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阐述卢卡斯批判的核心内容

2024-05-13

1. 试阐述卢卡斯批判的核心内容

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
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扩展资料
在卢卡斯众多学术成果之中,影响最大的非“理性预期假说”莫属,他所属的学派也叫理性预期学派,这个学派本来是芝加哥大学一个保守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分支,但1980年代以后迅速崛起,已经发展成为颇有影响的学派。
卢卡斯对理性预期假说进行了深化,并把它作为工具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提出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在个人和企业进行理性预期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这一观点对奉行国家干预政策的凯恩斯主义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也被称为是理性预期革命。
卢卡斯的另一个重要批判是针对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失业,作为一种实际的经济变量,是由诸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生产的技术条件、经济技术结构等实际因素决定的,而与货币数量及价格水平没有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伯特·卢卡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卡斯批判

试阐述卢卡斯批判的核心内容

2. 卢卡斯批判对宏观经济的政策之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十世纪70年代卢卡斯提出的"卢卡斯批评",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也促使了新古典综合派的衰落。"卢卡斯批评"缘起于数量经济学,打破了凯恩斯学派在宏观经济学上的一统天下,创造性地将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学,使得经济学理论更贴近经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马歇尔的新古典传统,对后起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起到了直接催生作用,并在经济学方法论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宏观经济学也因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3. 卢卡斯批判是什么意思

  卢卡斯批判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卢卡斯批判是什么意思

4. 卢卡斯批判的历史背景

在7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经济计量模型得预测性和解释力崩溃了,它们的表现很令人失望, 原因在于模型中控制结构方程的参数发生了变化。于是这种局面使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者面临多元困境,因为本质上它的任务是从他认为描述了经济稳定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和回归分析中得出系数值,事实上模拟操作的目的,在于参照不变参数来比较可供选择的政策措施,然而,这种理论受到理性预期理论的挑战,因为它认为政策制度的改变会改变个人对政策的反应方式,同时改变了的反应方式又与基础参数的改变结合一起。给那些对应于政策制度并非不变的系数强加一个系数值,使很多早期的的经济计量模拟变得无效。这种深刻的洞察就是以卢卡斯(Lucas 1976)命名的所谓的卢卡斯批判,它是理性预期革命理论较为持久的贡献之一。

5. 宏观经济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例如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卢卡斯批判。谢谢 好的加分!!!

古典学派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代表作品:《国富论》
产生背景:英国工业革命推进,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到来。
理论要点:古典学派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他们笃信萨伊定律,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古典学派认为完全竞争可以带给社会最大的福利,政府只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每个人在追求自身福利最大的情况下,全社会就可以达到最大的福利。斯密等人一直强调经济体系中自由放任(laisser faire)的重要性。

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凯恩斯
代表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
理论要点:凯恩斯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学派偏爱财政政策,认为财政支出为宏观经济体系中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最直接。货币政策效果不如财政政策直接、有效。凯恩斯学派认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容易出现流动性陷阱,利用增加货币供给已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会完全失效,只有财政政策才是有效的。
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的黄金时期。该派学者认为政府应积极利用经济政策干预经济体系,减少经济波动。

货币学派
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
代表作品:《自由选择》
产生背景:1973年,发生于西方的石油危机一方面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另一方面又是全球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即停滞性通货膨胀。凯恩斯学派无法解释这一情况。
理论要点:20世纪50年代末,弗里德曼提出货币数量学说,强调货币的重要性,认为货币是影响宏观经济的唯一因素。该学派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应当是相当稳定的,当货币数量发生变动时,只会对物价产生影响,而且,只有货币数量影响物价,所以通货膨胀是种货币现象。
货币学派承认财政政策短期内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强调财政政策可能带来排挤效应,财政政策的政策时延较长,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则无法确定。该学派认为政府应采取长期而稳定的政策法规,对经济体系的干预应尽量减少,避免不当的经济政策造成更大的长期波动,因此自由放任主义是最好的政策。

新古典学派
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
产生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滞胀”
理论要点:20世纪70年代,卢卡斯等经济学家,他们认为凯恩斯学派的权衡性政策要能适用,政府必须先有一个理想的模型,这个模型不仅能说明过去的现象,也能预测未来,然后政府才能根据这一模型,决定适当的政策。
他们认为,人们的行为决定于其对未来的预期,当政府采取某种政策以达到某种效果,人的行为往往会针对这些政策加以调整,因此使得政府政策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政府政策不但长期内无效,短期内也无效,所以政府应采取自由放任政策,让经济体系自由运行。

新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罗伯特.戈登和斯坦利.费雪
产生背景:凯恩斯学派虽然受到批判,但其后任何一个宏观理论的基本构架都来自该派的理论。
理论要点:费雪等学者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从个人行为基础解释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新凯恩斯学派试图从劳工个人追求最大效用、厂商追求最大利润的角度,来解释劳动力市场上工资调整的缓慢。他们认为工资具有黏性,调整不易,当市场出现不平衡时,政府应当积极地更改经济政策使经济体系重回均衡。

宏观经济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例如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卢卡斯批判。谢谢 好的加分!!!

6. 罗伯特·卢卡斯的学术研究

 卢卡斯早期的学术成果是创立宏观经济学的动态分析基础,但这个理论的创立过程似乎给人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当年卢卡斯与他在卡耐基·梅隆的好友、后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Prescott)试图解决不完全竞争下有关产业经济学的问题,然而后来的失败导致他们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但在做这个项目的两三年中,卢卡斯深刻学习了一般均衡、泛函分析、概率论,并掌握了各种动态优化方法,结合平时与普雷斯科特的讨论内容,他发展出一套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动态方法。搞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直到1960年代,经济学模型都基于若干静态的等式,一个表示消费,一个表示投资,一个表示生产等等,经济学家的分析局限于静态,或者只能通过将若干个不同的参数带入模型呆板地比较模型结果。但实际的经济生活是连续的、有时间概念的,不同时间阶段的经济状态是相互影响的,今天多消费一些,明天就只能少消费一点,今天投资得越多,明天的回报就会越高,承受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从而每一期在当期的条件限制下做得最好并不等同于整个一段时间做得最好,因此有必要在经济分析当中引入动态规划及最优控制方法。而这方面,卢卡斯与南希·斯托基(NancyStokey)合著的《经济动态的叠代方法》一书堪称经典。理性预期假说在卢卡斯众多学术成果之中,影响最大的非“理性预期假说”莫属,他所属的学派也叫理性预期学派,这个学派本来是芝加哥大学一个保守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分支,但1980年代以后迅速崛起,已经发展成为颇有影响的学派。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各经济主体在做出经济决策之前,会根据掌握的各种信息对与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进行预测。这种预期影响经济中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并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最初始的理性预期理论的假设是约翰·穆斯(John Muth)1961年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文章中,最早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卢卡斯对理性预期假说进行了深化,并把它作为工具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提出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在个人和企业进行理性预期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这一观点对奉行国家干预政策的凯恩斯主义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也被称为是理性预期革命。在理性预期假设的基础上,卢卡斯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了全方位的颠覆和重建。对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重要的宏观经济概念重新定义。比如在货币理论方面,卢卡斯提出了货币中性理论。按照他们的定义,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根据理性预期进行的,货币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不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系统的货币活动,仅仅影响诸如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等名义变量。货币的中性,使得政府的货币活动和财政活动失效,实际的经济变量,只由经济中的实际因素(技术条件、人力资本等)决定。卢卡斯的另一个重要批判是针对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失业,作为一种实际的经济变量,是由诸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生产的技术条件、经济技术结构等实际因素决定的,而与货币数量及价格水平没有关系。 卢卡斯对投资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和普雷斯科特合作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一文中。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构造了一个分析竞争性行业的局部均衡模型。他们假设,行业由使利润贴现之和最大化的无差异厂商组成,生产所需的唯一投入是资本。由于实物投资存在调整成本,因此厂商的最优决策是使其实际资本存量缓慢调整到与其意愿资本存量相等。在该模型中,资本具有不变价格,对厂商产出的需求服从已知的马尔可夫过程。行业产出的价格取决于需求和行业供给,行业供给取决于资本存量。均衡实现时厂商选择的行业资本存量路线必须使由该路线确定的产品价格与厂商的预期价格相等。因此,该模型中的均衡是一种理性预期均衡。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根据福利经济学定理考察计划者问题时发现,计划者问题的解所决定的行业资本存量的马尔可夫过程,收敛于一个唯一的不变概率,从而为构造相应的经济计量方程提供了依据。这篇文章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证明不确定条件下理性预期均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的方法,这一证明方法在以后被广泛采用。 卢卡斯在《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中最先提出了一个货币经济周期模型,并在后来的一系列文章中对该模型做了一些扩展和补充。经济周期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分歧最大的一个领域。形成经济周期的根源是什么?经济周期的性质即经济周期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对这些问题,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理解。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都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需求方面,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认为供给冲击特别是生产率冲击是造成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关于经济周期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这个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经济波动是由经济的内生力量决定的,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认为,经济本身是稳定的,产出波动是外生冲击造成的结果。卢卡斯在《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中最先提出了一个考察菲利普斯曲线的市场均衡分析框架。在卢卡斯之前,弗雷德曼和菲尔普斯曾分别指出产出与通货膨胀二者之间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货币政策不具有长期的产出效应。但由于他们采用的是适应性预期假定,因此他们认为二者在短期内存在替代关系。卢卡斯发展了他们的观点,认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二者即使在短期也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为了理解不完全信息的作用,先考虑完全信息条件下市场的均衡。假定年轻人知道在他的隔离市场上卖者的数量即同龄人的数目,由于在每个市场上的现期名义需求相同,年轻人可以根据他所处市场上的名义价格推断出两个市场的相对价格。假设他所在“岛屿”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则意味着该“岛”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因为他在下期将购买商品的预期价格与年轻人的现期配置无关。假定替代效应占优势,则该“岛”每个年轻人供给的劳动相对较少,从而使该“岛”的产品售价上升。类似的分析表明,如果不存在货币供给增长的随机性,则货币量的波动也不影响实际产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关系。现在假设信息是不完全的,根据市场出清假设,每个市场上的价格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当供给者发现名义价格较高时,他无法确定价格高是由于卖者少(第一种随机性)还是由于货币增长率高(第二种随机性)。他们的最优估计是,实际价格是名义价格的递增函数。这对两个市场都适用。因而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货币量的快速增长既产生通货膨胀又产生高产出,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的,但它并不能为政策制定者所用。在卢卡斯看来,周期的根源在于外生的货币冲击,周期的传导机制是信息不完全。该模型的缺陷在于,由于模型假设经济时刻处于均衡状态,因此货币冲击造成的产出波动的持续时间将非常短,从而不能解释就业和产出的持续波动。为此,卢卡斯在《一个经济周期的均衡模型》一文中,引入了信息滞后和实物资本两个因素,对初始冲击的持续影响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信息滞后说认为,即使是过去的相关信息也不能完全为人们所了解,从而人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预期,这样波动就会持续存在。现在,信息滞后说已成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标准解释。 卢卡斯在增长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他的一篇为新增长理论的产生奠定基础的开创性论文——《论经济发展机制》中。文中揭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经验缺陷(即不能解释国家之间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的巨大差异),提出了两个内生增长模型。第一个模型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在模型中,人力资本增长率是非工作时间的线性函数。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没有全部被投资者获得,投资具有正的溢出效应。由于存在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经济中最优产出增长率高于均衡增长率。另外,整个经济的生产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性质,经济可以实现内生的增长。如果不存在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经济甚至将以更高的增长率增长。这一结论很重要,它意味着增长的发动机是内生的人力资本投资而不是外生的技术变化。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可以解释各国持久收入的差异,但不能解释增长率的差异。由于人力资本具有正的外部性,相同技术水平的工人在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的国家中获得较高的工资,因此该模型解释了存在着人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的强大吸引力的原因。第二个模型是“干中学”的外部性模型。该模型包括两种商品和两个国家。在模型中,学习完全外在于厂商但完全内在于生产国;一种商品的生产率比另一种商品的生产率增长得更快;一国专业化于生产哪种商品完全取决于初始资源配置。如果两种商品的替代性强,生产率增长快的那种商品的消费将比另一种商品增长更快。当且仅当两种商品的替代性强时,专业化于生产知识密集型商品的国家才具有更高的增长率。一国开放贸易可能导致该国专业化于生产知识密集度低的商品,从而降低该国的增长率。卢卡斯的这篇论文和保罗·罗默的论文激发了经济学家研究增长问题的兴趣,使经济学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支——新增长理论。卢卡斯和罗默都抛弃了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关于技术外生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采用收益递增的假设建立模型。由于允许资本(包含了知识)的收益不变或递增,罗默模型认为最发达国家可能增长最快。卢卡斯则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并界定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的存在意味着一个工人的生产率越高,他周围的人将越聪明,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解释。卢卡斯和罗默等人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研究使得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年的沉寂后得以复兴。由于他们采用的新分析框架可以容纳各国在基本条件方面的差异(如技术水平的差异、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因此可以解释世界各国在收入水平和增长率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并使增长理论更好地与发展经济学融合起来。

7. 卢卡斯批判是什么意思

卢卡斯批判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理论批判的主要代表和集中体现。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的影响的观点。

卢卡斯批判是什么意思

8. 霍德明得经济学观点

霍德明教授 :宏观经济学 漫谈
 
    2006年11月30日,ccer学刊系列讲座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霍德明教授进行题为《宏观经济学漫谈》的讲座。在轻松且严肃的氛围中霍德明老师由Mankiw和Chari&Kehoe的两篇讨论宏观经济学的文献谈起,结合自身学习和教学的感受就宏观经济学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以及外国学者的争论对国内学者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进行了生动的演讲。讲座还谈及如何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性质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等问题。
 

    讲座第一部分首先回放了最近关于宏观经济学学科性质的讨论的两篇重要文献:首先是harvard 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前白宫经济顾问N. Gregory Mankiw的 The Macroeconomist as Scientist and Engineer(宏观经济学家,科学家还是工程师?)。这篇文章结合作者自身参与经济政策制定的经历,且作为一名大学教授的身份,认为经济理论研究在现实中对政策形成的影响微乎其微。其次是Minnesota大学,芝加哥学派著名经济学教授V. V. Chari& Patrick J. Kehoe回应mankiw在今年四月发表的这篇文章而做的Modern Macroeconomics in Practice: How Theory Is Shaping Policy?(宏观经济理论,束之高阁还是政策指南?)文章用50多页的篇幅,通过回顾宏观经济学过去30年的变革试图分析经济理论研究如何影响政策制定。Chari&Kehoe作为宏观经济学家却从未参与过政策制定。宏观经济学过去的六七十年中,从凯恩斯革命算起,已经经历过了无数次的类似的讨论:理论的研究是否重要,理论该往何处去?从二者对峙的态度能否给正在转型中的中国,以及我们经济系研究生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学提供很好启发?  

宏观经济理论的演进
    二战之后,John Hicks等人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概括并建立了标准的经济分析工具:如Keysian Cross, IS-LM model,Mundell Flemming model。五六十年代英美学者将其发扬光大,建立大规模的国家经济模型进行宏观经济预测和分析,Tobin,Modigliani等人也进入政府当局成为经济顾问。五六十年代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巅峰时期,我们看到了宏观经济学从理论到政策的高度一致和融合。因此,这是的宏观经济研究又被称为macroeconomics engineering。 
    随后的七十年代,宏观经济学开始面临严峻挑战——经济进入严重滞胀且伴随凯恩斯理论的破产。然而正是由于旧理论的破产引发了新的讨论,正是因为七十年代如此的混沌才给人希望。Phelps(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正是挑战如何在传统框架下解决凯恩斯理论遗留的难题而建立了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奠基人 。当然,那时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microfundation)的理解也很片面,就连研究生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没有成形的体系和固定脚本,一异再异 。从开始广泛讨论微观基础至今的三十年,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就像淡水学派Chari &Kehoe的论文概括了过去三十年来宏观经济学的三个最重要发展: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Robert Lucas (1976);时间不一致(time inconsistency critique of discretionary policy)Finn Kydland and Edward Prescott (1977);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quantitative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 Finn Kydland and Edward Prescott (1982)。 

新凯恩斯与芝加哥学派的争论
    两篇文章对宏观经济学及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看法很不相同。Chari&Kehoe他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深受过去30年来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对此持正面的看法。 Mankiw作为第三代的新凯恩斯主义者且是一位出色的宏观经济学家,却认为理论对于政策的影响很小,否定了过去30年来那么多智慧的结晶。他认为市场上主流教科书依然是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为主,Barro等人的教科书畅述keynes的内容很少且并不主流。 
    两篇文章的主要篇幅都回顾了过去三十年来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发展,Chari&Kehoe文章回顾了过去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成就,并且提到了很多对于政策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虽然略显牵强。他们认为至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深受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Mankiw也对这些文章做了评论,而他的结论是过去三十年的宏观经济学只是在方法上有很大进步,但是在政策方面没有太大影响。 
讲座第二部分霍老师结合自身从学生到一名经济学教授历经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重要的三十年,为我们谈了他对于这些问题略微不同的看法——作为一个中国学者,首先作为一个经济学者的看法。正是因为宏观还不成体系,抱着寻求理论真谛的想法远渡美国留学。大学时代,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正在Chicago萌芽,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成型理论那时都是没有的,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的大方向都很模糊。可是清晰的是,凯恩斯经济学已面临绝境。七十年代是个青黄交接的时代,虽然学界声称新的理论即将建立并且很快会变成教科书,但是就的教材仍然在使用。30年过去了,大家都确认了宏观经济学需要微观基础,可是教科书依然没有出现,本科生仍然在使用60年代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界30年来这么多的人力资本投入却没有太大成效?Mankiw认为宏观经济学应该problem solving(解决问题),而不是躲在里self congratulating(自我欣赏)。就像30年前我们认识到需要重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虽然kehoe的文章里认为30年的工作对政策有很大帮助,但是他们没有接触过政策,他们的话并没有立足点。 
    两位学者都是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而且生自名门,在学术上也很有见地。谁比较正确呢?(现场名义调查)。理论需要有用才能让人信服。从中国过去经济改革的过程看来,取得的成就并不是依照现成理论来实现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之于中国经济改革的贡献在哪里?这是我们每个学习宏观经济学的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这样的争论有没有意义? 

观经济问题复杂且繁多
    宏观经济学非常复杂,而且问题繁多。比如常常被提及的就业,收入分配,经济发展等等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则更加重要,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经济决策。宏观经济问题不仅复杂而且引人注目。负责政策制定的人不会是随随便便的路人,而必然是学界或者是业界很有名望并且学有所成的人,比如大学教授或者是业界顶尖人物。美欧等发达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总统都会精心挑选政策制定顾问。政治家未必精通经济理论,但是会选择经济学家来帮助制定政策。选择的范围并不广泛,能够成为候选人的必定受过严格的经济学训练。现任美联储(Fed)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也曾经是stanford的教授。宏观经济学者能够成为政策制定者,即便他认为过去30年的宏观经济理论并没有意义,但依然会成为Policymaker。这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具有的特性。经济学家犯错事实上是在积累经验,较工程学科是有所不同的。 

宏观经济理论之于中国经济改革
    宏观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改革的作用应该如何看待,在我们知道过去三十年,甚至六十年的宏观经济学演进过程后,应当如何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中国这样的大国,已及全球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都应当认真严肃看待关于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讨论,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制定应该从中受到启发。中国改革开放已20多年,但和美国相比,我们的经济数据很股全面,很多经济理论是否可以使用都不明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宏观经济问题在中国很复杂,而且我们不能够套用现成的西方理论。如果赞同mankiw的看法,过去30年lucas和prescott等人的贡献对我们意义不大,我们是否应该回归到应用凯恩斯总需求和总供给理论?我们是否应该继续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旧的大规模计量模型对中国是否有帮助?而我们看到的正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很多都没有依据我们现行的宏观经济理论。 

理论学习是必经阶段,注重经济学知觉的培养
    在研究生阶段学习三十年来已经成熟了的宏观经济理论,以及前沿的文献。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必须看到,如果有志于宏观经济研究的人,这是必经之路。政策的制定来源于政策建议,而这些政策建议的由来依据就是经济理论。在众多政策建议中鉴定检验,并且筛选也是需要理论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对理论的新的更广泛的认识,对于经济现实的认识已经不比从前那么简单了。宏观经济学家可能不便比喻成工程师或是科学家,而是更像临床医生。在象牙塔里学习到的基础理论是必要的,但是面临实际问题就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给出建议,就像是临床医生面临病痛的紧急关头可能会跳出传统医学理论。需要经验也需要理论积淀,只有深厚的基础才可能在紧急关头做出正确的反应。理论研究意义就在于政策制定时能够给与一个大致的方向和指引。我们可以看到,宏观经济学到目前为止,发展很快,直觉得判断越来越重要,技术上的处理和数学应用只能被认为是工具,虽然是必经过程,但不是最后的目的。学习宏观经济学最终目标是要培养直觉的看法。当政策需要我们的建议时需要在第一时间给出正确的直观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