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

2024-05-15

1. 乡村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
  
         1  中心小学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同时又为试验乡村示范的中心。
  
       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也就要在田里教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市,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
  
        感想: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在如今也是实用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把所学用到实践中去,三者融会贯通,真理就是从不断摸索的实践中得来的。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2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必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
  
        感想:今天的教育也是如此,教给孩子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得到某种东西先要付出;勤俭节约是中国民族传统美德,不能用奢侈来彰显自己的财富;教科书是我们了解社会,改造社会的工具,而非急功近利的捷径。
  
          3    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中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活得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是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
  
         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他其实要教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运用环境的活势力,培植他自己的本领。
  
         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教农民自立,自卫和自制,他要叫乡村变成西天乐园,村民都变成快乐的活神仙,以后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
  
        感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也需要注入活的血液。活的思想支配活的教学方法,活的教学方法教育出来灵活的学生,灵活的学生创造出精彩的世界。
  
         考察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不是他成人以后的财力和地位,而是他创造的价值。考察一个学校就看学校的孩子,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眼睛里是对未知世界的渴望,那么这所学校必定有一群“活”的老师。
  
          4 活的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的,我们要有一个大规模联合,就是教育与农业携手。教育没有农业变成了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是失去促进的媒介。
  
         教育更要与别的伟大势力携手,教育与银行联合,可以推翻重利,教育与科学机关充分联络,就可以破除迷信,教育与卫生充分联络可以预防疾病,教育与道路工程机关充分联络,可以改良路政。
  
        感想:事物之间都有联系,相辅相成。教育所输送的人才皆是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眼光放长远,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6,我们教育界的同志应当有一个总反省,总忏悔,总自新。

乡村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

2. 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陶行知先生名篇《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导读

        “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这是陶行知先生此文中的第一句话。他以“火”、“冰”作喻,提出了教育是“教人化人”,而且“化人者也为人所化”,二者是相互感化、相互改造的。
  
         透过先生的话,我们能够发现办学与改造社会具有辩证的关系:“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改造了社会便也改造了个人。”因此倘若将二者分开来,办学的只办学,改造社会的只改造社会,则会因为各自的独立,造成教育的狭隘、封闭和脱离实际,难以达成改造社会的目标。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重新定位教育的作用,不止步于试卷上考出多少个A,而是依托教育来强基铸魂,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坚力量。
  
         先生从当时的国情出发,提出对于改造社会人们常常进入的三种误区:一是以为改造社会是要多数人干,少数教师不能胜任;二是改造社会是劝人家干或替人家干;三是以为识字读书即为教育。一旦走进这三种误区,教育就走进了死胡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实先生在提出三种误区的同时,也给出了对应的办法,只要改变固有的观念,放下孤高的架子,“团结同志,共同去干,方能发生宏大久远的效力。”而实施过程中不能只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是要从实际出发,从经济及娱乐两方面下工夫,附带读书认字,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达成教育的目的。
  
         在改造乡村生活的过程中,培养乡村师资是关键,“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乡村教育要振兴,教师的培养是关键。那么,该如何去做才能让乡村教育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乡村教师的培训如何与改造乡村生活相融合?“双减”背景下乡村教育该做哪些加减法来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时代在发展,昨天的答案是否能够解决今天的问题?面对经典,我们该如何把先生的教育思想转化成行动?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去探索的。因着时代不同、人的不同,教育永远充满挑战,这是我们的机会,更是我们的责任。
  
           先生为了纪念晓庄学校建校2周年,于1929年3月写过一篇《这一年》,他说,“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机会什么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原来,这世间各种各样的方法,都难以超越一个字的力量——爱。沿着心的方向,带着爱前行,我们终究可以抵达,教育的远方。

3. 我读《陶行知谈教育》第14章 以教人者教己

什么是“以教人者教己”?陶行知说: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所以我们在上每一堂课之前,都会“备课”。这个备课不仅仅只是备课文,也要备学生,还要备自己。每一堂课我们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所教学的对象都是孩子,如何让孩子喜欢倾听我们的课,如何让孩子喜欢上我们的课,如何能让这节课更高效,这都是值得我们先去研究和探索的。
  
  
 老师要言传身教。要学生学的东西,教师首先要弄明白,融会贯通;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带头做样子。这告诫我们老师更要活到老,学到老,要做不落伍的教师, “必须专攻一门自然科学”,对自己的专业要精益求精,要敢于攀登科学高峰。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业余。”从某种程度上说,时间是比太阳还公平的东西。吴非也说:“判断一名教师教学修养,要多看他的‘业余’在做什么,他有没有阅读的习惯,有没有钻研‘非专业知识’的趣味。”
  
 当我们有了“以教人者教己”的意识后,我们就要利用业余时间来提高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才能教出更好的孩子。我常以此勉励自己,警醒自己。
  
 在业余时间,我跟孩子们共读了《农场疑案》《夏洛的网》《呼兰河传》几本书,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又阅读了《不跪着教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怎样教语文》《陶行知谈教育》几本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我收获颇多。
  
  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学方向,教学理念。围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之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上。坚持每课一得。尽量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现在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 我们常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我们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施教者,我们要始终保持高于受教者,精于受教者的状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教而学”,充实自我。才能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我读《陶行知谈教育》第14章 以教人者教己

4.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中国教育史
  
 陶行知(1891~1946)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为祖国、为民众、为儿童探索教育的一生
  
 学习不仅体现在书本上,还体现在生活上。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主要内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①生活含有教育意义: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生活伴随人一生,教育也会伴随人一生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①社会含有学校意味
  
 ②学校含有社会意味
  
 ①要求:在劳力上劳心,劳力者与劳心者统一
  
 ②原因:行是知之始:行动是知识来源
  
 ③要求:有教先学,有学有教
  
 ④否定注入式教学,教服务于学,学服务于生活需要
  
 ⑤改造课程、教材
  
 学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后,感受到教育不仅仅是存在于学校、存在于书本。教育不仅仅是考试答题。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并且教育还可以改造生活。
  
 ------------------
  
 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