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句式判断

2024-05-12

1. 语文 句式判断

我认为这句不是判断句,只是普通的陈述句,“者”字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果看成判断句,那,“者”字就是判断句中的语气提顿,下文“不得操尺寸之兵”是判断。其判断句格式为……者……也,也有省略“也”字的,格式为……者……
整句译成——在殿上侍立的臣子们,是不能带一点兵器的。

我认为此句是定语后置句说得通。说成判断句则并比较牵强 望采纳

语文 句式判断

2. 语文句型判断?

首先3个“也”字构成排比,其次,饭是被我们吃,歌是被我们唱,觉是被我们睡,构成被动句。

3. 什么是判断句的句式?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判断句句式定义从战国末期开始,系词“是”已经产生,这时开始就是中古汉语判断句。但是汉代用“是”构成的判断句还不是很多,结构也比较单纯,主语和表语大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往往同时用语气词“也”煞尾。
晋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字句大大发展起来。唐代起,应用更加普遍,而且大都不和语气词“也”连用。

什么是判断句的句式?

4. 语文文言句式的判断。

文言文的句式不多,也不算很难。但是需要慢慢积累,要记住它的特定词,再看看它是疑问句,否定句什么的。基本上不难判别它的句式的。
比如说否定句里的宾语前置,肯定就是两个条件:一个是否定句,即有否定词,“不”“莫”等等,在加上代词,宾语如果不是代词,那肯定就不能前置了。比如“莫我知也”,即“莫知我也”也就是“没有人知道我呀”。否定词“莫”,代词“我”,OK,这个句子成立!
再比如被动句,就记住那几个标志性的词就行了:“见”、“为...所”、“于”等等。如“见笑于大方之家”,“为他所伤”。
 
 
 
主谓宾那些很容易懂的-
-
不解释/

5. 语文句型有哪些句式?分别是什么?


语文句型有哪些句式?分别是什么?

6. 语文的句式是哪几种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7. 语文文言句式判断方法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语文文言句式判断方法

8. 什么叫句式的判断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