的和产业内微观的科学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基础产业条件——交通运输、物流、邮电通讯等;资金保障体系——投资融资渠道、资金筹措方式等;现有产业优势——区域内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
  指标的选择必须具有客观性,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可行性,尽可能采用有数据支撑的指标,而对数据不可得的指标只能舍弃;相对性,为准确反映每一行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选用的指标应是相对指标,即采用某一行业与本区域其他行业同一指标相比的指数形式,由此来考察支柱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不同属性;动态性,确定工业支柱产业不仅是不同行业之间静态比较的结果,而且也是反映它们动态变化的过程。为此,比较过程应考虑指标的时间因素,通过指标的动态变化判断支柱产业在常态下的未来变化趋势。
  3、地区支柱产业选择的特定基准
  地区支柱产业必须顺应国家振兴支柱产业的方向,大体要以国家确定的支柱产业范围及其选择标准来进行,同时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制约因素及在全国的正向作用,增加特定选择基准:
  a.产业强弱系数
  目标期内某产业(或子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工业增加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与区域内或全国平均水平之比。若大于1可选,小于1则应十分慎重。产业强弱还体现为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优势指数。市场占有率表明该产业满足国家或地区产业对经济批量的要求,其重点子产业或重点企业产量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应在5%以上;市场竞争优势指数的含义是:当其数值大于1时,意味着市场占有率大于产值比重,即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产业强弱系数的意义在于使地区充分考虑其产业素质水平以及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理性判断风险利弊。
  b.比较优势系数
  由比较集中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利税率系数的乘积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一般而言,支柱产业的比较输出系数都应大于1。数值越大,证明该产业产品的区际商品率越高,即高于全国平均输出率。而当比较优势系数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具有相对优势,数值越大,说明相对优势也越大。比较生产率指标就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间比较,比值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利税系数大于1,则说明地区某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同产业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优势,小于1时则处劣势;而当用该指标与地区其他产业作比时,则CT(比较值)值越大越好,选择CT值大的产业作为 “支柱”,才能担负起整个区域上缴国家财政收入和发展地方基础产业结构的重任。
  从比较优势系数的构成可以看出,所谓“比较优势”包括“外生”和“内生”两个方面,其指归在于竞争优势。外生优势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只要市场价格机制起作用,只要存在资源稀缺性,比较优势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地发生作用;内生优势是产业内部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获得或通过投资创新经验积累而人为生发的,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知识创新和经验积累。因此,竞争优势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对比较优势所蕴含的价值量的利用和管理的效率: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欠发达地区尤其要明确自己的比较优势之所在。
  c.完全就业系数
  一定时期内地方某产业直接吸纳就业、扩展带来机会就业以及社会贡献就业总体上升速度与地方工业就业平均增长率之比,若接近或超过则可行。这一标准侧重考虑了对地区社会发展和稳定就业的权衡。国家选择支柱产业实行有限目标、重点发展,对资金和就业约束不十分在意,而地方政府必须直面这些问题。一般认为,当系数大于1时,这一产业可带动经济和就业全面增长,适宜作为支柱产业。
  d.产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
  反映某一产业全方位经济效益。由下属六个单项经济效益指标加权求和而得到:增加值率、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各指标权重的求得方式:如果认为两个指标同等重要则取1,一个指标略重要则取2,重要取3,重要得多取4,极重要取5,反之则取倒数,依次类推。对各指标两两比较并列出矩阵,矩阵中各行自乘后再按所取的6个指标数开6次方根,每个指标6次方根值与这6个指标方根值之和相比较得出的比值,即为各指标的权重值。 这六项指标也是一般支柱产业分析模型中采用的变量因素。
  e.特色产业或子产业标准
  特色产业指地区资源条件中有高于或低于国家支柱产业技术层次的产业条件,对提高和改善产业结构水平有特殊作用的产业。比如内陆地区发展传统产业的特定优势,沿海开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对优势,以及一些地区的特种工艺技术的产业。特殊产业标准的提出扩大了支柱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而在大局上又丰富了产业结构的层次,尤其对于经济规模小的区域是发展支柱产业的一条蹊径。

汽车工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意义

6. 简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拜托各位大神?

汽车产业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的规模水平较高,但存在着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创新体系仍需完善、国际品牌建设滞缓、汽车保有量较大等实际情况带来的环境、能源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的政策形势,进入质量型发展的市场态势,围绕电动化技术与智能网联技术展开的技术趋势。
(一)政策形势:汽车工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智能网联与新能源为政策重点
在汽车产业的顶层设计上,国家先后出台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其中《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总目标、六个细分目标、六项重点任务和八项重点工程,其中一个总目标即建设汽车强国,总目标可以被进一步细化为六个细分目标,分别是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产业链实现安全可控、中国品牌汽车全面发展、新型产业生态基本形成、国际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为支撑汽车产业目标的实现提出了相应的重点任务与重点工程。其中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节能汽车三个重点领域,重点工程也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应用工程、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工程。
《智能创新汽车发展战略》明确了智能汽车已经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等方面的目标,以及在智能汽车在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生态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法规标准体系、产品监管体系等方面的主要任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署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深化开放合作的5项战略任务。
具体目标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路网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信息安全体系全面形成,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汽车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总体来看,我国汽车产业将紧紧围绕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两个重要发展方向展开,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将成为我国汽车产业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主题,发展目标既体现出规模的要求,同时也包含对技术高度的期望。
(二)市场态势: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新能源汽车细分领域表现突出
1.销量规模大幅增长概率较低且自主品牌能力不高
市场规模方面,我国汽车销量连续多年均处于世界首位,具备较高的汽车市场规模,但通过近年来我国汽车销量的规模变化与增速变化可以发现我国汽车产业当前的市场规模增速放缓,甚至近年来汽车销量规模出现了负增长。根据当前市场规模趋势,可初步判断出未来几年汽车市场出现销量规模大幅度增长的几率不大。
自主品牌方面,一汽、比亚迪、吉利、长安、长城等自主品牌车企近两年迅速崛起,但综合来看,我国当前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的实力仍显不足,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市场份额近五年的数据显示均不足一半,约占40%左右;而德系、日系、美系、韩系、欧系的汽车品牌在我国汽车市场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尤其是在豪华车领域,国外汽车品牌当前仍占据主导地位。

7. 汽车工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意义

汽车工业为所有生产和销售轿车、商用车及其零部件等汽车产品的企业总和。汽车工业前向关联效益大,它一方面创造了巨额的产值,另一方面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汽车工业产生100多年来,一直被当成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在国家实力成长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汽车工业是综合性工业,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水平。从历史上看,从工业化中期到最后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没有一个大国不是靠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汽车工业在国家经济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创造巨大国民生产总值、带动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新技术发展、创造出口和外汇储备、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等多方面体现。然而,从发展汽车工业的目的来看,汽车工业发展并不在于汽车工业本身,而是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推动社会进步。

汽车工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意义

8. 我国汽车产业优势

我国汽车行业优势主要集中于新能源汽车。
前瞻网摘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中国汽车行业产业竞争力分析报告 指出
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汽车曾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机器”,在给我们带来快捷交通方式的同时,也产生了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目前,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战略方向。
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国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有成本和市场优势,因此,中国有潜力和有可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领先地位。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明白的地方欢迎追问
望采纳谢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