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输给刘邦?

2024-05-09

1. 项羽为何输给刘邦?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的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一向以西楚霸王自称的项羽,在当时可谓是少年得志,一路顺风顺水。相反,刘邦的身世就要惨得多了,自小出身贫寒,长大后在小小的沛县当个小头头。前半生都在看人家脸色谋生活,小聪明也是有不少了。那么,为什么威风凛凛的项羽会输给二流子刘邦,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这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知人善用
刘邦称帝后,曾问过大臣们这个问题:你们说说,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天下?有人说是刘邦舍得把土地、战利品分给他们,而项羽则嫉贤妒能。刘邦认为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坐镇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我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翘楚,而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个范增还不用,所以他被我打败了。”
论领兵打仗,刘邦比不上项羽,但韩信等人为刘邦弥补了这一缺点,刘邦所具备的,就是善用这些人。
刘邦病危时,吕后问他,“萧何死后,让谁来接替?”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问其次人选,刘邦答:“王陵可以。但王陵为人刚直,不善变通。可以让陈平辅助他。陈平智慧过人,但难以独当一面。周勃深沉厚道,缺乏文才,但能安定刘氏的,非周勃不可。可以让周勃当太尉”。
从刘邦的政治遗言中,可见他非常地知人善用。
广纳良策
刘邦知人善用,但项羽的西楚也不是一个人打下的。项羽是打心眼里热爱英雄,秦国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也被项羽重用,项羽夜杀秦军降卒二十万,独留这三人,这三人后来也为项羽屡建战功。
刘邦说的范增,项羽也不是不用,如不用范增,能称他“亚父”?只不过是范增建议项羽杀了刘邦,项羽因为爱惜英雄,没下了手而已。而项羽与刘邦相差最多的,就是听的建议少。
项羽建立西楚后,要把国都定在彭城。有人建议他建都关中,因关中有险可据,土地肥饶,必能称霸。项羽却说富贵而不还故乡,就像锦衣夜行,谁能看到。那人笑楚人是“沐猴而冠”,项羽便把他扔锅里煮了。
反观刘邦,他想定都洛阳,齐国人刘敬劝他定都关中,刘邦便采纳了这一建议。事实证明,刘邦也遭遇了诸王叛乱,但没有像项羽那样四面出击,疲于奔命。
刘邦很多重大决策,都听取了别人的建议。
攻打武关时,用了张良的计谋。攻入咸阳后,刘邦想留在秦宫,张良、樊哙劝阻,才封了财物,还军霸上。刘邦广听谏言,也就难免有出错的时候。刘邦入主关中后,有人建议他据关中称王,对抗项羽。结果项羽扣关遇阻,让英布攻破汉军。结果是刘邦不得不向项羽请罪,身赴鸿门宴。幸好又依了张良的计策,以及樊哙成大事不拘小节的建议,才得以逃脱。
刘邦后来叛楚东进、假借诛“杀怀王者”的名义讨伐项羽,等等这些决策,也都听取了别人的建议。
而项羽基本都是自己运筹帷幄,自己带兵南征北战。听取建议少之又少。
敢拿命赌
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为什么会被刘邦所用呢?因为刘邦敢压上身家性命,萧何他们不敢。正如陈婴母亲劝说儿子不要自立为王,她说:依附于别人,起事成功了,可以封侯,起事失败了,也容易逃脱。沛县起事时,身为文吏的萧何、曹参等人不敢出头,这才推举刘邦当了沛公。
但刘邦不是当真不怕死,真不怕死的是项羽。如果当年败走垓下的是刘邦,肯定早就过了江东,以图东山再起,哪会横剑自刎。刘邦一生多次带着几十个人逃走,还两次在战场受伤,但他都能东山再起,是不折不扣的打不死。
刘邦虽然怕死,但敢拿命赌。他赴鸿门宴时,不就是拿命赌去。
胸襟宽阔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项羽成为西楚霸王之后,诸侯反叛,最终败于刘邦。
刘邦成为汉帝之后,也遇到诸侯反叛。但刘邦一一平定了叛乱,项羽却遭遇了垓下之败。
两人结局之所以不同,在于叛乱方式不同。项羽面对的是诸侯并起,而刘邦面对的只是逐个反叛。究其原因,在于两人分封天下的方式不同,项羽分封天下,全凭个人喜好,有功的就赏,无功的就贬,亲近的就立,有仇的就废。全然不管诸侯的人心向背,以及权力、利益的权衡。这就是胸襟不够。
刘邦则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充分考虑了诸侯的利益,既往不咎,因此诸侯得以至少是安定数年。待到天下太平,人皆自宁,便是想起兵也难有人附和。
心狠手辣
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项羽为何输给刘邦?

2. 刘邦为什么能赢项羽?

刘邦善于识人、用人,把可以把有用的人才笼络到身边,让他们忠心耿耿发挥各自的作用,项羽打仗厉害,但是政治头脑差刘邦很远,天时地利人和都比不过刘邦,所以失败。

3.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人同情项羽,是因崇敬英雄,但英雄浩气不是匹夫之勇。
项羽乌江自刎前,对身边的人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并在自刎前以斩将刈旗来证明是天亡他。一千多年后,因饥荒四处流浪的朱重八,奇迹般的再次恢复了中华统治,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尊严的王朝。
征服天下之道,本质上是诛心大法,得让天下人心服。一切的存在只有一种根本关系:深刻强烈之存在否定冷漠无力之存在,冷漠无力之存在肯定深刻强烈之存在,这铸就了人向往强者的本性。而深刻是强大的唯一标准。所以,真正的帝王之道从来都不是多数人认为的权术谋略,只需有一颗足够深刻的心。而权术谋略只能称得上是帝王之术,只有道不足才需要权术来弥补。
以朱元璋来对比项羽,看看项羽是否能称得上强者。
朱元璋即无项羽拔山之力,也无项羽名将之后的身份,也无“项梁”为其打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人心的作用,朱元璋所拥有的只有一个真正强大的心。
首先从军纪上比较二人。朱元璋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项羽军队通常打败诸侯国后,对百姓烧杀劫掠,以至于树敌天下。军纪严明这四个字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士兵和军队首领的想法不一样,乱世中哪个独立的军队首领都有争天下的想法,所以都想自己的军队能得民心。但士兵提命上战场是为了物质财富,如果在乱世军纪太严很容易造成军队哗变。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军纪严明?一个猥琐的人不可能在一个凛凛浩气的人面前展现出贱态,一个有英雄气概的军队首领就能带出一支有英雄气概的军队。从军纪严明上足以证明朱元璋强过项羽。
再御人之道上比较:朱元璋处事以公,项羽任人唯亲。朱元璋以传统的天道信仰武装全军,军队忠诚度高;项羽不顾忠义杀“义帝”,坑杀降兵20万,火烧阿房宫,破城则劫掠,极易迁怒百姓,以至天下离心。
再从格局上比较。朱元璋取南京虎踞龙盘之地以安身,项羽把关中白白送给刘邦自己回老家江东。朱元璋知张士诚没有大的野心,而陈友谅却时时准备着吞并自己,所以力排众议,舍弱而取强,先打陈友谅,再灭张士诚。朱元璋因有一颗深刻的心,所以总能抓住根本,这一点项羽就肤浅了。
结论是:项羽之所以败给刘邦,只因他不是强者。
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关注。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4.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个人认为;项羽败给刘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残暴。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年少得志,力能扛鼎,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是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他有万夫莫当之勇,但他刚愎自用、骄横跋扈,在巨鹿之战后项羽坑杀了20万秦军,大失民心。但他重情重义、所向披靡,是一位真英雄!我个人相当佩服项羽,但是好人往往当不了皇帝。刘邦是个市井无赖,无才无德。但他宽厚仁慈,有能任人为贤,礼贤下士,这是项羽所不能及的。项羽论才干、论人品都高于刘邦,但刘邦能广施仁义,轻徭薄赋,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打败项羽,开创西汉。项羽是位大英雄,他不畏暴秦,起兵反秦,有是位多情的人,他与虞姬的爱情流芳百世,项羽力能扛鼎、所向披靡,败就败在他性格刚愎自用。可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啊!!!!!!!!!

5.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首先是时机的问题,当时楚怀王说的是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在巨鹿之战的碰上的秦朝正规军和章邯的带领的秦军,两支几乎秦国最强战斗力的部队,领军的将领也是一带名将,刘邦退而求其次,其余正面硬碰硬不如绕个弯,先大丹水,在如咸阳,秦军都在正面硬肛楚军,刘邦打丹水咸阳,自然轻松的很,加上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咸阳就更是无力回防了,刘邦先一步入关中,并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名义上完成了,楚怀王的许诺,再一个是项羽本人的两个比较大的失误。第一个鸿门宴,不听范增的,没杀刘邦,第二放火烧城,咸阳是秦的首都,刘邦本来是和他们约法三章的,本就得到刘邦的好感,加上项羽的一烧,关中人愤恨自然转到了项羽身上,之后刘邦多年发展,任用人才,还拥有了汉中之地,得到了和项羽可以对峙抗衡的实力,而项羽还在讨伐其他诸侯,放而其做大。但是最大的错误其实还是刘邦给他的评价,我和项羽差在哪里,我任用,萧何,韩信,张良,郦食其等,他们能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战必胜攻必取,项羽就一个范增还不用,先失民心在失臣心。而且刘邦几乎是布衣出身,什么东西都是起义白来的,什么都舍得给,项羽本来祖上就是楚国贵族,相当于拿回祖宗基业,拓展家族势力,有些时候,恩惠小气也难免,但是总的来说,项羽输在,心高气盛,面对刘邦,一个秦末老油条,还是显的有些稚嫩,政治不够强硬,更多的是用军事表达,而且人情味比刘邦浓,君主终究是打不过流氓的道理。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6. 项羽为什么败给刘邦

反秦战争阶段    秦朝末年,伴随着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也出现许多反秦武装集团。其中,项羽和刘邦就是两支主要力量。 
    项羽原是楚国的旧贵族。公元前209年9月,他跟叔父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杀死会稽太守,在吴(江苏苏州)举行起义,队伍发展到8000余人。
  刘邦早年做过沛县亭长,在萧何、曹参等人支持下,杀死沛令,自立为沛公,集聚了起义者3000多人。 
    陈胜、吴广的主力军失败后,部下召平渡江与项梁取得联系,用陈胜的名义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项梁率领8000人渡江,和陈婴、英布等人起义军会合,到下邳时队伍发展到7万人。不久,吕臣的义军和刘邦的队伍也前来会合。项梁等人为了号召群众,共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仍号楚怀王。公元前208年,在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交战,打败秦军,接着转攻定陶(今山东定陶)又取得胜利。项羽和刘邦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也连破秦军于雍丘(河南杞县),斩秦将朱由。 
    项梁被胜利冲昏头脑,放松了戒备。秦将章邯夜袭定陶,项梁战死。 
    章邯得胜之后,又击破魏、齐等割据势力,然后渡黄河北上击赵,大破赵军于邯郸。接着,他以重兵包围巨鹿(今河北平乡县)。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7万人救赵。宋义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后,饮酒作乐,46天未进兵。项羽愤杀宋义,率义军渡河破章邯军。项羽令义军“破釜沉舟”,每人只带3天口粮,表示决一死战。 
    项羽军渡河后,先打败章邯的军队,又进攻王离的军队。双方在巨鹿大战9天。农民起义军英勇杀敌,每个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惊天动地,使秦军惊恐万状,王离被俘,农民军取得重大胜利。巨鹿之战基本摧毁了秦军的主力军,扭转了整个战局。章邯走投无路,率20万秦军投降了项羽。 
    正当项羽北上救赵时,刘邦带领一支起义军西向击秦,一路收编其它义军,迂回曲折地向咸阳进军。公元前207年8月,大破武关,进兵蓝田,取得节节胜利。这时,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化。赵高杀死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子婴又杀赵高。刘邦率军直扑咸阳,驻兵灞上今西安市南)。秦子婴无可奈何,捧着玉玺,向农民军投降。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的统治结束了。 [编辑本段]鸿门宴    刘邦攻占咸阳后,想住在皇宫。樊哙、张良劝他想得天下,就不要留恋宫中美色财宝。刘邦接受他的意见,还军灞上,废除秦的苛法,仅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深得秦人拥护。 
    项羽听说刘邦先入关中,非常愤怒,率军攻破函谷关,杀奔咸阳而来。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军队40万驻扎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鸿门(今临潼县东项王营)。当时,刘邦军队只有10万人,实力不敌项羽。他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自去鸿门拜会项羽。 
    刘邦向项羽故意请罪,卑辞言好。项羽设宴招待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想乘机杀掉刘邦,找项庄(项羽从弟,勇士),以表演剑舞,伺机行刺。项羽的叔父项伯从前和张良关系好,这时见势不妙,也拔剑伴舞,掩护刘邦。过了一会,刘邦借口上厕所,从小道回到灞上。 
    “鸿门宴”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杀掉秦王子婴,烧毁秦的宫殿,自立为西楚霸王。他又封刘邦为汉王,居巴蜀汉中,另封章邯等人三分关中。
    项羽分封诸侯,将众多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分封于彭城周围,以巩固联盟,但其它众多诸侯因没有得到满意的封地,多有怨气,矛盾日渐突出。 
    不久,齐将田荣最先起兵反对项羽,自立为齐王。彭越在梁地有1万多士兵,未得分地,对项羽怨恨,田荣也联合彭越。陈余对张耳被封常山王不服,联合田荣赶走张耳,做代王。诸侯混战再次爆发。 [编辑本段]刘项对峙    被项羽逼处巴蜀汉中一隅的刘邦,采纳萧何的策略,在汉中招揽人才,治理巴蜀作根据地。公元前206年五月,项羽前去攻打田荣。刘邦趁机出兵,1月内占领全部关中。 接着向东挺进,直捣项羽的老窝彭城。楚汉战争爆发了。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苦战了5年,大战70余次,小战40余次。与此同时,派韩信北上收拾赵魏齐等地,开辟第二战场。与其他诸侯联合,拉拢彭越、英布等人,孤立项羽,终于逐渐转为优势。 [编辑本段]最终决战  项羽在已无盟友的情况下,无奈提出和刘邦“中分天下”,以鸿沟(今河南贾鲁河)为界,河东属于楚,河西属于汉。但刘邦听从属下建议,于公元前203年底,汇合诸将,合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项羽粮食吃光,援兵断绝。在寒冬的一个夜晚,项羽被围在一个山头,看到战场上旌旗遍野,鼓角齐鸣。项羽在四面楚歌中知道军心涣散,大势已去,只好与爱妾虞姬话别,连夜夺路突围。
  天亮以后,刘邦闻讯,立即派5千骑兵追赶。项羽渡过淮河,只剩100多人。 
    汉军追上,杀得项羽只剩28个残兵了。项羽跑到乌江边上,见前面茫茫乌江,后面滚滚追兵,走投无路,拔剑自刎。 
    公元前202年6月,刘邦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刘邦即皇帝位(即汉高祖)。 
    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性质却截然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农民战争虽然胜利地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经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却不得不走封建统治的老路,遂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在这场角逐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王朝。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 
  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据说就是从这场争斗中演变而来的 。

7.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项羽失败的原因分析

  秦亡后,鸿宴时,项兵四十万,刘兵仅十万;论到“勇、悍”方面,刘邦又不及项羽,在刘、项斗争中,刘邦又屡被战败,为什么在五年之后刘邦贵有天下而项羽惨败自杀了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就政治思想来说,刘邦较项羽进步,项羽是反动的。因为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由领主割据的局面转向于统一;而项羽却要重新分裂中国,使社会回到春秋、战国的局面中去,这就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如《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就说:在战国时期,“强国务攻、弱国备守,合纵连横,驰车击毂,介胄生虮虱,民无所告愬。”到了秦统一之后,本来希望“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可是事实与之相反,所以当人民苦不聊生之际,才起而发难。如果项羽要用武力把已为历史所抛弃了的社会制度重新恢复起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诚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没有一个伟大人物能够强迫社会去接受已经不适合于这种生产力状况的关系,或是接受不适合于这种状况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他确实不能创造历史,所以他在这种场合移动他的表针当然是徒劳无益的,因为他既不能把时间加速,也不能使时间倒退。”1项羽失败的基本原因。 

  在当时刘邦的政治思想有什么高明之点呢?照我看来,刘邦也是自发地参加反秦的,没有明确、固定的政见。即使有,也不外乎摹仿贵族领主统治的政治形式。不过,他与项羽还有一个根本的不同,那就是他的立场是属于新兴的地方阶级,易于接受符合这个阶级的利益的主张。例如汉三年,他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为了对抗强楚,曾一度接受了郦食其的“复辟”主张。郦食其是这样说的:“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向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刘邦不仅接受了这个主张,而且还为立六国之后刻了印,并准备派郦食其为使,到各处进行这一活动。可是经张良反对之后,他马上放弃了,并又接受了张良的主张。张良曾对刘邦说:“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2良的主观意图与文字之间,都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是有较浓厚的统一要求的。刘邦接受了这样的主张,是社会发展必然和不自觉进程的自觉自由的表现。这是刘邦获胜的基本原因。 

  2.项羽与其他贵族存在很深的矛盾。本来旧贵族之间有矛盾是阶级本质问题,项羽与其他旧贵族的矛盾就是由于分赃不均而发展、扩大的。其他旧贵族认为:秦亡之后,他们应该无条件的恢复故国,割据一方,不受任何干涉。可是在项羽看来,这样做太不合理,他认为应该根据在反秦斗争中的表现,“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3屠咸阳之后对自己的部下说:“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4的主张当然易为项氏诸将所接受,亦易为曾率军到巨鹿救赵,后从项羽入关的各诸侯将军所接受。但其他旧贵族却大不以为然了。又项羽在分封诸将为王时,表现了对其他旧贵族的歧视,如徙原魏王豹为西魏王,原赵王赵歇为代王,原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原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等,领地不但未扩大,反比以前大大缩小。再如齐相田荣、赵将陈余均因为项羽所不满而未得到王的封号;因此,引起了他们的忿忿不平,并且酝酿说:“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5,旧贵族先后起兵叛楚,天下离心。 

  刘邦在战略上比项羽高明得多,他想尽一切办法“谋桡楚权”6对于诸侯,采取威胁利诱的办法,使他们从汉灭楚。如郦食其诱劝齐王田广时就曾说:“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7田广只得投降。对于不降的,就用武力解决。这样一来,本来就对项羽不满的旧贵族相继叛楚归汉。 

  刘邦对待旧贵族纯属利用性质,在楚汉战争中,已把他们消灭了很多;汉统一后,有的消灭了,多数迁徙到长安一带管制起来83.项羽、刘邦的作风有差别。作风上的差别也是项败刘胜的原因之一,不过这不是决定性的原因。他与政治思想也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项羽是一个凶狠残暴而又心地狭窄的人。他在攻城略地时,常常烧杀,如“阬襄城”,“屠城阳”,“屠咸阳”,“烧夷齐城郭室屋”,把齐都临淄至北海一个广大地区的生灵、房屋烧杀殆尽。又屡屡阬杀降卒,如“阬秦卒二十余万新安城南”,“皆阬田荣降卒”。司马迁也认为“项氏之所坑杀人,以千万数”9曾派人杀害了义帝。这样的残暴行为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抗,如当时“齐人相聚而叛之”,秦人则“痛入骨髓”。所以当时韩信评论项羽必败时说:“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慑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10用人方面,项羽“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11形容也许有些过分;但项羽在用人方面是有严重问题的,韩信、陈平、黥布等都曾是他的谋士、猛将,但却先后离楚归汉,后来连仅有的一个高级谋士范增,也由于猜疑而使之引退,死于途中。最后,项羽成了孤家寡人。 

  刘邦的一些作为,在当时曾为一般人民所拥护 。如人咸阳时,悉除秦苛政,与民“约法三章”,得到秦中人民较好的印象。又如当秦中父兄怨恨章邯、司马欣、董翳之际,刘邦起蜀汉之兵,还定三秦。且又曾为义帝发丧,并向天下表示,要“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12,在“天下之心未有所定”13,自然刘邦会成为天下归心的对象。 

  刘邦在用人方面,比项羽高明得多。韩信就曾说刘邦“不能将兵而善将将”14邦自己也曾很自豪地说:“运筹帷幄之中,决不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餽,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也吾禽也。”15封赏方面,作得适合于当时一般游士的要求,因之“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如刘邦有较好的后方,在与项羽斗争时,在人力、物资等方面,都能得到源源不断的供给与补充;项羽的后方不牢固,一直遭到彭越的破坏干扰,供给困难等等。这些原因对于刘、项斗争的胜败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8.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赞》中用“不自责”三个字评价项羽的过错,他认为项羽的过错在于骄傲自大,不从自己上找错误。
1、原文是“自矜功伐,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2、意思是“项羽居功自傲,过了五年,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自己死在东城,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已经是大错了啊!”

《项羽本纪赞》
赞语为司马迁在《史记》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
司马迁肯定了项羽继陈涉之后起兵反秦、推翻了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批驳了他的宿命论思想。
在《项羽本纪赞》中,作者既肯定了项羽的胆略与才智,同时也严肃地批评了项羽的残酷暴虐、刚愎自用。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