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有冲击吗?

2024-05-16

1. 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有冲击吗?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冲击很大,但对银行来说也是一种机遇。
  具体来说:
  1、从互联网行业来讲,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类似于POP这样的贷款融资平台,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
  2、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客户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商,或者说是融资平台来直接较量,既存在着金融脱媒,同时也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对银行和客户的基础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一定的冲击。
  3、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虽然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尝试给银行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传统业务也是一种补充,它也覆盖了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些盲区,因此还是有很积极的作用。同时,互联网热爱创新的基因,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创新的动力,引发了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模式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长足发展。

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有冲击吗?

2. 互联网时代,传统银行该怎样发展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首先,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投资人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个道理,互联网金融,例如P2P平台的高收益高风险,跑路,倒闭等等负面消息,会是很多人对其不感冒。
其次,现在年轻人基本不会存定期了。针对此,各家银行的手机银行,信用卡APP都推出了丰富多采的银行理财,基金,保险产品以及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比如吃喝玩乐旅游租车等等,增加用户粘性。所以更多的年轻人会选择银行的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
第三,银行现在的传统储蓄业务不会在继续加强了,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银行业务及其他业务会逐渐加强。所以银行将来会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走的更远。
所以,基于银行的活力、品牌信誉度和对金融的深刻理解能力,是不可能沦为通道的。
我也是银行的,希望能多多交流。上面的回答满意吗?

3.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1.互联网金融改变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
近十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总资产和总负债年均复合增长率近20%。但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方式基本上还是传统上“重投入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结构、重速度轻管理”的外延粗放式增长模式,“一高二低三优”的内涵集约化经营任重道远。当前,利差仍然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我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尽管有所提升,但仅占19.3%。从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看,因为其客户主要是对贷款有稳定需求的大企业客户以及高端零售客户,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是客户的基本诉求,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主要是以其专业的技术、复杂的知识和冗繁的流程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目标客户类型发生了改变,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不同,其价值诉求业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被彻底颠覆。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和普及化,中小企业、企业家和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商是那些聚焦于为客户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的新兴金融机构,其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淡化。客户主要是追求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及年轻消费者,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是客户的基本诉求。
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竞争基础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需求响应、期限匹配、风险定价与管理等业务流程被大大简化。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在数据分析上的模块化资产组合,以往传统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那种基于密集知识和复杂技术的金融产品的优势被削弱了。根据破坏性创新理论,互联网金融使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基础发生了演变,由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转向快捷、便利和体验,进而从金字塔的底端开始对银行核心业务进行破坏。
2.互联网金融导致商业银行支付功能边缘化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是以移动支付为基础,其通过移动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技术来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边缘化,并使其中间业务受到替代。例如,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和快线等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机票与火车票代购、电费与保险代缴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迄今为止,央行为前后5批、共计197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颁发了支付业务许可证,其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盛大、百度和Ebay等互联网巨头。目前,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范围已经涵盖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支付、货币汇兑、预付卡发行受理、互联网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所提供的服务由单纯支付、结算渗透至为整个产业链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区域范围突破京沪和沿海扩大到河南、山西、四川、重庆、内蒙古、黑龙江等中西部地区。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虚拟货币的发行和流通量越来越大,涉及的用户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全年交易额规模达2.16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99%。尽管与当年全国支付系统近2000万亿元的业务处理金额相差甚远,但第三方支付组织已将手伸向了银行的核心业务,且在电子支付领域奠定了优势地位。业界人士预计,未来几年其交易额将迎来爆炸式增长,业务占比会不断提升。
3.互联网金融重构已有融资格局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搜索平台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机会发现的市场,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双方对对方信息基本实现完全了解,资金中介将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资金信息中介。
例如,2005年3月成立的全球第一家人人贷公司——Zopa,在资金借贷过程中充当了信息中介的功能:在 Zopa网页上,贷款者可列出贷款金额、利率和想要出借款项的时间;借款者可以在无中介的情况下自由寻找适合自己的贷款产品,而借贷双方达成的借款利率,主要因贷款人的风险喜好程度而定,风险偏好型的贷款人会追求较高的利率水平,而风险厌恶的贷款人则会确定较低利率以规避相关风险。类似的,国内融360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融资贷款搜索服务,实现用户和业务人员的直接对接,让用户通过搜索就能获取更高性价比的融资贷款产品。
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消费贷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贷款审批流程简单、放款速度快、产品类型丰富多样等。例如,专注于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阿里信贷,其淘宝商户贷流程包括:3分钟申请、没有人工审批、1秒到款到账。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其中阿里金融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累计为超过13万家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总额达280亿,2012年上半年就累计发放贷款130亿,新增获贷企业4万家,不良贷款率为仅为0.72%。
另据报道,甚至有专家预测,“如果阿里巴巴拿到银行牌照,三年内超过民生银行不成问题!”。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不仅可以达到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能大幅减少交易成本。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指出,20年后“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
4.互联网金融挑战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中介理论
Mishkin(1995)指出,金融中介的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金融中介有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能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第二,金融中介有专门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缓解储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最为基础的两个功能,分担风险、提供流动性和信息也成为银行最主要的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兴起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的存在基础形成了有力挑战,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互联网金融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银行直接融资以及股票和债券市场间接融资尽管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很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包括贷款信息收集成本、银行与客户签约成本、客户信用等级评价成本、贷后风险管理成本以及坏账处理成本等。这可以从银行和券商高昂的利润体现出来,如根据2012年三季度报告显示,2471家上市公司1-9月份的实现净利润1.49万亿,其中16家上市银行就高达8127.67亿元,占54.5%。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方运行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进行联系和沟通,并可以实现多方对多方同时交易,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价以及风险管理也主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完成,交易双方在信息收集成本、借贷双方信用等级评价成本、双边签约成本以及贷后风险管理成本等极小。
其次,互联网金融降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银行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双方之间信息沟通充分、交易透明,定价完全市场化,风险管理和信任评级完全数据化。例如,一位上海客户需要申请一笔贷款期限为12个月、金额为10万元消费贷款,当通过融360专业贷款搜索平台进行融资时,他可以在10个商业银行以及9个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提供的27个贷款产品中进行选择,并且每个产品都有独特的产品特点。
再如,Zopa平台在承担资金借贷中介功能时,首先会参照该借款人在Equifax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分的基础上对借款人进行风险评级;其次,录入借款人的家庭情况、借款用途、借款金额、愿意支付的最高借款利率及信用评级,并将其安排进入相应等级的细分市场;最后,特定信用评级的贷款人参考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结合贷款期限,以自身贷款利率参与竞标,利率低者胜出。
第三,互联网金融加速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中大量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涌现和崛起,大大加速金融脱媒。在传统的支付产业链中,电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银行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电商为用户提供网上交易平台;第三方支付建立网关服务平台,实现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之间的在线支付,并提供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服务;银行则是最终资金结算服务的提供者。
但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壮大,他们已不不满足于只做银行的网关支付平台,而是借助其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开始直接向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等领域扩张。尽管目前互联网金融由第三方支付所衍生出的信贷业务占仍比较小,但由于其为资金借贷双方之间提供了直接连通的通道,成为商业银行战略和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4. 互联网金融会颠覆银行吗

  首先,要确定颠覆的概念,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是巨大的,会从内部倒逼商业银行改革。正如马云所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可以说,互联网金融不仅在渠道上影响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变革着银行的融资渠道,给商业银行注入了新鲜血液。互联网与金融的高度融合,适应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促进金融改革和发展,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影响有冲击的一面,也有促进的一面:
  一、弱化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
  互联网金融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当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目前,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能够为客户提供转账汇款、代购机票与火车票、信用卡还款、代缴燃气、水、电费与保险等结算和支付业务,并已经占有相当的份额,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和流通量越来越大,涉及的用户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俨然成为一个庞大的金融产业,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被进一步弱化。
  二、加速商业银行的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使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在传统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由银行充当资金中介。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金融搜索平台,充当了资金信息中介的角色,这将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
  三、互补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
  基于对企业审核要求的限定和规避风险等原因,小微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而互联网金融凭借数据信息的优势,可以直接向供应链、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互联网金融把排除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客户串联了起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空白进行了覆盖,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这无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利的。
  四、促进商业银行的产业创新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带来了金融的民生化和个性化。商业银行更加致力于产业创新,以产品驱动的销售型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资产配置、风险收益配比的服务型转变,从传统的代销角色向资产管理的集成转变。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金融产品“关注用户体验”、“致力界面友好”等设计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商业银行在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客户体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商业银行应对“余额宝”纷纷推出银行系宝宝类余额理财产品;应对“P2P网贷”,商业银行也低调试水网络信贷,“小企业E家”、“开鑫贷”、“小马bank”等应运而生;应对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更是推出银行系电商平台,依托自身强大的信用体系,融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为一体,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形成从支付、托管、担保到融资的全链条服务。正是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的“搅局”,使得商业银行被迫“触网”,寻找自己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新的坐标,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传统金融高度整合的产物。商业银行借鉴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从积极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促进了商业银行服务、产品、经营、创新的加速。通过互联网工具,使得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的特征。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创新,是一种金融业态,是未来我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正在以新的基因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使其产生大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来说,不是颠覆,也不是补充,而是最典型的融合。

5. 互联网金融最终会取代传统银行吗?

个人力挺互联网金融,但也认为你所谓的取代需要考虑太多的现实条件,所以,大致是有两种附条件的可能趋势:
一、最终会。需要具备成熟的条件:人们已经习惯完全的货币电子化,重要档案管理实现全面、安全的无纸化,重要信息实现完全、安全的网络化,银行业形成完全、充分的竞争环境。
二、最终不会。主要取决于你这个“最终”的时间衡量标准怎么确定,如果以你的生命终止为限,我想这个不一定能在这片沃土上实现,呵呵。
顺祝梦想成真!

互联网金融最终会取代传统银行吗?

6. 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

事实上,由于企业文化和业务性质的巨大差异,两者进入对方的绝对优势领域反而都会有明显的不适应。因此,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在两个优势领域的交叠部分才是双方直接冲突的战场。其中,双边平台的竞争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没有平台资源的企业想要构建自己的平台,而拥有平台资源的企业则谋求建立自己的支付、贷款等功能。
双方的争夺主要集中在交叠的部分
金融机构的优势领域   双方交叠的战场互联网企业的优势领域
存款、现金业务、国际结算、中低风险贷款、托管、投资、投行、复杂金融产品的销售、信托等  互联网双边平台的建设、小微贷款和消费贷款、线上支付、代收代付、保险保障、担保承诺、经纪、简单金融产品的销售  软件开发和出售、硬件设备的生产、处于初创期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开发
由此可见,银行和互联网企业都希望能够在双方交叠的部分取得更多的市场和利益。然而,如果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赢者通吃”的游戏规则的话,双方竞争的结果会变得非常的惨烈。所以对于非重量级的金融和互联网企业来说,面临的最优博弈策略却并非是自己独立开发和运营对方的优势项目,而是合作和外包。因此,对于一些中小银行来说,扔掉包袱,抓住时机,适时地与牢牢掌握网络入口及流量命脉的“BAT”类的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利用他们的平台获客功能,加上自身良好的金融服务业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不失为一个理想又现实的选择。
虽然银行被动进驻互联网行业打造自己的平台能否取得客户认可不得而知,但是只要立足于银行庞大的客户群,本着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角度,尤其是客户基数极大的银行,在银行的客户体系内形成资源的充分挖掘和使用,也未必不是不可行的道路,或许规模未必能做的很大,但是精细化生产之后的效益也会非常的明显,把最终的目标定位于优化银行生态体系,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差异化服务,提高客户的粘性,而未必要电商盈利从而让客户更喜欢停留在银行体系内,如果真能以这个为目标精耕细作,或许也是条道路也未尝不可。
此外,在互联网技术大发展的年代,银行不仅要跟互联网企业争夺客户与市场,还要继续跟具备网络实力的银行进行争夺,在这个过程中,更好的应用互联网技术,融合互联网思维的金融机构,可能会有竞争性优势,因此如何实现这个转变,可能是未来银行业要去仔细考虑的核心点。综合以上所述,对于目前在互联网金融中间战场地带角逐中处于明显被动防守状态的银行来说,若要打造和发展自己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希望达到一定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地位
在互联网企业金融渠道的冲击下,各大商业银行应尽最大可能将互联网金融上升到全行发展战略的层面,而非仅仅是年度工作报告中的一个小项目。银行管理层需要认识到的是,中国经济在日益互联网化,仅就现状来看,银行在互联网经济中的竞争地位就已经明显不如线下经济,而且互联网企业还在不断拉大对银行的竞争优势。互联网企业的平台在快速做大,相对于银行的先发优势在迅速积累。更何况有互联网企业已经实现上百亿的年利润,有些企业的股票市值已经超过部分银行。留给银行的空间和胜算也在随着时间而流逝。
二、加大互联网资源投入
目前,许多银行仍然在享受着高达20%左右的净资产收益率,而互联网业务是未来的增长点。用现金牛业务支持增长型业务,这是战略管理中一个很浅显的结论。目前银行仍有足够的财务实力参与竞争:若某家大行将每年在互联网金融上的投入增加20亿,这将仅降低银行利润不到1%,但就足以形成显著的优势(而阿里巴巴[微博]2011年全部的营业支出也只有47个亿)。此外,商业银行还拥有巨大的客户基础,若能够动员这些企业客户加入银行的互联网平台,就有望明显强化跨边网络外部性。
三、建立更具独立性的组织结构
从民生电商、陆金所的组织模式来看,这种做法还是值得其他银行效仿的。这种架构一是解决了合规性问题,使得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再受到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二是解决了企业文化的冲突问题;三则可能突破银行的考核和薪酬体制,提供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即使是继续放在银行体系内,中资银行仍应通过更多地授权来降低银行既有的文化和考核、薪酬对互联网金融板块的制约。
四、品牌形象内涵的重新定位
由于过去国内多数银行的品牌形象并不突出,这对网络宣传较为不利。一来高度重叠缺乏辨识度,二来稳重有余而时尚感太差,三者不够立体和丰满,这些都会影响到对目标互联网客群的营销。如我国大部分银行的LOGO都是高度同质化的:红色、蓝色或者绿色的圆。
LOGO的高度同质化反映的是多重原因作用下,中国的银行不敢有特色。这似乎是出于这样一种担忧:一旦选择了某种个性,就意味着需要放弃一部分市场。但事实上商业模式本来就是不舍不得,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可能在所有细分市场上都赢得绝对优势,而不敢放弃在外围市场上的资源投入,就不可能在核心目标市场上扩大优势。而在互联网领域,没有特色就更意味着被取代。
如果国内的银行对于全面更改品牌形象、LOGO和品牌内涵心存顾虑,那么完全可以考虑另一个替代方案,即推出互联网金融子品牌。这个子品牌不仅可以有全新的LOGO、口号和品牌形象,更可尝试推出吉祥物乃至于固定品牌代言人,让品牌建设更加丰满立体,最终目标是明显强化对目标客群的吸引力。
五、充分尊重互联网精神,遵循双边市场商业模式
1、设立?独立域名。在全新的子品牌下,银行的互联网平台应尽可能采取便于传播的独立域名。
2、按客户需求组织页面。
3、激发单边网络外部性。不论是评价、信用评级、论坛或其他形式,银行应尽可能地为客户间的直接或间接交流创造便利。
4、?对其他银行的客户开放。我们不认为这方面存在着技术或者监管的问题,善融商务、交博汇等已经实现了这一功能。
5、?在可能的情况下,可考虑与其他银行机构建立互联网金融联盟。
六、专业化和细分化
若无法在通用型的平台竞争中成为主要选手,银行也可以选择一些细分市场和专业领域。例如为某些产业链构建交易平台等,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开竞争压力。例如平安银行与eBay[微博]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给银行业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认识不足、行动迟缓的银行未来将面临越来越窘迫的竞争局面:平台建设的后发劣势日益难以扭转。而对于成功把握互联网金融趋势的银行来说,接触客户的渠道能力将显著增强,其信用风险管理等业务能力将持续受益于大数据技术,从而帮助其深挖小微贷款和消费信贷这些蓝海业务的机会。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刚刚拉开帷幕,我们也难以判断中间战场的胜负输赢。但互联网金融历史性地提供了又一个银行业内的优胜劣汰筛选机制,通常来说这种机制会对更为市场化的银行有利。当然,如果自身实力不足时,选择与平台型电商企业合作,进行产业链式的嵌入发展也不失为一种互惠共赢的发展模式。

7. 互联网金融如何影响传统银行业

谈一点我的看法,余额宝类的互联网金融将推升传统银行业的资金成本,进而提高银行端贷款人的贷款利息;随着P2P类互联网金融规范化,各个利率层的平台也会稳定下来,会缓解小微企业贷款人的压力。这样一来,小微企业的贷款很多会移到P2P领域中来,但结合目前比较大的P2P平台,比如:平安旗下的陆金所、国家开发银行的开鑫贷,都有大行背景,招商银行更是直接做了招行P2P贷款,所以,我认为表面很多银行业务会往互联网金融来走,但实际还是银行资本在做。
但有个另外,阿里小贷,采用大数据模式来做小额信贷已经取得了成效,但其瓶颈是数据只局限于阿里圈,出了这个圈子,数据优势就没了,如何做大是个问题。

互联网金融如何影响传统银行业

8. 互联网金融来势凶猛,能取代传统银行吗

传统银行才是国家金融稳定的根基,互联网金融虽然来势凶猛,但想要取代传统银行是不太可能的,最好的结果是双赢的局面,这就要求银行要积极改进以前的旧思维,勇于创新,而银行确实也是在这样做。
作为金融业的老大,银行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它的天然优势还是成为它很好的”护城河“。
1、银行理财有哪些优点?
信誉好、背景强大
银行的成立都要经过国家的严格审批,想成立一家银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银行在民众中的信誉是非常高的,比其他一些金融机构更能得到投资者的信任。
专业性、安全性高
银行理财有严格的风险级别,R1、R2级别的理财产品,安全性是很高的,特别适合那些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虽然银行理财不再保本,向净值型理财转变会慢慢成为趋势,但由于这两个级别的理财产品所投资的方向,决定了它的风险属性还是比较低的。
投资期限丰富
银行理财的投资期限还是挺多的,除了通知存款这些短期周转性的理财,还有1个月到1年,甚至几年的理财期限都有,适合各种投资偏好和资金需求的人。

2、银行理财有哪些缺点?

投资起点高

银行理财的投资起点一般都是5万元起,有的甚至十万或几十万,这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只能望而止步。相对于互联网金融1元、50元的起投数,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的人转向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原因。

灵活性差,有固定的投资期限,不能提前取出

银行理财有一个固定的投资期限,在这个期限内是无法提前进行赎回的,如果遇到急需资金的情况会不能变现,因此,要合理安排好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投资期限。

有买到保险的风险和”飞单“的现象

到银行买理财产品,最后却买到了保险理财,这种现象经常有看到,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不了解,另一个就是银行的业务人员有意为之。因此,投资者要学会基本的辨别银行理财产品的能力。

机构体量大,体验欠缺

银行因为分部门店网点较多,体量较大,在互联网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冲击下,很难一下子转型过来, 没有互联网金融”掌上理财“的便捷。因此在用户的使用体验、操作流程便捷上与土生土长的互联网公司相比,还有待改进。而银行也意识到这一点,正在努力的改进。

其实不只银行,所有的投资工具都有它的优缺点,个中的情况就只有投资者自己去把握,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总之,看完这些优缺点,相信银行的根基深,要被取代,那是网友们想多了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