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案例分析?

2024-05-23

1. 海尔案例分析?

海尔有自己的物流公司,销量开单,物流配货,车队配送,基本每个省会城市都会有配送中心,个别规模较大的非省会城市也有,只要有海尔的销售公司,就有配送中心 如果更具体就比较难了,这也是他们的竞争力所在~ 应该不容易弄的!

海尔集团(Haier)是中国大陆最大、也是世界上10大综合家电厂商之一。 创立於1984年,22年来持续稳定发展,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在中国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3%,海外销售营收28亿美元。 

海尔的前身是位於青岛市的青岛电冰箱总厂,这家工厂当时已经亏损人民币一百四十七万元,濒临破产的命运,当时的厂长,也就是现任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第一次走进工厂,触目所及竟然是满工厂臭气薰人的大小便,工人四处闲晃、无所事事,还有三五成群的工人拆下窗框烧火取暖。张瑞敏上任后 第一道命令就是「不准在工厂内大小便」,自这道命令开始,张瑞敏展开打造中国最大家电企业的漫长道路。一接手青岛电冰箱厂,就将库存的电冰箱全部检查一遍,挑出七十六台有瑕疵的电冰箱,接著将这些电冰箱搬到工厂广场上,要求生产这些电冰箱的工人在全体员工面前抡起大槌敲坏自己生产的成品。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约合一名普通工人二个月的薪水,工人亲手敲毁自己的血汗结晶,不禁泪流满面,也打下海尔坚持品质的基础。 

海尔集团坚持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以自创品牌的方式进军国际市场,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路、制造网路、行销与服务网路。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其中国外2个,分别位於美国和巴基斯坦;国内8个,其中5个在青岛,合肥、大连、武汉各有一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行销网点58800个;在海外市场,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10大连锁店。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专门开发适合当地消费者的家电产品,海外工厂全线运营。 
海尔总裁 张瑞敏 

【海尔集团发展历程】 
海尔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在印尼等地投资);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计、生产、销售)。 

*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 
海尔"走出去"靠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即在逐步取得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基础上,才开始推进国际化。所以在这阶段,海尔先在国内市场以创新产品的方式建立海尔的品牌形象。 
张瑞敏到四川考察当地市场,有用户向他反应海尔的洗衣机不好用,时常会堵塞。原来四川很多农人用洗衣机来洗地瓜,所以常导致泥沙、根须等堵塞了洗衣机出水口。 张瑞敏将这个问题带回海尔总部,但是大家把这事当笑话,张瑞敏却严肃地说,「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海尔研发部门因此发明一种专门用来洗地瓜的「大地瓜」洗衣机。这种分众订制的行动,让客户对海尔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展开海尔订制电器的行销新纪元 。 

*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 
1990年,海尔冰箱开始出口德国和美国市场,为了说服挑剔的德国人以打进德国市场,将撕去商标的海尔冰箱和德国名牌冰箱放在一起,让德国经销商自行去挑选。经过严格检查及试用后,结果经销商选中海尔冰箱,因此海尔获得2万台冰箱的订单,开启海尔走向国际之路。拉开了海尔产品进入海外市场的序幕。经过九年努力,海尔的营销国际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等出口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市场,共87个国家和地区,海尔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的生产技术也出口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南斯拉夫和西班牙等国家。在海外销售过程中,主要依赖外国专营经销商设立营销网点,并建立国际物流中心,保证对海外经销商的产品供应,赢得了国际信誉。 

*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 
自1996年起,海尔首次投资海外,菲律宾海尔CDLKG电器有限公司成立,海尔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的生产技术也出口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南斯拉夫和西班牙等国家,还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斯拉夫、伊朗和美国等国先后投资设厂。 

*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 
1999年4月,海尔集团在美国海外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设计中心在洛杉机、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立足当地发展成本土化的世界名牌。海尔"走出去"的成功,与以下因素密不可分:长期把开发国际市场作为市场营销的战略组成部分,跟踪国际技术和产品资讯变化,坚持高质量,以创造世界名牌为导向,根据各国用户的不同需求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致力於推行本土化战略,等等。 


【海尔公司的国际化历程】 

拟定三个1/3"国际化战略 

从决定要往外走的战略构想成型之后,海尔一开始的改革就树立了远大的抱负将海尔的最终定位目标就是创造出国际化海尔。而中国的海尔是国际化海尔的一小区块,而国际化海尔将会包括了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中东海尔、东南亚海尔等各大版图。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海尔提出了"三个1/3"战略",也就是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出口;最后的三分之一则是海外建厂海外销售。而实施这项国际化战略的三个原则:坚持出口创牌为导向;出口创牌,首先是质量;先难后易,先打入已开发国家,再打入开发中国家。 

在实施这项战略的过程中,辛苦是一定的,而海尔将以这项战略创出一条独特的路径,在产品往国际走的同时,海尔也有自己坚持的原则:第一台产品是引进,学习外有的而自己没有的优点;第二台产品是国产,设计出属於自己的产品,提高品质;第三台则是出口,将产量扩大标准化,出口外销到各地;第四台在国外当地生产,减低成本。 

在品牌上他们也分为三步在进行,第一步叫走出去,进到国外的主流国家、主流市场。第二步叫做走进去,走进到国外的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第三步叫做走上去,也就是成为真正当地的一个主流品牌。 

出口创牌的播种阶段 
海尔初步创出了国际市场知名度,海尔迈入国际化战略的扎根阶段,通过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牢固扎根海外市场。 
美国是当今世界家电制造业的顶级国家,也是家电消费的大国之一,要成为世界级家电著名的名牌,就要在美国扎根。於是,在走出去的前期,海尔在洛杉机、矽谷等先建立设计中心,并在纽约建立贸易公司的基础上,先创造出海尔的知名度。 
"三位一体":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 
在1999年4月,在家电业里已富有知名度的海尔更在美国南卡州设厂,这对中国或是美国都代表了巨大影响的轰动。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海尔用运用当地资源、人力,这样特殊的手法很难让其余公司认同和跟进。2000年3月,美国本土生产的海尔冰箱已经进入了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里。美国AHAM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239-280升容积冰箱市场,海尔冰箱已经成功占领35%的美国市场份额,这对海尔来说是不是成功,只是必经之路。 
海尔在美国设厂后,海尔贸易公司总经理迈克在专程参观南卡工厂后,说出海尔品牌在美国已经创出很高的知名度,但那是以出国为基础的。南卡工厂的投资产,对进一步提高海尔品牌在美国的影响,将会是有质的促进。有了南卡工厂的依托,市场拓展将更加有力,因为美国消费者会认为这是美国人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品牌。 
的确,南卡的设厂,如预期的一样,美国几乎认为海尔就是自己的家电品牌,信任的程度都反应在销售表上。 


在海外投资建厂 
海尔在通过海外投资建厂后,为了将国际化战略实行的更彻底,便增添了三个中心。 
一、信息中心。美国有规定,在当地投资建立工厂后,可以加入当地协会,如美国的AHAM、CEA协会,这就表示公司已具备了参与制定当地行业标准的资格,并可了解当地同业动态和竞争对手信息。同时因为美国制造而具备与当地知名品牌公平竞争资格。 
二、设计中心。海尔在海外的经营思路都是根据当地消费者的要求来进行设计,透过当地设计,当地化生产,以第一速度把用户的需求转化成用户满意的商品。在美国,海尔以优先方式推出达到2001年能耗之星标准的品牌之一,以环保为诉求的标准下,带动了海尔品牌美誉度,同时也带动其他地区的出口及国内市场的市场发展。 

三、资源中心。通过当地工厂掌握当地优势分供方资源,有助于海尔整合全球资源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现在为海尔提供零件支持国际大东司就有四十多家为世界五百强企业。 






跨国并购突破欧洲阵地 
欧洲是世界家电王国,世界上许多著名家电厂商都在欧洲,以精致、高品质闻名,因此突破欧洲成为海尔国际化战略的第二个阵地。 

2001年7月,海尔集团跨国并购意大利一家冰箱厂 
异於美国设厂的手法,海尔在意大利合并了一间制造冰箱的工厂,并设立海尔意大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将海尔品牌植入欧洲市场,并且合用当地文化原有的工厂,将原本不良的家电全部汰换成海尔所生产的家电,塑造与欧美著名品牌的平等的高级。这是海尔继美国之后在发达国家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又一个重大壮举,是海尔实施国际化名牌的又一成功标志和新的里程碑。此间工厂在当月运营投产,产品质量、产量等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采取并购的模式更让海尔如虎添翼,同时具备了开拓国际市场的三大优势。其一,迅速进入当地市场。2001年,海尔冰箱在欧洲销售量超过6000万美元,在此基础上,建立本土化制造中心尤为必要,而实施兼并策略,可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其二,最短的时间内整合当地化资源。顺利地掌握了原材料,设备的采购网络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外部公共关系资源,企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很快搭建起来。其三,消除了贸易技术壁垒。欧洲各个国家为亚洲产品设置了产品认证,关税等贸易技术壁垒,当地化生产完全突破了这些限制,海尔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已经毫无阻碍。 

三融一创"巩固阵地 
在海外逐步播种、发芽、成长起来之后,海尔进一步推行"三融一创"理念,全面巩固海外市场阵地。 

"三融一创",即通过融资、融智、融文化, 
创本土化名牌,这也是国际化海尔的最终体现。惟有如此,才能做到超前满足当地消费者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海尔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美誉度。 
实施本土化战略,文化融合非常重要。两种文化的融合比较困难,但本质上创新的理念都是可以融合的。海尔通过共同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逐步实现了海尔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在美国工厂,到处都能看到像中国海尔一样的管理理念,但方式灵活多样,更富于美国文化色彩。班前会制度,6S优质典型讲评,评选优秀海尔员工活动等等,让美国海尔员工感到既有新奇又有活力,这种有激情的管理方式形成了美国海尔员工比学赶超的氛围,员工积极进取的状态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当前,通过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海尔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采购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集团现有工业园15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30个,海外设计中心8个,营销网点58800个。 
永远的世界自主品牌 
事实证明,海尔的收获并不是来自於工厂本身,而是来自其成功的本土化品牌运作。海尔集团通过本土化的名牌运作,而得到更多的用户资源,海尔的订单增加了很多,有了订单,海尔海外的发展就不用再完全靠自己投资在全球设厂,再也不用经过海尔工厂的手,靠品牌代言就可以使海尔公司进入五百强企业,卖永恒的产品。在去年,海尔就停止了投资设厂,将代工交由海尔国际合作工厂去做,海尔现在已经不卖产品,卖的是世界级品牌。 

只有创新与突破 
国际化的成功,已为海尔带出了知名度和产品保证,现阶段的海尔已遇到了瓶颈,他们清楚知道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在於不断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领先对手一步,才能够保持自己领先的、不可替代的、难以被对手模仿的竞争优势,海尔现在的国际化领土已经走到一定的程度,接下来只有不断的创新和突破,才能达到海尔的顶点。 



【海尔的国际行销活动】 
两千零六年开始,海尔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之后,进入第四个发展创新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战略的区别是:国际化战略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球辐射;全球化品牌战略则是在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创造本土化的海尔品牌。 

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营运的竞争力。与分供方、客户、用户都实现双赢利润。从单一文化转变到多元文化,实现海尔的持续发展。 

由这一连串的创新战略发展到现在,也意味著海尔其实在实行国际化战略时,就已经将企业带进了国际化的领域里了!为了进一步向大家解释海尔集团的国际行销活动,我们决定以课文中第五节所提到的「价值链」以及「整合回应架构」来阐述与分析有关海尔集团的国际行销活动。 





【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由一连串的价值创造活动(value creation activities)所组成,包括了制造、行销、配送到售后服务等主要活动(primary activities),及公司基本建设(厂房)、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发展及物料采购等支援活动(support activities)。 

”先有市场、再建工厂”、”先有订单、后有商品”这些是海尔的经营理念之ㄧ,在当地有了工厂以后,制造、采购、营销与讯息的流通都更加的便利,海尔的开发区工业园的信息化的立体库,就实现了他们这种观念。采购的物品与原料不应该为库存、为仓库堆放滞留,而是应该为了生产而采购;生产出来的产品应该直接配送到用户手里而不是放在仓库里!用「一流三网」来体现这两个特点:信息化和网络化;「一流」就是定单信息流,企业内部所有的信息,都必须围绕著定单流动;网络即全球的供应网络、全球配送网络、计算机管理网络,这三个网是物流的基础和支持。在全国有42个配送中心,这些配送中心可以及时地配送到用户手里去。 

以上这个图表可以清楚说明,海尔集团的价值链(市场链)。 

在海尔的市场链流程图上,第一个大圈是全球供应商资源,通过互联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最好的供应商,分供方也可以去满足客户的需求,物流把全集团的资源整合起来,找到最好的供应商。另一个大圈是产品制造部门包括ODM、OEM,第三个大圈是全球用户的资源,寻求有价值定单。实际上是否采购是否生产关键是看第三个圈是否拿到定单,原来职能关系的各部门全部变成市场关系,像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等等,全是直接为用户服务的。 

在企业的外部,从纵向的角度,上游就是分供方,下游就是客户,现在分供方整合到一起,联合起来共同满足用户的需求,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有没有参与产品前端设计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供的货再好也不行。我能把我的新产品给你,你必须设计出能提高产品性能的电机,我也可以给你更高的价格。 

下游商家的主要渠道是这样的,国外的大连锁、沃尔玛、家乐福等以及国内连锁、家电专营连锁店、大商场及海尔自己的专卖店,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客户群,海尔与分供方联合起来,创造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海尔在海外建有技术开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贸易公司,实现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目前在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都设有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海尔。 


【整合回应架构】 

「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海外生产海外销售三分之一」是海尔的”三个三分之ㄧ”理念,由此可知,海尔即使走向了国际,有关的行销活动包括制造、生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则还是以本土化为主,制造与生产以国内为重,而海外的制造与生产是次重比例,基础研究是以国内的中央研究院为主,但是透过信息同步化功能可以使研发工作全球整合,相关的应用研究则以当地的研究中心为核心,并且能与当地的经销商和制造商共同研究出符合当地消费需求的产品,所以可以回应当地压力。 

再来我们便进一步分析海尔的行销策略,因为他们是先有订单才开始采购生产,所以产品是完全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因此可以回应当地;在广告策略方面,他们坚持采用「思路全球化、行动本土化」,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广告标语中看出来,海尔在美国的广告标语是What the world comes home to,在欧洲是用Haier and higher,充分表现出海尔的本土化,因此广告基本上为全球标准化、部分因当地状况而加以修正,采用中庸策略;海尔的”不打价格战”策略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略知ㄧ二了,没错!海尔集团生产的所有产品都是不二价,绝对不会因为当地物价或是国情而有价格上高低的起伏,也不会因为和对手有类似的产品竞争而和对手打起价格战,因此他们订价的全球整合能力高、相对的回应当地能力很低;在促销与配销方面的则会视各地市场情况而做修正。

海尔案例分析?

2. 谁会海尔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海尔B2B——个性化服务让价格战息鼓收兵2007-01-11 11:38  一、案例简介
       作为家电行业的骄子,海尔以其卓越的技术、优良的品质、遍及全国的服务网点,创造了中国 家电业的一个时代。然而,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在近几年来,价格战似乎成了国内许多行业 自救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这种饮鸠止渴的做法不但不能救活企业,最终带来的是行业整 体的亏损和质量的下降,最终导致的只能是行业衰落的命运。
  在这场战争中不乏冷静之人。海尔走出一条B2B个性化服务之路,在中国家电业再次掀起“ 海尔旋风”。海尔个性化服务的主要思想就是“我的冰箱我设计”、“你来设计,我为你制 造”。这种B2B式的个性化服务体现了消费者为核心的思想,这也是海尔多年“以人为本” 的思想在网络时代的重放光彩。通过强大的B2B商务网络,海尔把自己与商家与消费者之间 距离大大缩短,千千万万梦想着有自己喜欢的冰箱的消费者自己能够来设计,从而让海尔在 网上带给消费者一颗火热的心。
  自海尔推出B2B网上定制以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海尔就获得了100多万台来自全国各 地大
商场的订制订单,各订单在款式、功能、色泽上要求各不相同。西单商场是首家获得海 尔个性化冰箱的
商家,该商场通过B2B定作的近千台个性化冰箱上柜后,很快销售一空,价 格尽管一分没降,但销售速
度却是少有的快速。这一B2B模式能让商家们各自对消费的调查 成为真正反映消费者心理的手段,把消
费者提升到一个更重要的地位。北京蓝岛大厦以前出 售的波轮式洗衣机洗完衣服后常常使衣服缠在一起,他们在海尔订做了一种要洗衣中心和波 轮中心错位的洗衣机,这种洗衣机完美地解决了上述缺点,并且保持了原洗衣机的优点,在 商场很快售空。
  北京及地方上不少商场纷纷向海尔签订单要求“个性化”冰箱。北京翠微大厦表示,他们打 算向海尔订制走向成人家型式、单身贵族式、家庭保姆式、清凉宝宝式各种冰箱以满足不同 消费者的要求。在B2B中,个性化服务是根植于消费者本身的偏好的,海尔在这一理念指引 下走出了B2B,但这只是第一次,在技术成熟后,海尔还打算进军B2C领域。目前,海尔网上 B2B交易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并以惊人的速度谱写着新的神话。


  二、点评
  电子商务最核心的经营思想之一就是个性化服务,是把消费者从群演变到人。这种理念不仅 对网络
企业如此,之于传统产业仍然会带来滚滚财源。海尔的案例也许正印证了这一点,从 国际国内的电子商
务实践分析,B2B电子商务真正的前途在于传统企业的介入,海尔选择B2B 也许正顺应了这一时代求。
  传统产业的B2B之路有许多优势:首先就是产品优势,一家传统企业能走过来,至少应有一 个成功
的产品品牌,而这也同样能托起一个电子商务企业的运作。这是“空手道”起家的Do t com无法获有的。其次是销路优势,传统企业有成熟的市场基础,如果用B2B来改造,只会 更加便捷和低成本。第三,传统企业的服务体系良好,这也是B2B电子商务所必需的。
  对海尔来说,它有雄厚的技术基础,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服务。海尔的个性化服务早已开 始,只
不过面对的顾客群主要在国外和国内少部分人中,没有大规模普及。海尔网站强大的 增殖性信息平台也
为B2B奠定了技术基础,在一项有关网站影响力的调查中,海尔网站名列 中国企业网站第一。


  三、启示
  1.网络时代公司的惟一选择是给顾客选择的权力。今天,顾客什么都想要,几乎每个人都想要个性化产品。要在这种环境中取胜,公司面临的二难选择是,既要帮助顾客做出选择, 因为太多的选择会使顾客一时难以搞定,又要提供多样化选择。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寻求新的商业模式。不仅对网络企业如此,对传统产业一样重要。
  2.你不用Do everything(每件事),但你必须做好(Right thing)——恰当的事。要控制与 顾客消费相关的关键点,不必介入直接交易,但对顾客做出关键选择的影响物,一定要控制 在企业自己手中,这是风筝的线,抓住它,你完全不用管风筝会掉下来或飞跑了。
  3.速度是金钱,伙伴是财源。消费者的个性会随时变化,朝三暮四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慢 一步,就一定会失掉商机。对待商业伙伴要建立与新的经济规则适应的耐久关系,在信息上 要共享,甚至让商业伙伴参与自己公司的管理,这会增加他的信心,给自己带来商机。

3. 简要概述海尔集团的成功经历!

第一,海尔最初的观念是产品质量过硬,从大铁锤砸冰箱事件中可看出,海尔集团在质量上下足了功夫,这是因为顾客都愿意花较多的钱购买质量好的产品。海尔建立了“零缺陷”质量标准,海尔的这个案例成功的使海尔的名字牢牢烙在消费者的心里,宣告了中国企业的一次转型,宣告了中国企业开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市场营销观念从此确立。这个即是产品观念。 
        第二,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后面临着强大的竞争。怎样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即是企业面临的大问题。因此出现了“北京打擂”事件,在当时比赛和评奖是最具权威的证明,海尔年年评奖,年年参加国际招标,建立了优质优价的良好形象和美誉。 
第三,在市场充分包含的状态下,除了质量过硬外,还必须保证其服务的质量,无庸置疑,海尔的售后服务深入人心,人人都知道海尔的质量过硬,售后服务更是有强力的保障。海尔经历了追求优质产品到全面质量管理再到全面质量营销的不同阶段,质量成为了海尔产品的高附加值。 
        第四,市场营销观念。海尔推出的小小灵童洗衣机,大地瓜洗衣机都是细分目标市场后,调整营销策略,推出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顾客第一”的观念在此得到充分证明。在产品开发上,针对款式,消费阶层,地域将目标进行调整,设计、生产适应不同市场需要的产品,始终保持产品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第五,大市场营销观念。海尔从单一的电冰箱产品,到洗衣机,电冰柜,到目前为止,海尔集团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海尔集团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渗透着一种大营销观念,处处体现着大格局。 
第六,社会营销观念,随着消费者意识提高,全球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环保,海尔顺应这种趋势,积极开发绿色家电,不断推出环保产品。例如无氟冰箱,节电冰箱等。这一发展趋势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今后产品研发的方向。 
        第七,网络营销到电子商务。新经济时代,消费者个性化决定企业收益,为了创出一个国际化的品牌,2000年海尔依托海尔网站,整合物流,商流,资金流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产品上实现了量身订做。顾客可以在网上要求订做自己喜欢、要求的标准、样式。这与传统的营销观念有巨大的不同,符合世界发展趋势。海尔在这一步上无疑是在国内领先的,这也为海尔带来巨大的商机。 
第八,营销的国际化,海尔集团把国外市场做为其发展方向,海尔在名牌战略基础上,积极开发国际市场,到1999年,海尔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占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占1/3;海外建厂生产海外销售占1/3;可以说海尔已不再是中国的海尔,而是国际化的海尔,海尔的产品在国外已推出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简要概述海尔集团的成功经历!

4. 海尔成功的事例?

   
     海尔作为如今电器行业的巨头,它的成功有目共睹,再其中又有哪些成功的事例呢?以下是我精心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在美国建厂 
     1999年,张瑞敏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建立海尔美国工业园,生产家电。一石击起千层浪。国内很多人认为海尔是在盲目扩张,而为其担忧,甚至不少人明确对此持批评态度。人们批评的依据,就是美国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先,劣势在于人力成本高而且市场饱和,去美国无异以己之短攻人之长。有本杂志以《提醒张瑞敏》为题,为海尔在美国建厂的前景担忧。 
     可是,海尔决策层却像“下雨打伞”一样认为去美国办厂是理所当然的事。“到美国建厂有风险;但是不到美国建厂是否就没有风险?!”海尔人要在风险中抓机遇。 
   
     当然,敢于冒风险不等于没有预防风险的措施。在这方面,海尔做了充足预算:在市场方面,海尔的理念是“先有市场,再建工厂”。当时的海尔向美国出口冰箱已经达到50万台,而实际上达到29万台,就可达到建厂的盈亏平衡点。 
     在成本上,美国劳动力年薪2.5万美元,中美两地工薪差别达到8~10倍。但海尔进一步分析后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一是中国低工薪优势其实完全被运费抵消了,而且今后运费有走高的趋势。二是在美国建厂还可以就地收集资讯,就地技术开发。三是可以节省从中国到美国集装箱运输时间30天,另外又节省从接订单到生产的30天,这对生产需求的快速反应至关重要。四是“美国制造”的标签是个卖点,对美国零售商很有吸引力,可以平等地与美国企业竞争,其优势是很大的。 
     如今在美国,年轻一代都知道海尔是一个很好的家电品牌,已经不知道它是来自中国的品牌,海尔品牌正在成为美国本土的品牌。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起航,海尔的国际化行动已毫无疑问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领航者。 
     篇2 
     网路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如何发展,是一个崭新而迫切的的问题。海尔从1999年4月开始了“三个方向的转移”。第一是管理方向的转移***从直线职能性组织结构向业务流程再造的市场链转移***;第二是市场方向的转移***从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转移***;第三是产业的转移***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这些都为海尔开展电子商务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海尔与众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 :以通过电子商务手段更进一步增强海尔在家电领域的竞争优势,不靠提高服务费来取得赢利,而是以提高在B2B的大量的交易额和B2C的个性化需求方面的创新。 
     2000年3月10日,海尔投资成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4月18日海尔电子商务平台开始试执行,6月份正式运营。截止到12月31日,B2B的采购额已达到77.8亿,B2C的销售额已达到608万。 
     海尔电子商务从两个重要的方面促进了新经济的模式运做的变化。一是B2B***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来说,他促使外部供应链取代自己的部分制造业务;通过B2B业务,仅给分供方的成本的降低就收益8-12%。从B2C的电子商务的角度,他促进了企业与消费者的继续深化的交流,这种交流全方位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 
     海尔启用电子商务采购系统后,可以在网上参加招投标、查定单、跟踪定单等等工作,**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真是一个公开、公平、高效的平台。而且客户也有更多的时间来了解海尔的需求,为公司揽更多的业务。 
     海尔拥有比较完备的营销系统,在全国大城市有40多个电话服务中心,1万多个营销网点,甚至延伸到6万多个村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网站对订货的区域有限制而海尔是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配送的原因。 
     1995年,海尔的销售额是世界五百强入围标准的1/18,1996年是1/12,1997是1/6,1998年是1/4,04年海尔32亿美元的销售额已是入围标准的1/3,比原计划提前进入世界500强。 
     海尔属于网路直销模式。即海尔从自己的工厂通过网际网路直接接触终端使用者。直接了解客户的需求,以便更好的把握市场动态,极大可能的节约成本,更好的向客户提供服务。 
     海尔集团于2000年投资成立海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个成立电子商务公司的企业。 ***1***线上直销 
     海尔网上商城是完全由海尔集团建立经营的。它利用海尔现有的销售、配送体系,为广大使用者提供优质的产品销售服务。 a.网上购买 
     顾客通过海尔网上商城系统,直接订购商品,再通过现有的销售、配送与服务体系,送货上门或者邮寄到客户家里。 b.网上支付 
     目前海尔网上商城提供支付宝、财付通进行网上支付。支付完成进行配送,24小时限时到达。 
     篇3:海尔文化启用“休克鱼” 
     1995年7月,青岛市 *** 决定把红星电器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红星电器本来和海尔一样在青岛市是重点企业,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在海尔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时,红星电器却亏损1亿多元,资不抵债。 
     此时,在张瑞敏面前摆着一个艰钜任务:如何操作?如何发展?于是,张瑞敏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红星电器失败于何处?是技术问题?资金问题?员工问题?而他认为:“红星的失败,不是少技术,也不是少资金,更不是员工不好,关键是管理不到位,职工凝聚力差,缺乏将现有生产要素有效组合的灵魂。而海尔员工、干部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形成了海尔文化。因此,我们当前的紧迫工作就是将海尔文化输入到红星。只要思想认识一致了,统一了,一切都好办。文化是企业灵魂,无形资产可盘活有形资产,红星必然重生。” 
     海尔经受住了这个文化兼并成败的考验。在划归第二天,杨绵绵就率领企业文化、资产管理等五大中心的管理人员进驻红星,实施“文化先行”的管理理念。随后,张瑞敏又到红星全体中层以上干部会上推心置腹地讲述自己的管理心得体会。要求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目标是2~3年争创中国洗衣机第一品牌,最终是国际名牌。 
     三个月之后,企业扭亏为盈,现在,海尔洗衣机已经成为全球洗衣机第一品牌和第一制造商。 
     1998年3月,“海尔文化启用休克鱼”案例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案例库,张瑞敏应邀去哈佛讲这一课,成为第一位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 
     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瓶颈,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却能够保持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是企业发展当之无愧的风向标。 

5. 海尔的薪酬管理案例分析

 海尔的薪酬管理案例分析
                      引导语:海尔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海尔的薪酬管理案例分析 篇1     一、公司概述 
     海尔公司 
    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跨国企业。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职工发展到了3万人,而且拉动就业人数30多万。2002年,海尔牌价值评估为489亿元,跃居全国第一品牌。海尔产品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2003年,海尔获准主持制定四项国家标准,这标志着海尔已经将企业间的竞争由技术水平竞争、专利竞争转向标准上的竞争。
    海尔价值观的核心是创新。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基础、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因此,海尔的薪酬体系也是随着整体战略的创新而不断创新的。
     二、使薪酬制度同变化的战略相匹配 
    海尔集团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用7年的时间,通过专心致志于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1998年),用7年的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以后),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1/3的策略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
     1、名牌战略阶段的薪酬制度——以质量为主 
    这一时期,在海尔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以开创海尔的优质品牌。海尔把重点放在产品与服务质量上,因此,薪酬管理制度也就以工作量为主要内容。以质量为主的薪酬管理制度主要是改变员工的质量观念。薪酬制度特点是把工资考核制度的重点放在质量考核上。
    当时海尔建立了“质量价值券”考核制度,要求员工不但要干出一台产品,而且要干好一台产品。海尔把以往生产过程中出现过的所有问题,整理、分析汇编成册,针对每一个缺陷,明确规定了自检、互检、专检三个环节应负的责任价值,质检员检查发现缺陷后,当场撕价值券,由责任人签收,每个缺陷扣多少分全都印在质量手册上。对操作工互检发现的缺陷,经质检人员确认后,当场予以奖励,同时对漏检操作工和质检员进行罚款。质量价值券分红券和黄券,红券用于奖励,而黄券则用于处罚。 在海尔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小故事:1992年11月23日,
    一位总装质检员在检查冰箱装配质量时发现一台冰箱温控器螺丝没有固定到位,就按缺陷性质和责任价值撕了价值券,引起被查的工人对质检员出言不逊,并拒签价值券,当质检员要按拒签处罚时,遭到了这位工人一拳。最终厂方对这
    位工人通报批评并将其降为临时工。制度就这样坚持下来。后来工人们发现,虽然每天出现问题马上要受到处罚,并要立刻整改,但到月底一算,在质量方面的收入反而比以往增加了,因为制度的坚持使质量指标提高了。质量价值券在生产过程中的实行,使海尔上下工序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监督机制,每个工人都把下道工序当作用户,质量指标日益提高。其次,考核重点是遵章守法,凡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是摆样子,而是建立一项就执行一项、考核一项、兑现一项。所以,此时的薪酬分配制度主要同质量挂钩,谁出质量问题,就按考核规定扣掉谁的工资。
     2、多元化阶段的薪酬制度——多种工资模式并存 
    多元化阶段的薪酬制度是实行分层、分类的多种薪酬制度和灵活的分配形式,规范到了13种薪酬模式。科技人员实行科研承包制,营销人员实行年薪制和提成工资制,生产人员实行计件工资制,辅助人员则实行薪点工资制。海尔工资分档次发放,岗位工资标准不超过青岛市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岗位工资+国家补贴=工资总额。每月无奖金,年终奖金不超过两个月的工资。科研和销售人员实行工效挂钩,科研人员按市场效益和科研成果进行奖励,销售人员如果是外聘的推销员,收入和推销的成果挂钩。
    对于一线员工,在质量价值券的基础上,推行计点到位,绩效联酬的全额计点工资制。这里的“点”是指员工在劳动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的基本计量单元。本着“工资总额增长低于企业利税增长、平均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两低于”原则,确定员工的工资总额与增长幅度,然后根据预计的点数总和来确定点值。岗位点数是根据工作的操作复杂程度、岗位体力要求、工作危险程度等来确定。接着,岗位点数工资单价=点数×点值,从而算出岗位计件工资额=岗位工资单价×产量±各种奖罚。在海尔的日常管理中,一线员工的工资是运用上述公式通过3E卡算出的,员工可以根据劳动成果自己算出工资数额。例如,海尔电冰箱将生产过程分解为160个工序,540项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这种计酬方式使一线员工的收入与其劳动数量与质量直接挂钩,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减少了管理的难度,避免了互相扯皮等现象的发生。 在工资分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海尔一直坚持“公开、
    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每一个岗位、每个动作都进行了科学的测评,计点到位,绩效联酬。每位员工都有一张3E卡(3E——每人:Everyone,每天:Everyday,每件事Everything),劳动一天,员工就可根据当天的产量、质量、物耗、工艺等9大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计算出当日的工资,即所谓“员工自己能报价”。管理人员则根据目标分解为:年度目标-月度目标-日清,计算出当月的应得工资。员工的工资都公开透明,只按效果,不论资历,由同岗同酬观念转变为同效同酬观念。在海尔,高素质、高技能获得高报酬,人才的价值在工资分配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对于销售及科研人员的工资确定,海尔一直坚持向市场要报酬的做法,并较早地实行了年薪制。“主副联酬”是海尔对销售人员采取的特有的工资奖惩制度。即将业绩分为主项(如卖货量)、副项(如产品均衡率),两者联系起来综合考查具体的工作业绩。通过严格的量化指标,真正实现了有市场才有效益;对于研发人员,薪酬的多少并不是以进行了多少项改造创新为衡量标准,而是决定于其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和市场效益。 在激励的方法上,海尔更多地采用“即时激励”的方式。为鼓励员工搞技术发明,海尔集团还颁布了《职工发明奖酬办法》,设立了“海尔奖”、“海尔希望奖”、“合理化建议奖”等根据对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授奖。
     3、国际化战略阶段——市场链 
    在海尔内部,“下道工序就是用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都有一个需要对自己的市场负责的`主体。“下道工序就是用户”,自己就代表用户,或者自己就是市场。每位员工最主要的不是对他的上级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他自己的市场负责。
    海尔的市场链管理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把外部市场效益内部化。不仅让整个企业面对市场,而且让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都去面对市场,把市场机制成功地导入企业的内部管理,把员工相互之间的同事和上下级关系变为市场关系,形成内部的市场链机制。市场链旨在增强职工的市场竞争观念,并在工资分配中加以体现。
     [案例点评] 
    海尔薪酬管理的经验证明,任何企业的薪酬管理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是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的变化。海尔薪酬管理的艺术就体现在战略性地调整薪酬体系,把薪酬体系和经营战略联系起来。根据战略性的观点,通过薪酬计划来提升企业的部分优势来源于:
    (1)企业经营战略与薪酬体系之间如何适应;
    (2)薪酬与人力资源其他活动之间的适应性;
    (3)薪酬体系如何实施。
    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普遍认为企业应该以企业产品品质作为企业经营的主题,“全面质量管理(TQM)”正在世界范围内风行。在名牌战略阶段,海尔也是刚刚起步不久,属于开创市场、打造品牌的时期,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经营环节的重中之重,战略重点理所应当放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面,建立了全面质量体系。因此,在薪酬管理制度方面,海尔也以质量为主要内容,将质量管理放在第一位,利用质量价值券等手段,使考核、薪酬与质量紧密、直接挂钩,生产线上的每个员工的工资,都是根据质量价值券等每天讲点到位的,根据奖罚情况,每个人对当天的收入都心中有数,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形成了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这种做法为海尔保证优良的产品与服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来海尔凭借其精良的产品实力进入国际市场起了基础性的作用。
    在多元化阶段,海尔在电冰箱这样的单项业务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基础上,转向多元化发展。一是这可以规避单业竞争带来的风险;可以使网络和产品形成互补,使效用发挥到最大。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每一到两年做好一种产品,七年里重要家电产品线已接近完整。新产品领域的拓展,研发工作起关键性作用。对研发人员,采用以科研成果的市场化率和市场效益为衡量标准的奖酬制度,一方面给科研人员以很大的工作压力,迫使他们不断创新,不断有新成果,不仅如此,还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研发,减少无效劳动和资金浪费,同时多劳多得的切实利益也给他们无穷的动力,使他们有了很高的工作热情和研发积极性。
    海尔是国内最早开始国际化的企业之一,也是在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家电企业。海尔成功地将市场链管理模式引入企业的内部管理,形成内部的市场链机制。
    这一管理机制,使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面对市场,变职能为流程,变企业利润最大化为顾客至上。海尔采用市场链的模式,通过这种内部模拟市场进行分配的形式,促进了企业的管理,使人与人之间的责任环环相扣,增强了员工的岗位责任感,也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全面进军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
    在薪酬管理方面,海尔不断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使薪酬制度与经营战略相匹配,对员工做到了最有效的“与时俱进”的管理和激励。海尔的管理模式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海尔的薪酬管理案例分析 篇2     1、薪酬概述 
    薪酬是指员工向其所在单位提供所需要的劳动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补偿,是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薪酬包括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两大类,经济性薪酬分为直接经济性薪酬和间接经济性薪酬。直接经济性薪酬是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准以货币形式向员工支付的薪酬。间接经济性薪酬不直接以货币形式发放给员工,但通常可以给员工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减少员工额外开支或者免除员工后顾之忧。非经济性薪酬是指无法用货币等手段来衡量,但会给员工带来心理愉悦效用的一些因素。
    薪酬管理,是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员工薪酬的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薪酬管理要为实现薪酬管理目标服务,薪酬管理目标是基于人力资源战略设立的,而人力资源战略服从于企业发展战略。薪酬管理包括薪酬体系设计、薪酬日常管理两个方面。薪酬体系设计主要是薪酬水平设计、薪酬结构设计和薪酬构成设计;薪酬日常管理是由薪酬预算、薪酬支付、薪酬调整组成的循环,这个循环可以称之为薪酬成本管理循环。薪酬设计是薪酬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如果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等方面有问题,企业薪酬管理不可能取得预定目标。薪酬预算、薪酬支付、薪酬调整工作是薪酬管理的重点工作,应切实加强薪酬日常管理工作,以便实现薪酬管理的目标。
     2、薪酬管理目标 
    薪酬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薪酬管理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效率、公平、合法。达到效率和公平目标,就能促使薪酬激励作用的实现,而合法性是薪酬基本要求,因为合法是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效率目标
    效率目标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站在产出角度来看,薪酬能给组织绩效带来最大价值,第二个层面是站在投入角度来看,实现薪酬成本控制。薪酬效率目标的本质是用适当的薪酬成本给组织带来最大的价值。
    (2)公平目标
    公平目标包括三个层次,分配公平、过程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是指组织在进行人事决策、决定各种奖励措施时,应符合公平的要求。如果员工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将会产生不满。分配公平分为自我公平、内部公平、外部公平三个方面。过程公平是指在决定任何奖惩决策时,组织所依据的决策标准或方法符合公正性原则,程序公平一致、标准明确,过程公开等。机会公平指组织赋予所有员工同样的发展机会,包括组织在决策前与员工互相沟通,组织决策考虑员工的意见,主管考虑员工的立场,建立员工申诉机制等。
    (3)合法目标
    合法目标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最基本前提,要求企业实施的薪酬制度符合国家、省区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要求,如不能违反最低工资制度、法定保险福利、薪酬指导线制度等的要求规定。
    海尔的薪酬管理案例分析 篇3     一、海尔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 
    (一)"国际化的企业,国际化的人"--海尔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在总裁张瑞敏"走国际化的道路,创世界名牌"的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其品牌价值不但稳定居中国家电业榜首,在国际市场的美誉度也越来越高。1997年,国家经贸委确定海尔为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的6家试点之一。海尔的国际化经营驶入快车道,在国际市场赢得越来越多的尊重。海尔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这种环境下,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名牌,每一个员工首先应成为国际化的人才。因此,海尔集团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必须适应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大目标,为企业培养真正具备国际化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赛马不相马"--海尔人力资源开发原则
    海尔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坚持创造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建立一套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机制,在实现企业大目标的同时,给每个人提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空间--"你能翻多大的跟头,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
    1."斜坡球体人才发展论"
    海尔认为,每一个人恰似在斜坡上上行的球体,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规模越大,这个斜坡的角度越大。员工的惰性是人才发展的阻力,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克服惰性,不断向目标前进,才能发展自己,否则只能滑落和被淘汰。止住人才在斜坡上下滑的动力是人的素质。在海尔谈到素质,人们都认同这样一种理念:在一点一滴中养成,从严格的管理中逼出。为此,海尔实施了全方位的对每天、每人、每件事进行清理、控制,"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以求把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解决在最短的时间,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斜坡球体人才发展理论在海尔集团深入人心,为每个员工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动力。从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都十分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自觉地为自己"上坡"加"油"。
    2."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变相马为赛马",实际上是斜坡球体人才发展理论的一种体现和保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海尔领导集团看来,企业不缺人才,人人都是人才,关键是不是将每一个人所具备的最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了。为了把每个人的最为优秀的品质和潜能充分开发出来,海尔人"变相马为赛马"。海尔的人力资源开发自一开始就是"人人是人才","先造人才,再造品牌",率先转变大多数企业干部处的职能,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不是去研究培养谁、提拔谁,而是去研究如何发挥员工潜能的政策。海尔给员工搞了三种职业生涯设计:一种是专门对着管理人员的,一种是专业人员的,一种是对工人的,每一种都有一个升迁的方向。
    "赛马"遵循着"优胜劣汰"的铁的规律。任何人,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只有创业,没有守业;谁守业,不进取,谁就要被严酷的竞争所淘汰。另外,海尔的"赛马"是全方位开放式的,所有的岗位都可参赛,岗岗是擂台,人人可升迁,而且向社会开放。在这里,没有身份的贵贱、年龄的大小、资历的长短,只有技能、活力、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相马"将命运交给了别人,而"赛马"则是将命运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是人才,赛中看,在海尔,是每个人自己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
    3."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
    对已经在岗的管理人员进行控制。海尔的用人制度中有这样一条原则,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判。市场经济中人的本质关系是利益驱动关系,信任不信任一个干部是依据个人感情还是依据对干部工作能力的考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海尔集团依据这个原则制定了:"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
    4."海豚潜下去越深,跳得就越高"
    这是海尔的沉浮升迁机制。一个干部要负责更高层次的部门时,海尔不是让他马上到该岗位任职,而是先让他去该岗位的基层锻炼一个时期。有的已经到了很高的职位了,但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也要派他下去;有的各方面经验都有了,但综合协调的能力较低,也要派他到这些部门来锻炼。这样对一个干部来说压力可能较大,但也锻炼了干部,培养了其综合能力。
    5.定额淘汰制
    定额淘汰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必须有百分之几的人员被淘汰。在海尔没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之说,"无功便是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按一定的比例实行定额淘汰。海尔实行"三工转换制度"。该制度是将企业员工分为试用员工、合格员工、优秀员工,三种员工实行动态转化。通过严格的工作绩效考核,使所有员工在动态的竞争中提升、降级、取胜、淘汰。努力者,试用员工转为合格员工乃至优秀员工。不努力者,就会由优秀员工转为合格员工或试用员工。更为严格的是,每次考评后都要按比例确定试用员工,如此一来,人人都有危机感。一种新的理念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谁砸海尔的牌子,企业就砸谁的饭碗。
    (三)"挑战满足感、经营自我、挑战自我"--海尔人力资源开发的市场机制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在新的经济时代,人是保证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人人都应成为创新的主体。为此海尔设计了市场链的思路。
    1."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公"--市场链
    海尔认为:企业内外部有两个市场,内部市场就是怎样满足员工的需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外部市场就是怎样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海尔内部,"下道工序就是用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市场,都有一个需要对自己的市场负责的主体。下道工序就是用户,他就代表用户,或者他就是市场。每位员工最主要的不是对他的上级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他的市场负责。
    2.即时激励--充分挖掘和发挥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为鼓励员工搞技术发明,集团颁布了《职工发明奖酬办法》,设立了"海尔奖""海尔希望奖""合理化建议奖",根据对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授奖。
     二、企业发展战略是薪酬制度确定的基础 
    海尔集团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用7年的时间,通过专心致志于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1998年),用7年的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以后),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1/3的策略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海尔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随时调整薪酬制度。
    (一)名牌战略阶段的薪酬制度
    国际上认为,企业20世纪80年代应该以品质作为企业主题,也就是全面质量管理。这个阶段海尔把主要的工作放在质量上,因此薪酬管理制度也就以质量为主要内容。以质量为主的薪酬管理制度主要是改变员工的质量观念。企业的薪酬制度特点是把工资考核制度的重点放在考核质量上。当时海尔建立了质量价值券考核制度,要求员工不但要干出一台,而且要干好一台产品。其次考核重点是遵章守法,凡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是摆样子,而是建立一项就执行一项、考核一项、兑现一项。所以,此时的分配制度主要同质量挂钩,谁出质量问题,就按考核规定扣掉谁的工资,这种做法对后来进入国际市场非常有利。
    (二)多元化阶段的薪酬制度--多种工资模式
    多元化阶段的薪酬制度是由原来的4种模式完善规范到13利模式,实行分层、分类的多种薪酬制度和灵活的分配形式。科技人员实行科研承包制,营销人员实行年薪制和提成工资制,生产人员实行计件工资制,辅助人员则实行薪点工资制。海尔工资分档次发放,岗位工资标准不超过青岛市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岗位工资+国家补贴=工资总额。每月无奖金,年终奖金不超过两个月的工资。科研和销售人员实行工效挂钩,科研人员按市场效益和科研成果进行奖励,销售人员如果是外聘的推销员,收入和推销的成果挂钩。
    在工资分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海尔一直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每一个岗位、每个动作都进行了科学的测评,计点到位,绩效联酬。每位员工都有一张三E卡(三E--每人:Everyone,每天:Everyday,每件事Everything),劳动一天,员工就可根据当天的产量、质量、物耗、工艺等9大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计算出当日的工资,即所谓"员工自己能报价"。管理人员则根据目标分解为:年度目标--月度目标--日清,计算出当月的应得工资。人人的工资都公开透明,只按效果,不论资历,由同岗同酬观念转变为同效同酬观念。在海尔,高素质、高技能获得高报酬,人才的价值在工资分配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三)国际化战备阶段--市场链、
    市场链就是增强职工的市场竞争观念,并在工资分配中加以体现的一种机制。市场链机制为SST(两索一跳),索酬就是通过为服务对象服好务而获得报酬;如果达不到市场的要求则要被索赔,如果既不索酬又不索赔,第三方就会跳闸,闸出问题来。通过这种内部模拟市场进行分配的形式,促进了企业的管理,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薪酬制度的具体操作原则 
    在具体的薪酬制度设计中,海尔重点掌握了以下原则:
    1.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如动态的工资考核,静态的补贴、津贴等)。
    2.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原则(直接:工资、津贴、奖励等;间接:住房、班车、休假、福利等)。
    3.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显性:现金部分;隐性:投保、福利部分)。
    4.整体与部门、部门与个人相结合的原则(按效益计算到整体,按效率考核到部门,按效果兑现到个人)。
    5.品行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处理问题的观念与效果)。
    6.主要与次要相结合的原则(主指标与辅指标)。
    7.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海尔的发展是个奇迹,但这个奇迹的背后是海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员工的"源头"作用的结果。在海尔独特的管理哲学(以人为本、系统协调、日清日高)中,"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同时,海尔一直把分配工作列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所有出现的问题都是分配问题"的观点,在集团内部形成了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分配的良好氛围。也正是有了这种良好的氛围,海尔集团才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薪酬管理制度,这套制度对于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员工潜能,确保企业高速、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海尔的薪酬管理案例分析

6. 海尔集团如何专注品质案例分析

海尔的特色质检引言:商品检验不仅是生产企业保证商品质量符合标准的必要手段,也是质量监督机构和消费者评价商品质量的手段。海尔集团重视检验对商品质量的保证作用,不仅获得了用户的信任,也获得了质量监督机构的高度认可。一、严把质量检验关,以质量取得成功1985年,一封顾客来信在青岛海尔冰箱厂引发了一次“地震”,也就此改变了海尔人的质量观念:冰箱不再分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和等外品,只有合格品与不合格品。这就是著名的“砸冰箱事件”,海尔总裁张瑞敏以此举在海尔员工的心目中种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观。此后,每一个海尔员工自觉遵守“精细化,零缺陷”的生产理念,严把质量关,逐渐把海尔冰箱做到了全国第一。而这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到1988年12月,海尔冰箱获得了中国第一枚电冰箱金牌。   二、成立专业的质量检测中心,实行特色检验(一)质检中心,质量的保证海尔集团不仅树立了先进的产品质量观念,更为了落实这一观念建立一系列配套的质量管理制度。建造自己的质量检测中心,从严把质量检验关入手实施质量管理就是这一列管理手段的重要一环。1998年,海尔集团投入巨资建成质量监测中心,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国家级实验室资格的企业实验室。该中心拥有专业实验室46个、专业测试设备1000余套,配有国际最先进的产品测试系统和一流设备40余套。作为海尔集团的质量控制和认证、检验中心,海尔集团还建立了U-home实验室,进行用户模拟实验。海尔集团的这个检测中心实验室还获得国内首家UL-CTDP实验室证书(二)特色质量检测海尔集团对自己的产品检验有许多独特的方法,不仅有针对用户抱怨而创新的细致入微的独特质量检测方法,还有防电墙热水器、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等冲刺国际标准的突破性质量创新。    1、给冰箱打吊瓶;还获得国内首家UL- CTDP实验室证书为了检测冰箱排水口是否畅通,海尔人发明了给冰箱打吊瓶的检验方法:将吊瓶的针头布置在排水口附近,连续打7天吊瓶,如果不出现冷藏室积水,水滴结冰堵塞排水口的现象则表明该冰箱此项检测合格。      2、给冰箱“盖棉被”  为了满足消费者嵌入式摆放冰箱的个性化需求,解决冰箱因四周空间小而影响散热效果的问题。海尔人又发明了“盖棉被”试验法:将冰箱罩在特制的箱子里做各种性能检测,确保每台冰箱都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正常工作。3、让洗衣机吃钢镚儿【摘要】
海尔集团如何专注品质案例分析【提问】
海尔的特色质检引言:商品检验不仅是生产企业保证商品质量符合标准的必要手段,也是质量监督机构和消费者评价商品质量的手段。海尔集团重视检验对商品质量的保证作用,不仅获得了用户的信任,也获得了质量监督机构的高度认可。一、严把质量检验关,以质量取得成功1985年,一封顾客来信在青岛海尔冰箱厂引发了一次“地震”,也就此改变了海尔人的质量观念:冰箱不再分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和等外品,只有合格品与不合格品。这就是著名的“砸冰箱事件”,海尔总裁张瑞敏以此举在海尔员工的心目中种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观。此后,每一个海尔员工自觉遵守“精细化,零缺陷”的生产理念,严把质量关,逐渐把海尔冰箱做到了全国第一。而这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到1988年12月,海尔冰箱获得了中国第一枚电冰箱金牌。   二、成立专业的质量检测中心,实行特色检验(一)质检中心,质量的保证海尔集团不仅树立了先进的产品质量观念,更为了落实这一观念建立一系列配套的质量管理制度。建造自己的质量检测中心,从严把质量检验关入手实施质量管理就是这一列管理手段的重要一环。1998年,海尔集团投入巨资建成质量监测中心,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国家级实验室资格的企业实验室。该中心拥有专业实验室46个、专业测试设备1000余套,配有国际最先进的产品测试系统和一流设备40余套。作为海尔集团的质量控制和认证、检验中心,海尔集团还建立了U-home实验室,进行用户模拟实验。海尔集团的这个检测中心实验室还获得国内首家UL-CTDP实验室证书(二)特色质量检测海尔集团对自己的产品检验有许多独特的方法,不仅有针对用户抱怨而创新的细致入微的独特质量检测方法,还有防电墙热水器、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等冲刺国际标准的突破性质量创新。    1、给冰箱打吊瓶;还获得国内首家UL- CTDP实验室证书为了检测冰箱排水口是否畅通,海尔人发明了给冰箱打吊瓶的检验方法:将吊瓶的针头布置在排水口附近,连续打7天吊瓶,如果不出现冷藏室积水,水滴结冰堵塞排水口的现象则表明该冰箱此项检测合格。      2、给冰箱“盖棉被”  为了满足消费者嵌入式摆放冰箱的个性化需求,解决冰箱因四周空间小而影响散热效果的问题。海尔人又发明了“盖棉被”试验法:将冰箱罩在特制的箱子里做各种性能检测,确保每台冰箱都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正常工作。3、让洗衣机吃钢镚儿【回答】
3、让洗衣机吃钢镚儿   有些粗心的用户在清洗衣服前,会出现衣服口袋清理不彻底的情况。如果衣袋内留有硬币,就会导致洗衣服过程中硬币从衣服里脱出,落入洗衣机波轮和筒之间的缝隙,产生摩擦,轻则损伤洗衣机,重者可能影响排水泵的正常运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海尔洗衣机销售前的质量检测环节,多了一项“吃钢镚”检测法:向洗衣机内投入各种硬币,看洗衣机的排水泵是否在吃了钢镚儿的情况下仍然正常运转,只有过了这一关,不“闹肚子”的洗衣机才被允许出厂销售给用户。4、摇“屏”晃“脑”两万次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和主机之间的转轴和屏线,由于在使用中高频率的开合,极易发生磨损、折断等故障。为了提高产品的耐用性,所有的海尔笔记本电脑都要通过一项特殊的测试——摇“屏”晃“脑”20000次,即将笔记本电脑按10次/分钟的频率摇晃显示屏,每进行1000次,由测试人员对显示屏转轴和屏线进行检查、记录,能顺利通过20000次摇晃无故障的笔记本才算合格。5、给冰箱喷盐水海尔产品凭借着高品质不仅做到了国内第一,也做到了走遍世界。可是世界各地气候状况差异很大,因此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例如古巴,因地处热带,又四面环海因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含盐量高。这样的气候环境,产品的抗锈蚀能力是影响其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为了检测产品的防锈能力,海尔的技术人员发明了一种检测方法:将组装后的整机产品每隔6小时喷洒一次盐水,连续喷洒10天,过关者为防锈功能合格。6、耐腐蚀检验冰箱是用来存放食物的,而许多食品尤其是汤汁类,都会对冰箱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为了避免这类腐蚀造成冰箱的损坏,海尔的质检人员都会在冰箱出厂前对其做一项特殊的检验:把棉籽油和油酸按照1:1的比例配成腐蚀液,涂抹于冰箱内胆检测其耐腐蚀能力,这项检测要持续三个月。检测合格的冰箱才被允许出厂销售。7、冰火检验法 冰箱在使用过程中,箱内的温度经常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箱体的发泡层和内胆质量过硬,确保遇冷不开裂、遇热不变形。海尔集团为此设计了极为严苛的冰火检验法:将冰箱箱体置于特制的试验箱中,使其不断处于进行-30℃~60℃的冷热变化的环境,这样累计循环100次后毫发无损,才算过关。在海尔集团这样的特色试验还有很多,目的就是保证商品的高品质。正是凭借这些独特而又苛刻的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法,海尔集团的产品才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信任。【回答】
三、收获海尔集团凭借着对质量检验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受到国内外消费者及权威质量认证机构的高度认可:海尔电脑获国家环保总局“绿色之星”称号、率先通过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12万小时稳定运行的MTBF测试;海尔冰箱两次被评为山东名牌。2007年1月,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电冰箱产品的安全和性能抽查检验中,海尔冰箱以高品质荣获“向消费者推荐的质量较好的产品”资格;海尔冷柜不仅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ISO14001环保体系、ISO12001计量检测体系等多项认证,还率先通过TUV国际安全认证,首家获得联合国开发署颁发的无氟认证证书;此外,海尔产品还通过了国际CB安全认证、欧共体CE认证、德国GS认证、美国UL认证、俄罗斯PCT认证、澳大利亚SAA认证、日本S-MARK认证等多家国际权威机构认证;2012年11月27日,海尔冰箱与欧洲权威检测机构VDE在青岛举行了战略合作续约仪式。海尔凭借国际化的技术和检测保障,在行业内抢占了话语权。截止2012年海尔集团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2013年1月,海尔集团跻身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十强。【回答】

7. 海尔案例总结

海尔即时激励的方式多样即时激励是海尔激励员工的主要方式。包括物质和精神激励两种形式。
物质形式
在质量管理上利用质量责任价值券,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撕券予以奖罚。
精神激励
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小发明( “魏小娥边角料收集箱”);
设立荣誉奖(为管理干部设置海尔金、银、铜奖;为工人设置海尔希望奖、合理化建议奖)。海尔通过即时激励营造出尊重人才的整体氛围,使得员工的个人价值在此能够得到实现,广大员工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最终赢得员工的忠诚。 通过即时激励摆明是非态度:张瑞敏砸冰箱砸出质量文化背景:
1985年,一位用户来信反映,近期工厂生产的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有76台冰箱不合格。当时有两种意见:一是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有贡献的员工;二是作为公关武器,处理给经常来检查的工商、税务、电力或自来水公司的人,让他们能够少难为他们一点。
张瑞敏做出了一个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现场会,把76台冰箱全部砸掉!
张瑞敏当时要求所有的人都来参观,然后要求谁做的这个冰箱,谁自己把它砸掉。许多老工人都流泪了,因为那个时候,工厂都开不出工资。
目的:
“ 如果便宜处理给你们,就等于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今天是76台,   明天是760台,后天是7600台…,砸冰箱就是要告诉海尔人,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结果:
 对“制造不合格冰箱”这种行为的处罚就是亲手把冰箱砸掉!通过这种负激励使海尔获得了对质量原则和用户原则的坚守!最终造就了海尔今天的成功!

海尔案例总结

8. 读海尔的案例,回答它能从众多企业当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有哪些?

您好,我认为海尔的成功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成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种力量是最可怕的,一是资本的力量;二是文化的力量。资本生要解决“物”的问题,是物质方面的事倩而文化主要解决“人”的问题,是精神、迫求和创造力方面的事情。当二者结合到一快的时候,企业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在初创时,一般的情况是资本比较圆乏,当企业完成一定的资本积累后,社会的资源都会向企业集中,资本不再是企业的稀缺资源。这时,企业最缺乏的是精神、追求、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就是企业文化。管理不是万能的,它可以不让员工出错误,但它同时也能扼杀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也就是一句空话。【摘要】
读海尔的案例,回答它能从众多企业当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有哪些?【提问】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回答】
您好,我认为海尔的成功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成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种力量是最可怕的,一是资本的力量;二是文化的力量。资本生要解决“物”的问题,是物质方面的事倩而文化主要解决“人”的问题,是精神、迫求和创造力方面的事情。当二者结合到一快的时候,企业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在初创时,一般的情况是资本比较圆乏,当企业完成一定的资本积累后,社会的资源都会向企业集中,资本不再是企业的稀缺资源。这时,企业最缺乏的是精神、追求、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就是企业文化。管理不是万能的,它可以不让员工出错误,但它同时也能扼杀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也就是一句空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