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

2024-05-20

1. 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巨幅对联,生动地反映了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和反“围剿”作战的指导思想。也相继提出了反映本地区特点的游击战争原则。比如洪湖地区提出:“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湘鄂赣边区提出:“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出,化整为零”等。“十六字诀”言简意明,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把防御与进攻、退却与反攻、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总体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出发,利用民众和地形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扬长击短,趋利避害,灵活机动地作战,达到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目的。“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朱德等在军事上的一大创造,它不仅适用于游击战争,其基本精神也同样适用于力量对比敌强我弱条件下的正规战争,为人民战争克敌制胜的作战方法奠定了总的原则基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体系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依靠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运用“十六字诀”的基本精神,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了一个个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奇迹 。

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

2. 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的第一句是什么?

我们军队从红军,八路军到人民解放军,出现了很多战略战术,而游击战争让人叹为观止,有人说是毛主席总结的,有人说是朱总司令提出的,也有人说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共同提出的。不管谁提出了,这个战法为我们做出了重大贡献。游击战争有十六字诀,他的内容是“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所以第一句是敌进我退。





3. 游击战十六字诀的红军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是谁创造的

关于红军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诀是谁创造的问题,史学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朱德具体概括总结的;二是集体创造的经验;三是毛泽东在作战实践中形成和提出来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我们的战争是从一九二七年秋天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经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失败了,秋收起义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的红军,也打了几个败仗,转移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第二年四月,南昌起义失败后保存的部队,经过湘南也转到了井冈山。然而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十六字诀”形成于1927年冬和1928年春的游击战中,在会师后的1928年5月得到了广泛宣传。

游击战十六字诀的红军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是谁创造的

4. 谁是游击战争十六字诀的创始人

关于红军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诀是谁创造的问题,史学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朱德具体概括总结的;二是集体创造的经验;三是毛泽东在作战实践中形成和提出来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我们的战争是从一九二七年秋天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经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失败了,秋收起义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的红军,也打了几个败仗,转移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第二年四月,南昌起义失败后保存的部队,经过湘南也转到了井冈山。然而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

5. 游击战“十六字方针”是什么?

游击战争中的“十六字方针”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
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

扩展资料: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首次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并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主要是:
①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战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作战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这是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旨在从被动中争取主动,改变敌优己劣的形势,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②与正规战争相配合。游击战争的作用是在敌后方削弱敌人、牵制敌人,从战略上配合正规战争;游击武装在正规军作战中担负破坏敌人交通、牵制和削弱敌人的任务,是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正规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击战争


游击战“十六字方针”是什么?

6. 朱毛之游击战十六字诀是什么?

朱毛之游击战十六字诀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关于红军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诀是谁创造的问题,史学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朱德具体概括总结的;二是集体创造的经验;三是毛泽东在作战实践中形成和提出来的。
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正是毛泽东的概括、宣传、运用和推广,使之成为红军主要的作战方针。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民兵:民兵游击组织遍布敌后
战争史上创造奇观 毛泽东十六字决山地游击战战法大显神通。
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在党的领导和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在主力部队的指导和帮助下,各根据地的广大民兵和自卫队,活跃在敌后广阔的战场上,依托高山密林、江河湖泊、平原地道和青纱帐,到处摆开了杀敌的战场。
原始的大刀、梭标、斧头,自然界的水、火、石头,都变成了他们杀敌的武器。他们以惊人的胆略和无穷的智慧,在人民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活泼的活剧,创造了许多灵活巧妙、神出鬼没的独特战法,把日本侵略者打得晕头转向、丧魂落魄、顾此失彼、疲於应付,像一条野牛陷入我人民战争的沼泽泥潭中不能自拔。

扩展资料:麻雀战。这是民兵在抗战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作战方法,也是最能发挥民兵特长的游击战法。其基本特点是以少量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出没在山野密林、狭窄隘口、街头巷尾、地道暗洞、青纱帐里,像麻雀啄食一样,东一枪、西一枪,忽聚忽散,忽来忽去,一会跳到这里,一会跳到那里,出敌不意,扭住敌人,一阵猛打。
地雷战。地雷战首先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民兵发展起来的战法。1940年春,河北省安国县东赵、西赵两村的民兵,在反“扫荡”中把两枚手榴弹埋入地下,炸死了两个敌人。於是,各村纷纷效仿,利用废铁壶、瓷瓶子、瓦罐子等,装上炸药,以杀伤来犯之敌,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地道战。抗日战争中期,由於日寇加紧对我根据地实行残酷的“扫荡”、“蚕食”、“清乡”,处在平原地区的抗日军民,没有山林和水泽可依,於是就发明了纵横交织、户户相通、村村相联、不怕水淹、不怕毒气,既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战,成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一大法宝。
破袭战。这是广大民兵和群众创造的又一战法,它不仅适用於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信联络,如公路、铁路、桥梁、车站、码头等,而且适用於对敌人的仓库、工厂、矿山等进行破坏和袭击。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民兵经常以隐蔽、突袭的战斗,配合正规军对敌人的铁路、公路和交通枢纽进行破坏,挖路基、扒铁轨、炸桥梁、打火车、割电线、平围墙、阻河道、毁码头等等。
围困战。就是对敌人的据点和碉堡实行封锁,把敌人围困在据点和碉堡里,使其没吃没喝、走投无路,最后将其挤跑、赶跑或歼灭。太岳沁源围困战,就是广大民兵和群众围困封锁、制服敌人的一个典型战例。1942年9月,日寇纠集了1万多人,分14路进犯我只有8万人的沁源县抗日根据地,并在沁源县城安了据点,妄图把沁源划为“剿共实验区”。
伏击战。一般分为待伏与诱伏两种。待伏,是在得知敌人出动的兵力、时间和必经之路后,预设埋伏,待机歼敌。如1944年农历4月的一天,太岳区安泽县风池、高壁等地的民兵,获悉日寇骑兵运输队要给府城的敌人送粮弹,民兵们便在距府城西12公里的柳寨村做好埋伏。当鬼子的运输队进入伏击区时,地雷“轰轰”地爆炸起来,一时浓烟滚滚,杀声四起。
此外,抗战8年中,广大民兵和游击队还创造了窑洞战、联防战、捕捉战、水上游击战、拔点战、攻心战、坚壁清野等战法。这些神奇巧妙的战法,对於配合主力作战,粉碎日寇的“清乡”、“扫荡”、“蚕食”,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游击战十六字诀

7. 游击战争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


游击战争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

8. 游击战十六字诀是什么?

敌人进攻的时候我方退守;敌人退军时,我方要追击;敌人驻扎在某地按兵不动。
游击作战十六字诀,内容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译文:敌人进攻的时候,我方要退守;敌人驻扎在某地按兵不动时,我军要要对其骚扰;当敌人疲劳的时候,我军要主动进攻;敌人退军时,我方要乘胜追击。
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后,他对井冈山上绿林头子朱孔阳(朱聋子)对付官军的“打圈子战术”法子进行了改造。1928年1月,毛泽东率部攻克遂川县城,并在遂川县城召开了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
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十二字诀”。而在朱、毛会师井冈山,经过游击战争的实践,使“十二字诀”发展成“十六字诀”。
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

扩展资料《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
作品影响

1、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2、客观地评价了战争的局势,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3、抵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思潮,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