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拒收现金行为有何意义?

2024-04-27

1. 整治拒收现金行为有何意义?

只能电子支付而不接受现金支付,商家这样的行为在安徽将被集中整治。据报道,近日,媒体从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了解到,安徽省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工作组已经成立,即将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集中整治工作,维护人民币流通秩序,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当菜市场卖鱼卖肉卖青菜的商贩,都挂出了二维码,说明移动社会确实来了。移动支付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商家来说,可以避免找零的麻烦,提高交易效率;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再也不用带着鼓鼓囊囊的钱包出门,担心钱包丢失的问题了。
然而,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有些商家的步子迈得却有些大,乃至给人以过犹不及之感。比如一些商家公然宣称拒收现金,只接受移动支付方式,就引起了不小的质疑和争议。移动支付是趋势与潮流,“无现金社会”的来临也是客观现实,但是“无现金社会”之所以加了引号,除了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它并不是完全拒绝现金、拒收现金的社会,拒收现金本身就是对“无现金社会”的一种严重误读。

一方面,即便移动支付占据了市场交易、商业消费的主流,但是在现实中总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可能无法实现移动支付,难道我们就不消费了吗?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实现的前提是建立在智能手机的普及上面的,但是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来自农村的老年人群体,根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自然也就无法完成移动支付,如果商家拒收现金,那么他们的消费权利如何保障?
说到底,“无现金社会”不是拒收现金,只是允许消费者采用移动支付手段。对“无现金社会”的正确理解,应该是移动支付和现金支付在长时间内并行不悖,而不是因为移动支付就排斥现金支付。如果有商家为了自己的方便,拒收消费者的现金,也拒绝向消费者出售产品和提供服务,则不但涉嫌消费歧视,而且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说,由相关部门组成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工作组,对社会上拒绝接受现金的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工作,维护人民币流通秩序,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就是对“无现金社会”的一种纠偏,可以避免其误入歧途。可以想见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无现金支付与现金支付共存的局面,而不是以无现金代替现金,更不是彻底地“消灭现金”。
来源:新快报

整治拒收现金行为有何意义?

2. 为什么要整治拒收现金行为?

近年来,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广泛应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消费者支付需求多种多样,现金支付习惯和偏好仍然广泛存在。近年来,流通领域人民币现金使用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群众反映强烈。

“如一些消费者在旅游景区、餐饮、零售等行业商户消费时被拒收人民币现金,既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上述负责人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提升现金服务水平,提供安全、便利的现金服务。商户要在确保接受现金的基础上,提供多元化支付方式,满足消费者需求。”上述负责人说,“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时,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各类主体要换位思考,协商解决好支付方式选择问题,合理反映诉求。各地在建设智能化、信息化城市过程中,要注重保障全体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全社会自觉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的良好氛围。”

若遭遇拒收现金行为怎么办?央行公告表示,人民群众和消费者发现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的行为,可以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城市政务热线、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各种渠道进行投诉、举报,央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处理。