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有哪些变革现象

2024-05-15

1.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有哪些变革现象

一、财务管理观念及目标的更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财务管理观念需全面更新,以人为本、注重信息、风险防范及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念应逐步确立。

  财务管理目标应多元化。将企业财务管理责任确定成量化指标,按照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性质和业务的职责在所属的范围内分解落实,使管理人员对所属工作形成可控性,使经济责任落实到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概念清楚、科学准确、内容明确。同时从我国的社会体制、价值观念和发展状况看,企业财务管理也应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调整企业财务经营目标。

  二、无形资产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大。因此,在现阶段,无形资产也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企业要重视对无形资产投资和管理,调整原有管理指标,增设反映企业无形资产投入状况、使用状况、收益状况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设立应以是否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积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增强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程度,树立企业的产品品牌和公众形象等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为标准。

  三、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应意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如果由于知识积累和革新速度加快,管理者却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使企业面临经营风险,就是财务管理不成功的体现。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有哪些变革现象

2. 企业财务管理的历史演进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 Legalistic Period)”。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美国洛弗(W.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 Decision-Making 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 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哈里·马克维茨(H.M.Markowitz)发表论文“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科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科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 1958年,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 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64年,夏普(William Sharpe)、林特纳(John Lintne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l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 Pricing Mode1,简称OPM);斯蒂芬·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 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3. 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背景意义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二)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三)财务控制薄弱

(四)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五) 难于规避财务负债的陷阱。

(六) 财务危机的陷阱突现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

1、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

2、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

3、规范项目投资程序。

(二)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1、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

2、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

3、加强财产控制。

4、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5、 保持财务资料完整。

(三) 优化财务结构,平衡高成长和稳健发展。 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

一是优化资本结构。二是优化负债结构。三是优化资产结构。四是优化投资结构。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背景意义

4. 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意义

时代的进步带来的是经济的改变,知识经济是目前的主流,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让经济的发展更加的迅速,知识的更替和传播更加的迅速。知识经济让传统的一物质为资本的企业结构发生了改变,逐渐过渡成为以人为本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结构配置。要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要求,就必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积极地寻求发展与创新。

1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新要求
财务管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企业财务活动中相关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都是其管理的范围。企业的一切活动从资金的投入到效益的产出,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得目的,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知识经济的到来让企业的资本范围变得更加广。企业的资产可以由物质资本以及知识资本两部分构成,而且知识资本占据的比重日益增多。
(1)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重视知识管理,由对资金的管理为主转向对知识的管理为主。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也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生产要素是知识。主要生产要去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以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并重是目前的现状,知识资本逐步加大。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经营者投资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智力投资,资金投资要跟上智力投资的步伐,能够为智力投资服务;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应该是技术和创新能力并重,不是以量取胜;企业的技术要过渡成为新技术,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等等目前的新领域技术;在管理上也要改革,形成有效的系统管理。
(2)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重视人的管理,由对物的管理为主转向对人的管理为主。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说明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动性越来越重视,人才作为现在的知识资源,是各大企业竞相争夺的资源,现代企业实力比拼除了物质资本以外,还拼的是人才资源。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逐步的转变为侧重企业内部的人本管理。
(3)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由以事后的总结为主转向以事前的研究为主。过去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风险在知识经济时代仍然存在,同时还增加了更多的风险,像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内容的风险投资,这些风险成为了现代风险比较突出的风险,风险和机遇是并存的,虽然知识经济时代带来了机遇但是同样应该对风险有所警惕。
(4)改革原有的财务收益分配模式,由按“劳”分配转向按经济要素分配。企业的财务分配和企业的资源占有是具有直接关联的,像是农业经济时代,是根据土地来进行分配,工业经济时代按照资本进行分配。目前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主要的生产要素,所以脑力劳动开始替代了体力劳动,知识成为了劳动者的主要劳动手段,为劳动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知识成为了企业的成长的主要助力。所以知识生产力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理应以所投入的知识为依据,按知识或按经济要素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贡献的大小来分配财富,这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

5.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背景

在工作中,您是否遇到过以下情形:当财务部用年度预算来考核各级部门费用时,面对超支部门的反诘:我们销售规模已大幅改变,你们财务还用大半年前确定的数据来考核,太不合理了,财务是否很无奈?在月度业务汇报会上,面对一个个部门走马灯似的展示汇报,一大堆原始数据让总经理摸不着头脑:这么多的问题,我该从哪里抓起?要是有人能帮我理出头绪就好了!在财务部对审阅的合同或流程提出异议时,常有业务部门如此抱怨:你们财务部就知道控制这控制那,再控制下去业务都被你们控制死了,有本事你们财务能提些建设性的建议!或者,因为财务部门一贯的无所作为,业务部门在架构交易的过程中从未让财务参与,财务只是在汇总结果时才发现公司蒙受了损失(比如多付了不必要的关税等等),财务部也连带受批。类似的困惑和问题一定还有不少,它们都和财务部的定位与价值贡献有直接关系。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背景

6. 企业财务管理的历史演进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
  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
  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
  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
   
  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
  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
  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
  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
  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
  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 *** 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
  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
  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
  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
  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 Legalistic Period)”。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
  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美国洛弗(W.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
  英国罗斯(T.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
  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 Decision-Making Period)”。
  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
  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
  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
  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 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哈里·马克维茨(H.M.Markowitz)发表论文“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科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
  马科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 1958年,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 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
  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64年,夏普(William Sharpe)、林特纳(John Lintne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
  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
  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
  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
  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
  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
  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l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 Pricing Mode1,简称OPM);斯蒂芬·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
  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
  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
  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
  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
  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
  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
  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
   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
  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7.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背景及意义:
企业集团是大型企业实现规模效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现实选择。文章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构建应注重的问题进行了探析。通过对问题的阐述来达到提高企业集团财务治理水平的目的。

企业集团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实力强大的大型企业为核心,以资产、资本、产品、技术等作为联结纽带,由一批具有共同利益的多个企业联合组成的稳定的、多层次的、产权网络化的法人或者非法人联合体。既有以资本为主要连接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也有以业务为纽带形成的关联企业联盟即总分公司关系。

企业集团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系列问题。首先,集团成员单位各自为政,追求各自的财务目标,导致决策的次优化;其次,资源在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调动困难,资源不能优化配置;最后,集团内部资源配置上的重复浪费,影响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
组建企业集团的宗旨也就是实现资源整合优势和治理协同优势。倘若不能贯彻这一宗旨,只是多个企业简单地捆绑在一起的话,企业集团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控制正是贯彻这一宗旨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有利于实现企业集团的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对于企业集团而言,建立一个合理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以切实改进和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是指为保证财务治理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治理活动和手段。这种财务控制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功能效应。构建一个规范的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是有效实现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的前提和基础。财务控制的关键是解决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财务控制模式是企业集团公司财务控制体系的基础,大都采用集权制或者分权制,集权制是集团公司相关财务治理部门对下属公司的所有经营治理决策进行集中统一,下属公司没有财务决策权。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实现集团财务统一核算制度、统一报告制度和统一治理制度的一种新的治理理念和模式。它的优点在于集团内部各项决策均由集团公司制定或部署,集团内部可充分展现其规模与效益,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风险损失。但采用集权制,不利于调动下属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权制是指集团公司只保留对下属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权或审批权,而将日常财务决策权完全下放到下属公司,下属公司只需对一些决策结果报请集团公司备案即可。在选择财务控制模式时,应该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坚持集权适度,分权合理的原则。就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集团而言,应该采用相对集中的财务控制模式,因为:我国企业集团所处的阶段决定其必须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我国企业集团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企业集团,集团公司制定的集团发展战略尚未得到集团内其他成员企业的认同和贯彻执行,各成员企业在资金配置和市场定位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尚未形成合力,没有达到经济规模,完全分权的条件还不成熟。我国企业集团非凡的成长背景我国企业集团有的是在原来比较松散的生产协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的是靠行政干预、行政划转方式形成的,有的则是由行政性公司翻牌而来的。存在着产权不明、主体不清、治理松散、效益低下等问题。
我国集团下属成员企业的财务活动尚不规范
就单个企业而言,我国大部分企业尚未真正建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我国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较高,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实现了治理决策的科学化,而大部分企业仍存在治理混乱的现象。
二、企业集团财务人员控制模式的选择
在企业集团中,合理配置集团财务人员资源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关键。根据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集权分权的程度,目前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组织机构人员的治理制度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
全员委派,集中治理模式
在企业集团财务集权式治理条件下,对子公司的财务人员统一由母公司委派,这些委派财务人员的人事关系,劳动保险和福利待遇都由母公司进行治理。
自主选用,资格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母公司只制定下属子公司财务治理人员的任用的有关资格条件,子公司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聘用自己的财务治理人员,只要受聘人员的条件符合母公司制定的相关条件,子公司都可以决定财务治理人员的任用与否,只需向母公司备案。
财务负责人下管一级,其他财务人员授权治理模式
企业集团总部只负责下一级的财务负责人,实行财务负责人下管一级,对于其他的财务治理人员,授权财务负责人进行治理。
我国企业集团,普遍存在着以下现象:有些下属成员企业领导人员干扰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权,会计人员存在“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等现象,会计监督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下属成员企业间的财会人员工资薪酬、待遇不统一,严重影响企业集团下级财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有些下有些下属成员企业领导人员在任用财务治理人员上的存在任人为亲现象。鉴于以上不良现象的存在,对于我国一般企业集团财务人员治理模式,可以采用全员委派、集中治理模式,比较适合国情,有利于财务人员的统一治理,提高集团财务治理效率。

三、企业集团的财务制度控制
作为企业集团来说,内部成员企业众多,关系复杂,运用制度治理对于集团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母公司应制定统一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来规范子公司的财务行为,统一企业集团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规范子公司的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以实现对子公司财务控制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可以说建立统一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是企业集团实行科学财务控制的前提条件。
统一的财务制度
财务制度是由国家权力机构和有关部门及企业内部制定的,用来规范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准则、办法及其企业内部财务规范的总称。
制度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权威性及其有效执行,这就要求集团不仅要制定出制度,而且要确保制度的实施,以通过规范的制度自动调节各方的行为。因此,集团的财务制度首先要严密、规范、可操作性强,在前提上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其次,要通过各种措施使制度严格执行,真正发挥其规范、指导、约束的作用。
统一的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规定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鉴定、分析、归类、登记和编报方法,明确各项资产和负债经营治理责任的业务规范。会计制度所规范的主要领域包括:会计核算组织体系;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电算化制度;会计事务治理。
在实践中构建和运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时,仍有几点需要明确:企业集团对下属公司的财务控制,完全根据企业所有者的实际需要,是企业集团用以取得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问题。面对激烈竞争、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也必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战略目标的修改或修正频率也就会越来越高,在财务控制上也要做不断的调整和重新设计,其控制方式、重点等也要相应变化。还需要重视的是要不断运用先进的财务控制手段,尤其是运用财务信息系统和技术来加强财务控制,提高治理水平,进而提升企业集团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背景及意义?

8. 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有何意义?

  财务管理的意义
  一、财务管理迫求的不是帐面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角度进行管理,它强调的是在资金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资金的增值。人们评价企业经营的好坏也越来越多地从企业资金运转状况来考虑。高额的帐面利润可能掩盖了企业资金周转下灵的实情。例如,大量逾期应收帐款的存在,一方面导致成为坏帐的风险,一方面又使企业帐面利润可观,但并无资金可用,投资者分不到红利,债权人到期收不回本息。又如,追求眼前利润则易于产生短期行为,使企业战略决策缺乏前瞻性,盲目生产、盲目投资,造成产品积压,虽帐上表现为可观的流动资产,但投资得不到回收,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所以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是帐面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利润,并且能同时带来现金净流量。
  二、财务管理不能简单地强调降低成本、费用和支出。
  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即为节约成本,减少支出。不错,降低成本必然能增加利润,但成本增加并不意味着利润一定减少。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市场,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下,物价有变动,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缩短,这一切使得不同时期的产品成本具有很多不可比因素。如果只简单强调降低成本而使企业生产技术固步不前,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因缺乏竞争力而与市场失之交臂,从战略上动摇企业的生存基础。因此,财务意义上的成本管理是成本效益管理,是要节约那些效率不高的成本,控制那些管理不善的费用,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支出。而对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结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还有那些虽然眼前增加了负担但从长远看能使企业持续经营和蓬勃发展的费用支出,则必须给予保证。
  三、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不是要忽视和否定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所强调的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而决不是要忽视和否定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和盈利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管理,财务管理是其中的一项。只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及财务管理本身的特点——它以价值管理的观念指导各项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并且对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和最终结果进行全面综合的反映,这才决定了它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但财务计划指标的完成、财务管理目标及至企业目标的实现仍然依赖于企业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配套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等。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和分离的,而应是相互渗透的,是以财务管理的思想来指导和实现企业经营的总目标。离开了其他管理工作的协调配套,财务管理是空中楼阁;没有财务管理的指导,其他管理工作是盲目的。
  四、财务管理不单是财务部门的事。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企业的各项管理(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都要服务和服从于经营需要,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各自为政。它们之间应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和相互衔接,单项管理制度或方法的改变要统筹考虑其对整个管理体系的影响。
  (二)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相结合的电算化管理。通过迅速。高效的电算化管理,将企业产情况与财务情况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井深入分析,寻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措施,堵塞漏洞,提高效益。
  (三)各项决策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经营决策等要在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对其发展目标,要量力而行,平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严密的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效益测算。一个项目或者一个环节的失误,可能会使几十年的积累财富毁于一旦。
  (四)加强成本管理,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需要新的利润来源;另一方面要不断对现时的利润结构进行分析和调整,尤其要加强和扩大实实在在的主营业务利润,避免短期行为,保证和提高利润的质量。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目前个别上市公司为了修饰当前利润,达到扭亏为盈和配股的目的,通过关联交易方式,对控股公司大量大额地出售产品。处置资产或转让其子公司,这一做法不仅扭曲了利润的生成机制,影响了利润的含金量,也给控股公司今后的经营带来了难度。
  (五)加强风险管理。市场历来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低风险低收益的谨慎和高风险高收益的诱惑,往往使企业在决策面前进退两难。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衡量风险的程度,结合自身的承受能力,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权衡得失,选择最佳方案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效益,是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作出决定之前要针对不同风险制定一系列防范、保全补偿措施,使企业在风险出现时不致惊慌失措,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